第九百四十六章:我不贊成
該說不說,雖然最開始天子決定三日一朝的時候,有不少科道言官義正言辭的上諫,彈劾皇帝怠政。
但是,這種事情,太依靠皇帝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皇帝的一力堅持之下,朝臣們也就漸漸習慣了。
不過,上不上早朝,和上不上班,并沒有關(guān)系。
天子不上早朝可以睡懶覺,但是,朝臣們卻得按時點卯。
照理來說,不上朝的時候,一般都是朝堂上比較平靜的時候,畢竟,有什么大事,基本上都在朝會上才會解決。
但是今天顯然不一樣,老大人們剛剛到衙門,剛剛坐下,就聽到了一輪又一輪爆炸性的消息。
事實上,這兩天朝廷上本來就不平靜。
先前,天子下旨對科道的品級,職權(quán)進行調(diào)整,朝中本就議論紛紛,隨后,又傳出了消息,說是遼東鎮(zhèn)守太監(jiān)宋文毅要替代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成敬管轄司禮監(jiān)。
這兩件事情,一內(nèi)一外,但是對于朝廷上下來說,卻母庸置疑,都是值得十分關(guān)心的事。
結(jié)果,這兩件事情還沒說明白呢,緊接著,宮中竟又發(fā)出了旨意。
這一次,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宣府距離京師并不算遠,所以,很多消息是瞞不住的,金廉的密奏到京的次日,宣府總兵官陶瑾的軍報就到了京城。
于是,韃靼各個部落前來討要說法的來龍去脈,也很快就傳遍了各個衙門,隨之而傳開的,自然也有楊杰在草原上的事跡。新
這個時候,朝廷上下的群臣才知道,這位錦衣衛(wèi)鎮(zhèn)撫使,不聲不響的,竟然在邊境干了這么大一件事。
當下,朝中各種議論紛紛而起,有不少大臣,當即便上了奏疏,但是很快,他們就被兜頭潑了一盆涼水……
「什么?」
英國公府當中,張輗聽到朱鑒帶來的消息,頓時瞪大了眼睛,喝進去的茶水都差點沒被嗆著。
在場的除了這二人,還有不少人,陳懋,朱儀,焦敬,蔣義,當然,也少不了徐有貞。
不過,還是以勛戚居多。
所以理所當然的,這些人的臉色也都差不多,既是意外,又有幾分幸災樂禍的味道。
見此狀況,朱鑒輕哼了一聲,卻沒有說話。
倒是張輗,擱下手里的茶盞,順了順氣之后,不可思議般的又問了一遍,道。
「朱閣老,你沒跟我開玩笑吧?」
「這科道言官,可是向來不好惹的,乾清宮那位,真就這么較真?」
眾所周知,朝廷上下,以科道言官,最是肆無忌憚,上罵天子,下罵群臣。
仗著風聞言事之權(quán),走哪罵哪,簡直無法無天。
可就是這幫人,這回竟然在自己最擅長的領(lǐng)域吃了癟?
「老夫哪來的閑心,跟二爺開玩笑。」
「除了兵科還有陜西道,山西道等幾個和邊事職權(quán)相關(guān)的科道官員之外,其余的言官所上的奏疏,通通被原樣下發(fā),現(xiàn)如今,圣旨已經(jīng)到了內(nèi)閣和都察院。」
「上奏的言官不遵圣意,擅自言事,越權(quán)瀆職,都察院陳鎰監(jiān)管不言,御下失當,內(nèi)閣明知不合典制,仍按原樣票擬,不奉圣旨,不敬不謹,該罰俸的罰俸,該訓斥的訓斥。」
「鬧得最歡的兩個,云南道御史張鎣,戶科給事中李錫,已經(jīng)被免去了官職,在府等候詔諭。」
「據(jù)說,吏部已經(jīng)在安排了,一個去江西當九品主簿,一個去貴州當八品縣丞。」
朱鑒的話說的平靜,但是仔細聽來,他的口氣當中,卻透著一股沉重之意。
張輗顯然也看出了這一點,雖然一時沒想透中間的關(guān)
節(jié),不過,他還是很快就收起了幸災樂禍的心思,同樣皺起了眉頭。
片刻之后,他抬頭看著一旁的朱儀,問道。
「國公爺,這張鎣,李錫?」
朱儀自然是心領(lǐng)神會,沉吟片刻,道。
「和林聰有些交情!」
成國公府,在文官當中,是有些人脈的。
這林聰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屬于那種相當拿得出手的人物。
論背景,他是老天官王直的弟子,論官職,他是禮科都給事中,論聲望,他在士林的名聲也非常好,以敢言直諫著稱。
之前舒良在宣府城冒犯太上皇一事,就是林聰出面,帶領(lǐng)一幫御史主張嚴懲。
當初,朱勇還在世的時候,借著和胡濙的姻親關(guān)系,和王直也有些交情。
因此,朱儀和林聰作為兩邊的小一輩人物,也算是有幾分薄面在的。
朱儀的言下之意,這兩個人和林聰有交情,算是成國公府間接可以影響到的言官,但是,不是什么關(guān)鍵的人物。
這話說完,張輗頓時望向了朱鑒。
如果說,不是因為這兩個人的話,那么,朱鑒這副死了爹的表情,又是為了什么?
這個時候,一旁的陳懋忽然出聲,道。
「現(xiàn)如今,皇上是越來越乾綱獨斷了!」
一句話,點出了關(guān)鍵。
于是,朱鑒開口道。
「言官言事,本是為了規(guī)諫圣聽,但是如今,陛下如此作為,明擺著,是要封了言官的口。」
「這么做是為了什么?」
「不過是為了令朝政大事,能任自己心意所為罷了。」
「可恨陳鎰,王文等人,要么唯天子之命是從,要么畏懼天子威勢,如此違背祖制,阻塞言路之事,竟不敢諫止,放任陛下作為。」
「今日,是邊境之事,長此以往,以后,還指不定會鬧出什么事來呢……」
這番話意有所指。
但是,在場的人,也個個都不是傻子,自然聽得懂弦外之音。
往日里,皇帝顧及朝局安定,怕言官鬧事,所以很多事情,都會做出讓步。
現(xiàn)在言官的口被封上了,那之后皇帝會做什么,可就說不準了?
于是,他們忽然便想了起來。
在這次針對言官的調(diào)整當中,有一條十分關(guān)鍵的,就是涉及天家事務的,言官要么只能暗奏,要么,就需要經(jīng)由上官副署同奏。
原本,他們都沒有太在意這一點,覺得天子在虛張聲勢,言官們哪是那么好惹的。
但是現(xiàn)在看來,天子這回,怕是下了狠心了。
這一條要是真的落實了,那么母庸置疑,對于他們在朝堂上的活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想明白了這些,在場諸人不由都沉默了下來,意識到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
恰在這個時候,英國公府的管家進了門,在張輗的耳邊說了幾句話,頓時令他神色一震,也引起了在場其他人的注意。
面對著所有人的注視,張輗開口道。
「剛剛得到消息,宮里下了旨意,晉昌平侯楊洪為太子太師,命其率京軍兩萬,駐守宣府,任總兵官。」
「原宣府總兵官大同伯陶瑾,降為副總兵,輔左楊洪鎮(zhèn)守宣府。」
「楊洪之子,錦衣衛(wèi)鎮(zhèn)撫使楊杰,擢升為京衛(wèi)指揮使司指揮同知,封輕車都尉,授正三品昭勇將軍,兼管府軍前衛(wèi)!」
「什么?」
這下,就連一向沉穩(wěn)的陳懋也忍不住下意識的驚呼出聲。
焦敬更是皺起眉頭,直接道。
「動了京營?」
「這么大的事情,提前怎么一點消息都沒有?」
「還有,楊杰的事情,就這么定了?」
面對著眾人的質(zhì)疑,張輗苦笑著點了點頭,眼中神色復雜,嘆道。
「陳侯說得對,這位皇上,可越來越乾綱獨斷了……」
眾人一陣默然。
他們原本以為,朱鑒帶來的消息,就已經(jīng)夠讓人驚訝了,卻沒想到,這大的還在后頭。
要知道,兵部的軍報傳開之后,朝中對于楊杰的所作所為,各執(zhí)一詞,各種言論甚囂塵上。
正因于此,許多言官才按捺不住,冒著風險上了奏本。
可結(jié)果,天子壓根就不說這件事,直接一句越權(quán)違旨,就給全部頂了回來。
至于那些兵科和與邊務有關(guān)的御史們上的奏本,也都擱置一旁,留中不發(fā)。
原本,他們以為怎么著,這件事情也該在明日早朝上才有結(jié)果。
可誰曾想,天子不聲不響的,這圣旨都下來了。
這道圣旨一下,楊杰的所作所為,便算是有了定性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楊洪!
之前楊洪被召回京,不少人心中都明白,明面上是為了受封,但是實際上,更多的是因為邊境安穩(wěn)無事,該讓這位征戰(zhàn)一生的老將回京養(yǎng)老了。
如今,楊洪重新回到宣府,而且,還帶著兩萬大軍……
「難道說,邊境又要開戰(zhàn)了不成?」
一片沉默當中,朱鑒躊躇著,開口問道。
至于問的對象,自然是在場年紀最大,也最熟悉兵事的寧陽侯陳懋。
聞聽此言,陳懋沉吟片刻,亦是有些拿捏不準,道。
「按理來說,這個時間,不應該打!」
「紫荊關(guān)一戰(zhàn)剛剛結(jié)束沒有多久,我大明和瓦剌,韃靼雖然議和,但是,邊境一直都還有小股沖突,朝廷元氣未復,又正值整飭軍屯的當口,對大明來說,強行開戰(zhàn),只怕要勞民傷財。」
「不過,如今草原內(nèi)亂,從戰(zhàn)機上講,倒是個不錯的機會,而且,現(xiàn)如今各部齊聚宣府討要說法,天子對于楊杰的事,如果是這樣的態(tài)度的話,那么,對方很有可能翻臉。」
「所以,到底打不打的起來,還是要看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這話,等于沒說!
「我倒覺得,打不起來。」
這個時候,一旁的朱儀卻開了口。
一句話頓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張輗問道:「何以見得?」
沉吟片刻,朱儀道。
「其他的理由我就不說了,剛剛陳侯已經(jīng)說過了,我就只說一點,皇上再乾綱獨斷,似是和虜賊開戰(zhàn)這樣的大事,也終需經(jīng)過朝議。」
「楊洪率軍去宣府,畢竟還是駐守,相對簡單,但是若要開戰(zhàn),官員調(diào)動,后勤輜重,邊防布置,諸多事務,需要朝廷上下通力配合,這不是下一道旨意的事。」
「所以,就算天子想打,朝議上過不去,最終也打不起來。」
這個時候,一旁的蔣義問道。
「那萬一,天子就是執(zhí)意要打呢?」
「難道說,群臣還敢抗旨不遵嗎?」
「這種事情,又不是沒有先……」
感受到眾人的目光,蔣義也察覺到自己說的不對。
他在這么多人當中,本來地位就不高,皆因他并非是真正的勛貴,定西侯府自然是顯貴,但是,定西侯蔣琬是他的兒子,而不是他自己,再加上,蔣義自己也有些懦弱,所以,說話自然也就心虛。
話到最后
,聲音也就越來越低……
但是,朱儀卻顯然沒有要怪他的意思,而是解釋道。
「正因為有先例,所以,才打不起來!」
「土木之役已有前車之鑒,這個時候,皇上若是執(zhí)意起兵,那么朝堂上的大臣們,便是死也要攔下的。」
「更何況,起兵并非小事,需要兵部的通力配合,如今主政兵部的于謙,可是個硬骨頭。」
「他雖然不在京中,可若是皇上真的要開戰(zhàn),只怕他手頭的事情再緊要,也會立刻回京的!」
這番話,算是讓在場眾人漸漸放下心來。
不過,聽了朱儀的話,一旁的朱鑒,倒是眸光一閃,似乎是想到了什么,開口道。
「國公爺說得對,若是如此的話,那么,明日的朝會,只怕是個機會!」
張輗在一旁問道:「什么機會?」
朱鑒道:「我等不是正在憂慮,天子打壓言路,乾綱獨斷嗎?」
「如今天子既然遣楊洪出京,有開戰(zhàn)之意,正是一個大好機會。」
「如若朝會之上,群臣公議,能夠力諫天子改變主意,那么,豈不恰好說明了言路匡正君上的作用?」
話音落下,在場諸人頓時眉頭皺起。
片刻之后,張輗搖了搖頭,道。
「可是,皇上畢竟沒有真的開口,說要開戰(zhàn),如果皇上只說是增兵宣府,以備不測,又該如何?」
朱鑒顯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道。
「二爺,這件事情的關(guān)鍵,不在于皇上想不想開戰(zhàn),而在于,現(xiàn)如今所有的跡象,都指向這個方向。」
「尤其是擢升楊杰這件事,勢必要引起宣府那幾個部族使者的不滿。」
「如今科道當中,本就因今日被訓斥責罰,而頗有怨氣,只要明日朝堂之上,只要有人指出這一點,借著這股怨氣,言官們鬧將起來,一向看重朝廷顏面的陛下,又豈會無動于衷?」
聽起來,倒是可行。
在場諸人思索了一陣,倒是沒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正要開口,卻聽得一旁的朱儀道。
「我不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