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24柴榮即位
卻說趙匡胤帶兵回朝,于路無話。行了多日,早到了汴梁城外。匡胤扎下營寨,至王府見了柴榮,把始末根由說了一遍,柴榮大喜。
次日周主坐朝,文武齊聚。趙匡胤在朝門外候旨,有黃門官進朝啟奏,周主即宣匡胤見駕。匡胤領旨到金階朝拜,口稱:“萬歲,臣趙匡胤奉旨領兵剿叛,高行周自刎,現(xiàn)已將他的首級取來繳旨。”周主傳旨:“將高賊首級取來朕看。”承御官奉旨將首級取出,放在盒內(nèi)轉到駕前。周主定睛細看,果是真實。但見他面目如生,顏色不改。周主冷笑道:“高行周啊高行周,不想你也有今日!你往日的英雄氣概哪里去了?”言未已,只見那首級二目圓睜須眉亂動,把口一張,呼的一聲風響,噴出一股惡氣來。嚇得周主往后一仰兩腿一登,牙關緊閉雙眼直翻。兩邊內(nèi)侍驚慌無措,連忙扶住齊叫:“萬歲爺蘇醒!”叫了好一會不見醒來。沒奈何,連著龍椅抬進宮中,扶持寢臥龍床。急召太醫(yī)院醫(yī)官診視,下藥調(diào)治。周主服藥之后,直至半夜方才蘇醒。
周主被高行周首級怨氣所沖,致成重疾。殘冬已屆,周主勉強支持,親饗太廟,自齋宮乘輦至廟廷,才行下輦。由近臣扶掖升階,甫及一室,已是痰喘交作,不能行禮。只得命晉王柴榮恭代,自己仍退居齋宮。夜間痰喘愈甚,險些兒謝世歸天,幸經(jīng)良醫(yī)調(diào)治始得重生。越日就是廣順四年元旦,周主又復強起,親至南郊,大祀圜丘。自覺身體疲乏,未能叩拜,只好仰瞻申敬,草草成禮,禮畢還宮,御明德樓,受百官朝賀,宣制大赦,改廣順四年為顯德元年。內(nèi)外文武百官加恩優(yōu)賚,命婦并與進封。周主經(jīng)此一番勞動,疾愈加劇,以此臣下不能進見,終日憂懼,眾心惶惶,及聞晉王典掌內(nèi)外事權,人心方安。
卻說后周朝里,郭威還有一個外甥,叫李重進。李重進不僅年齡比柴榮稍大幾歲,而且早就手握重兵,戰(zhàn)功卓著,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班底和顯赫的威望。此人心高氣傲,絕不肯屈居人下,郭威為了確立柴榮的繼承人身份,每次正規(guī)場合當著朝臣的面,都要命令李重進向柴榮下跪朝拜, 李重進心中不服,可又無可奈何。
柴榮總握內(nèi)外兵柄,每日在府中辦事,人心少安。忽由澶州牙校曹翰入都見榮,拜謁已畢,即與柴榮密言道:“大王為國儲嗣,當思孝養(yǎng)。今主上寢疾,大王不入侍醫(yī)藥,鎮(zhèn)日在外辦事,如何慰天下仰望呢!”
柴榮不禁大悟,便留翰居府代決政務,自己入侍禁中朝夕侍奉。
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復,便囑咐養(yǎng)子柴榮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只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安葬后,招募附近百姓三十家,免除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于節(jié)儉,遺詔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誡柴榮說:“我從前西征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tǒng)統(tǒng)被人發(fā)掘、盜竊,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jié)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還完好無損。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jié),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里遙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間縣)、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各葬一副劍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葬一件通天冠絳紗袍,在東京葬一件平天冠袞龍袍。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著,他大封群臣,命柴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于范質(zhì)、王溥,如今他倆并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如果你違背我的話,我將不會賜福給你。”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任命晉王柴榮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即以王判內(nèi)外兵馬事),任命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鄭仁誨為國防部長(樞密使),同時速詔中央殿前禁軍總司令(殿前都指揮使)——外甥李重進入宮,當面向柴榮行跪拜之禮,確定君臣名分,并囑咐李重進用心輔佐柴榮,共保江山。
當天,郭威咳喘不止,口吐鮮血不能言語,待至深夜一命歸天。
郭威死后的廟號為太祖。郭威一共在皇位上坐了三年,從正月里稱帝,正好又在正月里病逝,終年五十一歲,葬于嵩陵。
史載郭威有“一后三妃”四任正室,分別是柴氏、楊氏、張氏、董氏,此外還有皇甫氏、劉氏、李氏等嬪妾。相比于開國創(chuàng)業(yè),郭威在情感和私生活方面更為傳奇,原因是他的四位后妃在嫁給他之前都嫁過人,有的還不止嫁過一次。
第一位柴氏。她原是后唐明宗的嬪妃,明宗去世后,被后唐閔帝裁撤出宮發(fā)遣回鄉(xiāng)。回鄉(xiāng)途中,柴氏遇見了賣狗肉的郭威【詳見一百零四章】,兩人一見傾心,于是排除干擾結成夫妻,時年郭威24歲。
第二位楊氏。她曾兩次嫁人,兩次守寡。楊氏年輕時,以美貌而被選入后梁趙王宮中為姬妾。后來趙王死于宮廷政變,楊氏流落民間嫁給平民,但沒幾年第二任丈夫也死了。此時,郭威聞聽楊氏美而賢,在楊氏之弟的極力撮合下結為夫妻。郭威稱帝后封她為淑妃。
第三位張氏。她出身于官宦世家,父親在后梁趙王手下任職。前來平亂的軍隊禆將看到張氏的美貌,帶回太原老家做兒媳婦。后來,張氏丈夫去世。而此時身在太原的郭威便娶了張氏。在郭威起兵反漢時,張氏和羈留在東京的郭威其他家屬一起被斬首。郭威稱帝后追封張氏為貴妃。
第四位董氏,以側室身份嫁給郭威。她原是一個底層小吏的女兒,戰(zhàn)亂中曾與家人失散,十三歲時回到親人身邊,由大哥做主嫁給一位后晉官員為妻。后晉滅亡后,她的丈夫被擄身亡。郭威帶兵路過洛陽時將寡居的董氏聘納為妾。郭威稱帝后,將董氏冊封德妃。
遺憾的是“一后三妃”都沒有給他生下一個兒子,嬪妾給他生了兩個兒子:青哥(郭侗)、意哥(郭信)。由于起兵反漢,劉承祐把留在汴京的郭威親屬殺了個精光,其中就包括張貴妃、青哥和意哥,還有柴榮的家室孩子等
郭威兒子被殺,可他還有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而柴榮只是妻侄。郭威選擇一位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接班,也是他的傳奇一面。
郭威的四個正室都賢而美麗。嫁給郭威前都嫁過人,還有的嫁過兩次(如楊氏)。但郭威都是明媒正娶,沒有強奪。
郭威和四個正室都很恩愛,沒有廢掉一個再娶另一個。都是前一個去世后再娶下一個的。
郭威粗鄙少文,但他的四個正室都受過文化教育,身世不凡。尤其是柴氏,可以說沒有柴氏,就沒有郭威的脫穎而出。所以為報答柴氏,郭威才傳位柴榮,這在中國帝王史上是沒有的。
后世文人對郭威娶四個寡婦為正室表示〝不可思議〞。其實那個時代規(guī)矩并沒有那么多。中國女人的貞節(jié)觀是宋明理學確立的。大唐時貴族女人有三五個情人很正常,上朔到漢朝,漢武帝的母親也是二婚的,入宮前還生了個女兒。
卻說北漢主劉崇聞周主棄世,心中大喜,與文武議道:“郭威篡劉家天下,每欲復仇,恨無其力。今郭威已死,我欲取中原,恢復舊業(yè)可望矣。”乃遣使臣將金帛財寶結好契丹,借兵復仇。契丹得了金寶,大喜,即差耶律奇為元帥,楊襄為先鋒,起精兵二萬,往北漢助援。耶律奇、楊襄領旨,即日起兵,到晉陽會兵。北漢主見契丹兵至,即拜白從輝為元帥,張元暉為先鋒,命長子承鈞與親軍使丁貴等同守晉陽。自領大兵二萬,與契丹合兵,離了晉陽,向潞州進發(fā)。
潞州古稱上黨,號稱“天下之脊”,是連接山西和中原的重鎮(zhèn)。
潞州守將李筠,聽說北漢主借契丹兵來征中原,忙與眾將商議戰(zhàn)守之策。大將穆令均說道:“主帥勿憂。北漢若來攻打潞州,末將不才,愿領精兵出城殺賊,務要生擒劉崇獻于麾下。”李筠聞言大喜,傳令點兵準備迎敵。哨馬報入北漢營中,劉崇便與張元暉計議道:“潞州兵素來怯弱,易與為敵。汝可領兵一萬于巴山原埋伏,候敵兵到來乘勢夾攻,可獲全勝。”張元暉領兵而去。又點遼將楊襄,領部下精兵五千出戰(zhàn),只要敗,不要勝,誘敵人來,自有方略。楊襄領令而去。劉崇親領大兵接應。
次日,潞州城內(nèi)炮響城開,一隊人馬來到陣前。只見穆令均頂盔貫甲一馬當先,手執(zhí)長槍出陣大罵:“背國反臣!焉敢犯我邊界?好好退兵饒你一死;若執(zhí)迷不悟,叫汝片甲不回。”楊襄拍馬舞刀直取令均,令均舉槍相敵。二人戰(zhàn)上十余合,楊襄虛晃一刀詐敗而走。令均不舍隨后追來。只聽一聲炮響,張元暉伏兵齊起,從刺斜里殺來,楊襄兜馬回身兩下夾攻。穆令均措手不及,被張元暉一刀砍于馬下。
北軍乘勢追殺,南兵死者甚眾。那些殘兵敗入城去,將城門緊閉。張元暉與楊裹收兵還營。李筠見穆令均陣亡,又折了許多人馬,忙令牙將劉瑗、王真堅守城池,一面差人星夜到京告急。
世宗得表大怒,與眾臣商議,要御駕親征。大臣們說:“陛下剛剛即位,人心容易動搖,不宜親自出征,還是派個將軍去吧!”
周世宗說:“劉崇趁我剛遭到喪事,又欺侮我年輕即位,想吞并中原。聽說這次他要親自來,我不能不去對付他。”
大臣們看周世宗態(tài)度堅決,也就不作聲了。這時一個老臣站出來反對,他就是太師馮道。
馮道從后唐明宗那時起,就當了宰相。以后換了四個朝代,他在每個朝代主子面前都能隨機應變,討得新主子的歡心;遼兵占領汴京的時候,他主動朝見遼主。一些新王朝的皇帝也樂得利用他。所以他一直保持著宰相、太師、太傅等重要職位。
這一回,馮道看周世宗年輕,就以老資格的身份來勸阻周世宗親自帶兵出征: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以萬眾之尊,親臨不測之地,臣竊以為不可也。”世宗道:“唐太宗得天下,凡有征伐,未嘗不親臨,唐太宗尚如此,況于朕乎?”
馮道奏道:“不知陛下能為太宗否?”
世宗道:“劉崇以十二州之地,兵力單弱,其所倚仗者,不過藉契丹以為救援;以朕士馬之眾,兵甲之強,破劉崇就像大山壓雞蛋一樣容易。”(“劉旻烏合之眾,若遇我?guī)煟缟綁郝选!?
馮道道:“未審陛下能如山否?”
周世宗聽了十分氣憤,一甩袖子,起身離開朝堂。
為了這件事,周世宗對馮道十分不滿。不久派他去修造周太祖的陵墓。
馮道號稱五代最牛公務員,在劉守光手下就開始當官,一直當?shù)讲駱s,其油滑于官場的能力史所罕見,就算后周又滅亡了估計他還能在新朝廷當官,犯不著這么激動地駁皇帝面子,可見馮老先生對柴榮的確是一顆赤誠忠心,逆鱗直諫,理也說到了點子上,不過周世宗還是決定御駕親征!
事實上,周世宗還有一個打算,就是要通過一場大戰(zhàn),樹立起他在軍隊中的威信。馮道所說的風險他當然全部都要承擔,但是生就亂世,熱血男兒豈能不擔風險!皇帝的龍閣暖裘、嬪妃佳麗固然令人不舍。但柴榮注定是要跨上戰(zhàn)馬,提起鐵劍,浴血在疆場上的勇士。即使有朝一日遭遇李存勖一樣的困境,那也寧愿戰(zhàn)死在馬背上,而不是窩囊地死在禁軍的重重護衛(wèi)之中!
馮大人,謝謝您的忠心直諫,但這一次我要用雙手殺出一條血路,請您拭目以待吧!
豪血帝王壯志天下!五代之血海殷紅,柴榮欲劈波斬浪!
柴榮決心已下不容動搖,不久鳴炮點將號令三軍,目標潞州,出發(f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