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57北漢歸宋
公元954年,高平之戰(zhàn)爆發(fā)。日薄西山的劉崇遇上了風頭正勁的柴榮,生生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僅葬送了頭號大將張元徽,還讓柴榮的大軍殺得抱頭鼠竄。就在劉崇沒命逃跑之際,擔任劉崇保衛(wèi)指揮使的劉繼業(yè)挺身而出,拼命為干佬兒斷后,才讓北漢不至于因為劉崇的中道崩殂而提前下課。高平之戰(zhàn)時,契丹大將耶律敵祿帶著契丹人作壁上觀,一見北漢敗了便毫不猶豫撤走,一點兒也不講江湖規(guī)矩,劉繼業(yè)從此對契丹人無比嫌惡,在其歸宋后就以反擊契丹為職志。
宋太宗登基后,第一個決策就是滅掉北漢。北漢和宋朝是世仇,這個仇恨可以追溯到后周時期。 后來北宋取代后周,北漢和宋朝依然是敵國。
宋軍到了澶州,剛過河,有個穿著綠衣的人在路邊高呼萬歲,說有事上奏。綠衣在當時是縣主簿的衣著。縣主簿是從八品,想見皇帝,他還不夠資格。于是護衛(wèi)們大喊著讓他滾開。可是那人鐵了心,不見皇帝就不離開。
雙方吵鬧起來,驚動了宋太宗。宋太宗問怎么回事,當聽說有個主簿說有要事求見,心想一定是軍國機密,于是叫他進來。主簿屁顛屁顛跑來,一邊磕頭一邊連呼萬歲。
宋太宗問:你叫什么名字啊?
那人不說話,高高送上手板。宋太宗接過手板一看,龍顏大悅,馬上提升該人為監(jiān)丞。官職是從六品,這家伙連跳三級,從縣里直接調(diào)到中央,成為皇帝身邊的人。
宋太宗還高興地說:這次出兵必勝!
出征的諸臣想,這小子一定獻上了什么妙計,才使皇帝龍顏大悅。果然宋軍一路凱歌,攻下晉陽滅掉了北漢。宋太宗更加高興,準備乘勝攻遼,拿回被遼國侵占的燕云十六州。誰知宋軍被遼軍打得丟盔棄甲,宋太宗也中了一箭,坐驢車逃跑,險些血染沙場。
大家氣憤不過,詢問那位監(jiān)丞究竟出了個什么主意。一問之下才知到那個家伙什么主意也沒出,只是憑他名字就取得了這個官職。他的名字叫“宋捷”。
卻說趙匡胤死時,他的長子(實際是次子,趙匡胤的長子已死)趙德昭已經(jīng)26歲,如果能繼承大統(tǒng),也不算“幼主”。但趙光義謀害哥哥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趙光義既然做了皇帝,為了堵住眾人的嘴,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趙匡胤在位時,他的兒子并沒有被封王,趙光義繼位,立即封趙德昭武功郡王,位置在宰相之上。第二,趙光義下詔 ,把趙匡胤的幾個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列,一律稱為“皇子”和“皇女”,但實際上沒過多久,這個稱呼就被取消了。3年后,趙光義自恃兵強馬壯,蠢蠢欲動,想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事業(yè):北伐契丹,也就是征討遼國,收復燕云十六州。這一年,發(fā)生了著名的“高粱河”之戰(zhàn)。在高粱河 ,宋軍和遼軍展開了激烈的冷兵器之戰(zhàn),趙光義御駕親征,結(jié)果宋軍大敗,趙光義身中一箭,倉皇奔逃,場面極其狼狽。這一戰(zhàn)讓北宋元氣大傷,更為滑稽的是,趙光義只顧逃命,竟然和大軍主力失去聯(lián)系,整個宋朝群龍無首。此時有大臣認為趙光義可能去世了,國不可一日無君,趙德昭是太祖的長子,如今又官居高位,由趙德昭繼承大統(tǒng),再合適不過。這本是不得己才做的事。且他們一旦得知趙光義還活著的消息,就立即中止了一切,重新向皇帝身邊集結(jié)。當時趙光義什么也沒說,像他也很理解,并不介意。但他真能忘了嗎?要知道當時在軍中的不僅有親王趙廷美、趙德芳,前宰相趙普,還有現(xiàn)首相薛居正、副相盧多遜、樞密使曹彬……那己是一個完整的朝廷了。這些人一致?lián)砹⑿禄实郏禄实劬故钱斈曜钤摾^位的那個人!這時又發(fā)生一件事情,因為這次戰(zhàn)敗,趙光義不打算對將士們論功行賞,但趙德昭仁厚,覺得雖然兵敗,但將士也有戰(zhàn)功,應該封賞。趙光義認為趙德昭拉攏人心,再加上之前的窩火,于是當著眾人的面說了9個字:“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這句話其實是在譏諷趙德昭想當皇帝)。謀逆可是大罪,趙德昭聽完叔叔的話,如五雷轟頂,回家惶恐不安,想想看,他本是天生的太子、趙匡胤嫡子。但生母早死,父親似對他也不親。且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他一點都不機靈。更談不上討喜。甚至就在他父親死的當夜,他繼母想到的繼承人都是他的異母弟弟。更讓他心冷的是,他感覺所有人都拋棄了他。他來找皇叔是為大伙請賞,可竟然沒人提醒他要小心。有個姓呂的大胖子提醒趙廷美千萬別奉旨留守京城,一定要申請隨軍打仗……可為什么不提醒他呢?趙德昭祭拜父親之后,手提長劍在房內(nèi)自刎。趙光義聽聞侄子自殺,跑到趙德昭府上大哭:“癡兒何至此邪”。據(jù)野史記載,趙光義只是干哭,并沒有為侄子留下一滴眼淚。世態(tài)炎涼,人情如紙,趙德昭選擇自殺,一了百了。
卻說山西太原,自古以來便有“龍城”之稱。除了它做過多個朝代古都的原因外,還與它出過多位皇帝有關。除了世人熟知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外,趙國開國君主趙襄子、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后漢高祖劉知遠、后唐莊宗李存勖等人,都先后做了皇帝。但令人納悶的是,為何從北宋之后,山西就再也沒有皇帝出現(xiàn)呢其實這也與宋太宗趙光義有關。
公元979年,趙光義又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援漢遼軍,而后猛攻太原
北漢主劉繼元被迫出降。但是楊業(yè)這個硬骨頭死戰(zhàn)不降,殺敵甚多,一度讓宋軍膽寒。本來順順利利就可以掃平六合,偏偏遇到了楊業(yè),宋太宗也很尷尬,實在沒辦法了,干脆叫北漢主劉繼元勸降。楊業(yè)一看皇帝都來了,自己還有什么理由堅持呢?于是君臣抱頭大哭,歸順大宋。后人有詩贊曰:
圣主龍飛重俊良,
英雄云集豈尋常。
干戈直指風聲肅,
管取河東獻域疆。
卻說北漢主劉繼元出降,趙光義正打算受降接受城池,太原軍民居然還在抵抗。在費盡艱辛打開城門后,太原百姓又利用地理優(yōu)勢與北宋軍隊展開巷戰(zhàn),宋軍死傷慘重。趙光義大怒,命令部下火燒太原城,將城中富戶遷到洛陽,普通百姓被燒死和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shù)。宋太宗深感晉陽自古為帝王龍興之地或割據(jù)政權反抗中央政權所在,傳為“龍脈”,而晉陽城地形險要,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百姓習于戎馬,人性勁悍,難以掌控,宋太宗懼怕此地再出割據(jù)政權危害北宋政權,同時憤恨于晉陽城軍民的長期頑強抵抗,稱此地“盛則后服,衰則先叛”,于是又征調(diào)萬人削平晉陽北部的系舟山山頭,謂之“拔龍角”。之后他又讓人引來汾水和晉水,水淹太原城廢墟,禁止百姓在此地居住,要徹底將其摧毀。在毀掉太原城后三年后,趙光義又讓人在原唐明鎮(zhèn)的基礎上重修太原城。所以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太原城,并不是北宋之前的太原。新太原城修好后,趙光義還是不放心,便讓人找來了道士,向他們詢問解決之策。道士說:“只要釘死龍脈,便可高枕無憂。”于是在道士的建議下,趙光義讓人將太原新城的路口全都設計成“丁字路”。當然這是迷信說法,筆者認為,山西再也沒有出過皇帝,這是經(jīng)濟、政治中心轉(zhuǎn)移造成的。在北宋之前,山西一直算是中原地帶,不管是在經(jīng)濟、政策還是軍事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原作為山西的重點城市,自然容易出現(xiàn)皇帝。而在兩宋之際,經(jīng)濟中心南移,太原在經(jīng)濟水平上就與發(fā)達城市落了一大截。在明朝之后,政治中心又移到了北京,太原就更難與大城市爭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