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夜襲京口
,上品寒士 !
二十一、夜襲京口
姑孰距京口五百余里,戰(zhàn)船順江而下,兩日便到。
京口是建康門戶,北臨大江,南據(jù)峻嶺,形勢險(xiǎn)要,為兵家所重,永嘉南渡以來,大批幽﹑冀﹑青﹑徐﹑并﹑兗諸州流民僑居于此,丞相王導(dǎo)設(shè)立僑州、郡來管理北地流民,京口就作為僑徐州和僑東海郡的治所,又因流民聚集,北伐呼聲高漲,所以東晉的北中郎將府、安北將軍府、平北將軍府、安北將軍府也都設(shè)在京口,京口“北府”即由此得名。
桓熙此番赴京口之任,就是以司州刺史之職兼領(lǐng)安北將軍、假節(jié)、都督司、青、幽三州諸軍事,軍政大權(quán)總攬,接替庾希任徐、兗二州刺史郗愔為給桓熙讓路,移鎮(zhèn)淮陰,京口現(xiàn)在是桓熙的領(lǐng)地。
二月十九日午后,桓熙、陳操之一行在京口北固山一帶登岸,當(dāng)日傍晚入京口城,但見城墻低矮、軍防稀松,與軍事重鎮(zhèn)的名頭頗不相符,江左諸城大都如此,就是都城建康也是籬笆土墻,不然的話也不會被盧竦幾百天師道叛眾輕易攻入,只有與秦、燕對峙的如汝南、襄陽諸城才會把城池修建得高峻堅(jiān)固——
留守京口的平北司馬卞耽將桓熙、陳操之一行迎入安北將軍府,卞耽隸屬平北將軍麾下,四年前范汪被免職后,平安將軍一直空缺,但卞耽的平北司馬卻任職至今。
卞耽設(shè)宴為桓熙諸人接風(fēng)洗塵,正飲宴間,報(bào)平輿蘇騏、吳興沈赤黔求見桓刺史和陳司馬,桓熙去年就見過蘇騏和沈赤黔,沈赤黔是揚(yáng)武將軍沈勁之子,蘇騏因平定盧竦叛亂有功授司州九品軍曹,桓溫曾鄭重叮囑桓熙要禮賢下士,所以桓熙也與陳操之一道出迎——
蘇騏見到桓熙與陳操之,長揖道:“桓刺史、陳司馬,在下已在京口等候十日了。”
陳操之執(zhí)手道:“辛苦辛苦。”
沈赤黔見禮道:“桓刺史、陳司馬,在下是五日前到的,在下從吳興募得五百壯士,現(xiàn)就在京口城南結(jié)帳候命。”
桓熙聽說沈赤黔募得五百軍士前來,很是高興,這是他這個(gè)安北將軍帳下第一批軍士啊,當(dāng)即任命沈赤黔為部曲督,桓熙是假節(jié)的刺史,有權(quán)擢升八品以下文武官吏。
沈赤黔表示愿追隨桓刺史建功立業(yè),桓熙大悅,自以為招攬到了可用之人,卻不知蘇騏、沈赤黔與陳操之是萬里同行、出生入死的交情。
沈赤黔道:“好教桓刺史得知,那五百壯士隨身帶來的糧食已告罄,眼看就要無糧,請桓刺史援助。”
桓熙爽快地道:“不必?fù)?dān)心無糧,既為我北府軍士,總不至于饑餓,我這次從姑孰隨船運(yùn)來了兩萬斛米,盡可支用數(shù)月。”
眾人坐定,共議建軍之事,門役又報(bào)東海何謙求見桓刺史和陳司馬,陳操之對桓熙道:“來者何謙原是北府舊將,因與庾希不睦,故解甲在家,聞桓州君欲重建北府兵,愿歸軍旅為國效力,朝廷已授其為司州武猛從事。”
桓熙就又與陳操之、桓石秀、謝琰、范寧、卞耽等人一起去迎何謙,那何謙拜見桓熙、陳操之后,即稟道:“陳司馬命卑職查訪庾始彥盜取北府軍資事,卑職現(xiàn)已查明,有軍士為證,庾始彥自去年冬月以來,盜取北府軍錢糧甲杖約值千萬錢。”
桓熙怒道:“庾始彥竟敢如此肆意妄為,卞司馬為何不緝捕之?”
卞耽尷尬道:“庾始彥雖已解徐、兗二州刺史之職,但還有護(hù)軍將軍之職在身,無朝廷詔旨,卑職如何能擅自緝捕!”
桓熙沉著臉問:“庾始彥現(xiàn)居何地?”
卞耽答道:“客于晉陵暨陽。”
桓熙命令何謙道:“何從事火速趕往建康,向尚書臺報(bào)告庾希盜取軍資意欲謀反之事,請旨追捕。”
何謙心里頗為不快,他是北府舊將,現(xiàn)為七品武猛從事,這些日辛辛苦苦查訪此事,桓熙沒有片言嘉許,就讓他立即趕去建康,當(dāng)他是仆役啊,這完全可以另派小吏前往嘛——
陳操之對桓熙道:“桓州君,由我的屬吏左朗去建康吧,在西府時(shí)左朗也識得郗侍郎,可先見郗侍郎,再赴尚書臺請旨,桓州君以為如何?”陳操之現(xiàn)在對桓熙很恭敬,每事必征詢桓熙意見,這讓桓熙頗為滿意。
桓熙道:“庾希將叛,此乃大事,還是請何從事去一趟建康,陳司馬的屬吏左朗也一并去,速去速回,不得有誤。”
何謙意殊怏怏,只好與左朗連夜帶著那幾個(gè)可作證供的軍士趕去建康,陳操之送他們出西門,與何謙密語良久,何謙意稍解,拱手打馬而去。
次日,桓熙去視察沈赤黔募來的五百吳興壯士,即整編為左右二曲,沈赤黔任部曲督。
蘇騏稟道:“桓刺史,屬下在平輿蘇家堡有三百蘇氏私兵可以聽用。”
桓熙道:“甚好,蘇軍曹可速速回平輿率眾前來。”桓熙成軍之心迫切。
陳操之道:“兩淮、河南之地,頗多悍勇的流民宗部,桓公早有明示,必須全力招攬,桓州君何時(shí)前往,在下愿意隨行。”
桓熙道:“北伐在即,不容拖延,我為一州刺史,自然要坐鎮(zhèn)京口,以便流民丁壯前來應(yīng)募,陳司馬與吾弟石秀分赴兩淮和晉陵招募兵將,勿辭辛勞。”
來京口之先,桓溫曾密囑桓熙、桓石秀兄弟二人,晉陵、京口乃是僑民密集地,而且民心歸附,其兵可用,桓熙、桓石秀一定要親往招募兵將,示以恩信,結(jié)為心腹,至于兩淮,那些流民帥往往桀驁不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說服歸順的,陳操之善辯,就讓陳操之去努力吧,知人善用,各盡其才,這是桓溫的想法,現(xiàn)在絕不是妒賢嫉能的時(shí)候,而且桓溫認(rèn)為自己完全能掌控北府局勢,待北伐成功,他就要威逼朝廷封他為王、加九錫,陳操之追隨他將會有更大的利益,桓溫相信陳操之會做出明智選擇的——
陳操之躬身道:“遵命,在下后日便與蘇軍曹同道北上。”
劉牢之道:“桓州君,卑職是彭城人,與淮北諸塢堡有些交往,愿與陳司馬同行,助一臂之力。”
桓熙允了。
孫無終也說要與陳操之去淮北,桓熙不肯,因?yàn)閷O無終是晉陵人,桓熙命孫無終隨桓石秀去晉陵諸僑郡招募兵將——
二月二十二日,陳操之與劉牢之、蘇騏一行數(shù)十人離開京口,準(zhǔn)備渡江北上,去建康報(bào)訊的何謙、左朗還沒有回音,卻先傳來客居暨陽的庾希渡江逃往海陵的消息,庾希心知桓溫狠辣,不會放過他庾氏,他不能束手待斃,便率族人、門客、舊部、私兵千余人逃往海陵,海陵多陂澤,追捕不易,又瀕臨大海,一旦事急可乘船出海前往廣州,廣州刺史是庾希二弟庾蘊(yùn)——
隨庾希一起出逃的有其弟庾倩和庾邈,以及庾希之子庾攸之——
陳操之立在北固山下,遙望大江,庾希一黨就是前夜渡江逃往海陵的,追捕庾希這個(gè)難題就讓桓熙去解決吧,陳操之叮囑沈赤黔,努力練兵,年底讓沈赤黔率部去洛陽與其父沈勁會合。
就在陳操之一行渡江赴彭城的次日,朝廷詔旨與大司馬軍令同時(shí)下達(dá),詔廢庾希為庶人,命東海太守周少孫與平北參軍劉襫率部追捕庾希,解赴廷尉問罪——
東海太守周少孫與平北參軍劉襫即率兩千軍士前往海陵追捕庾希一黨,庾希逃至海濱,略取漁人船準(zhǔn)備出海,舊部武遵道:“庾將軍,那周少孫素未領(lǐng)過兵,而且也不過兩千軍士,我何畏之,敢請五百人伏于陂澤中,必大破之。”
庾希依其計(jì),伏兵陂澤荒草中,周少孫、劉襫不察,中伏大敗,死傷近千人,率殘部逃往姜堰——
武遵對庾希道:“郗愔移鎮(zhèn)淮陰后,京口空虛,桓熙在京口募兵尚未成軍,將軍何不夜襲京口,擄掠桓熙為質(zhì),然后矯稱海西公密旨,討伐廢帝之逆賊桓溫,誅除兇逆,京口有流放為兵戶的囚徒數(shù)百人,將這些人全部放出來,授以甲兵,再招聚北府舊部,以迅雷之勢攻取建康,然后傳檄壽州袁真將軍,袁真將軍素與桓溫不睦,與我等聯(lián)手,未始沒有誅除桓賊的機(jī)會!就算事不成,就叛逃歸燕,有何不可?”
庾希怦然心動,他心里清楚,若逃往廣州,廣州地僻人稀,庾蘊(yùn)手下只有數(shù)千軍士,若桓沖率江州之眾來剿,實(shí)難抵擋,若趁此勝周少孫之勢,襲取京口,京口距建康不過一百五十里,急行一日可到,盧竦數(shù)百烏合之眾都能破城,他庾希又為何不能?若能挾持皇帝司馬昱與崇德太后,就可聚眾對抗桓溫!
年近五十的庾希雙拳緊握,身子微微發(fā)抖,神情變幻不定,半晌,咬牙道:“好,就拼這一回,夜襲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