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收網(wǎng)(完)
“權(quán)位這上頭,某早就看得透了,某既然能為隱相奔走,又如何不能為小楊將主奔走?某自信身在位上,尚能做些事情,現(xiàn)在倒了豈不為其人所笑?”
王黼這番話說得更是肆無忌憚,將一向深藏在心中的種種怨氣全都倒了出來,王黼畢竟是久歷宦海,學問歷練都不算壞的人物,雖然曾為宰相,但兵事上頭實在不拿手。
但是對大宋的政治生態(tài),實在是觀察分析得精到萬分,所謂大宋養(yǎng)士百年,讀書人個個都有風骨。朝廷善待讀書人,給予讀書人崇高政治地位,所以這些士大夫才以全部忠心本事回報給這個朝廷。
朝廷不殺士大夫,所以士大夫就都以國士報之,無非都是后世一些稍微多認識幾個字,就以士大夫而自許,將自家一點幻想投射在宋朝上面以自況而已,一個政權(quán),一旦開始黨爭,這政治就沒什么干凈的了,身在其中之人,就更談不上什么風骨氣節(jié)了。
若說大宋中期之前,還有一些氣節(jié)可稱的士大夫,那么自從王安石變法,黨爭拉開序幕以來,已經(jīng)幾十年下來,所有身在其中的人,早就滾得一身都是黑。
到了趙佶即位,連最后一點正常的政治生態(tài)都破壞殆盡,黨爭之外,還夾雜幸進,還夾雜好大喜功,還夾雜什么正事都不做,還夾雜激起民變幾乎朝代前面幾個皇帝總和,還夾雜最后將一個帝國,以幾千年未有的速度,再最短時間內(nèi)賠得干干凈凈!
真實歷史上北宋滅亡,南逃之人寥寥無幾,多在汴梁跟著張邦昌維持。看局勢向著什么方向發(fā)展,看自家能不能賣一個更好的價錢,康王別立中樞,一開始就靠著內(nèi)臣,靠著一些如苗立等軍將勉強撐起一個局面,當日開封名臣。或者在北,或者南逃之后也只觀望不起。
這些士大夫們的氣節(jié),又在哪里?
說極端一點,誰要將北宋所謂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夸到天上去,指著他鼻子罵你們?nèi)叶冀^對不會錯,現(xiàn)在整個社會都能接受相當教育,只看你想學不想學而已。
還將這種靠著壟斷一點知識就想永遠騎在別人頭上,讓群二狗子永遠隨自家腳步的統(tǒng)治方式當作什么救世良方,不是別有用心。就是孩子你上人當了。
一旦看破,王黼就真覺得無所謂,倒是吳玠在旁邊一副錯愕到了極處的模樣,王黼笑笑,一擺手:“本官是安撫,自然是本官來給你號令入城平亂,這再著實不過,何必去和河東諸官攪成一氣?人多嘴雜。再難成事的,快些入城平亂罷!耽擱久了。太原當真燒成白地,卻是你和小楊將主的罪過了……至于如何措置本官在河東與你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不是接納本官的投靠,用什么方式接納,這都是小楊將主拿的主意,你不必多想。想也沒用————快去平亂罷!”
吳玠哼了一聲,他也想明白了,王黼說得不錯,是不是接納王黼投靠,如何接納。河東之地將來事情如何布置,他吳玠聽王黼的還是王黼聽他吳玠的,這都是楊凌的事情。自家想那么多有什么用?現(xiàn)在平亂要緊
!不過他還有一個疑惑未解,當下沉沉的看著王黼,眼睛一眨也不眨,又追問了一句:“為什么?”這句為什么卻問得有些沒頭沒腦。
王黼?yún)s知道了吳玠的意思,他的笑意也變得有些苦澀,沉吟一下才低聲道:“大宋沒有傳代的權(quán)臣,小楊將主此心若是只為大宋呼風喚雨之一世權(quán)臣,則老夫為他奔走何妨,無非就是又一老公相耳,若是……那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后的事情,老夫也看不到了,由河東可知天下,如今大宋實則是風雨飄搖,為身家計,實需一強人砥柱中流,更需要眼前這一支強軍,遍布邊塞,否則異日的太原,就不是這般亂處,某看明白了,韃子打過來不是耍處!”
說著他手一指,正指向在雪原中靜靜布列的晉陽軍大隊,王黼又苦笑了一下,聲音放得低得不能再低:“將來擁兵能到哪一步,再看看罷,走一步算一步。”
吳玠問得隱晦,王黼也回答得直爽,今日話說到這個份上,王黼也再不遮遮掩掩,既然要投靠楊凌,還是直抒胸臆以做取信罷,以前在汴梁王黼還沒有切身的感受,現(xiàn)在到了河東之地安撫一路,一個現(xiàn)在還說不準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的邊地入寇消息傳來,就讓一路大亂,太原府還引起了如此大的變故。
大宋的虛弱,可見一斑,這個世道,越是擁強兵,越能有作為,楊凌自從起家以來就一直明里暗里,牢牢把著軍權(quán)不撒手,看來是早就看明白這一點,在河東憑借晉陽軍這支強兵,憑借楊凌在燕地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翻手為云覆手雨的手段,將來成為不下于蔡京的一代權(quán)臣,看來還是有幾分可能的。
王黼投靠如將來如蔡京一般的人物,也沒什么丟人的,他不是還欣然在梁師成門下奔走過?此刻汴梁都門幾位貴盛重臣門下,士大夫們在哪家不是擁擠得烏泱烏泱的?世道就是這樣,我王黼賣身投靠不丟人。
既保住現(xiàn)在權(quán)位,還有將來指望,王黼不過五十多歲,雖然自稱老夫,但是在大宋政壇上還有些時日可以熬呢,可是楊凌如果別有野心,王黼也說了,到時候如何抉擇,自家看要看一看形勢如何。
不過在他看來,以楊凌聰明,也不至于走到這一步,大宋百余年來養(yǎng)成的統(tǒng)治階層基礎(chǔ)已然極大,你在這個范圍內(nèi)上位做權(quán)臣,還沒什么問題,再有其他非分想法,以楊凌根基之淺薄,還是別指望了罷!
話說得太透,到了后來,高坡之上對視的吳玠和王黼兩人都變得默然,心里面不知道怎么的,都從里向外滲著寒意,以王黼和吳玠的閱歷與聰明,一般人都能看個十之七八,可是這個小楊將主,卻實在看不明白看不透啊……(未完待續(xù)。)</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