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患者馬小理(3)
第章焦慮癥患者馬小理()
“黃醫(yī)生早!”
馬小理還是像上一次一樣,在一大早黃妮剛剛上班時,就等候在休息室,等著黃醫(yī)生了……
見到馬小理,黃妮向他點頭問好,然后,按照常規(guī),打開診療室的門,收拾和準備好記錄本,錄音筆后,她對著麥克說:
“馬小理,請進來吧。”
馬小理先是探進了一個腦袋,展露了一個略微有些討好的笑,然后,他快步坐到了黃妮桌子前的椅子上。
“怎么樣,體檢做了吧?”黃妮輕聲問。
“做了,做了。上個星期一回去,我就去三甲醫(yī)院申請全面體檢了。是省人民醫(yī)院,最權威的醫(yī)院呢。”馬小理說。
說話間,他的身體在不自在的扭動著,仿佛椅子上有刺在扎著他的屁股一般。
“哦。”黃妮的眼睛不經意的望向他:
又是那雙桃花眼,又是那個“娘娘腔”……
黃妮感覺身上的雞皮疙瘩起來了,渾身很不舒服。
她想:“造物主真是開玩笑啊,這個外貌如此英俊的男人,卻被賦予一個柔軟變異的秉性……嘖嘖,著實可惜了這副好身段,好臉模子了。”
“黃醫(yī)生,這是我的檢查報告,您看……”
黃妮接過他恭敬地用雙手遞過來的體檢報告,認真看了起來——
心肺正常,沒有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
肝、腎、脾、胃,沒什么大毛病,血液和B超檢查,全都正常……
除了有輕微的脂肪肝,齲齒,腳氣外。
“唉,看來,這個人病得不輕啊!”黃妮不由得在心里嘆了口氣。
作為一名心理醫(yī)生,雖說重癥和怪病,可以挑戰(zhàn)她的智商,提升她的醫(yī)術,積累行醫(yī)經驗。但是,從內心深處,黃妮已經開始慢慢從心里厭惡那些得了怪病的心理病人!
從職業(yè)道德來說,這是不對的。這點黃妮很清楚。
但是,對一個心理醫(yī)生來說,每一次就診,就是一次共情體驗——需要她嘗試著小心翼翼的深入探查病人的怪誕、扭曲、變異的心理,從病人的視角去理解,去感受……然后再以一個正常的專業(yè)人士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問題,矯正他們的扭曲心理,掃除他們心底淤積的垃圾。
——這種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心理和情緒的共情與科學專業(yè)的心理調解。真正是混沌與清醒并行,扭曲與矯正同在,感受陰暗與掃除霧霾一起進行……
共情方法是心理醫(y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
它要求心理醫(yī)生,要能夠對病人的非正常情緒予以了解,理解和精準掌握,同時,做出適當反應的一種能力。
它要求心理醫(yī)生,要具備對病人非正常情緒和扭曲精神狀態(tài)的準確認知,以及對其行為的預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感同身受”。
具體而言,體現(xiàn)在以下這幾個方面:
——能夠與心理病人,處于同一種情緒狀態(tài)下;
——能夠使自己產生的這種情緒,與病人的情緒是同形的;
——而產生這種情緒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觀察或者模仿心理病人的情緒;
——不僅能夠產生與病人同一種,同形的情緒,而且能清醒的意識到,醫(yī)生當前情緒產生的原因,在于病人而非自身……
每一次問診,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催眠,都要求進入這種狀態(tài)……
也就是說,每一次問診,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催眠,都要求醫(yī)生能夠與焦慮癥、憂郁癥、分裂癥病人感同身受,處于同頻節(jié)奏!這種心理和情緒體驗,想必經歷的多了,誰的心理,都不免會有一些陰影吧!
然而,基礎與臨床的實驗證據表明,假如,心理醫(yī)生能夠較好的掌握共情方法,對于患有憂郁癥、焦躁癥、孤獨癥、反社會人格等心理、精神障礙的治療,十分有益!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一個心理醫(yī)生,假如經常要把自己的心理與心理病態(tài)或扭曲的病人心理產生某種共情,共振,共感,他或她,需要有一顆多么堅強的心啊!
黃妮記得,在開展心理咨詢和治療工作第五個年頭時,她曾經接待過一個心理嚴重扭曲的病人。
這個病人,是一個狂躁的焦慮癥患者。據家人敘述,只要不把他用繩索捆綁起來,他在家里,隨時可能傷害家人或任何來到他們家的朋友或親戚……
這個病人的發(fā)病很突兀,沒有任何征兆——
有一次,他家來了一幫農村親戚,吃飯時,這幫親戚說話聲音很大,還是像在家鄉(xiāng)一樣,大聲說話,家里很吵。
這個病人當時受噪音刺激發(fā)病了。原本坐在飯桌前一聲不吭吃飯的他,突然就揮起棍棒就打人,把他家三個親戚的胳膊、腿打斷了,被送進醫(yī)院;另一個十五歲的男孩,腦袋被打開了花,流了好多血……
于是,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院治療。
幾個月后,他基本痊愈出院了。家人害怕他再發(fā)病,便把他每天送到黃妮這里來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
那段時間,為了治療這個焦慮癥患者,黃妮感覺自己也要得焦慮癥了!
——為了摸清這個患者的發(fā)病原因,她不得不與他進入共情狀態(tài),與他交流,聊天,思他所思,想他所想,漸漸的找到了這個焦慮癥患者患病的心結:
原來,這個年紀已經五十多歲的老男人,工廠效益不好,早早在家待著。無聊至極的他,跑到網上找了一個“三陪女”。雙方在網上談好了價格,約定了見面的時間和賓館房間……
不幸的是,他興沖沖的到賓館房間等來的“三陪女”,居然是自己年僅十七歲,還在上高中的女兒!
問她為什么干這個,女兒說,想買一部最新款的蘋果手機……
羞辱和自責,使他沮喪難受的心情無法排泄——他沒有資格訓斥女兒,也沒有臉面告訴老婆,最后煩惱淤結,發(fā)病打人!
雖然,后來,黃妮治愈了這個焦慮癥患者,使他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但黃妮在一段時間內,心情都十分痛苦。這種感同身受的痛和苦,讓她失眠了幾個月……
所以,現(xiàn)在看到眼前這個心理病人馬小理,黃妮的情緒并不高!(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