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世事維艱(7)
1932年秋,尼克松已在惠蒂爾學院讀大三,主修歷史,經(jīng)營著家里的新鮮蔬菜攤。每天早晨天亮前,他開車到洛杉磯公共市場與菜農砍價,進貨。尼克松家里并未受苦,所以尼克松是無怨言的8000萬美國人(“大蕭條”時期有8000萬人既不挨餓又不靠救濟)之一。然而,他受到的教育將他與這些人區(qū)分開,在18—22歲的孩子中,只有不到1/8的人上過大學、1/2的人上過中學。對于很多人來說,正規(guī)的教育仍局限于只有一個教師的小學,這樣的小學全國有143391所。
如果回到1932年,典型的中產(chǎn)階級大多住在城市里,郊區(qū)住宅區(qū)已開始形成,但只有18%的人生活在那里。男人可以和家人們舒適地生活,每天步行去上班,工作地點就在附近。如果一位20世紀70年代的人回到那時,會首先注意到明顯的差異:黃色的停車標識、綠色的郵箱、厚重的牛奶瓶,以及破舊的房屋。1929年以來,這些房屋幾乎沒有重新粉刷過,還沒有完工的房屋也被遺忘在那里。例如,在底特律東杰弗遜街,麋鹿會原定要蓋的11層高的大樓已停工,大梁裸露著豎立了34年。
20世紀70年代的電器、小工具和物質享受還十分罕見。那時沒有電動割草機、家用空調、自動洗碗機、干衣機、電熱毯、定時自動開關收音機、保濕窗、尼龍襪、速干衣、冷凍食品、自動咖啡機、無線電動剃須刀、過濾嘴卷煙、電動牙刷、乙烯基地板、圓珠筆、電動打字機、錄音筆、復印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高保真立體音響、透明膠帶、家用冰箱、錄音機、彩色或寶麗萊膠卷、玻璃纖維釣魚竿、垃圾處理器、收錄機、掃雪機、電動手術刀、家用電吹風、電動開罐器和店鋪背景音樂,雖然吉爾伯特·塞爾茲當時在《哈潑斯》雜志上預測,很快“我們可能就會有價格相對低廉又簡便的機器,這些現(xiàn)在正在完善。我們將會在家里的收音機旁邊擺上一個屏幕,上面有中心廣播電臺發(fā)送的影像”。那時沒有彩電,甚至黑白電視也沒有。無論如何,在沒有這些電器的情況下,中產(chǎn)階級還是從“大蕭條”中幸存了下來(20世紀30年代的整整10年)。這是一群多么偉大的拓荒者?。?/p>
大多數(shù)美國家庭都是用手工加煤的火爐取暖,每天必須清理兩次。整個冬天,全國需要近4億噸煤。送煤的人是全身黑黢黢的男子,他們把車停到地窖的窗口,將車里的煤倒在爐子旁邊的箱槽里。當時的“冰箱”并不是電冰箱,而是一個裝冰的箱子。主婦想要多少磅,在廚房窗口放上數(shù)字卡片100、75、50或25,賣冰人一看便知,就會送冰到家。只有富有的丈夫才買得起可以同時雙面烤面包的烤面包機給妻子。(“我們的萬能烤面包機!”西爾斯·羅巴克公司當年的商品目錄里記載。)因為在大多數(shù)家庭,烤面包都是用煤氣爐或以煤炭、木材為燃料的灶。爐子也可以用來加熱烙鐵,熨燙從洗衣房取回的皺巴巴的衣服,在沒有熱水器的家里,可以用爐子燒一大桶水拿去洗澡。
留聲機是通過手動上發(fā)條,它們可能被稱為Victrolas或者Gramo phones(均為留聲機品牌名),但從來沒有人叫它電唱機。家庭主婦戴上防塵帽,開始了她大量煩瑣的清潔工作,而且她唯一可以用的電器就是地毯清掃機。1932年12月,亞拉巴馬電力公司供電的所有住戶,共擁有185個吸塵器。大多數(shù)農場都依靠煤油燈照明,全國只有1/10的農場能用上電(在密西西比州這個比例是1/100),90%的農村家庭沒有浴缸和淋浴設備,75%沒有自來水,50%需要從水井或小溪里挑水,洗衣服和給孩子洗澡都要在外面。(這一問題上,許多城鎮(zhèn)家庭主婦也只有一個搓衣板洗全家人的衣服,通常都是星期一晾出去。)夏天昆蟲多,總是一大困擾。那時沒有殺蟲劑,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zhèn),唯一的防蟲措施就是噴槍(“快,亨利,快拿Flit噴槍來!”)和捕蠅紙。如果一位母親想喂孩子喝橘子汁,只能自己動手做。母親買回新奇士橙,在鋁制榨汁盤上一個接一個費力地擠壓。
一個女孩學會如何用發(fā)卡之前(大約在同樣的年紀,男孩會穿上第一條長褲),她的母親會跟她解釋,(有教養(yǎng)的)女士和女人之間的差異。成為女士有一定的好處,因為男子會為她開門;公共汽車和電車上會有人站起身給她們讓座;當她進入電梯時,男人們會脫帽以示敬意;肉店老板會按她的要求給她切肉;雜貨商會按照電話里的要求送貨上門;當她有了孩子以后,按慣例要在床上休養(yǎng)10天(總費用為25美元,包括醫(yī)生的費用)。另外,她也應該遵從她的丈夫,因為在婚禮上,她曾發(fā)誓“會愛他,以他為榮,服從他”。她在公共場合的行為應該合乎規(guī)矩。中產(chǎn)階級的女士既不能在大街上抽煙,也不能頂著滿頭燙卷發(fā)的夾子就見客。她手包里裝著化妝品的小圓盒稱為粉盒,也只能在私人房間或女衛(wèi)生間才能拿出來用。她絕不能罵人或說臟話。(有時她想知道,女同性戀是什么意思,但她可以問誰呢?)廣告創(chuàng)意人想盡辦法徒增女人們的煩惱,讓她們產(chǎn)生各種擔憂:口臭、狐臭、內衣臭、大屁股、粗毛孔、牙齦出血、煙臭、結腸問題、乳房下垂和腳癬。她的裙子最短只能到小腿肚。(任何裙子沒有遮住膝蓋的女人會被假定為妓女。)女士不會不戴帽子就出去,而她的丈夫也不能不戴折邊氈帽出門,她可能會在她的韋思脫大醫(yī)生牌牙刷上面抹上邦納牌牙膏(綻放美麗笑容),涂上丹琪牌口紅,但指甲油和染發(fā)劑不太可靠。理發(fā)師不知道如何使用染發(fā)劑,這樣的事情優(yōu)雅的女士甚至不會提及。一個紐約大學化學專業(yè)的聰明年輕人,上門推銷他自制的“伊卡璐”染發(fā)劑,他發(fā)現(xiàn)要想把染發(fā)劑賣出去,只能說頭發(fā)“上色”而不是“染發(fā)”。
作為一個母親,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主婦還有照顧病人的責任。疾病的治療是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即使是看牙醫(yī),也意味著要遭受一個小時的痛苦。普魯卡因(奴佛卡因的初級形式)作為一種最原始的麻醉藥被廣泛使用,但它必須當場調制并會產(chǎn)生一定的副作用。許多病人仍不得不使用大圓頭銼鉆孔,因為當時快速鉆孔器還沒有面世,看一次牙醫(yī)并不能解決太多問題。在許多醫(yī)院,麻醉師只能用氯仿麻醉,乙醚會很快見效,盡管也沒看出有多少改進。那時沒有磺胺類藥物和抗生素,95%的腦膜炎患者會死亡,肺炎也常要人命。即使是病毒感染(后來稱為“流行性感冒”),也是非常嚴重的疾病。雖然看病的花銷并不大,但實際上沒有人有醫(yī)療保險(直到1933年,美國醫(yī)學會才批準了藍十字醫(yī)療保險)。因此,大多數(shù)患者都選擇待在家由母親照顧,她幾乎不會借助藥物。處方藥僅限于少數(shù)的巴比妥類,尤其是苯巴比妥。因此,醫(yī)藥界的噩夢發(fā)生在1932—1934年,當時有3512家制藥公司倒閉,留下超過5900萬美元的債務。
過去做母親比現(xiàn)在困難得多,但母親所能起的作用卻比現(xiàn)在大家長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青少年亞文化群并不存在。正如《韋氏大詞典》所定義的“青少年”:“用于做柵欄、樹籬的灌木”。年輕人被稱為青少年,青少年都忠于自己的家庭。由于還沒有出現(xiàn)現(xiàn)在這種普遍的青少年團伙,所以孩子很少與他們的朋友和家人之間產(chǎn)生沖突。沒有哪個孩子想到要與同齡人討論自己與父母間的沖突。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通常會在星期日下午開車出去兜風,孩子們會放棄棒球或跳房子游戲,跳上汽車后座,與家人出行。因為“大蕭條”的到來,家庭活動反而有所增加。根據(jù)匹茲堡針對百余名白領和專業(yè)人員家庭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家庭增加了家庭娛樂活動,例如乒乓球、拼圖、跳棋、室內游戲、橋牌,特別是大多數(shù)人會聽收音機。
收音機往往是客廳里最顯眼的物件。無論阿特沃特·肯特、飛歌、銀欣,還是根德,都很可能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時的大急流風格。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安排會考慮到家庭成員的生活時間,所以白天會播放母親聽的連續(xù)劇,晚上播放新聞、喜劇和綜藝節(jié)目。在這之間空余的時間就播少兒節(jié)目。
當?shù)貓蠹埩谐龅牟糠止?jié)目單如下:
5:15 ??怂?WTIC廣播電臺 1040
湯姆·米克斯 WEAF紐約廣播電臺 660
故事制作人
5:30 福克斯 WTIC廣播電臺 1040
杰克·阿姆斯特朗西屋電子 WJe電視臺 760
歌女
5:45 西屋電子 WJe電視臺 760
小孤兒安妮
6:00 紐約 Wor電視臺 710
唐叔叔
1932—1933年冬,中產(chǎn)階級男孩的著裝幾乎都是如此:羊皮內襯棕褐色的布外套、針織的帽子、燈芯絨短褲以及高幫系帶靴,靴子的一側還帶有小口袋,其中一只用來放彈簧刀(夏季男孩會穿短褲和Keds牌涼鞋)。如果幸運,男孩還會擁有一輛ranger牌二八自行車,自帶過山車剎車和防漏的墊式輪胎。不用車時,可以花1.5美元買一個防滑型卸扣掛鎖,就能全部鎖住。在那個時代,男孩的金錢和購買意識非常強。5美分可以買一塊三種口味的冰激凌蛋糕、一個霍頓牌冰激凌、一塊冰糖、一個面包、一杯咖啡、一份《星期六晚郵報》或《礦工》報或《自由》報,打一通本地電話。如果是1美分,可以買到一塊糖果、一支鉛筆、一張明信片、一個紙墊、一個玻璃彈珠或你最好朋友的想法。
如果你有零用錢(或是節(jié)假日補貼),或幫人鏟雪、修剪草坪(一次25美分)掙到了一些錢,最快的花錢方式就是跑到街口拐角處的雜貨店,買一瓶可樂坐在大理石桌旁悠閑地喝。不同的是,在俄亥俄州揚斯敦,一位自稱“快樂自在的人”開著白色卡車緩緩地穿過郊區(qū),搖鈴叫賣,孩子們喜歡在那兒買冰棍。一個男孩如果湊到50美分,就可以買到最新一期《湯姆·斯威夫特》。正如戴維·里斯曼指出,男孩喜歡的故事英雄一定是“雄心勃勃、有目標、讀者認同他們并試圖效仿他們的人……他們贏得勝利的品質往往是一種自我控制能力……例如,要足夠勇敢”。值得注意的是,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中最廣泛閱讀的書是查爾斯·林白的《我們》。
孩子內心的志向(或保羅·艾爾默摩爾稱它為“內在審視”),讓他們產(chǎn)生實現(xiàn)目標的渴望,盡管“大蕭條”遏制了他們很多無法企及的理想。1931年,《文學文摘》雜志進行了兒童理想職業(yè)的調查:8歲男孩長大后想成為牛仔、飛行員或軍官,女孩想成為電影明星;18歲的男孩希望成為律師、電氣工程師或建筑師,女孩則希望成為速記員或秘書。青春期是一段發(fā)人深省的經(jīng)歷,讓人成長,但是它不會帶來太大的樂趣?!巴晔侨绱硕虝?,而生命的長河又那么長。”多蘿西·迪克斯解釋,“最好的情況下,母親可以讓孩子多過幾年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之后他們也必然要面對現(xiàn)實。如果母親沒有培養(yǎng)孩子們堅強的品格,反而任由他們懦弱,無法應對艱難,那他們將付出痛苦的代價?!?/p>
孩子學到的第一課是個人形象的重要性(這將是他未來找工作時的一筆財富)?!白?!”有人告訴他,“給,15美分,快去理發(fā)?!北M管孩子可能更喜歡Flexible Flyer牌雪橇或一個Simplex牌打字機,他第一次得到的禮物卻是一套價值8.95美元的藍色毛嗶嘰套裝,包括大衣、背心、燈籠褲和一雙黑色的2.98美元的黃金債券牌皮鞋。每逢星期日和新學期第一天,孩子們都得這樣穿,因為每一個母親都像軍士長帶著白手套檢閱他的士兵一樣打量她的兒子(不知為何,孩子總是會忘了帶白手帕)。母親想讓孩子給新教師留下一個好印象,但孩子從不會關心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