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五味雜陳
[全文字閱讀三江閣]宣化城,宣化糧倉城南倉儲。{}
宣化糧倉分為城南、城西和城北三個倉儲,所儲存的糧食足夠三十萬百姓一年所需,是‘交’
在一群人的簇擁下,李清正面無表情地來到了城南倉儲,一名穿著正八品文官官袍的糧倉監(jiān)督等在‘門’口,躬身將他迎了進去。
“這是本官的放糧公文,把倉‘門’打開,本官要賑濟城外的那些災(zāi)民。”李清正并沒有去城南倉儲的會客大廳,而是徑直來到了院中,掃了一眼那些‘門’上貼著戶部封條的糧倉倉庫大‘門’,讓人將一道蓋有他官印的公文給了城南倉儲的糧倉監(jiān)督。
“大人,這恐怕不合適吧,如果沒有戶部的公文或者總兵大人的軍令,可就屬于‘私’開糧倉,會受到朝廷的重處。”城南糧倉監(jiān)督怔了一下,接過公文查看了一番,雙目流‘露’出為難的神‘色’。
宣化糧倉雖然在宣化城內(nèi),但是卻不歸宣化府和‘交’趾布政使司管,是戶部的下屬機構(gòu),只有戶部下達賑濟的公文后才能開倉放糧。
“事急從權(quán),現(xiàn)在城外有二十多萬災(zāi)民,如果他們被居心叵測之人煽動鬧起事來,這個后果可不是你我能夠承擔的。”
李清正知道城南糧倉監(jiān)督的難處,神情嚴肅地望向了他,語氣決然地說道,“本官心意已決,開倉放糧,有什么后果本官一力承擔!”
此時,宣化城外已經(jīng)有二十萬躲避戰(zhàn)火的災(zāi)民,由于近兩年接連的戰(zhàn)‘亂’,幾天前李清正手里就已經(jīng)沒有一粒糧食,故而唯有選擇開宣化城里的糧倉賑濟那些災(zāi)民,否則那些災(zāi)民大多數(shù)將會被餓死。
災(zāi)民們之所以會蜂擁到宣化城,是因為李清正擔任知府時勵‘精’圖治,將宣化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故而得到了百姓們的信任。
曾經(jīng)貴為翰林學士的李清正不僅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而且也是大明言官的領(lǐng)袖,自然不能讓那些災(zāi)民流離失所,因此大力賑濟。
在他的感召下,宣化府的那些商賈士紳和土司紛紛捐獻糧食,收納災(zāi)民。
可隨著‘交’趾戰(zhàn)局的惡化,災(zāi)民們源源不斷涌來,再加上‘交’趾農(nóng)業(yè)因為戰(zhàn)‘亂’而欠收,使得糧食問題成為了擺在李清正面前的一道難題。
其實,不僅是城外,宣化城里的局勢也變得非常糟糕,治安惡化,物價飛漲,由于城里已經(jīng)無法再容納下多余的災(zāi)民,故而四‘門’一個多月前已經(jīng)關(guān)閉。
因為糧價越漲越高,李清正已經(jīng)兩次召見了城里的糧商,希望他們能降價,幫宣化城的居民度過眼前的這次難關(guān)。
可惜,商人本‘性’逐利,再加上明軍在‘交’趾接連戰(zhàn)敗,這使得身為大后方的宣化城也變得越來越不安全,糧商們都想趁著這個機會大撈一筆回廣西避險,故而對李清正是陽奉‘陰’違,這導(dǎo)致宣化城的糧價持續(xù)升高,現(xiàn)在的糧價已經(jīng)是平常的十倍。
李清正是一個有風骨和傲骨的文官,自然不會強迫那些糧商降價,因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糧價飛漲。
說實話,李清正做學問和理政是一把好手,但是與商人們打‘交’道可就是‘門’外漢了,作為大明的士大夫,士農(nóng)工商的頂層人物,他以前從未與商人們接觸過,豈會知道如何應(yīng)對那些世故圓滑的糧商?
面對城外饑寒‘交’迫的災(zāi)民,李清正實在不忍心將這些大民子民棄之不理,故而把心一橫,毅然決定打開宣化的糧倉,準備用他的一條命來換取城外那些災(zāi)民的‘性’命。
歷朝歷代,像李清正這種敢于當眾頂撞皇帝的清流根本就不怕死,否則的話他也不會在太和殿上譴責洪熙帝,進而落得如此的下場。
對李清正這種心高氣傲、恃才傲物的清流來說,聲譽才是他們所作為看重的,當年李云天正是抨擊李清正沽名釣譽,使得李清正大為惱怒,也令李云天被不少清流和言官所惡,至今無法釋懷。
“知府大人,下官聽聞皇上已經(jīng)派了定南將軍前來,是不是等定南將軍來后再定奪此事?”城南糧倉監(jiān)督知道‘私’開糧倉之事事關(guān)重大,不是李清正一個人就能扛得起來的,他身為城南倉儲的主官勢必受到牽連,因此豈敢答應(yīng)李清正,不動聲‘色’地說道。
況且,城南糧倉監(jiān)督雖然在宣化城為官,但是確實戶部直屬的官員,因此李清正并不是他的上司,李清正的公文對他來說并無法律效力。
除非宣化糧倉的最高官員――宣化糧倉主事下達了開倉的公文,城南糧倉監(jiān)督這才敢開倉放糧,這也意味著宣化糧倉主事將責任承擔了下來。
聽到“定南將軍”四個字,李清正的臉上頓時流‘露’出一股復(fù)雜的神‘色’,眼前不由得浮現(xiàn)出了李云天的影像來。
當李清正接到朝廷再次派兵平定‘交’趾叛‘亂’的公文時,無論如何他都沒有想到這次帶兵來‘交’趾的竟然會是李云天,而不是周征和張輔這樣的經(jīng)驗豐富、戰(zhàn)功赫赫的勛貴。
不過,轉(zhuǎn)念一想的話李清正又覺得李云天帶兵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當年他離開京城時李云天曾經(jīng)到城外送他,不僅拜托他治理好宣化府的政務(wù),還說過要去‘交’趾看望他。
那個時候李清正正在氣頭上,覺得李云天說的話充滿了諷刺和挖苦,故而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如今看來李云天履行了其當年的諾言,果然來了‘交’趾這種蠻荒之地,而且還是作為平叛大軍的主帥。
對于李云天,李清正的感情非常復(fù)雜,原本他以為來到宣化府后就不會與李云天有什么瓜葛,可是事與愿違,在家人和朋友寫給他的信中卻提起了李云天。
家人告訴李清正,自從他走后李云天非常照顧家里的生活,而朋友們則驚訝地告訴了他一個消息,李云天竟然為了他在太和殿與彈劾他的官員展開了‘激’辯
宣德帝登基后,對李清正在洪熙帝駕崩前上的那道奏章耿耿于懷,認為李清正在眾臣面前羞辱了洪熙帝,這才導(dǎo)致了洪熙帝忽然駕崩。
朝中的官員并不乏那些揣測圣意之人,再加上平常與李清正有仇的官員,紛紛上疏彈劾李清正,其中最為惡毒的理由就是李清正明知洪熙帝身體有恙還要用如果‘激’烈的言辭奏事,其心可誅!
一句“其心可誅”使得那些想要為李清正辯解的官員紛紛知難而退,畢竟洪熙帝確實死在了李清正上疏后,這使得李清正上疏的目的變得撲朔‘迷’離,涉及到了‘陰’謀謀害洪熙帝一事。
即使是朝中的清流們也無法開口為李清正辯解,說到底“忠君”是清流們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正是打著這個旗號清流們才能在朝堂之上暢所‘欲’言,即使是冒犯了皇帝也往往被皇帝所寬容,而李清正的事情無疑是犯了一個大忌。
既然連清流們都選擇了退縮,其余的官員更是不想因為此事而面對宣德帝的怒火,免得陷入謀害洪熙帝的漩渦中。
就當眾臣都以為李清正這次必死無疑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當時身為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的李云天‘挺’身而出,為李清正進行了辯解。
在李云天看來,李清正身為翰林學士,朝堂上的言官之首,而言官諫言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李清正上疏奏事并無不妥。
至于李清正在上疏時言行過‘激’,是他平日里的‘性’格使然,這也正是洪熙帝欣賞李清正的地方,其忠心無需言表,否則的話李清正豈能坐到翰林學士的位子上來?
因此,李云天認為李清正錯就錯在了太過耿直,遇事不知道變通,在洪熙帝身體有恙時還上演辭‘激’烈的奏章。
如今,李清正已經(jīng)被洪熙帝懲罰,貶去了荒蕪偏遠的‘交’趾擔任知府,已經(jīng)為其過錯付出了代價。
自隋唐起,歷朝歷代的帝王都重視言官,諫者無罪已經(jīng)成為了帝王暢通言路的重要基石,而李清正身為言官之首,豈能因為他的一道諫言就追加其罪責?
故而,李云天認為不應(yīng)再舊事重提,以免徒生滋擾。
李云天的出面使得太和殿的文武百官頗為震驚,不過要是細說起來,也唯有李云天膽敢如此做,先不說李云天深受洪熙帝的信賴,單憑他護送身為太子的宣德帝進京登基,宣德帝就不會懷疑他的忠心,
聽到李云天提及“言路暢通”四個字,宣德帝知道李云天的用意,要是嚴懲了李清正,必然會使得言官們進諫時畏首畏尾,進而堵塞了言路。
而且這也會使得外界胡‘亂’猜測洪熙帝駕崩的原因,正如李云天所說的那些“途生滋擾”。
所以,左右權(quán)衡了一番后,宣德帝按捺下了心中對李清正的怒火,駁回了那些彈劾李清正的奏章,并且下詔以后任何人都不得再提及此事,至此李清正才算真正地從洪熙帝駕崩一事的旋渦中脫身而出。
李清正得知這件事情后心中可謂是五味雜陳,他最不愿意看見的就是李云天在這件事情上幫他,而且他也‘弄’不明白李云天究竟為何要這樣做,難道是要收買人心?
對于李云天的目的,李清正是百思不得其解,不過心中對李云天的印象無形中已經(jīng)有了一個改觀。!^!
..
小技巧:按回車[enter]鍵返回章節(jié)目錄,按←鍵回到上一章,按→鍵進入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