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塵埃落定
[全文字閱讀三江閣]“李巡撫,你如何看待漢王的事?”就在眾臣在那里爭吵不休的時候,宣德帝忽然開口,望向了立在人群里的李云天。。更
聽聞此言,帳內頓時安靜了下來,人們紛紛看向了李云天。
作為宣德帝身邊的紅人,李云天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極有可能就是宣德帝的圣意。
“皇上,臣在京城的時候聽人提及過,漢王和趙王昔日曾經犯下大錯,觸怒了太宗皇帝,是先帝在太宗皇帝面前給兩人求了情,漢王和趙王這才得以就藩樂安和彰德,由此可見先帝對漢王、趙王甚是關愛,血脈親情深厚。”
李云天在眾人的注視下走到宣德帝面前,沖著宣德帝一拱手,沉聲說道,“如今漢王一念之差,犯下不可饒恕的罪過,但其終究開城投降,不僅令樂安城的百姓免去了刀戈之苦,也使得我軍能提早準備平叛‘交’趾的事宜,臣想先帝得知后一定甚為欣慰。”
“皇上,漢王之事既是國事,也是皇上的家事,臣相信皇上心中已有明斷。”說著,李云天抬頭看向了宣德帝,不動聲‘色’地望著他。
聽了李云天的話,帳內的眾位官員頓時明白了過來,看來宣德帝是想放漢王一馬,否則李云天不會提及洪熙帝與漢王、趙王之間的情分。
“諸位愛卿的意思呢?”宣德帝聞言環(huán)視了一眼現場的眾人,沉聲問道。
“恭請皇上圣裁!”此時此刻眾位官員已然知道該如何抉擇,不約而同地向宣德帝躬身說道。
“漢王雖大逆不道,舉兵謀反,但朕顧念其‘迷’途知返,又是先帝所關愛的兄弟,故決定網開一面,削去其爵位,帶回京城看押。”
宣德帝的面‘色’不由得稍微緩和,沉‘吟’了一下宏聲說道,“其余叛逆者,只懲首惡,脅從不久。”
“皇上,謀逆者‘交’由何人主審?”楊士奇聞言,隨即沉聲問道,現場的人紛紛關切地望向了宣德帝,等待著他的回答。
如今漢王已經投降,接下來的事情自然就是審問那些叛逆的追隨者,以及與漢王暗中勾結的官吏。
那些追隨者比較簡單,罪證確鑿,自有國家律法來懲處之,關鍵的是那些與漢王勾結‘私’通的官員們,這里面將牽涉到非常多的利益糾葛,誰來主審就意味著將從中獲益匪淺。
“刑部尚書金純主審,福王、忠國公周征、義國公張昊、左都御史劉觀、大理寺卿虞謙、吏部左‘侍’郎黃宗載、戶部右‘侍’郎郝鵬和刑部右‘侍’郎樊敬、御史李云天陪審。”宣德帝環(huán)視了一眼眾人,緩緩地說出了一串名字。
聽見李云天的名字,現場的官員們心中不由得一震,紛紛下意識地抬頭望向了立在人群前面的李云天。
這次的主審和陪審的官員中,除了李云天外都是各大部院的堂官,由此可見宣德帝對他的器重。
雖然李云天只是小小的監(jiān)察御史,排位在眾位陪審之末,但誰也不敢小覷他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云天就是宣德帝派來的欽差。
確定完漢王一案的主審和陪審,接下來就是宣德帝指派官員前去數落漢王所犯下的罪行。
按照規(guī)矩,只有漢王懺悔了自己的罪行后才能入帳見到宣德帝,進而宣德帝才能對其降下恩典。
然而,令眾位大臣感到詫異的是,宣德帝并沒有從大帳中的高官顯貴中挑選數落漢王罪行的官員,而是傳下了圣旨,讓在帳外‘侍’立著的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于謙執(zhí)行此項重任。
除了李云天外,誰也沒有想到,宣德帝會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于謙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御史。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除去資歷淺薄外,于謙是兩榜出身的進士,倒也有資格擔負起這個重任來。
等到于謙開口,眾人再度吃了一驚,沒有人能夠預料到,這個年輕的御史口齒純正、聲音抑揚頓挫,再加上凌厲的表情,酣暢淋漓地痛斥了漢王的罪行,使得帳外的官吏和士兵紛紛側目,也氣得漢王面紅耳赤,雙拳握得咔吧咔吧直響,恨不得一拳要了于謙的‘性’命。
“朱高煦,你可知罪?”等數落完了漢王的罪狀,于謙神情嚴厲地望著他,沉聲喝道。
“罪臣朱高煦知罪,望皇上恕罪。”漢王的臉上‘陰’晴不定了一陣
“皇上有旨,傳罪臣朱高煦入帳覲見。”隨后,大帳里走出來一名內‘侍’,沖著漢王尖著嗓子喊道。
“皇上,罪臣罪該萬死!”漢王伸手擦了擦額頭上剛才因為憤怒而流下的汗水,面無表情地抬步走了進去,在帳內文武百官的注視下跪在了宣德帝的面前,沉聲說道。
“皇叔,既然你已知罪,那么朕就看在先帝的面上網開一面,赦免你的死罪,貶為庶民,終身幽禁在皇城。”宣德帝望著伏在地上的漢王,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陣沒來由的暢快,不動聲‘色’地說道。
自從登基時起,宣德帝就時刻防備著漢王造反叛‘亂’,防備著京城或者皇宮里有人被漢王收買后要了他的‘性’命。
如今漢王已經徹底被擊敗,臣服在了他的腳下,他以后終于可以睡一個安穩(wěn)覺了。
“謝皇上開恩。”漢王的嘴角頓時流‘露’出一絲苦澀,向宣德帝磕了一個頭,整個人仿佛一下子衰老了許多。
“成王敗寇!”望著神情黯然的漢王,立在左側文官隊列中的李云天不由得暗自搖了搖頭。
漢王很快就被帶了下去,畢竟宣德帝沒有什么話要跟他講的,他的罪責先前已經被于謙一字不落地都給數落了出來。
李云天敏銳地注意到,當漢王起身離開的時候,目光有意無意地掃了一眼兩側的文武大員,這使得不少官員的臉‘色’變得不自然,紛紛躲避漢王的視線,其中不少人剛才都想著置漢王于死地。
漢王的嘴角流‘露’出一絲嘲諷的神‘色’,身影落寞地走出了大帳。
在宣德帝的諭旨下,漢王給真定府的魯仲乾和居庸關的白德祥寫了兩份信,分別由朱瞻坦和朱瞻域前去送信,讓魯仲乾和白德祥罷兵投降,以平息這場由他引起的叛‘亂’。
宣德帝離開京城已久,故而沒有在樂安多待,第二天就起駕回京,樂安的善后事宜‘交’給了陽武侯薛祿和軍閣次輔張本。
為了慶祝平定漢王的叛‘亂’,臨走前宣德帝特意下了一道諭旨,將樂安改名為了武定。
山東和北直隸境內的百姓得知宣德帝得勝回朝的消息后,紛紛夾道歡迎凱旋之師,這意味著他們終于脫離了戰(zhàn)火的襲擾。
望著道路兩旁那些興高采烈、載歌載舞的百姓們,騎在馬上的李云天不由得想,如果漢王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百姓們會不會也會如此熱情地歡迎漢王。
本來,李云天覺得這次回京的路上應該風平‘浪’靜,可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楊士奇和楊榮之間因為趙王再度爆發(fā)了一場‘激’烈的沖突。
當班師大軍來到北直隸境內的獻縣時,戶部左‘侍’郎陳山前來迎駕,建議宣德帝趁此機會解決大明的藩王問題,派遣一支軍隊前去偷襲彰德的趙王,也將趙王捉拿回京。
雖然趙王這次沒有舉兵響應漢王,但是他擁兵自重的意圖非常明確,只不過由于牛世豪和劉方的威懾而不敢輕舉妄動。
如今漢王的叛‘亂’已經平定,只要再解決了趙王,那么大明境內將無掌兵的藩王,困擾大明二十多年的藩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開始的時候,宣德帝并沒有答應陳山,畢竟趙王也是他的親叔叔,要是趙王沒有謀反就將其給抓了,于情于理都有些說不過去,容易招人話柄。
陳山見宣德帝猶豫不決,于是找了楊榮,希望楊榮能說服宣德帝。
楊榮十分贊同陳山的觀點,也認為應該一勞永逸地解決大明藩王的問題,故而親自向宣德帝諫言。
宣德帝覺得茲事體大,故而召來了吏部尚書騫義和戶部尚書夏元吉詢問。
騫義和夏元吉都是老成持重之人,雖然覺得此舉有些魯莽,但見東宮出身的陳山和內閣次輔楊榮已經同意,因此沒有反對,畢竟誰也不知道趙王以后會不會也起兵謀反,萬一今天說錯了話那可就糟糕了。
見騫義和夏元吉也贊同擒拿趙王,宣德帝頓時感到非常無奈,唯有硬著頭皮下令,傳內閣首輔楊士奇來擬旨。
雖然宣德帝貴為大明的天子,但面對楊榮和蹇義這些在朝中有著盤根錯節(jié)勢力的五朝元老時感到了非常大的壓力,這要是擱在永樂帝和洪熙帝身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很顯然,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君弱臣強,宣德帝即使再不愿意,也不得不對楊榮等人妥協(xié)。
其實,自從漢王的叛‘亂’被平定后,宣德帝的對手已經在悄無聲息間換了人,朝廷上的文臣集團和勛貴集團成為了擺在他面前的兩座大山。
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時日中,不僅文臣集團和勛貴集團在朝堂上會有一番龍爭虎斗,年輕的宣德帝也要與這兩大集團進行一番較量,直至他像永樂帝和洪熙帝那樣能乾坤獨斷。
當然了,宣德帝并不會就這么認輸的,他在等待楊士奇的到來,楊士奇現在是他身邊唯一能與楊榮這些老臣相對抗的人,否則的話他豈會讓楊士奇來擬這道擒拿趙王的旨意,要知道隨行的翰林和庶吉士時刻恭候著他的傳召。..
小技巧:按回車[enter]鍵返回章節(jié)目錄,按←鍵回到上一章,按→鍵進入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