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離間
[全文字閱讀三江閣]武安縣縣城,縣衙后院的一間廂房
李云天坐在太師椅上閉目養(yǎng)神,太師椅前后搖晃著,發(fā)出輕微的咯吱吱的聲響。
進城后,武安縣的張知縣就殷勤地把縣衙后院騰出來給李云天,自從漢王占了武安縣,張知縣因為拒不承認漢王而被關(guān)進了牢里,漢王的人派了一個新知縣來代替他。
由于守城的叛軍逃了,那個新知縣自然也跟著溜之大吉,張知縣于是被獄卒們給放了出來,迎接李云天進城。
李云天是朝廷堂堂的御史,宣德帝眼前的紅人,現(xiàn)在又擔(dān)任了山東巡撫,張知縣自然要好生伺候了。
“大人,情況已經(jīng)打探清楚了,叛軍在德安縣有四萬人,守城的依然是匪首呂平。”不久后,廂房的‘門’開了,一名講武堂的教官走進來,沉聲說道。
“四萬人!”李云天聞言不由得睜開了雙目,眼中閃過一道意外的神‘色’,在他看來漢王在德安縣放的叛軍也太多了一點兒。
德安縣縣城的城防遠不及德州城,此次張昊率領(lǐng)著平叛大軍氣勢洶洶而來,如果換做李云天的話會將叛軍從德安縣撤到德州城,依托德州城的城防來消耗明軍。
只要撐過十一月份,等大雪一至,明軍將不得不撤退,否則他們就要在冰天雪地里宿營。
可漢王這次卻反其道而行,竟然在德安縣縣城布下了四萬叛軍,擺出了一副與明軍決戰(zhàn)的姿態(tài),這可著實有些奇怪,擺明了就是將那四萬叛軍置于了死地。
至于說漢王是想要趁著明軍攻城之際與呂平內(nèi)外夾擊明軍,李云天覺得張昊絕對不會給漢王這個機會,一定是嚴陣以待,只要漢王敢前來救援德安縣叛軍,那么一定會陷入一場血戰(zhàn)中,這可正符合了張昊的心意。
不過,漢王善于用兵,究竟他為何要將呂平放在德安縣城,李云天一時間也無法猜透他的意圖,難道漢王太過狂妄,沒有將張昊放在眼里?
李云天的心中隱隱約約感到一絲莫名的不安,以他對漢王的了解,漢王是絕對不會白白地讓呂平等叛軍去送死,這里面一定有什么不為人知的隱情。
“稟大人,漢王差來了使者。”就在李云天暗自琢磨著漢王在德安縣列下重兵的用意時,有親衛(wèi)進‘門’稟告。
“通知王都督和各千戶,讓他們速來大堂!”李云天的眉頭微微皺了一下,隨后嘴角流‘露’出了一絲冷笑,從躺椅上起身,沉聲囑咐了親衛(wèi)一句。
此時正值兩軍‘交’戰(zhàn)的非常時期,漢王派人前來絕對不會是和他敘舊,十有**是來“勸降”的,目的肯定是為了施展離間計,離間他和宣德帝之間的關(guān)系。
故而,李云天準備在府衙大堂來“接待”漢王的使者,并且召集齊屬下,擺出了一副公事公辦的派頭,不給漢王絲毫的空子可鉆。
王都督名叫王簡,是京畿都督府的都督僉事,周征的老部下,原本在濟南城的薛祿的帳下任職,上個月和那五千名濟南城援軍一起被李云天調(diào)來。
值得一提的是,能稱之為都督的將領(lǐng),并不單單指各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還包括各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和都督僉事,以及各都司的都指揮使。
李云天調(diào)王簡前來自然是加強青州城的守備力量,如相對于城防牢固的濟南城而言,青州城更容易受到漢王的攻擊。
隨著李云天的命令,無數(shù)手握兵器、頂盔貫甲的軍士涌進了武安縣縣衙大院,在院內(nèi)列陣而立,鴉雀無聲,氣氛蕭殺。
王簡領(lǐng)著城內(nèi)的千戶從院外魚貫而入,分別在大堂兩側(cè)的座位上落座,王簡坐在大堂右側(cè)首位,對面左側(cè)首位上坐著的則是武安縣的張知縣。
“大人!”李云天領(lǐng)著李大牛走進大堂時,堂內(nèi)眾人連忙起身,沖著他躬身拱手行禮,態(tài)度恭敬。
自從李云天攻取了青州城,并在黑虎溝全殲叛軍陳朗部,以及擊潰東林縣叛軍楊勇部后,三場大仗使得他在軍中的威望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尤其是李云天一手組建的驍武軍,更是以李云天馬首是瞻。
當(dāng)李云天以巡撫的身份前往濟南城時,沒人能想到年紀輕輕的他會在青州接連打下三場勝仗,不僅將叛軍趕出了青州,而且還順勢收復(fù)了登州和萊州,使得叛軍丟失了一半的地盤,立下赫赫戰(zhàn)功,進而一舉扭轉(zhuǎn)了明軍在山東的不利局面。
李大牛是和王簡同一天來的青州城,他本來在景州城護駕,李云天覺得留在那里沒法立戰(zhàn)功,故而特意將他調(diào)來。
與李滿山一樣,李大牛現(xiàn)在已經(jīng)升為了京畿都督府府的一名副千戶,是大明從五品的武官,張昊在接任京畿都督府大都督后特意提升了他的職務(wù)和品級。
李云天在大堂前方案桌后落座,李滿山神情冷峻地立在他的身后,右手扶著腰刀的刀柄,兩年多的行伍生涯已經(jīng)使得他完成了從一名百姓到軍人的蛻變。
“帶叛軍來使上堂!”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面無表情地沖著大堂‘門’口處立著的軍士喝道。
那名軍士聞言沖著李云天一拱手,快步向院‘門’外走去。
不久,一名身穿正三品文官官袍的中年人隨著那名軍士走進了院‘門’,見院中滿是列陣而待、殺氣騰騰的士兵,臉‘色’不由得微微一變,感覺形勢有些不妙。
“本官吏部左‘侍’郎楊云,見過李御史。”在眾人注視下,那名中年人走進了大堂,在堂前站定身形后沖著李云天一拱手說道。
“吏部左‘侍’郎?”李云天的眉頭微微一皺,不動聲‘色’地說道,“在本官的印象里,吏部的左‘侍’郎好像不姓楊!”
“吏部尚書蹇義是大明逆賊,吏部官員多為其黨羽,本官奉漢王之命暫代吏部左‘侍’郎一職,等清除了朝中這些逆賊后由皇上任命新的吏部官員。”
楊云聞言不由得流‘露’出一絲尷尬的神‘色’,然后高聲向李云天說道,“李御史,太宗皇帝和仁宗皇帝對你不薄,如今朝廷‘奸’臣當(dāng)?shù)溃钣窇?yīng)該‘激’濁揚清,將那些‘奸’臣拿下,以佑我大明千秋萬代。”
漢王造反以前,楊云不過是樂安州正七品的州經(jīng)歷而已,山東舉人出身,由于漢王手下缺少文官故而被委以了重任,因此在李云天這個兩榜進士出身的御史面前底氣不足。
“‘奸’臣與否自有皇上評斷,毋須漢王‘操’心。”李云天見楊云說的冠冕堂皇,于是冷笑了一聲,冷冷地說道,“本官深受太宗皇帝和仁宗皇帝隆恩,自會忠君報國,鏟除朝廷‘奸’佞,護我大明長治久安!”
“李御史,皇上受‘奸’臣‘蒙’蔽,正需要李御史這樣的耿直忠臣來力挽狂瀾。”
楊云聞言臉‘色’變了幾變,很顯然李云天這番話里的‘奸’佞指的是漢王,隨后沖著李云天一拱手說道,“漢王對李御史大為欣賞,我大明朝堂之上現(xiàn)在暮氣沉沉,正需要李御史這樣的年輕才俊來擔(dān)綱大任。”
“李御史,待清除了朝堂上的那些‘奸’臣后,漢王必定向皇上舉薦李御史,以李御史的才干擔(dān)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綽綽有余。”說著,楊云不動聲‘色’地向李云天拋出了一個‘誘’餌。
都察院的左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的文官,與正二品的左右都御史一樣,都是都察院的堂官,李云天倘若能擔(dān)任左副都御史之職,無疑于一步登天,躋身于朝廷各大部院堂官的行列,成為不折不扣的朝廷重臣,手握監(jiān)察文武百官的重責(zé)。
漢王的開價確實非常高,由此可見對李云天的重視,畢竟李云天不僅兩次壞了他進京奪位的好事,而且還在山東戰(zhàn)場上奪去了青州城,迫使他不得不轉(zhuǎn)入戰(zhàn)略防御,其才華已經(jīng)盡顯無疑。
至于楊云口中所說的漢王向宣德帝舉薦,純屬遮掩之詞,要是漢王贏了這場戰(zhàn)事,宣德帝的這個皇帝恐怕也就當(dāng)?shù)筋^了,保不準連命都不住。
“本官有自知之明,本官的監(jiān)察御史還沒有干好,豈敢妄想左副都御史之職?”面對漢王的‘誘’‘惑’李云天無動于衷,冷冷地望著楊云,“本官問你,你此次前來所謂何事,可是要向本官投誠?”
李云天之所以拒絕漢王,并不是怕漢王以后出爾反爾,算他的后賬,如果他想飛黃騰達的話早就在永樂帝駕崩的時候投靠漢王,漢王定當(dāng)對他委以重任。
在李云天看來,倘若在開國時期,能征善戰(zhàn)的漢王絕對是大明最合適的君主,可大明已經(jīng)存在了近半個世紀,經(jīng)過洪武帝和永樂帝連年用兵后已經(jīng)到了休養(yǎng)生息的時候,而能給大明帶來繁華盛世唯有‘性’格溫和、思想開明的洪熙帝和宣德帝。
毫無疑問,漢王登基后肯定會重用勛貴,并且繼續(xù)向外征討,想要建立像洪武帝和永樂帝那樣的豐功偉績,屆時百姓將更加困苦,民生凋敝,這絕對不是李云天想看見的局面。
因此,他這才不遺余力地兩次壞了漢王進京的好事,使得漢王扼腕嘆息,徒呼奈何。
“李御史,本官此次是奉漢王鈞旨而來,漢王任命你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山東總兵,總掌濟南府、濟寧府、東昌府、青州府、登州府和萊州府六府軍務(wù),其所屬官吏皆官升一級,待清除朝廷‘奸’佞后論功行賞。”
楊云見李云天態(tài)度不善,知道他再說下去也是徒然,因此從袖子里取出一份公文,鄭重其事地向李云天說道。
聽聞此言,大堂里的眾位官員不由得齊刷刷望向了李云天,想知道李云天會做出何種反應(yīng),毫無疑問,李云天的選擇將會對山東戰(zhàn)局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
小技巧:按回車[enter]鍵返回章節(jié)目錄,按←鍵回到上一章,按→鍵進入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