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下)
司馬府邸</br></br>送走了荀彧的使者后,司馬朗折返回府,蹙著眉頭,恭敬地對老父司馬防說道:“父親,看來荀文若他們是鐵定認為二弟未死了,不知您怎么看?”為配合荀彧等人計劃,司馬朗已自許昌返回了河東老家。</br></br>已過花甲之年的司馬防,精神卻還矍鑠,眼睛也并不渾濁。</br></br>聽了長子的詢問,正在閱覽簡書的司馬防抬了抬眼,漫不經(jīng)心地回道:“未死便未死吧……”</br></br>“父親……”司馬朗詫異地看著司馬防,不明白老父為何顯得如此漠然。在八個兄弟中,司馬防最看好的就是司馬懿,曾言司馬氏的未來就這個次子了。</br></br>司馬懿隱姓埋名潛入劉備充當內(nèi)應那幾年,司馬防雖然口中不常提及,但對次子的安危還是極為掛心的。當日曹操親自登門告之司馬懿死訊之時,司馬防險些暈厥過去,此后數(shù)日更是未進水米。但如今司馬防卻對司馬懿的事情顯得這般冷漠,無法不令司馬朗生惑。</br></br>“嗬~~!”見長子似乎非要問出個究竟來,司馬防放下手中簡書,輕嘆了口氣,“仲達死或不死,跟我司馬家已無什么關系。</br></br>既然沒有關系,哪里還理會得那么多?”</br></br>“……”司馬朗實在沒辦法弄懂老父話中的意思。</br></br>“伯達,你關心則切,以至深陷局中而自迷……”看出兒子的迷惑,司馬防搖了搖頭說道,“此間無人,只你我父子二人,也無需諱言了。</br></br>伯達,我且問你。當今天下大勢如何?”</br></br>“……”司馬朗略一躊躇,還是回答道,“天下兩分,南強北弱。”</br></br>“好,好,好!倒也不算甚迷……”司馬防點點頭,輕贊道。”我司馬氏根在河東,只能為許昌效力,動轉不得。</br></br>近些年來,北曹日衰。南劉日盛,兩分之局三十年內(nèi)或許就會終結。倘若南劉一統(tǒng)天下,我司馬氏縱然中途歸順,也難得重任,如此一來,衰微必矣。</br></br>仲達若真還在世,若協(xié)助馬岱奪取西涼者真是仲達。則足以表明一件事——……”</br></br>司馬防古井無波的老眼中閃出異樣的神采:“仲達身份雖然暴露,卻仍為南劉重任。”</br></br>“這么說來,先前的死訊,乃是南劉為保全二弟所為了?!!”司馬朗激動地說道。</br></br>“若仲達還在世,應是如此!”司馬防點點頭。</br></br>“父親,既如此,為何不密派人手聯(lián)絡二弟?”司馬朗略顯疑惑地說道。</br></br>“聯(lián)絡仲達做什么?”司馬防嘆了口氣,輕聲說道,“如今我司馬氏的一舉一動,恐怕都在荀文若的留意之下。真聯(lián)系上仲達。難道還要讓他回返不成?難道要讓他再當內(nèi)應不成?難道要讓他獻出西涼不成?”</br></br>司馬朗一陣默然,知道老父的話完全在理。荀彧所以想方設法要引出司馬懿。肯定不是為了演什么父親重逢、兄弟再聚的親情戲,最可能的目的,就是要再次利用司馬懿為曹操效力。</br></br>“這么說,二弟很可能是故意不與家中聯(lián)系?”司馬朗恍然說道。</br></br>司馬防點點頭,輕嘆道:“仲達很聰明,或許也很幸運。有一個識人而寬厚的劉玄德為主君,仲達若能用心,日后司馬氏存亡維系恐怕就要靠他了……”</br></br>對父親夸贊二弟的言語。司馬朗并不妒忌。司馬防對子女的教育相當成功,八個兒子一向關系和睦。不會有什么爭寵的行為。</br></br>“父親,四弟怎么辦?”想起荀彧要求司馬旭前往西涼的事,司馬朗不禁愁上眉頭。</br></br>“去便去吧,有何可仇……”司馬防不喜不悲地說道,“把季達叫過來,我有些話交代一下……”</br></br>“是!”司馬朗恭敬地應諾一聲后,起身離去。</br></br>張任邀荊州大軍入川平叛的消息,在西川引發(fā)了極大的震蕩。前些日廬江朝廷的討逆詔所造成地風波尚未消除,又來了這么一個震撼性的消息,歷史原本就人心浮動的蜀中諸郡變得更加惶惑不安。</br></br>廬江天子年歲雖幼,卻是孝暨皇帝的嫡出血脈,是承繼帝位的第一人選,以正統(tǒng)性而言,遠勝許昌的天子。輔政的大將軍、大司馬劉備,更是孝暨皇帝之叔,仁德名望遠布海內(nèi)。加之前益州刺史劉璋也正式拜領過廬江朝廷地宗正卿一職。</br></br>綜此種種,在多半西川士民眼中,廬江朝廷無疑就是正統(tǒng)的朝廷。由朝廷所下達的討逆令,不由得就讓許多人將劉璝、張松等人視為叛逆。</br></br>劉璝雖然竭力想要抹消廬江朝廷所施加的影響,宣稱許昌朝廷才是正統(tǒng)山,但情況并未能有太大扭轉。</br></br>更關鍵的是,去年荊、揚大軍所進行的北伐戰(zhàn)事,已讓不少蜀中士族官員看清劉備、曹操兩方的實力對比正朝劉方傾斜。如果當真要在劉、曹兩方中選擇一方投靠,多半士族自然是愿意投向實力占優(yōu),又素有仁德之名的劉備。</br></br>成都,刺史府議事廳內(nèi),劉璝大會西川文武官員,商議如何退敵衛(wèi)土。</br></br>“劉備乃世之梟雄,此次名為什么‘討逆’,其實不過是想梟取我蜀中之地。我等皆生于蜀地,長于蜀地,豈能坐視這一方水土為劉備所得。”劉璝神情悲憤,慨然長呼道,“諸公皆蜀中忠摯之士,還望能與璝齊心并手,共抗外辱!”</br></br>劉璝態(tài)度懇切,言辭激昂,然而廳內(nèi)的文武官員反應卻比較平淡,除了張松、孟達等人外。近半數(shù)官員都保持著沉默,低頭不語。</br></br>事實上,自劉璋身死至現(xiàn)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劉璝雖然掌控西川大權,卻始終未能收服那些原本的中立派官員。似黃權、龐義、秦宓等人,表面雖然接受了劉璝主掌大權的事實,但實際上卻是實行消極對抗。基本不為劉璝設一計,出一策,辦一事。</br></br>“劉備來勢雖然洶洶,但其實并不足懼!”見劉璝遭遇冷場。益州別駕張松解圍說道,“西川地勢險要,棧道難行。能深入我蜀中腹地的,僅只那幾條道路而已。</br></br>擇險要之地,駐以重兵,任他有雄兵百萬,也難有寸進。待糧草耗盡。劉備軍不戰(zhàn)自退。這大好西川,依然是我蜀人之天下。”</br></br>張松相貌雖然丑陋,但饒富機智,言辭極佳,這番話很富煽動力。一些中立派官員,想及西川可能為外人所得,不自覺地思想有了轉變。</br></br>“此次寇犯的敵軍主帥是劉備之弟張飛。”大將泠苞皺眉說道,“張飛擅長用兵,近年來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威震四方,連曹操也避之唯恐不及。此人恐怕不是那么好對付的!”</br></br>“張飛又如何?他還能飛到成都來不成?”張松嘿嘿一笑。拈著頷下的短須,不以為意地說道,“只要扼險不出,任張飛用兵如神,也只能徒呼奈何!”</br></br>以目光掃視著武將列,張松以鼓動性極強地口氣說道:“能將威震華夏的張飛折戟,該是何等榮耀之事!”</br></br>“張飛就交給我了!”孟達舉步出列,昂然說道。</br></br>“我亦愿領軍拒那張飛!”大將楊懷不甘落后地說道。</br></br>“我亦愿……”</br></br>滿意自己說辭的效果。張松面上閃過一絲得意的微笑,沖劉璝使了個眼色。</br></br>劉璝面現(xiàn)喜色。拍案說道:“張飛兵分三路來犯,葭萌關一路已有吳子遠(吳懿)扼守劍閣,如今還剩兩路。子度(孟達)、公表(楊懷)可各引兵拒其一路。”</br></br>“諾!”孟達、楊懷慨然應命。</br></br>“諸位將軍皆能奮勇爭先,何愁敵軍不退。”張松欣然說道。</br></br>廳下,靜立一旁的黃權以極細微的聲音冷笑了一聲。</br></br>唯一有所留意的王累,看了看黃權,卻沒有說什么。</br></br>章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我統(tǒng)領中路軍與張任會師于巴東梁平。</br></br>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br></br>若不親歷,絕無法深切理會這句話。自秭歸進入巴東后,道路便變得艱難崎嶇,行走極難。</br></br>我方細作對西川多年來探查地作用,此刻盡顯無疑。在細作的引領下,大軍行走的已經(jīng)是最為便捷的路徑。但饒是如此,大軍每日行軍路程也很難超過50里。而且,這還是托未曾遇敵之福。</br></br>過梁平之后,還有更為險惡地路道在等在前方。</br></br>張任早已在率軍在梁平等候。他幾乎將麾下能夠動用的所有軍力全部帶了過來,僅僅留下部將張嶷與500軍卒駐守漢平。</br></br>除我之外的其他兩路兵馬,呂蒙那里暫時還沒有什么消息,黃忠的南路軍在甘寧水軍的策應下,沿長江之南行軍,業(yè)已抵達涪陵,目前為止同樣也未與敵遭遇。</br></br>根據(jù)細作傳回的消息,劉璝似乎放棄了外圍的一些城池,而集中軍力固守地勢更為險要地關隘據(jù)點。</br></br>這一戰(zhàn)略,雖然保守,卻是極為有效。如果想要強攻,付出多少代價還是其次,關鍵在于未必能夠攻下。</br></br>不過,幸好我也沒有準備強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