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上)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br></br>陽春三月,整飭荒蕪,號令農(nóng)耕,本該是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時節(jié)。</br></br>春播秋收,張羅著為耕種的田地灑下種子,這是百姓一年的希望所在。</br></br>然而,在徐州,百姓們?yōu)橹\得生計,卻不得不放棄世代居住的家園田地。在自己的故土,他們暫時已看不出任何生存的希望。南下?lián)P州,已是目下惟一可行的謀生之路。</br></br>成千上萬的彭城郡百姓開始緩緩向南面遷徙。龐大的隊伍,如同一條巨龍蜿蜒前行。</br></br>百姓們面上的表情很是復(fù)雜,既有離鄉(xiāng)背井的哀傷、痛惜,但卻又隱隱浮現(xiàn)著一絲絲的期冀————荊、揚兩州自歸入劉備治下以來,年景出乎意料地好,連續(xù)數(shù)年都風(fēng)調(diào)雨順,大獲豐收,再加上稅賦較低,兩州的百姓生活可謂極其殷實。在大漢其余諸州百姓的眼中,荊、揚幾乎已成了一片世外桃源。即使在去年天降巨災(zāi)、中原數(shù)十萬百姓身死的情況下,荊、揚兩州也是損失寥寥(這里指人口。錢糧的損失還是比較嚴重的)</br></br>而對于荊、揚之主劉皇叔,徐州百姓其實也不陌生。年歲稍大的百姓常常感嘆,劉皇叔執(zhí)掌徐州的那段時間,正是徐州數(shù)十年來最為安逸清明的時期。</br></br>如今家園雖然被毀,但遷移到揚州,或許將是今后生活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機。</br></br>正是在這種想法的影響下,關(guān)羽的遷民令初一公布,就有數(shù)萬百姓默默地響應(yīng),配合著揚州軍士的調(diào)度安排,開始舉家南遷。</br></br>一路上,揚州軍士設(shè)置了無數(shù)賑濟的粥棚,為南下的百姓提供三餐溫飽。</br></br>有了先例后。附從南遷的百姓變得越來越多。但同時,一股暗流也開始涌現(xiàn)…………</br></br>彭城,呂縣,主首亭。</br></br>數(shù)百鄉(xiāng)民愁眉苦臉地聚在一處,議論紛紛。</br></br>“萬家老三一家五口也跟著人家南下了……”一名面黃肌瘦、衣衫破舊地中年男子表情掙扎地說道,“要不,咱們大家也跟上去吧。到了揚州,日子也許能好過些……”</br></br>“還有什么地方能比咱們這里的日子更差?”一名同樣饑瘦的青年急切地說道。”連草根樹皮都吃光了,還怎么活下去?那殺千刀的‘高老鼠’,把我們的糧食全都搶走了,這混蛋就該斷子絕孫!”</br></br>青年口中的“高老鼠”指的是彭城太守高柔,因其在去年大災(zāi)之后強行搜取百姓家中存糧,其后又不組織賑濟,令彭城之地餓殍遍地,故而被憤慨至極的百姓痛斥為“鼠”</br></br>周圍不少人出聲附和。</br></br>“聽說荊州和揚州連續(xù)很多年豐收,糧食多地谷倉都放不下,有很多糧食都被拿來喂牲口。”一名相貌普通的鄉(xiāng)民突然憤憤說道。”他們有那么多糧食。怎么不多拿出一些來。難道我們徐州人就不是人,就他們揚州人是人?”</br></br>“是啊!”另一人接口說道,“他們?nèi)绻隙嘟o點糧食。我們哪里還需要丟掉房子和田地,到揚州去逃荒?什么劉皇叔,他跟‘高老鼠’一樣,都不拿咱們當人。你們要逃荒就逃,我不走,死也要死在家里!”</br></br>聽了這話,許多原本已動心準備南遷的鄉(xiāng)民又產(chǎn)生了動搖,一個個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拿不定注意了。畢竟。遠離故土奔走他鄉(xiāng),確實不是一個容易作出的決定。</br></br>“他們不讓咱們活,咱們就跟他們拼了!”那名相貌普通的鄉(xiāng)民咬牙切齒地說道,“他們不給糧食,我們自己去搶。反正都是死,就算搶糧時被打死,也好過餓死。我要去搶糧食,你們?nèi)ゲ蝗ィ俊?lt;/br></br>不愿離鄉(xiāng)背井地逃荒是一回事,搶糧食卻又是另外一回事。要搶糧食。就肯定得跟那些當兵得發(fā)生沖突,甚至還會死上很多人。</br></br>一想到這里,大部分人猶豫了。</br></br>見其他人反應(yīng)平平,那名主張搶糧的鄉(xiāng)民一臉哀其不幸、恨其不爭的表情,高聲說道:“你們不敢,我自己去。我要搶回糧食,讓爹娘孩子吃個飽!”</br></br>一甩頭,這人便要離開。</br></br>“我也去!”</br></br>“算上我……”</br></br>幾名年紀較輕的鄉(xiāng)民受不住激,大步出列跟了上去。</br></br>“好!”先前那人轉(zhuǎn)過頭,振奮地說道,“還有誰跟我一起去?”</br></br>一陣輕微的躁動后,又有不少人心有所動,準備跟上去。</br></br>“胡鬧!”一名蒼老的聲音突然響起。</br></br>聚集地人群自動分開了一條道路,一個十五、六歲地少年扶著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走了進來。</br></br>“爹,您怎么過來了?”一名中年鄉(xiāng)民忙上前扶住老者,擔(dān)心地問道。</br></br>“我不過來,你們就要去胡鬧送死了!”身體單薄的老者將右手地木枝重重地朝地面擊打了兩下,怒沖沖地說道,“,高老鼠,搶咱們的糧食,劉皇叔開粥棚舍糧救濟咱們。好人壞人,你們還分得清嗎?”</br></br>老者是一位退任的里正,職位雖然低微,但在四鄉(xiāng)八里威信很高。</br></br>“那些稀粥夠誰吃啊?”主張搶糧的鄉(xiāng)民不服地說道,“劉皇叔有那么多糧食,怎么不多給點咱們。他分明不拿咱們當人……”</br></br>“那是人家的糧食,還是咱們的糧食?舍糧食,開粥棚,是劉皇叔欠咱們的嗎?”老者胡子都氣得吹了起來,“皇叔是慈悲為懷,拿糧食來救咱們。除了皇叔,還有人會拿糧食來開粥棚嗎?高老鼠,是彭城的太守大人,他給過一粒糧食嗎?皇叔的人不來,咱們就只能坐在家里等死。你們要去搶糧,能打得過人家兵爺嗎?就算搶到了糧食,得罪了皇叔,皇叔一走。咱們還有活路嗎?”</br></br>“我六十七歲了,也不知道見過多少官老爺。這里面,能真正想著咱們這些老百姓的,我敢說就只有劉皇叔了。這孩子……”老者將攙扶自己地少年推出來,“兩歲時跟他爹娘逃難,爹娘都被許昌那位曹丞相的兵殺了,要不是被劉皇叔的兵馬救下來,又安置到我家里來。哪能活到今天。你們居然還想去搶皇叔的糧食,還算是人嗎?”</br></br>面對老里正的怒氣交加地責(zé)問,附和搶糧的一部分人都羞慚地低下了頭。</br></br>那名主張搶糧的鄉(xiāng)民面色悻悻,還準備再說什么,卻不想老里正直接找上了他。</br></br>“老朽做了三十多年里正,這四鄉(xiāng)八里的人,大都也還認識,這位小哥看起來卻很面生,不知是哪里人?”</br></br>這人面色微變,一陣支吾后報出了一個地名。</br></br>“你是武原縣地人。怎么會跑到葉縣來?”老里正更顯疑惑地說道。”聽說武原糧食缺得比我們這里還厲害,小哥的氣色看起來怎么這么好?”</br></br>“他肯定是‘高老鼠’派來的奸細!”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喊道。</br></br>這人面色變得更加難看,腳下緩緩向后退卻。隨即轉(zhuǎn)身狂跑起來。</br></br>“抓住他!”大喊聲中,百多人一齊追了上去。…………下郊,郡守府。……“三日多來,一共擒住了一百六十六名曹軍細作,其中半數(shù)以上是由彭城各縣百姓所發(fā)現(xiàn)!”徐盛稟報完情況后,略顯興奮地說道,“軍師的法子確實有用。沒想到,只是靠各亭里地鄉(xiāng)老,就能讓曹軍細作無所遁形。”</br></br>諸葛亮輕搖羽扇,笑而不語。</br></br>諸葛亮“挖掘”曹軍細作的辦法并不復(fù)雜。效果卻出奇的有效————他命人暗中尋覓各縣亭下的鄉(xiāng)老,曉以厲害后,請這些鄉(xiāng)老來協(xié)助清查曹軍奸細。</br></br>這些曹軍奸細總是隱匿在百姓中,以某些事情煽動不明真相之人做亂。而一旦他們的身份曝光,就再也無法興風(fēng)作浪了。</br></br>由于許多百姓的家相隔較遠,彼此間往來也不算勤,終日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是一個里(基層行政單位,縣下設(shè)亭。亭下設(shè)里)的人,也未必全部都認識。這便給了細作以可乘之機。但是,那些擔(dān)任過里正的鄉(xiāng)老則不同,他們對四鄉(xiāng)八里的人通常都很熟識,而且深浮威望。</br></br>諸葛亮的辦法,就是依靠這些鄉(xiāng)老,將曹軍細作生存地“土壤”徹底斷絕。</br></br>“三弟在涅陽連敗曹軍兩陣,破敵近兩萬人。”關(guān)羽垂下手中剛,剛獲得地絹書,喜悅中帶著一絲遺憾地說道。”將軍果然出手不凡啊!”諸葛亮呵呵一笑,隨即似乎看透關(guān)羽心中所想一般地說道,“君侯不必遺憾,亮料想徐州這邊也不會平靜了!”</br></br>“此話怎講?”關(guān)羽精神一振,饒有興致地問道。</br></br>“曹操本來是想用徐州的百姓行堅壁清野之策,以圖拖垮我軍。但我軍兵不血刃地連取彭城、下郊兩郡后,數(shù)十萬饑民也并未能夠困住我軍。眼下數(shù)萬百姓正在南遷,雖小有騷亂,卻不傷我軍根本。”諸葛亮笑著回道,“如此下去,曹操豈能耐得住?亮料其必會派遣兵馬襲擾我軍和那些南遷的百姓。”</br></br>“只愿他們早些過來,青龍刀久不飲血,將生銹矣!”關(guān)羽輕捋長髯,沉聲說道……</br></br>在細作地刻意散布下,曹操被困宛城的消息,很快便在豫、司諸州內(nèi)擴散了開來,頓時引起一片慌亂。</br></br>許昌城內(nèi),文武官員一撥接一撥地造訪尚書臺,希望從尚書令荀彧口中確認此事。</br></br>許昌政權(quán)中雖然英才濟濟,朝廷和各州郡下都不乏杰出人才。但毫無疑問,在這龐大的政權(quán)體系中,曹操才是絕對的核心。</br></br>正是憑借曹操強大的人格魅力,驚才絕世的超卓才干,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目光,許昌政權(quán)才得已建立并不斷壯大。雖然曹操也曾做出過屠戮百姓,擅殺大臣的事情來,甚至在流言中還有弒殺天子的嫌疑,但仍有大批英才堅信只有曹操才是一統(tǒng)社稷的希望所在,忠心耿耿地為其效力。</br></br>在這一點上,甚至連荀彧、荀攸等人都無法與曹操相提并論,更休說是無德無望地曹丕了。</br></br>一旦曹操突然隕命,龐大的許昌政權(quán)將會面臨一個絕大的危機,甚至有可能就此發(fā)生分裂,乃至崩潰。</br></br>正因為如此,城中的官員士族對此事才顯得格外重視……</br></br>丞相府中。</br></br>“父相遇險,我等豈可望而不顧?”一個身材魁梧異常的少年手臂連連揮舞,慨然說道,“我要親自帶兵去宛城,將所有荊州賊軍誅殺一盡!”</br></br>“子文,不要鹵莽!”曹丕沖那魁梧少年輕輕擺手,“有荀(荀彧)、陳(陳群)、董(董昭)、鐘(鐘繇)諸公在此,必可有妥善之法解宛城之圍!”</br></br>魁梧少年正是曹操三子曹彰,其生性勇悍,力大過人,深為曹操所喜。</br></br>被兄長勸阻,曹彰雖然有些不甘,但還是暫時地靜了下來。</br></br>“荀公,不知您有何高見?”曹丕轉(zhuǎn)身,恭敬地向荀彧請教道。</br></br>“丞相被困宛城之事恐怕不假,這幾日來許昌與宛城之間的聯(lián)系完全斷絕就是明證。”荀彧沉吟著說道,“但這一消息,在短短幾日內(nèi)竟然傳得豫、司兩州幾乎人人皆知,甚至還有向其他州郡擴散的趨勢,也太過反常。若我所料不差,這恐怕又是張飛的詭計。”</br></br>“荀公的意思是……”曹丕略一思索,會意說道,“張飛以此引誘我軍增援宛城,他好借機圍點打援?”</br></br>“正如世子所說!”荀彧點點頭,“若急切增援宛城,很容易遭遇張飛算計。如此一來,非但解不得宛城之困,更會徒損軍力。”“荀公有何妙計?”曹丕急切地詢問道。</br></br>“整合兵馬,緩緩朝宛城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