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風(fēng)波再起(第一更)
這大雪天的,溫體仁出來的時候,全身都汗?jié)窳恕?br/>
不必說,這件事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
為何?
自古以來,政治事件都不會獨立存在,背后都是利益爭斗。
那么宗室的這些事,牽扯到誰的利益了呢?
老實說,和大臣們的利益沒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
宗室是皇家成員,在各自的封地,占田占的也是老百姓的,最痛恨宗室的當屬老百姓。
和翰林院、國子監(jiān)那些清流有毛線關(guān)系?
當然沒有關(guān)系,宗室之事是皇帝的家事,可這明朝的官員就喜歡打著清流的幌子,什么事都要**嘴。
有人就是利用了這一點,要借此事在朝堂攪動風(fēng)云。
目的是啥呢?
攪亂朝堂,轉(zhuǎn)移注意力。
只有不斷在京師掀起一樁樁大事,朝堂風(fēng)風(fēng)雨雨,諸位大臣相互扯皮,相互攻擊,不斷打口水戰(zhàn),不斷陶醉在自我的道德光輝中,才能混淆視聽。
朝廷那些新政也必然會在越來越亂的口水仗里慢慢被瓦解掉。
在正統(tǒng)的歷史上,明末的官場博弈確實是這樣的。
有政治投機分子,有既得利益集團,不想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斷地攪動朝堂。
偏偏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是一個非常自我感覺良好,非常喜歡查案,并且非常喜歡在查案中自作聰明的人。
這一點就被許多大臣利用了,他本人被有心之人牽著鼻子走,短短十七年,殺了無數(shù)真正有用的人才,留下了一批最會打嘴炮的家伙。
所以,政治這東西,本質(zhì)是背后的利益集團的博弈。
能上臺面的,都是被推上來的。
老奸巨猾的溫體仁怎么會不知道這背后有人唆使、故意使壞呢?
歷史上的溫體仁就是干這種事的行家,他的奸在明朝歷史上僅排在嚴嵩的后面,是個十足的奸臣。
他憤怒在于有人居然拿他來當了擋箭牌。
這他就不能忍了。
他很快便將泄密的人鎖定在三個人中。
禮部知道此事的,加上他自己,一共四個人。
另外三個是禮部左侍郎劉宗周,禮部郎中路邁和馬懋(mao,四聲)才。
其中路邁和馬懋才一個去了慶王那里,一個去了肅王那里。
剩下的劉宗周,在京師。
按理說這事劉宗周嫌疑最大,但是溫體仁知道一定不是劉宗周所為。
劉宗周為人比較直憨,懂事態(tài)嚴重緩急。
所以泄露出現(xiàn)的只能是路邁和馬懋才中的一人,或者他們二人都有份。
無利不起早,這背后必然還有人給了他們好處,那背后的人到底是誰呢?
這才是皇帝最關(guān)心的事。
是誰利用了此事來攪亂朝局?
溫體仁在思忖著,當回到禮部的時候,便將剛才皇帝的旨意說了一遍。
禮部則立刻繁忙起來。
劉宗周私下問溫體仁:“陛下真的要公開肅整所有宗室?”
“眼下局面已經(jīng)捂不住了,如若不公開肅整,無法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劉宗周嘆道:“公開查辦了,涉事宗室如此之多,怕是會損壞了皇室顏面,有損了陛下的威嚴。”
他這種認知倒也不足為奇,畢竟是古代人,劉宗周又是出了名的大儒。
公開查辦確實對朱家的影響很大。
但現(xiàn)在箭在弦上了,不公開審,只會鬧出更多的事。
所以這事沒什么好糾結(jié)的了。
“陛下都不在乎,咱們做臣子的謹遵陛下旨意便是。”溫體仁嘆道,“眼下陛下最擔(dān)心的便是這場風(fēng)波發(fā)展到不可控,影響新政執(zhí)行。”
溫體仁看了一眼劉宗周,道:“起東(劉宗周的字,古人一般不會直呼其名),眼下新的稅政頒布在即,如若朝局不穩(wěn),我擔(dān)心稅政難以推行。”
劉宗周點了點頭,道:“溫相公說得有道理,某還是去國子監(jiān)走一趟,此事斷不能鬧得過大,綱紀律法,皆有刑部、大理寺審斷,又有當今天子圣明燭照,吾等身為臣子,當為君父分憂。”
你看,劉宗周是大儒,東林黨,但他卻是屬于沒有“變異”的東林黨。
這個人恪守仁義道德,卻不迂腐,在歷史上,他真的是這么一個人。
所以崇禎朝不是所有的東林黨都是扯犢子的禍害。
溫體仁深知劉宗周的性格,眼下能鎮(zhèn)住國子監(jiān)那幫愣頭青的也只有劉宗周了。
他這么說就是為了讓劉宗周出面。
兩天之內(nèi),已經(jīng)有一百多名官員奏疏此事。
這一百多名官員都還只是順天府的官員,他們前腳還在罵孫傳庭調(diào)兵進蘇州城,后腳就把孫傳庭拋開,開始罵宗室禍國,天子當嚴懲不貸!
而更多的官員,也已經(jīng)在磨墨了。
用韓爌的話來形容這次的案件:這可能是大明朝開國以來,最嚴重最嚴重的的一場案件了。
牽扯宗室之廣,世所罕見。
如果朝廷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皇室威德,致使人心不穩(wěn)。
如果事態(tài)任其發(fā)展,甚至?xí)劤呻y以預(yù)估的政治風(fēng)暴。
在某些大臣們看來,這一次皇帝必然是頭發(fā)都要愁白,這么多宗室,即便是皇帝膽子再大,也不可能一口氣全部降罪的,更不可能公開審理的。
連英國公張維賢也嘆道:此案怕是要影響新政了。
不少大臣都有這么個想法。
連最近順風(fēng)順水的陳子龍都覺得,眼下朝局可能會出現(xiàn)動蕩,他的銀行新政可能又會被某些人趁著混亂之際拿出來抨擊了。
黨爭誤國誤民,但某些人為了利益,卻樂此不疲。
但是,十二月初十,僅僅是事發(fā)后的第五天,朝堂就傳出了消息。
什么消息?
嚴查宗室!
如何個嚴查?
禮部、宗人府、刑部、大理寺,全部出動。
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順天府,也一時間讓翰林院國子監(jiān)的清流們瞬間無話可說了。
他們還打算繼續(xù)奮斗,繼續(xù)為偉大的事業(yè)而獻身。
沒想到朝廷這么快就有了態(tài)度。
等等啊!我特么裝逼還沒有裝夠呢!
更有的地方巡撫、御史的奏疏還在路上,朝廷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出來了,便顯得多余了。
一時間,整個京師的官場,陷入了一種詭異的死靜中。
沒有一個人再站出來繼續(xù)說這事了。
老謀深算的大臣則會認為,這事暴風(fēng)雨來臨之前的寧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