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元宵夜難眠
飯后, 李滿囤一家便回了莊子。李滿倉則趕牛車送李滿園父子回家去。
剛出村時還好, 等這牛車過了西陳村后,李滿倉便發(fā)現(xiàn)這路上的人車越來越多, 而且方向都是進城。
李滿園看著穿著新衣的人流,忍不住興奮勸道:“哥,你看這許多人!”
“一準都是西陳村進城去看燈的!”
“你送我進城后, 就先別回家。”
“晚飯去我家吃,牛車也擱我家!”
“晚飯后咱們一起去看燈。”
“看好燈后你再回家,如果爹問,你就說城里人多,路堵住了。”
李滿倉很想回頭瞧瞧弟弟李滿園狡黠的笑臉, 但一路的人車卻讓他不敢分神––牛車撞到人可不是玩的。
等車行到大劉村外的碼頭,就不止路上的人了, 李滿倉還看到三三兩兩從一艘艘烏篷船下來的人。
路上的人實在是太多。牛車走不上前, 李滿倉眼見坐車還不及步行快,便回頭說道:“滿園, 你和貴富下來自己走吧。”
“前面牛車過不去了。”
李滿園下了車, 左右瞧了瞧進城的人流說道:“哥,你看這么多人都去,今晚的東街不定怎么熱鬧呢!”
“哥,你真不去?”
“今兒不去,”李滿倉搖頭,轉(zhuǎn)又囑咐道:“你自己進城一定拉好貴富。”然后又囑咐貴富道:“貴富,你要跟緊你爹。”
“別叫花子把你給拍走了!”
李貴富過了年九歲, 已經(jīng)知事,加上正月十三又進私塾學了兩天規(guī)矩,當即便拉住他爹的胳膊道:“二伯放心,我會小心的。”
目送李滿園父子離開,李滿倉方艱難地指揮牛車掉轉(zhuǎn)車頭,回了高莊村。
莊戶人家的晚飯都吃得早,基本在天黑掌燈前就已吃完。
雖然今兒是過節(jié),但因為李高地說了明天一早趕城門開時進城看燈,故一家人還似平常一樣都早早地各回各屋洗洗睡了。
郭氏收拾好廚房后,給李貴吉和自己洗漱。隨后她將孩子送到婆婆房中,方才回了自己的屋。至于李玉鳳、李貴雨、李貴祥則都是自力更生,自己照顧自己。
屋里李滿倉已經(jīng)在炕上躺了下來,移到墻邊的炕桌上擱著的油燈只留了豆大的一點火苗。
郭氏坐到梳妝臺前卸了頭上的銅鎏金發(fā)簪后收好,然后方打散發(fā)髻拿出木梳來開始梳頭。
“當家的,”郭氏一邊梳頭一邊問道:“你睡了嗎?”
“沒。”李滿倉合眼答道。他正盤算節(jié)后的家務(wù)呢,又哪里睡得著。
郭氏道:“我和你商量個事兒。”
“說吧,什么事兒?”
“今年,咱家就別養(yǎng)豬了吧!”
“啥?”李滿倉一下子睜開了眼。
往年家里都養(yǎng)三頭豬,除了自家吃的肉和人情往來外,還能額外剩四吊錢。
今春若似郭氏說的一樣不養(yǎng)豬,那自家一年可就少了差不多六吊錢的收入。
六吊錢,這都夠貴雨和貴祥城里私塾半年的束脩了。
李滿倉替貴雨和貴祥尋的北城一個秀才開的私塾,正月十八開學,一個月一個孩子收五百文的束脩。李滿倉家兩個孩子一個月就是一吊錢。
如此束脩一年就是十二吊,然后加上書本筆墨,就是近二十吊。再兩年,貴吉也入了學,那么三個孩子一年的學費就要三十吊錢。
三十吊錢,他城里的宅子也就這個價了。
“當家的,”郭氏走過來挨著李滿倉坐下:“你看,家里去歲秋天收的兩百多斤棉花,到現(xiàn)在還沒摘出皮棉來。”
“而且,先前家里養(yǎng)豬打草都還有貴雨和貴祥兩個相幫著。”
“今年兩個孩子正月十八就要到城里上學去了。這便不似先前在村里學堂,每天只念半天書。家里的忙是一點也幫不上。”
李滿倉想說他可以幫著打草,但轉(zhuǎn)想起開年后地里的活計都得他來做,以及往后早晚他還要進城接送孩子上下學,便只能沉默––家里這許多活計原來有三房人分擔,如今活計不減,勞作的卻只他公母倆,郭氏能撐到現(xiàn)在,也已是盡力。
去歲秋收,郭氏就因為忙家務(wù)而無法下地干活,以致還要勞煩他爹李高地跟他一起打稻。
難道說,李滿倉想,今年兩收,他還要拖累他爹跟他一起打稻搶收嗎?
思索良久,李滿倉方道:“這事等我和爹商量了再說。”
“噯,你和爹好好說。”
郭氏說完心里的話,很快便睡了。李滿倉卻更睡不著了––一年少了近六吊錢的收入,他得尋思從何處彌補。
想得正出神,李滿倉忽然聽到女人的哭嚎。
“夫啊……夫啊……夫啊……”
起初哭聲隱隱約約,讓李滿倉以為自己是幻聽,但隨著哭聲越來越清晰,以及背后嘈雜的人聲,李滿倉騰地自炕上坐起身––外面出事了!
“滿倉,滿倉!”李高地聽外面的動靜,也隔著房喚他。
“噯!”李滿倉一邊答應(yīng)一邊穿衣裳:“爹,我門口看看就來!”
套好棉褲,裹上棉襖,蹬著毛窩,李滿倉小跑出了堂屋。天色已晚,李滿倉不敢輕易開門。故而他先把耳朵貼到大門上傾聽。
“夫啊––你咋就這么去了?夫啊,這往后的日子可叫我咋過啊?”
“夫啊––”
哭喊聲中還夾雜著混亂的腳步聲,顯見得外面有不少人。
李滿倉不知道到底發(fā)生啥事。他努力地傾聽并分辨女人的聲音,直待聽出聲音不似錢氏,也不似族里血親中的任何人,方才舒了一口長氣。
不管什么事,李滿倉想:不是家里人和族人,就好。
輕手輕腳地打開大門,李滿倉悄沒聲息地探頭往外面大路上瞧看。
正是十五,天上的月亮圓亮得嚇人。李滿倉很輕易地瞧到村里大路上踢踢踏踏走著的十來個人中擁著兩塊門板,其中一塊門板上躺著一個人,另一塊則坐著一個人。
哭喊的就是那個坐著的女人。女人披頭散發(fā),慘白的月光下也看不出她本來的樣貌。
這躺著的人,是死了?李滿倉心里一跳。
睜大眼睛,李滿倉努力辨認,然后方認出打頭走的幾個都是村里喜熱鬧的年青后生,其中,竟還有二伯家的孫子李貴銀。
貴銀怎么也在?李滿倉心里正自狐疑,便見到前面二伯家的大門閃出了李貴銀的哥哥李貴金。
“貴銀,”李貴金叫道:“你還要去哪兒?”
李貴銀聽到聲響,回頭見是他哥,便和身邊的人說了幾句話,然后方離開人群走了過來。
“哥,”李貴銀小聲道:“你別吵吵!”
“你去哪兒了?”李貴金指著往后村的哭聲和人群問道:“這是咋回事?”
“咳,”李貴銀小聲道:“哥,晚飯后我想進城看花燈。結(jié)果走到城門口才知道東街上燈踩死人了。”
“當時我就想回來。不想瞧到咱們村的鐘榮被人給抬出來。回村叫不到車,我就幫忙給搭把手。”
“剛那抬的是鐘榮?”李貴金也呆住了,午飯后還見過的村人,說沒就沒了?
“是啊,”李貴銀沒精打采道:“他今兒和他新媳婦去城里看燈。不想上燈的時候,被后面擁上來的人擠倒給踩死了。”
“他媳婦呢?”
“他媳婦據(jù)說也被踩暈了。不過又被衙門的人找郎中給救醒了。”
“行了,”李貴金把李貴銀扯進了門:“你有話進屋和爹、爺爺說吧!”
“啥?”李貴銀懵了:“爺爺還沒睡?”
李滿倉跟著也關(guān)上了院門,心里則想著臘月里鐘榮穿著新衣戴著新帽胸口掛著大紅花趕著牛車娶媳婦時臉上的傻笑,一時間頗感人生無常––出門看燈原是件高興事,不想?yún)s是這樣凄慘的回來。他家大節(jié)下的出這樣的事兒,可叫他爹娘咋活?
回屋和他爹李高地說了緣由,李高地聞言也是唏噓,于氏則睡不著了。她不確定地問李高地:“當家的,你說滿園今晚不會去東街吧?”
“啥?”李高地也躺不住了,當即坐了起來:“不會吧!”
“我囑咐過他!”
“他會聽話的吧!”
難說,李滿倉知道李滿園愛抖小機靈,心里也跟著不安起來。他當即說道:“爹,我現(xiàn)就進城瞧瞧去!”
回房和郭氏說了一聲,囑咐她聽門,李滿倉便就給牛套上了車,趕著出了家門。
郭氏跟著起身。她送李滿倉出門后反身關(guān)好院門,心中則恨透了不著調(diào)的李滿園––他自己快活不要緊,卻累得她男人跟著擔驚受怕、吃苦受累。
簡直是個禍害!
所謂樂極生悲,說的就是雉水縣元宵節(jié)踩死人這件事。
東街城隍廟的燈會由來已久,戲臺也是每年都唱十來天的大戲。但唯獨今年,進城來看戲看燈的農(nóng)人特別多,加上又還是年下,官府也沒開衙,沒有衙役出面維持秩序,所以人群一擁擠,便就出了擠踏事件。隨后人群再一恐慌,事件就更加升了級。
謝家大宅的大門就在東大街上,比城隍廟還再東一點。
謝家看門人聽到東大街的騷亂,不知何事,嚇得趕緊跑來告訴了謝福。謝福聞訊便吩咐關(guān)門,然后又趕忙報知了謝子安。
謝子安正陪謝老太爺謝峰和他的滿堂子孫看戲猜燈謎吃元宵呢。
謝峰兒子多,孫子更多,重孫子更更多。謝峰年紀大了,喜歡清靜。故而他早年便分了家,使兒子們家常分房吃飯。他這院只逢年過節(jié)才召集所有子孫來熱鬧。
今兒元宵節(jié),謝家大宅照例張燈結(jié)彩,而謝峰的院子更是掛滿了揚州采購來的新奇花燈。
為求取樂,每年花燈上的燈謎由各房人輪流出,而彩頭則由謝老爺一人所出。
不管中不中橫豎謝老太爺都出這許多體己——猜中的,不用說,自然有賞,而誰都猜不中,那體己則就歸了出題人。
謝氏十三房人沒人在乎花燈,但都在乎本房的臉面和老太爺?shù)捏w己,故而每年這個時候,不管是出謎,還是猜謎,各房人都是八仙過海,各展神通。
今年的燈謎輪到謝子安這房給出。謝子安今年一心科舉,故就把這出燈謎的事兒丟給了謝尚。
元宵燈謎雖是小道,但于謝尚卻是生平所辦第一件正事。故而他挖空心思,尋了許多諸如“唐三彩(打一人名)”、“囡(打一書名)”之類謎底和科舉八股離了十萬八千里的李時珍、《千金方》這類生僻燈謎。
謝尚以為他不說留下全部,但總該是大半他太爺爺?shù)捏w己。但現(xiàn)實卻是他各房爺叔輕松射中他挖空心思想出來的燈謎,拿走了本屬于他的彩頭。
謝子安一旁看到謝尚沮喪得快哭出來的表情,心中暗嘆兒子還是年輕,未能體悟老太爺射燈謎的苦心——族里子弟多沉迷風月、耽于享樂,想要難住他們,唯有從四書五經(jīng)上出題。
故而老太爺此舉原是勸誡后輩走正道多讀書,讀好書。謝子安轉(zhuǎn)臉看向了他爺爺,只見老爺子開懷得眉毛胡子一起抖,便知他爺一點也沒放在心上。
謝子安聽了謝福的稟報,當即就離了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先例太多,謝子安自覺要去看看情況。
一桌的謝老太爺和謝尚瞧見謝子安的動作便知有事發(fā)生,但因謝子安未置一詞,故而兩人連個眼神都不用交換,就心照不宣的一起粉飾太平——謝尚咋呼著讓戲班換了頂頂熱鬧的《大鬧天空》,而謝老太爺則讓人抬出了重賞。故而謝家大院一時間人聲鼎沸,熱鬧得翻天。
謝子安爬上大門門樓,看到街面上車馬的擁擠和人群擠踏,立刻吩咐:“謝福,現(xiàn)各房各院的當家人都在老太爺跟前。你就說我的話讓各房各院的看門人全部關(guān)緊院門。所有護院都拿上家伙事兒在各院門口立著,一會兒有敢渾水摸魚的,哼!”
謝子安冷笑一聲,才道:“就打!”
“現(xiàn)我給你半刻鐘,你去將這兩件事辦好,然后就給我開西南和西北兩個側(cè)門。”
“把這東街上堵住的人給我從兩個側(cè)門引開!”
簡結(jié)說,就是謝子安拿謝家大宅蓄人然后分流,以期緩解東大街的擁擠狀況。
由于宅院走道通往謝家十三房各房院落,故謝子安為防有人乘火打劫故而又出動家中護院護宅。
治下出了這么大的事,雉水縣縣令吳中庸也是焦頭爛額。他聞訊就立刻調(diào)派了衙役來維持。但一個縣衙算上管大牢的衙役才三十個人,又如何能抵住這幾千的人潮?
本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思想,吳中庸無奈地讓四個人去四門通知城門口管兵許出不許進,而他自己則領(lǐng)著人清理街面上堵著路的牛車和騾車,把他們往冷巷趕––東街的人都在往外沖,他的人壓根進不去。
直等四個城門全部傳到了話,不再放人進,吳中庸方讓幾個衙役敲著鑼游街告知百姓,城里出現(xiàn)重大命案,城里的百姓趕緊各回各家,外來的百姓則需要去城門口排隊,接受排查后才能回家。
耳聽出了命案,大節(jié)下的,誰都不想觸官府的霉頭。剛進城來的鄉(xiāng)下人想著一會兒出城還得排查,也不知要排查多久,便趕緊的折回城門口排隊。就是城里人中有那看熱鬧不怕事大的,這次也是老實待在家里,難得的沒有出門。
至于東街先逃出來的那撥人,他們原就在外圍,壓根不知道具體出了什么事兒,現(xiàn)劫后余生的逃出命,即便扭了腳、跑丟了鞋,嚇破膽之余也是趕緊回家。
穩(wěn)住了外面,吳中庸方才進了東街。此時,謝家大宅的側(cè)門已經(jīng)打開。
謝家能被稱為半城,不止是莊子多、地多,他家的宅院也不是一般的大––謝老太爺明面上的妻妾就有四人,故大小兒子,就有十三個。
謝老太爺有錢,每個兒子成婚都給一個前后三進另帶左右側(cè)院的齊整院落,如此便是十三個院子。這再加上謝老太爺自住的主院,以及長房長孫謝大爺?shù)脑鹤樱@便就是十五個內(nèi)院。
此外,還有見客的客堂、留客的客院、兒孫念書的學堂、老少爺們當家理事的書房這些外院。
最后還有牲口棚、下人房這些附院,以及富貴人家必有的假山和花園子。
如此多的院子,穿聯(lián)其間的通道也是寬有九尺,長過百丈的青石大道。
謝福打開側(cè)門,不過使人在路口咋呼了幾聲“這里有路,可以走!”
慌不擇路的人群便就族擁進謝家側(cè)門,順著筆直的石板路一氣就奔到了后街。
到此,又有人指路喊道:“去北城的一直走,可以一直走到城墻。”
“去東城的,就右轉(zhuǎn)走,去西城的,就左轉(zhuǎn)走!”
“去南城的,和去東城的,一樣,從城門口繞啊!”
“不能向西。西面大街都封路了,不給走!”
跑昏了頭的人,在脫離了哭嚎震天的東街后,終于慢慢地冷靜下來––他們不再和先前一樣似沒頭的蒼蠅那般只知道一味地跑,他們開始尋摸小路,領(lǐng)著家小自發(fā)地往人少的巷口去。
如此跑出了謝家大宅的百姓便自發(fā)地分流了。謝家的這條道便就成了條安全通道。
謝子安立門樓上看到大局得控便一甩袖子復(fù)回去過節(jié)。作為當家人,謝子安不好離席太久,何況他心里還掛念著謝尚,擔心他年青禁不住事兒。
等吳中庸再進東街,人群就不再似開始時那樣四方亂跑,而是受人指揮地往東流––方向謝家大宅。
到底是座師的座師家,和自己同氣連枝,關(guān)鍵時刻沒有袖手旁觀,有一份香火情!吳中庸心里不過感激一句,便就讓人去找郎中。
隨著人潮的退散,現(xiàn)城隍廟口還留下的便都是這次擠踏事件的苦主了––七條人命,二十九個重傷。
聽到仵作的報告,吳中庸腿一軟,差點摔倒––人命關(guān)天,他的官路到頭了。
官雖然做不成了,但該有的善后還是得繼續(xù)––吳中庸不求將功贖罪,他只求不罪加一等!
趕忙進城的李滿倉壓根沒能進城就被堵在了城門口。很多失散了親友的村人都聚在城門口等人——衙門的死亡和重傷名錄已經(jīng)張貼公布,現(xiàn)只有名目上的血親才能進城。
李滿倉得人指點尋到布告欄處。他借著旁邊火把的光亮,在幾十個名字里上下來回辨認了有十來遍,確認里面有鐘榮的名字,而沒有自家弟弟李滿園的名字后方才放了心。
回到家,郭氏給開了門,李滿倉也不及把牛從車上卸下,就急忙進屋和李高地和于氏說了李滿園沒事,二老才能重新躺下。
作者有話要說: 禍福相依,窮人乍富的毛躁,造就了這一出悲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