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是非
大金國的“戰(zhàn)神”完顏亮,雖則亦自統(tǒng)著占大金一半的軍隊,與西遼征戰(zhàn)經(jīng)年,也將手下軍隊練成了一支鐵騎雄師,但他治下的軍隊終究是強征各族丁壯而成,眼下大金能維持一統(tǒng)諸部的局面,那些軍士在完顏亮的調(diào)教下自然如臂使掌,一旦大金因元氣大喪而分崩離析,諸族叛金而起,這些軍士無論多崇拜完顏亮這個軍中戰(zhàn)神,卻也必然有大部分會選擇回歸本族,為族人效力,而絕不可能幫著女真人,去鎮(zhèn)壓屠殺他們的族人.
更可慮者,契丹遼人雖然失國,卻未曾盡喪元氣,在契丹一族不世出之奇材耶律大石帶領(lǐng)之下,遼人精銳遠征西域,壓服西域各族,重新立都建國,亦以“遼”為號,卻也自創(chuàng)下了偌大一份基業(yè),時下正無日無刻,不想著如何擊垮大金,復其故土,眼下“戰(zhàn)神”完顏亮據(jù)數(shù)十萬鐵軍并東胡各部,與耶律大石所率大軍相爭,亦不過互有勝負,雖然耶律大石難以揮軍西下,完顏亮卻也沒有絕能力平滅西遼,一旦女真大軍生變,只怕第一個揮師東下的,就是與女真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契丹大軍。
契丹因女真人而失國,其君王天祚帝亦為女真人羞辱萬端,方自加以虐殺,而耶律大石之家人親友,亦多有慘死于女真人之手者,耶律大石對女真人,實懷有不死不休之分,一旦強弱之勢逆轉(zhuǎn),只怕耶律大石追索之下,女真一族就此亡族滅種,也并不是完全的不可能的事情。
大金失國,半壁天下勢必群魔亂舞,亦不免波及宋室,這確是實情。然則宋人終究元氣未失,只要閉關(guān)自守,在北方諸族兀自相爭未息,無暇南顧之時,自保自是綽有余裕。
而以宋國天子之明,宋國將帥之勇,縱使今日宋室這四支鐵軍損耗再大,能有個三五年功夫,只怕卻是不難讓其恢復元氣,甚至更甚從前,亦屬份內(nèi)之事。
到時北方亂相橫生,諸族相互征伐,勢必元氣大傷,而宋室經(jīng)此休養(yǎng)生息,只怕卻是不難趁著北方大亂之際,一舉出兵,從中漁利,則如此一來,宋室進可以一統(tǒng)天下,懾服四夷,重現(xiàn)漢唐之雄威;退亦足以取幽云十六洲,光復故土,一雪百余年受盡屈辱之恥。
想來宋國的天子官家心中,只怕亦自做盡了如此盤算。
是以若是金兀術(shù)拒和求戰(zhàn),雖則宋軍勢必行險相拼,損耗極大,對于宋室長遠來看,卻是有著至大的利益。
一念及此,完顏雍心下對于當前的和議,卻是心意已決,不再有其余的想法。
耳畔又傳來辛棄疾悠悠的話語:“副帥雄姿英發(fā),正是好男兒甫登廟堂,亦為國建功立業(yè)之時,此次之敗,原本便自是敗于金兀術(shù)太過自矜聲名,輕信驕縱,與副帥絲毫無涉,然則眼下金兀術(shù)卻仍自持迷不語,卻又自欲為一己之聲名,而不惜拉副帥乃至眼下女真數(shù)十萬生靈一同陪葬?!金兀術(shù)爵封親王,名動天下,且年過五旬,早已是閱盡浮生繁華之人,今日轟轟烈烈一戰(zhàn)生死,更能留得下青史幾行名姓。而副帥呢?副帥帳下這數(shù)十萬生靈呢?只怕……”
“別說了”,完顏雍一擺手,止住了辛棄疾的話,他望定辛棄疾,淡淡說道:“本帥縱是有和談之誠意,卻又如何相信,宋人亦是真有和談之心?”
辛棄疾一笑,驀地肅容,不知從什么地方取出一份黃絹手書:“這便是我大宋天子官家意欲交付副帥之和約,副帥即是有意和談,還請副帥親自過目。”
完顏雍為之一愕,他卻是未料到辛棄疾手上,居然就手持了南國天子要交給他的和書。
如此看來,只怕自己的心思變化,也同樣是早已被算計得清楚明白了。
這南國的天子皇帝,到底還是不是人?!
他心思復雜地接過辛棄疾手上的和書,展開細看條款,卻是不由得一時青筋暴起,抬頭禁不住叫了一聲:“什么?”
…… ……勾龍如淵為首的那群臺諫官員跟與他們遙相對恃的一干軍士,都自回過了頭,望著正快步向這邊走過來的包大仁與宗穎。
那些軍士都是曾長年于岳飛帳下效力之人,對宗穎自然都自熟識,此時領(lǐng)頭的軍士望見宗穎走了過來,雖則軍令在身,也忙迎上前見禮,宗穎一把扯過他,跟他到一旁說起了什么。
包大仁卻是徑直向勾龍如淵那一干臺諫官員走了過去,拱手為禮,那一眾臺諫官員都自冷眼橫掃,恍如視而不見,惟有勾龍如淵微微頷首為禮,淡淡說道:“包大人故地重游,卻是得遇斯情斯情,不知可有物是人非之慨?”
自那日百官群集,共議岳飛之罪的那場朝會之后,包大仁自曝其出身戲子,因萬俟卨之力而行科場舞弊之事,方自能夠得了一個功名。盡管大部分人都知包大仁之舉大半因著為岳飛維護脫罪之意,然則有宋一代,文人士子向以清流自許,雖則其間亦不缺乏如萬俟卨之輩一心鉆營取巧之人,但至少在大多數(shù)人心目中,都仍自堅持大丈夫不為身謀,縱然并不否認汲汲于名利,卻仍不過為國盡忠,為民謀福,對于包大仁如此當堂承認為一己之出身而行科場舞弊之事,實在難以接受,是以縱使未曾有斯后包大仁為岳飛獻策而意欲更變祖宗家法之事,這些臺諫清流,卻也在心理上早就不愿與包大仁為伍了。
更何況自古以來,戲子地位地下,尤甚于娼妓,而包大仁之言語行狀,卻絲毫不以出身為隱,卻也讓這些朝堂文官們對于包大仁這樣的異端,更自多了幾分鄙夷之意。
而時至今日,朝堂上下,更是都知道岳飛所推行的加征兩項捐賦之法,原本卻是包大仁所獻的計策,而之后推行加征兩項捐賦的過程之中,包大仁甚至幫著忙前忙后,積極參酌一切,絲毫不顧朝堂清流議反對之聲Lang,等若在這場朝堂文臣武將之間的對抗中,披一席文衫的包大仁,竟爾完全站在岳飛、劉琦他們的那一方,是以此時那些臺諫官員,卻是早已視包大仁為寇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