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六十六章 民議
天熙三年三月, 崤山居士齊遠恒因不愿好友衛(wèi)衍無端為他的婚事欠下景帝的恩情,嘔心瀝血數(shù)月后向景帝進獻了一份長達數(shù)百頁的陳表作為景帝成全他和紅玉姑娘婚事的謝禮。
在這份陳表中, 齊遠恒洋洋灑灑倚馬萬言地對民生河工軍政等等國事發(fā)表了他個人的意見,這些意見有些言之有物頗有新意, 有些則是在炒前人的冷飯,不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條“廣納民智”的建議。
景帝收到這份陳表后并沒有因齊遠恒在開頭寫了些諸如此后恩義兩清之類的言論而生氣,而是仔細披閱后著中書門下參議,隨后又命人謄寫了幾份分發(fā)給朝中數(shù)位重臣,然后將那個“廣納民智”的建議提交朝臣討論,朝堂上頓時為此事炸開了鍋。
景朝的官僚體系基本沿襲前朝,同時也繼承了前朝民不議政的傳統(tǒng), 不過景朝自開國之君開始就對民間輿論保持著一種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但是寬容是一回事, 要讓平民百姓參與到政事中來卻是另外一件事。
朝臣們聽了這個建議后嘩然不已,大部分朝臣都以此舉有違祖宗家法歷朝慣例表示反對,就算是景帝的心腹重臣也隱隱表示了此舉會有亂政之虞的擔憂,只有極少部分朝臣認為這個建議值得納取。
景帝雖然覺得這個建議有點意思, 但是始終猶豫不絕下不了決心。“廣納民智”固然是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歷朝歷代都是官民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此舉一開,的確怕會有亂政之虞。
景帝本人都搖擺不定,這朝堂上的辯駁當然就更熱鬧了。偏偏支持這個建議的那幾位朝臣雖然在人數(shù)上不占優(yōu)勢,但是在口才上卻占盡上風,再加上景帝的立場經(jīng)常偏來移去,今天覺得這邊說得有道理就支持這邊, 明天又覺得那邊說得也不錯就支持那邊,導致了這場辯駁經(jīng)常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整整辯了數(shù)日還是沒有定論。
“陛下為何事煩惱?”衛(wèi)衍睡了一覺醒來,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皇帝竟然還沒有睡下,眉頭皺在一起,不知道在為什么事情而煩惱。本來他是不想多嘴的,但是看到皇帝最近經(jīng)常皺著眉頭,顯然這事讓他為難了很久,忍了很久還是忍不住多嘴了一句。
景帝見他有興趣,便將此事對他詳細說了一遍。
“其實,齊兄的意思不就是希望陛下能夠多聽聽民間不同的聲音嗎?”衛(wèi)衍不懂皇帝到底在為難些什么。齊遠恒不過是建議皇帝專門設立一個衙門接收民間的言論,匯集整理以后呈送給皇帝閱覽。但是根據(jù)皇帝的那段話來判斷,目前在朝堂上爭論的東西好像已經(jīng)超出了齊遠恒一開始的建議。
“朕是想既然要設這么一個衙門‘廣納民智’,就不應該讓民智浪費在漫無邊際的地方,自然須指定些東西讓百姓來議論議論才是。只是朕很猶豫,此舉一開,民間議政之風大漲,萬一偏離了一開始的目的,只怕到時候事態(tài)會很難收拾。”齊遠恒的建議注重的是“廣納”,到了景帝手里后卻變成了要如何盡最大可能的利用“民智”的考慮,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目的。只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這議政的風氣一開,以后想要禁止就要花很大的一番力氣了。
“臣覺得此法甚妙。議政之風想要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還不如給百姓一個可以議論的地方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盡情議論,朝廷也可以從這些議論中挑選一些值得納取的意見。”衛(wèi)衍也覺得這個主意很不錯,“至于陛下為難的事,只要小心掌控應該不會出什么大亂子。說到底,不管民間如何議,到最后做決定的這個人還是陛下。”
“既然連你也說好,想來肯定是好的,朕就不猶豫了。”連衛(wèi)衍用他那稻草腦袋思考都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好處,景帝相信此舉肯定還有些他目前沒想到的好處。
天熙三年四月,景帝下令設置民議司專門負責民間議政事宜,并且明詔天下對齊遠恒進此善言大力褒獎。
景帝此令開了朝廷允許民間議政之先河,后來因種種原因朝政雖有些變動,但是對民間議政的寬容以待并沒有改變,這一仁政很明顯是為未來的弘慶盛世奠定了基石。
而景帝對齊遠恒的褒獎則讓齊遠恒很快聲名大振,自此后儼然執(zhí)天下士林之牛耳。關于這個舉措景帝一開始得到的好處是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皇家、朝廷與士林的關系前所未有的緩和甜蜜,至于更有價值的好處,要過很多年他才能體會到。
比如只要齊遠恒活著,天下士林就對有些事盡量保持沉默,就算偶爾有人看不慣要嘰嘰歪歪,也成不了大氣候,比如只要齊遠恒活著,對于無法再沉默的事,他寧愿讓人將矛頭針對景帝本人,也絕對不會讓人將焦點放在衛(wèi)衍身上。
他將親疏遠近表現(xiàn)得如此明白,偏偏景帝還要感謝他這么做,這是景帝現(xiàn)在萬萬沒有想到的。
這些事先不去說,只說在這般舉國百姓都將目光放在這個民議司上面的時候,卻有烏云從西南之處彌漫過來。
景朝的西南之處為戎州,戎州以南有一夷國。時因夷國國內國君昏庸,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夷國朝廷為了平息民怨,轉移視線,將這主意打到了景朝的身上。天熙三年四月末,草長鶯飛之際,夷國軍隊悍然越過邊界,進入了景朝境內。
因夷國軍隊乃不宣而戰(zhàn),戎州的邊境守軍措手不及之下竟然連失數(shù)城,一退再退,退守到了云城。
云城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它遏制著邊關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兩邊都是險峰峻嶺,易守難攻,是戎州的重城之一。一旦云城失守,后面則是無關可踞,無險可憑的平原內陸,夷國軍隊就能長驅直入,馳騁千里。戎州知州在反應過來后迅速調集軍隊增援云城,并向朝廷急報求援。
當時陳天堯大將軍正鎮(zhèn)守在西北滁州,壓制西北蠻族的蠢蠢欲動。西北大營離云城最近,若從那里調軍增援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云城,不過景帝考慮到將陳大將軍調去云城可能會引發(fā)西北蠻族異動,便沒有動用他,只抽調了他手下的一部分將兵增援云城。
這樣的考慮從理論上沒有問題,可惜增援以后依然沒起多大的效用。這戰(zhàn)事一連打了數(shù)月,送來的戰(zhàn)報上卻始終沒有能讓景帝稍微舒展一下眉頭的消息。戎州守軍與夷國軍隊在云城城外開始了漫長的拉鋸。而且因為夷國在先前占據(jù)的城池中開始扎根下來,讓這場戰(zhàn)事愈發(fā)艱難起來。
時景朝勢強,夷國勢弱,卻出現(xiàn)這樣的戰(zhàn)局,是有許多原因的。其一是由于太平的日子過得太久了,以至于朝中無善戰(zhàn)之將,軍中無會打之兵。自先帝朝開始到太后攝政時期,近三十年景朝的邊疆不曾有過這么大的干戈,以至于景朝的將領官兵只會紙上談兵沙盤演練,不曾有過真正的實戰(zhàn),一開始的頻頻失利就不足為奇了。
其二卻是由于朝廷實行的統(tǒng)兵政策造成的。先帝時不去說他,到了太后攝政時期,因女主視政,隱于后宮,無法將軍權真正握到掌中,太后為免軍權旁落,臣強欺主,對于軍隊的將領統(tǒng)兵采取的是文武互相監(jiān)控遏制的用法。武官帶兵卻無調兵之權,文官有調兵之權卻無可調之兵,互相監(jiān)督遏制,確保軍權不會旁落。
這樣的統(tǒng)兵政策,在沒有戰(zhàn)事的時候或許不會有多大的問題,一旦開戰(zhàn),就開始矛盾頻頻,內耗嚴重,以至于這仗還沒開打就已經(jīng)輸?shù)袅藥壮伞?br/>
天熙三年十月,景帝在與太后密談整夜后于第二天早朝之上宣布他即日將御駕親征,朝中諸事由太后決斷。
三日后,景帝帶領十萬援軍前往云城,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親征。
這場戰(zhàn)爭史稱云城之戰(zhàn),共歷時三年。
此戰(zhàn)后,景朝擁有了第十州——云州,囊括了從云城到邊境以及夷國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在隨后的十余年景帝又多次用兵,最終將整個夷國全部收入版圖。此戰(zhàn)后,景帝真正將軍權握到了掌中,并且訓練出了一支鐵血雄師,為他日后的征戰(zhàn)打下了基礎。此戰(zhàn)中,景軍中涌現(xiàn)出了一批驍勇善戰(zhàn)之將,日后景帝用兵時再無剛開始的捉襟見肘之痛苦,戰(zhàn)后論功行賞,封侯者無數(shù),衛(wèi)家更有長子和七子同時封侯,一門三侯,榮寵至極致。
但是,這場云城之戰(zhàn)對景帝來說也有許多不利因素。他在云城三年,對京中諸事鞭長莫及,無法繼續(xù)收繳權力的動作,因為太后重新攝政,在有些方面甚至有了倒退,以至于許多事情,不得不在回京后從頭做起。而且很多矛盾并沒有因為過了三年而有所緩和,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fā)嚴重,比如說帝后之間的暗流,比如說,帝無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