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譯者序
Quatre-Vingt-Treize,就是1793年,即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中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展開生死搏斗的關(guān)鍵性年頭。這年初,新生的共和國政權(quán)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國內(nèi)外反革命力量聯(lián)合進行瘋狂反撲。在國內(nèi),保王黨煽動和操縱旺代十萬農(nóng)民實行反革命暴亂,誓言與共和軍決一死戰(zhàn);在國外,英國、奧地利、普魯士、荷蘭、俄羅斯、西班牙、意大利等君主國,組成反法聯(lián)盟,從各個方向向法國邊境推進,妄圖扼殺新生的共和國。共和國處于危機之中。革命政權(quán)毫不退縮,以鐵的手段堅決平定旺代暴亂,嚴厲鎮(zhèn)壓反革命,粉碎外敵入侵計劃,造成了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恐怖年代”,使共和國轉(zhuǎn)危為安,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最終取得徹底勝利奠定了基礎(chǔ)。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從1862年起,經(jīng)過十年的醞釀和準備,方開始寫作,于1874年竣稿出版。這部作品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直接描寫了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場革命鮮明的政治立場,也表現(xiàn)了他正確的歷史觀。
小說以旺代暴亂與平定暴亂的斗爭為背景,以三個孩子的命運為線索,通過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描寫了一場決定革命成敗的慘烈斗爭。巴黎志愿兵紅帽子營在森林里搜索叛軍時,發(fā)現(xiàn)了逃難的農(nóng)婦米什爾·弗雷夏和她的三個孩子,出于同情收留了他們。前貴族布列塔尼親王朗德納克侯爵,潛回旺代統(tǒng)帥遭到重創(chuàng)、群龍無首的叛軍,襲擊了紅帽子營,兇殘地槍斃傷員、俘虜和隨軍婦女,劫走了三個孩子作為人質(zhì)。被巴黎革命領(lǐng)導機構(gòu)派到旺代鎮(zhèn)壓暴亂的郭文,領(lǐng)導共和軍徹底粉碎了朗德納克糾集的反革命勢力的瘋狂反撲,最后把朗德納克及其殘部圍困在他祖?zhèn)鞯某潜だ?。朗德納克以三個幼小人質(zhì)的生命作為籌碼負隅頑抗。城堡被攻破時,他從暗道逃走,而他的副手卻放火欲燒死三個孩子。正在這時,三個孩子的母親米什爾·弗雷夏趕到,眼見自己親生的骨肉就要葬身火海,呼天搶地,痛哭哀號,使剛脫離險境的朗德納克不禁動了惻隱之心,返回古堡,沖進火海救出三個孩子,自己則被共和軍逮捕。在朗德納克就要被送上斷頭臺前夕,不料郭文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私自放走了他,而自己被鐵面無私的特派員西穆爾登判處死刑。
《九三年》這部作品的主要意義,在于它以歷史學家客觀而公正的態(tài)度,展示了法國大革命這場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共和派與保王派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政治力量的殊死斗爭。歷史已經(jīng)證明,要推翻一個舊的社會制度,是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wù),正如小說里羅伯斯庇爾所說的:“驅(qū)除外敵只消十五天就夠了,根絕帝制卻要一千八百年?!边@個萬惡的制度在法國已經(jīng)存在數(shù)百年,它根深蒂固,盤根錯節(jié)。不僅有以朗德納克為代表的舊貴族頭面人物拼死為它而戰(zhàn),以圖恢復自己失去的天堂,而且它深深地扎根在廣大愚昧而未覺悟的農(nóng)民的頭腦里,使他們心甘情愿給反革命當炮灰,給這個舊制度當殉葬品。這就決定了革命的艱巨性、斗爭的嚴酷性。革命政權(quán)把封建主義的頭子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革命群眾在各處把貴族吊死在樹枝上。全國上下一派革命的非常景象。不甘心失敗的保王勢力瘋狂反撲,發(fā)動反革命暴亂,進行血腥的報復,屠殺“藍軍”,焚燒城鎮(zhèn),把居民活活燒死在家里。在他們的屠刀下,老人、孩子、婦女都不能幸免。他們的口號是“殺光、燒光,絕不饒恕”。共和軍針鋒相對,以革命的恐怖對付反革命的恐怖,提出“絕不寬容”的口號。雨果沒有回避九三年的殘酷和恐怖,因為這是歷史的真實。
不僅如此,作者還滿腔熱情歌頌大革命的正義性。在他的筆下,巴黎志愿兵紅帽子營被描寫為一個為革命、為人民而出生入死、赴湯蹈火的英雄集體。共和軍的司令郭文、特派員西穆爾登以及下級軍官杜拉,都是英勇善戰(zhàn),壯志凌云,永垂史冊的英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里作者以相當大的篇幅,直接描寫和歌頌了國民公會。他說:“國民公會從革命中脫穎而出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文明。它是一座熔爐,一座冶煉的熔爐。這座熔爐里雖然翻滾著恐怖,但也醞釀著進步。從那紛紜的陰影中,從那洶涌奔馳的云層中,射下萬道光芒,猶如永恒的定律,閃爍在地平線上,閃爍在各國人民永遠看得見的天上,分別代表著正義、寬容、仁慈、理性、真理、博愛?!边@是何等鮮明、何等正確的歷史觀!
《九三年》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它表現(xiàn)了雨果一向堅持的人道主義思想。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作品的結(jié)尾部分。朗德納克脫離了險境,又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顧,毅然返回古堡,沖進烈火,救出就要被烈焰吞噬的三個無辜孩子。他的這個行動,不僅博得了在場的共和軍士兵的歡呼,而且在共和軍的司令郭文頭腦里引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在郭文的心目中,朗德納克無疑是革命不共戴天的敵人,是雙手沾滿人民和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他舍生忘死地戰(zhàn)斗,就是要捉住這個反革命頭子,將他正法??墒沁@個惡魔卻在關(guān)鍵時刻置生死于度外,救出了三個孩子的生命。這不是說明,他的心里還存在善的一面,還存在人性、人道的一面嗎?既然如此,朗德納克問題的性質(zhì)豈不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不應(yīng)該將他處死了嗎?可是革命的利益,革命的紀律,革命的要求……郭文思想上的斗爭是激烈的,痛苦的,幾經(jīng)反復。朗德納克的行為是人性、人道主義的勝利。最后人道主義也在郭文思想上取得了勝利。為了弘揚這寬容、博大的人道主義精神,他認為革命應(yīng)該赦免朗德納克。于是他私下釋放了朗德納克。處于血與火斗爭中的新生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權(quán),不能容忍郭文的行為和他的人道主義思想,將這位勇敢、忠誠、無畏的革命將領(lǐng)送上了革命的斷頭臺。這個結(jié)局,無疑給《九三年》這部英雄史詩般的作品抹上了悲劇的色彩。但雨果所頌揚的人道主義思想必將永放光芒。
羅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