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章、論緩沖的必須性
柏林 奧地利大張旗鼓的動作,根本就沒有保密的意思,普魯士政府自然也收到了消息。 腓特烈-威廉四世還在猶豫要不要加入干涉聯(lián)軍,現(xiàn)在不用考慮了。再不想辦法應付,不等聯(lián)軍建立起來,普魯士王國就先變成歷史了。 外交大臣安德里亞分析道:“陛下,奧地利這是在恐嚇我們,俄法奧三國瓜分我們對他們來說并沒有好處,一旦我們完蛋,夾在法俄中間的奧地利就尷尬了。 瓜分我們他們能夠獲得的收益,絕對不可能比吞并南德意志地區(qū)更大,而他們付出代價卻要大得多。” 這是必然的,瓜分普魯士法俄兩國能夠動用的兵力有限,俄國人還可以出動二十來萬部隊,法國人撐死也就拿出十幾萬軍隊,打主攻的任務肯定落在了奧地利頭上。 普魯士王國的軍事實力不弱,在生死存亡關頭,爆發(fā)個五六十萬大軍出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要是拼起來了,就算是干不過三國聯(lián)手,但是死磕的時候,崩掉奧地利幾顆牙還是沒有問題的。 付出這么大的代價,戰(zhàn)后的收益卻要被法俄分走大半,沒有了普屬波蘭和萊茵蘭地區(qū)的普魯士王國,價值可比不上奧地利現(xiàn)在已經(jīng)入手的南德意志地區(qū)。 除此之外,統(tǒng)治難度也要大的多,容克貴族們不會買奧地利賬,而南德意志地區(qū)當?shù)孛癖妳s在喜迎王師。 腓特烈-威廉四世滿臉悲憤的說:“理論上是沒錯,可是這種威脅依然存在,奧地利敢做的如此明顯,分明就是斷定了我們不敢冒險。” 這哪里是冒險,分明就是在自殺。只要奧地利全力進攻普魯士,俄法兩國肯定會趁火打劫。 奧地利會不會這么做?這個答案沒有人知道。不過腓特烈-威廉四世可以確定,這是奧地利最簡單的破局之策。 約瑟夫-馮-拉多維茨想了想說:“陛下,我們可以把這個難題扔給英國人吧,如果他們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那么九國干涉聯(lián)軍我們就不參加了。 奧地利人還需要我們牽制法國人,要是我們完蛋了,他們就要直面法國人的威脅。只要我們現(xiàn)在退出,他們就會收手。” 這個選擇題很好做,普魯士政府是為了利益才加入干涉軍的,同樣也可以為了利益退出。 九國聯(lián)軍看上去很強大,可實際上這里面的主力只有法國和普魯士,剩下的國家都是湊數(shù)的。只要普法任何一家慫了,英國人的計劃就破產(chǎn)了。 安德里亞搖了搖頭說:“首相,這個問題英國人恐怕無法辦到,他們可以說服法國人,卻沒有辦法說服俄國人。 按照奧地利的計劃,在聯(lián)軍組織完成前,就先對我們開戰(zhàn),英國人沒有能力救援我們。 唯一有實力幫我們的只有法國人,但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恐怕法國人坐等我們失敗,然后吞并我們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可能性更大。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把希望放在英國人身上。事實早就證明了,他們的承諾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不靠譜的。 如果無法從干涉軍中獲得足夠的利益,那么和奧地利聯(lián)手瓜分德意志地區(q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大不了就是加入俄奧同盟,重建北歐三宮廷體系,聯(lián)合主宰歐洲大陸,英法兩國根本就無力阻止。” 腓特烈-威廉四世猶豫了,奧地利兼并南德意志地區(qū)引起了大家的忌憚,但是給各國帶來的直接利益損失并不大,列強中利益損失最大的應該是普魯士,市場變小了。 普魯士吞并北德意志地區(qū)就不一樣了,打了英國人的臉只是小問題,最大的麻煩是斷了英國資本家的財路。 歷史上,普魯士吞并北德意志地區(qū),可是在加入自由貿易體系之后,當時普魯士王國的工業(yè)已經(jīng)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不害怕英國人的競爭。 現(xiàn)在不一樣,這個時期普魯士政府要是敢加入自由貿易體系,國內的民族工業(yè)就要胎死腹中了。 沒有辦法,這個年代普魯士王國并沒有競爭力強大的支柱產(chǎn)業(yè),工業(yè)全靠山寨英國人,或者說全世界都在山寨英國人。 普魯士政府站在奧地利的對立面,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擔心奧地利控制南德意志地區(qū)后,會調高了對普魯士商品的進口關稅,直接用行政手段把他們擠出市場。 這不是可能發(fā)生,而是肯定會發(fā)生。對正在工業(yè)化的普魯士王國來說,沒有足夠的市場,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 在北德意志的問題上,倫敦政府根本就不可能讓步,不然喬治首相就要提前下臺了,搞不好還要附贈前往天堂的車票。 這也是為什么英國人要三分德意志的原因之一,國內資本家們的利益,促使了倫敦政府的行動。 至于說英國人的殖民地多、市場大,那就是屁話。這個年代大部分殖民地市場都沒有開發(fā)出來,主要市場還在歐洲大陸。 遠洋貿易的風險,要比在家門口貿易大的多,況且哪個資本家會嫌棄自己賺的錢多? 相比之下南德意志就不同了,巴伐利亞是德意志地區(qū)的紡織中心,這個年代英國人最大的出口產(chǎn)品就是紡織品,倫敦政府讓巴伐利亞王國和奧地利離開,未嘗沒有排除競爭對手的意思。 19世紀中期的國際政治,已經(jīng)不單單停留在政治、軍事上,經(jīng)濟帶來的影響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尤其是英國這種資本強勢的國家。 …… 奧地利的反擊既在英國人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本來倫敦政府還認為奧地利會威逼利誘普魯士政府,沒有想到維也納政府直接放大招。 大招的效果自然是非常厲害的,普魯士政府已經(jīng)委婉的表明了態(tài)度——不敢玩了。 現(xiàn)實告訴了英國人,有時候不能夠完全看國家利益,政府高層的個人利益,同樣可以決定國家政治。 確定了拿破侖三世的立場,奧地利人就抓住了聯(lián)軍的漏洞,可以肆無忌憚的反擊。 “情況有變,普魯士政府遭到了奧地利的恐嚇,準備退出了。如果我們不想辦法阻止,恐怕要不了多久北歐三宮廷聯(lián)盟會重現(xiàn)歐洲。”喬治-漢密爾頓-戈登首相嚴肅的說 俄奧同盟還沒有拆散,要是再變成了俄奧普同盟,那什么也不要說,他們再次收縮勢力回歸英倫三島好了。 內政大臣亨利想了想說:“首相,普魯士人恐怕還沒有下定決心吧,不然這個時候他們應該出兵吞并北德意志地區(qū),而不是和我們溝通了。 我們奈何不了俄奧,但是對付普魯士人還是有辦法的,皇家海軍封鎖北海一個月,普魯士王國國內經(jīng)濟危機就會爆發(fā),他們不可能忽視這種后果。 就算普魯士人和奧地利聯(lián)手瓜分德意志地區(qū),也不意味著北德意志地區(qū)都歸他們了。恐怕很多邦國都不會給他們動手的機會,就直接投入到奧地利的懷抱了。 這種情況普魯士政府不可能不考慮清楚,這種擴張并不是消除了危機,只是把危機延后了。 東有俄羅斯、西有法蘭西、南有奧地利,剩下一面環(huán)海,普魯士王國的地理位置簡直糟糕到了極點。 這一點奧地利和他們很像,都被法俄兩國夾在了中央。只不過奧地利好歹可以往意大利地區(qū)、巴爾干半島發(fā)展,普魯士人只能海外殖民了。 這恐怕是腓特烈-威廉四世不敢下決心的原因,沒有我們的默許,他們只能困死在家中,看著各國不斷的發(fā)展壯大下去。” 這是北歐三宮廷聯(lián)盟崩潰的核心原因,聯(lián)盟不能給普魯士王國帶來更大的利益,要進行工業(yè)化就離不開海外市場,他們必須要處理好同英國人的關系。 喬治-漢密爾頓-戈登猶豫了片刻后做出了決定:“告訴托馬斯,這次試探計劃失敗,啟用第二套方案。” 這是最理想的方案,卻不是唯一的方案。倫敦政府不認為大家都是傻子,自然準備了應急預案。 英國人之所以采用這套不靠譜的方案,原因非常的簡單,實施的成本低,收益大! 成功了固然是皆大歡喜,失敗了他們沒有損失,干嘛不試一試呢? 現(xiàn)在他們就真的失敗了么? 顯然不是的! 英國人在俄奧同盟之間扎下了一根刺,又惡化了普奧關系,同時還刺激到了法國人,挑撥了奧地利同歐洲各國的關系。 英國人的付出呢?僅僅是外交大臣跑的勤快一些,制衡奧地利的戰(zhàn)略,他們就完成了大半。 受外交形勢惡化的影響,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奧地利都必須要修復國際關系,畢竟這次吞并南德意志地區(qū)做法刺激到了大家敏感的神經(jīng)。 …… 巴黎 普魯士政府退出了干涉聯(lián)軍,英國人的計劃自然也改變了,談判重新開起。 托馬斯再次提議道:“諸位,考慮到歐洲大陸的穩(wěn)定,大國之間必須要留下緩沖,我建議讓巴登、漢諾威、漢堡、不來梅……等德意志邦國組建一個新的國家。 考慮實際情況,普魯士王國可以和這個新生國家進行換地,在普法之間、法奧之間留下足夠的緩沖空間。” 這會的建議靠譜多了,至少梅特涅是這么認為的,除了少了巴登公國外,南德意志其它邦國英國人都沒有提出來。 為了和法國人保持一定的緩沖,為了獲得大家的承認,付出一個巴登公國,在梅特涅看來這個代價也是可以考慮的。 正在梅特涅思考的時候,法國代表奧弗涅率先表示了支持:“托馬斯先生的提議不錯,為了歐洲大陸的和平穩(wěn)定,在大國之間留下緩沖是有必要的。” 原因自然是對大家的戰(zhàn)略安全都有好處,法國人現(xiàn)在既沒有侵吞天下的霸氣,也沒有獨戰(zhàn)群雄的實力。 既然吞不下去,盡可能的避免和大國發(fā)生矛盾也就有必要了。作為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員,一個穩(wěn)定的歐洲大陸是符合英法利益的。 老家不穩(wěn)定,就算是在海外開辟殖民地,心里也不踏實啊?不要看英國人多次挑起歐洲各國矛盾,實際上他們最希望歐洲穩(wěn)定的。 當然這種穩(wěn)定,必須要建立在各國實力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很明顯,這個時候歐洲大陸上各國相互牽制,誰也不可能一家獨大,那么穩(wěn)定下來就有必要了。 并且這個由英國人一手主導的新生國家,在政治上會不可避免的向他們靠攏,增加他們在歐洲大陸上的發(fā)言權。 同時,還保住了他們在德意志地區(qū)的市場,政府可以收獲一波資本家們的感激,簡直就是一舉多得。 …… 卡爾-渥賽爾也有些躍躍欲試,不過看到梅特涅沒有表態(tài),考慮到涉及到了奧地利的利益,又是盟約上明確約定的地方,他也不好冒然開口支持。 沒什么好奇怪的,俄國人現(xiàn)在的戰(zhàn)略是南下君士坦丁堡,歐洲大陸暫時顧不上了,一個穩(wěn)定的歐洲也是他們需要的。 梅特涅想了想說:“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巴登公國和巴伐利亞的普法爾茨省,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慎重考慮一下。” 見奧地利人也不反對,普魯士代表羅特魯夫忍不了,他知道要是現(xiàn)在不出來爭取利益,他們就要虧大發(fā)了。 “不行,萊茵蘭地區(qū)是普魯士王國最重要的工業(yè)區(qū),我們不能這么放棄的!” ……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