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1)
之前我們曾經(jīng)介紹過,朱棣曾派出兩路人去尋找建文帝,一路是胡濙,他的事情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這位胡濙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這也不奇怪,因為他從事的是秘密工作,大肆宣傳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馬的際遇卻大不相同,不但聞名于當時,還名留青史,千古流芳。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鄭和艦隊和他們七下西洋的壯舉。
同樣是執(zhí)行秘密使命,境遇卻如此不同,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原因很多,如隊伍規(guī)模、附帶使命等等,但在我看來,能成就如此壯舉,最大的功勞應當歸于這支艦隊的指揮者——偉大的鄭和。
偉大這個詞用在鄭和身上是絕對不過分的,他不是皇室宗親,也沒有顯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傳奇——中國人的海上傳奇,在鄭和之前歷史上有過無數(shù)的王侯將相,在他之后還會有很多,但鄭和只有一個。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梁啟超
下面就讓我們來介紹這位偉大航海家波瀾壯闊的一生。
鄭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馬三保,云南人,自小聰明好學,更為難得的是,他從小就對航海有著濃厚的興趣,按說在當時的中國,航海并不是什么熱門學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為什么鄭和會喜歡航海呢?
這是因為鄭和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而所有的伊斯蘭教徒心底都有著一個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麥加朝圣。
去麥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徒的最大愿望,居住在麥加的教徒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可以時刻仰望圣地,但對于當時的鄭和來說,這實在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情。麥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圖上把麥加和云南連起來,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遠了。不過好在他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并不差,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jīng)去過麥加,在鄭和小時候,他的父親經(jīng)常對他講述那朝圣途中破浪遠航、跋山涉水的驚險經(jīng)歷和萬里之外、異國他鄉(xiāng)的奇人異事。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鄭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鄭和與他同齡的那些孩子并不一樣,他沒有坐在書桌前日復一日地背誦圣賢之言,以求將來圖個功名,而是努力鍛煉身體,學習與航海有關的知識,因為在他的心中,有著這樣一個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風破浪,朝圣麥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這么發(fā)展下去,也許在十余年后,他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完成一個平凡的伊斯蘭教徒的夙愿,然后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注定是不會平凡地度過一生的,偉大的使命和事業(yè)似乎必定要由這些被上天選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時是以十分殘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之命令,遠征云南,明軍勢如破竹,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這次遠征改變了鄭和的命運。順便提一句,在這次戰(zhàn)役中,明軍中的一名將領戚祥陣亡,他的犧牲為自己的家族換來了世襲武職,改變了自己家族的命運,從此他的子孫代代習武。這位戚祥只是個無名之輩,之所以這里要特意提到他,是因為他有一個十分爭氣的后代子孫——戚繼光。
歷史真是讓人難以捉摸啊。
對于明朝政府和朱元璋來說,這不過是無數(shù)次遠征中的一次,但對于鄭和而言,這次遠征是他人生的轉折,痛苦而未知的轉折。
戰(zhàn)后,很多兒童成為了戰(zhàn)俘,按說戰(zhàn)俘就戰(zhàn)俘吧,拉去干苦力也就是了,可當時對待兒童戰(zhàn)俘有一個極為殘忍的慣例——閹割。
這種慣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實在讓人不忍多說,而年僅十一歲的馬三保正是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員。
我們不難想象當年馬三保的痛苦,無數(shù)的夢想似乎都已經(jīng)離他而去了,但歷史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告訴我們,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
悲劇,還是榮耀,只取決于你,取決于你是否堅強。
從此,這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開始跟隨明軍征戰(zhàn)四方,北方的風雪、大漠的黃沙,處處都留下了他的痕跡,以他的年齡,本應在家玩耍、嬉戲,卻突然變成了戰(zhàn)爭中的一員,在那血流成河,尸橫遍野的戰(zhàn)場上飛奔。刀劍和長槍代替了木馬和玩偶,在軍營里,沒有人會把他當孩子看,也不會有人去照顧和看護他,在戰(zhàn)爭中,誰也不能保證明天還能活下來,所以唯一可以照顧他的就是他自己。
可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怎么能照顧自己呢?
我們無法想象當年的馬三保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多少次死里逃生,我們知道的是,悲慘的遭遇并沒有磨滅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頑強地活了下來,并最后成為了偉大的鄭和。
總結歷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經(jīng)歷,我們可以斷言:小時候多吃點苦頭,實在不是一件壞事。
在度過五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這個人就是朱棣。
當時的朱棣還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這個沉默寡言卻又目光堅毅的少年,并挑選他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wèi),從此馬三保就跟隨朱棣左右,成為了他的親信。
金子到哪里都是會發(fā)光的,馬三保是個注定要成就大事業(yè)的人,在之后的靖難之戰(zhàn)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們之前介紹過,在鄭村壩之戰(zhàn)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計策,連破李景隆七營,大敗南軍。
朱棣從此也重新認識了這個貼身侍衛(wèi),永樂元年(1403),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馬三保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這已經(jīng)是內官的最高官職,永樂二年(1404),朱棣又給予他更大的榮耀,賜姓“鄭”,之后,他便改名為鄭和,這個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冊。
要知道,皇帝賜姓是明代至高無上的榮耀,后來的鄭成功被皇帝賜姓后,便將之作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榮,他的手下也稱呼他為“國姓爺”,可見朱棣對鄭和的評價之高。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會回報更多給你,這也是屢見不鮮的。鄭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了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作為朱棣的臣子,他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多別人想都不敢想的榮耀,想來當年的鄭和應該也知足了。
但命運似乎一定要讓他成為傳奇人物,要讓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榮將會降臨到他的頭上,更大的事業(yè)將等待他去開創(chuàng)。
出航
朱棣安排鄭和出海是有著深層次目的的,除了尋找建文帝外,鄭和還肩負著威服四海,胸懷遠人的使命,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傳統(tǒng),但凡強盛的朝代,必定會有這樣的一些舉動,如漢朝時候貫通東西的絲綢之路,唐朝時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及不發(fā)達國家留學生來到我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都是這一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
中國強盛,萬國景仰,這大概就是歷來皇帝們最大的夢想吧。歷史上的中國并沒有太多的領土要求,這是因為我們一向都很自負,天朝上國,萬物豐盛,何必去搶人家的破衣爛衫?
但正如俗話所說,鋒芒自有畢現(xiàn)之日,強盛于東方之中國的光輝是無法掩蓋的,當它的先進和文明為世界所公認之時,威服四海的時刻自然也就到來了。
實話實說,在中國強盛之時,雖然也因其勢力的擴大與外國發(fā)生過領土爭端和戰(zhàn)爭(如唐與阿拉伯之戰(zhàn)),也曾發(fā)動過對近鄰國家的戰(zhàn)爭(如征高麗之戰(zhàn)),但總體而言,中國的外交政策還是比較開明的,我們慷慨地給予外來者幫助,并將中華民族的先進科學文化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四大發(fā)明就是最大的例證。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中國胸懷遠人的傳統(tǒng)和宗旨:
以德服人。
現(xiàn)在中國又成為了一個強盛的國家,經(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亂和恢復,以及幾位堪稱勞動模范的皇帝的辛勤耕耘和工作,此時的華夏大地已經(jīng)成為了真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糧銀充足,是該做點什么的時候了。
在我們這個龐大國家的四周到底還有些什么?這是每一個強盛的朝代都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明帝國就是一個強盛的朝代,而明帝國四周的陸地區(qū)域已由漢唐盛世時的遠征英雄們探明,相比而言,帝國那漫長的海岸線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在寬闊大海的那一頭有著怎樣的世界呢?
最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西洋,需要說明的是西洋這個名詞在明朝的意義與今日并不相同,當時的所謂西洋其實是現(xiàn)在的南洋,之前的朝代雖也曾派出船只遠航過這些地區(qū),但那只是比較單一的行動,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海的那邊到底有些什么,人們并不是十分清楚,而現(xiàn)在強大的明帝國的統(tǒng)治者朱棣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之所以被認為是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絕非由于仁慈或是和善,而是因為他做了很多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現(xiàn)在,朱棣將把一件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交給鄭和來完成,這是光榮,也是重托。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鄭和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不但具有豐富的航海知識,還久經(jīng)戰(zhàn)爭考驗,軍事素養(yǎng)很高,性格堅毅頑強,最后,他要去的西洋各國中有很多都信奉伊斯蘭教,而鄭和自己就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
按說這只是一次航海任務而已,何必要派鄭和這樣一個多樣型人才去呢,然而事實證明,鄭和此次遠航要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大海而已。
歷史將記住這個日子,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在福建五虎門起航,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鄭和站在船頭,看著即將出發(fā)的龐大艦隊和眼前的茫茫大海。
他明白自己此次航程所負的使命和職責,但他并不知道,此時此刻,他正在創(chuàng)造一段歷史,將會被后人永遠傳頌的歷史。
他的心中充滿了興奮,自幼年始向往的大海現(xiàn)在就在他的眼前,等待著他去征服!一段偉大的歷程就要開始了!
揚帆!
無敵艦隊
我們之前曾不斷用艦隊這個詞語來稱呼鄭和的船隊,似乎略顯夸張,一支外交兼尋人的船隊怎么能被稱為艦隊呢,但看了下面的介紹,相信你就會認同,除了艦隊外,實在沒有別的詞語可以形容他的這支船隊。
托當年一代梟雄陳友諒的福,朱元璋對造船技術十分重視,這也難怪,當年老朱在與老陳的水戰(zhàn)中吃了不少虧,連命也差點搭進去。在他的鼓勵下,明朝的造船工藝有了極大的發(fā)展。據(jù)史料記載,當時鄭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寶船,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按照這個長度,鄭和大可在航海之余舉辦個運動會,設置百米跑道絕對不成問題。
而這條船的帆絕非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單帆,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它有十二張帆!它的錨和舵也都是巨無霸型的,轉動的時候需要幾百人喊口號一起動手才能擺得動,南京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經(jīng)挖掘過明代寶船制造遺址,出土過一根木桿,這根木桿長十一米。問題來了:這根木桿是船上的哪個部位呢?
鑒定結論出來了,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這根木桿不是人們預想中的桅桿,而是舵桿!
如果你不明白這是個什么概念,我可以說明一下,桅桿是什么大家應該清楚,所謂舵桿只不過是船只舵葉的控制聯(lián)動桿,經(jīng)過推算,這根舵桿連接的舵葉高度大約為六米左右。也就是說這條船的舵葉有三層樓高!
航空母艦,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這種寶船就是鄭和艦隊的主力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旗艦,此外還有專門用于運輸?shù)鸟R船,用于作戰(zhàn)的戰(zhàn)船,用于運糧食的糧船和專門在各大船只之間運人的水船。
鄭和率領的就是這樣的一支艦隊,艦隊之名實在實至名歸。
這是鄭和船隊的情況,那么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
說句實話,從這個數(shù)字看,這支船隊無論如何也不像是去尋人或是辦外交的,倒是很讓人懷疑是出去找碴兒打仗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戰(zhàn)爭和鮮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鄭和的船隊向南航行,首先到達了占城,然后他們自占城南下,半個月后到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地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jù)點,但凡由馬六甲海峽去非洲必經(jīng)此地,在當時,這里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當然,當時這地方還沒有統(tǒng)一的印度尼西亞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也搞不清當時島上的政府是由什么人組成的。
鄭和的船隊到達此地后,本想繼續(xù)南下,但一場悲劇突然發(fā)生了,船隊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鄭和將面對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艱難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統(tǒng)治爪哇國的有兩個國王,互相之間開戰(zhàn),史料記載是“東王”和“西王”,至于到底是些什么人,那也是一筆糊涂賬,反正是“西王”戰(zhàn)勝了“東王”。“東王”戰(zhàn)敗后,國家也被滅了,“西王”準備秋后算賬,正好此時,鄭和船隊經(jīng)過“東王”的領地,“西王”手下的人殺紅了眼,也沒細看,竟然殺了船隊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得知這個消息后,感到十分意外,手下的士兵們聽說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武裝居然敢殺大明的人,十分憤怒和激動,跑到鄭和面前,聲淚俱下,要求就地解決那個什么“西王”,讓他上西天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王。
鄭和冷靜地看著圍在他四周激動的下屬,他明白,這些憤怒的人之所以沒有動手攻打爪哇,只是因為還沒有接到他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