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
聯(lián)系這前因后果,我不禁感嘆:“原以為,夏竦此舉只是為陰附張美人,博個擁立之功,卻不曾想個中因由這般復雜。”
“中宮廢立,事關社稷,從來都不是帝王家事……”張先生徐徐展開我交還給他的廢后詔書,問我:“你知道郭后為何被廢么?”
我以宮中定論答之:“因她與嬪御爭寵。”
張先生擺首:“因爭寵觸犯龍顏,那只是一個小小誘因。國朝慣例,皇帝決策,若事關中宮,必須先與宰執(zhí)商議。若宰執(zhí)不同意,皇帝很難擅作主張。”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聽過多次的廢后事件還有更深的背景:“這么說,是呂相公……”
“沒錯,她得罪了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張先生再述前塵往事,“明道二年,章獻太后崩,在她垂簾整整十一年后,今上才獲親政。今上隨后與呂夷簡商議,要罷黜所有太后黨羽,呂夷簡亦為他出謀劃策,并擬定了要罷免的大臣名單。今上回到禁中,將此事告訴了郭皇后,郭后反問他:‘難道就他夷簡一人不附太后么?不過是他機智,善應變,在太后與官家面前都會做人,所以倒混了個周全。’于是今上決定連呂夷簡也一齊罷去。次日,呂夷簡在朝堂上聽內臣宣布被罷官員,陡然聽見自己的名字也被唱出,很是驚駭,卻不知原因。他素與入內都知閻文應有來往,聽閻文應說出緣由,從此便對郭后不滿。僅過了半年,今上又復其相位。后來,今上因尚美人之事向他抱怨皇后善妒,他與閻文應便頗說了些推波助瀾的話,郭后隨即被廢……如今夏竦情形與呂夷簡相似,有個同情新政大臣的中宮在君王之側,他難免會擔心,何況他與楊懷敏勾結,楊懷敏或曾在他面前編派中宮什么,也未可知……另外,聽在樞密院伺候的孩子說,平賊次日,樞密院官員提起皇后前夜臨危不亂,指揮若定,都有贊譽之意,惟夏竦干笑,說:‘中宮頗有章獻簾后風儀。’”
我聽出這言下之意:“他不但怕皇后現(xiàn)在進言干政,還怕她將來效章獻故事,垂簾聽政而重用新政大臣?”
張先生看著我,道:“慎言……如今官家圣體康寧。”
我一驚,忙低首不語。
張先生又道:“你適才說的,夏竦意在陰附張美人,這原因也有。張美人通過賈婆婆拉攏夏竦與王贄,對他們多有饋贈,而夏、王二人性本貪婪,且又顧忌中宮,因此兩方一拍即合。”
我回思事件經(jīng)過,越想越覺驚心:“平賊事后,夏竦堅決反對讓御史臺在外審理此案,而楊懷敏又將最后一個賊人殺掉滅口……或許,連當晚殺死前三個賊人,也是他授意的……難道這起事件,根本就是夏竦一手策劃的?”
“他有這個動機。”張先生道,“甚至皇后閣中那個侍女,也可能是他授意賊人去勾引的,以獲得制獄動搖中宮的理由……依我看,皇后當時便意識到了是受人陷害,所以堅持要殺掉雙玉,否則,能輕易受人引誘的女子意志本就薄弱,鍛煉之下,什么供詞說不出口?”
“原來如此……”疑問有了合理解釋,我這才從亂麻般的案件中抽出些頭緒。
張先生黯然一嘆,又說:“但這也只是我的猜測,苦無證據(jù)上呈官家。”
“今上圣明,對歐陽修的案子都看得很清楚,肯定不會冤枉皇后的,何況,還有陳相公他們?yōu)榛屎笳f話……”我想令張先生寬心,但提及陳執(zhí)中,忽然又有了個問題,“不過,先生為何認為陳相公一定會為皇后說話?據(jù)我所知,他并不屬新政一派。”
“當然,他反對新政。”張先生答道,“但是,他更厭惡夏竦。”
他繼續(xù)為我釋疑:“夏竦守西疆時,今上任命陳執(zhí)中為陜西安撫經(jīng)略招討使,而陳執(zhí)中與夏竦論議不合,最后勢同水火,竟各自上表朝廷,自請辭職。先前今上召回夏竦,原是要拜為宰相,與陳執(zhí)中同列,而眾諫官、御史都說二人素有嫌隙,不可使之共事,這才改任他為樞密使。因此,夏竦若要陰謀改立中宮,陳執(zhí)中必不會坐視不理。”
我隨即也想到,陳執(zhí)中雖然反對新政,但一向清廉自重,他看不慣夏竦亦不難理解。以前還曾聽今上對公主夸過陳執(zhí)中忠誠,不以權謀私,說他女婿求他賞個官做,而他回答:“官職是國家的,又不是臥房籠篋中物,哪能隨意給自己女婿!”今上對此大為贊賞,所以雖然諫官屢次進言,說陳執(zhí)中不學無術,非宰相之材,今上仍堅持以他為相,但對眾臣說:“執(zhí)中不會欺瞞于朕。”若他進諫,今上必會慎重考慮。
聯(lián)想到何郯,我順勢追問張先生:“那么何御史呢?他與夏竦又有何過節(jié)?”
“他倒不是與夏竦有私人恩怨,而是一貫正直敢言,又曾為石介辯誣。”張先生再論何郯舊事:“去年,夏竦想進一步構陷富弼,便進讒言說,石介并沒有死,而是受富弼指使詐死,悄悄前往契丹密謀起兵,富弼則為內應。隨后還建議開石介之棺驗證。當時臺諫都不敢多說什么,而何郯則在今上面前極力為石介辯解,并抨擊夏竦的險惡用心……加上這次看他論楊懷敏之事,我想他心如明鏡,一定知道此中曲直,所以才敢寄希望于他。”
“還有張學士……”我再問。
張先生一哂:“當年你做我學生,可沒像如今這般勤學好問。”見我有慚愧狀,他亦不再說笑,繼續(xù)解釋:“張方平當年本來也是贊成施行新政的,只是介入不深,才得全身而退。他也是中宮潛在的支持者,若今上決定鎖院草詔,無論是廢立中宮或尊異張美人,他必會先進諫。”
事隔多年后再次受教于張先生,我聽得頻頻點頭,忍不住又問:“那梁適呢?他為何也不附和夏竦決議?”
張先生不直接答,反問我:“我且問你,當初我并未囑咐你把詔書也給梁適看,你為何在他在場時也把詔書展開了?”
我把當時的想法告訴他:“我聽人說過,國朝以來,樞密使與樞密副使常不相諧,例如真宗朝,寇準與王嗣宗,王欽若與馬知節(jié),莫不如此……”
張先生頷首,說:“你既知道,何必問我?”
我先是一愣,旋即與他相視而笑。國朝皇帝一向注重權利制衡,為防兩府宰執(zhí)專權,通常兩府次要職位不會讓宰執(zhí)朋黨出任,因此宰相同平章事與副相參知政事,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往往分屬朝中不同的派別。
此夜最后的結果并未影響到我們這一瞬的好心情。少頃,有內侍從邇英閣來,通知張先生說:“陳相公、梁樞密與何御史此刻方離開邇英閣,天色已晚,禁門關閉,不便出宮,今晚將宿于翰苑。請張先生在內東門司略作記錄。”
張先生答應,似不經(jīng)意地問了一句:“他們去翰苑,須鎖院么?”
內侍回答:“不必,只是在翰苑住宿,并不草詔。”
次日晨,秋和來找我,憂思恍惚,雙目猶帶淚痕,但嘴角是含笑的。
“懷吉,剛才我去福寧殿求見官家……”她說,“他告訴我,其實,他并不曾想改立中宮。”
得到這個明確的答案,我自然欣喜,但也注意到秋和古怪的表情,對她探到今上真話的途徑深感懷疑,遂問她:“你是怎樣問他的?為何他會坦言說這話?”
秋和盡量保持著笑容,慢慢告訴我:“我向他提當年的承諾,要他實現(xiàn)我的愿望。他問是什么,我說,我的愿望就是,看著皇后長伴官家身側。”
“啊……”我很難形容這時的心情。雖然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善意,并認為她作了適當?shù)倪x擇,但還是不禁為她感到惋惜,“你的愿望呢?你真正的愿望就這樣放棄了?”
她搖搖頭,惻然道:“再說罷……我想想,別再問我……”
她轉身,輕輕朝外走,魂不守舍的樣子。走到閣門邊,似想起什么,又再回首,踟躇著說:“后來,官家要我轉告張先生一句話,我不知當不當說。”
“哦,是什么?”我問。
“他說:傳語張茂則,連日奔波,辛苦了。”秋和復述,又補充道:“他說這話時,表情很平和,不像在生氣,但也沒有笑意。”
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為何今上不喜張先生。猶豫再三,最后還是代秋和把這話轉告給他。而張先生狀甚平靜,毫無尋常人聽見君王警告會有的惶恐,只以三字從容作答:“謝官家。”
見我訝異,他唇角微揚:“是不是覺得我很厚顏,竟不去伏拜謝罪?”
我難以回答,只是擺首。心下甚是佩服他還能這樣鎮(zhèn)定,若換了旁人,聽今上這話,豈還敢安于宮中?
他默默看我許久,忽然問了一個貌似與此無關的問題:“郭后是怎樣死的,你知道么?”
“病卒。”我說,思量著,又加上以前聽見的傳聞,“有人說,是閻文應毒死的。”
張先生搖頭,說:“她是被活埋的。”
這大概是幾天來聽到的令我最感震驚的事。一時間全無反應,只失了禮數(shù)地盯著張先生直愣愣地看。
“廢后,對今上來說,原出自一時之忿,事后他也曾后悔過。”張先生告訴我,“有一次,他游后苑,看見郭后用過的肩輿,頓時有念舊之意,頗為感傷,便填了闋詞,遣小黃門到郭后居住的瑤華宮,將詞賜給她。郭后依韻和之,語甚凄愴。今上看得難過,又派人去,向她承諾會召她回宮。呂夷簡和閻文應聽說后都很害怕,擔心郭后將來報復。而這時,郭后偶感風寒,閻文應率太醫(yī)去診視,不知怎的,那病倒越治越重了。沒過幾天,閻文應宣告藥石無靈,凈妃病卒。”
這些我以前也曾聽人講過,遂問張先生:“宮里人不是說,是閻文應在藥里下毒害死的么?”
張先生道:“毒是下了的,但下的是*,只加重郭后的病情,一時卻未致死。也許他是覺得若下重藥毒死,癥狀太明顯。那時今上在南郊致齋,即將歸來。閻文應怕他回來后會探望郭后,便在郭后尚未氣絕的情況下,將她強行抬入棺木收殮。”
我想象著郭后彼時感受,不寒而栗,轉言問他:“先生又如何得知此事?”
張先生回答說:“那時我在御藥院做事,有一天奉命送藥給郭后,到了她居處卻見院中已設了棺器,一干內侍宮人正在靈前哭泣。閻文應抹著眼淚過來跟我說,郭后昨夜已薨。見我猶疑,他便命人開棺給我驗視。當然,這時郭后已被收斂好,像是以正常姿態(tài)安睡著,但仍蹙眉顰目,似不勝痛苦。我目光無意間掠過他們掀起來的棺蓋,竟看到上面有指甲抓過的幾道痕跡……我頓時大疑,遂借口說貴重藥物既已送來,不便退回,不如放入棺內陪葬。于是趁置藥之機略略揭起郭后的衣袖,發(fā)現(xiàn)她手指淤血烏紫,皮膚指甲破損,想來是在棺中拼命掙扎時抓傷的……”
“不必再說了。”心里難以承受此間慘狀,我忍不住直言打斷張先生的敘述。
張先生便沉默不語。須臾,我再問:“先生既看過郭后遺容手指,后來沒被閻文應陷害么?”
“我估計,他是有這個心的。不過,他很快便自身難保,顧不上整治我了。”張先生說,“雖然他說郭后是病卒,但宮里朝中莫不疑心,遂有了他下毒的傳言。有諫官請今上推按郭后起居狀,細查此事,但今上雖然悲傷,卻未應允諫官所請,只吩咐以皇后禮儀葬郭后。閻文應曾在今上宿齋太廟時大聲呵斥醫(yī)官,諫官見今上不欲追查郭后死因,便另借此事彈劾他。于是,今上將閻文應外放出京。不久后,閻文應死于嶺南。”
“那你將此事告訴過官家么?”我問他。
“沒有。他既不欲追究,我何必多事。他自有他的原因,我們也不必再去揣測圣意。”張先生答道,再轉視中宮的方向,目色凝重,“但自那之后,每次一觸及那廢后詔書,我便會提醒自己,絕不能讓這事發(fā)生在如今的皇后身上。”
“所以,”他再看我,淡淡道,“受些冷眼,算不得什么。只要我還在這宮里,尚有一口氣,便會做我應該做的事。”
我很想問他,若真的因此觸怒今上,豈不有被逐出宮的危險?但終究還是沒問出口。再一想,這么多年,今上雖然不喜歡他,卻也一直容忍著,想必他們之間是有某種默契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