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漏兒
中年人機敏,也手快,最先把自己的提包打開送了過去。
寧衛(wèi)民一看,這位帶來的東西確實非常不錯。
永樂官窯玉壺春瓶,甜白釉,白得恬靜優(yōu)雅,帶有石榴暗花紋。
而且既沒“崩”,也沒“沖”,東西品相相當好。
關(guān)鍵款識也對,單線圈兒,“永樂年制”四字款兒,均為篆書。
而非只有文字記載,卻從未發(fā)現(xiàn)實物的“大明永樂年制”的六字款。
與他所了解的情況基本吻合。ωωω.ΧしεωēN.CoM
所以他估計這是家里老人留下的東西,后人不懂行,才會想著拿來還幾個錢花。
為什么寧衛(wèi)民還能夠下這樣的斷定呢?
主要還是中年人的表現(xiàn)太令人踏實了。
就這位,迫不及待的獅子大開口,也不忌諱不好聽,張口就要二百五。
而且不允許還價,這位非說自己上次來,賣了一個明朝的瓶子就是這數(shù)兒。
然后還出乎人意料之外,真的掏出來一張翠珍閣的收據(jù),作為證據(jù)給寧衛(wèi)民看。
可惜,這張收據(jù)讓寧衛(wèi)民看了反倒差點沒樂噴了。
不為別的,就因為那收據(jù)上寫的是,“明天啟釉里紅纏枝牡丹梅瓶一個,收購價二百五十元?!?br/>
瞅瞅這位的行為,明顯一個大棒槌,是真配得上這個傻數(shù)啊。
他就不知道,永樂比天啟要早二百年呢。
而且甜白釉還是永樂極具代表性的名瓷珍品,價值怎么可能一樣呢。
如果說,這個永樂玉壺春瓶日后拍賣能到兩千萬,天啟梅瓶也就二百萬。
即使眼下送商店。
永樂瓷至少也應(yīng)當比那個天啟瓷高個二百塊,否則店方就是故意黑他了。
這東西,要是一對的話,比他自己在鬼市初戰(zhàn)告捷,所收的那套雍正粉彩葫蘆瓶價值還高呢。
于是對這位“滿不懂”啊,寧衛(wèi)民也沒多廢話,按脖子下刀子,狠宰吧。
別看中年人說是不讓劃價,可寧衛(wèi)民還是劃了個價。
雖然是象征性的,可這也是很有必要的,為了讓賣主痛快嘛。
寧衛(wèi)民的借口是,中年人賣的那只梅瓶,顏色和圖案好看啊。
這個白不呲咧的瓶子哪兒能比???太素了,素得都傻氣。
再說二百五也不好聽啊,所以怎么也得便宜點才行。
結(jié)果這位中年人就被套路了,他撇撇嘴似乎也覺著有道理。
就這樣,一兩分鐘交涉過后,中年人答應(yīng)以二百四十五元的價錢,連瓶子帶提包都賣給寧衛(wèi)民。
或許是因為寧衛(wèi)民沒在價格上劃得太狠。
中年人覺得他滿夠意思,還主動給留了地址。
他說自己家里還有其他的幾件東西,約好了這周周末,讓寧衛(wèi)民帶著錢去他家里看看。
那意思是要價錢合適,他都懶得再來文物商店了。
家里的存余,干脆一股腦全轉(zhuǎn)讓給寧衛(wèi)民的好。
看他那開開心心的輕松樣子,寧衛(wèi)民瞬間可憐起他的祖宗來。
合著攢了一輩子的家當,全便宜外人了。
什么叫不肖子弟?什么叫崽賣爺田不心疼?這就是!
中年人就這么走了。
但這宗交易的順利達成,顯然也給農(nóng)村的母子倆樹立了較大的信心。
看到一張張的大團結(jié)被中年人揣進兜里,母子倆的心,同樣被燒得滾燙。
于是他們倆也趕緊麻利的打開了包袱,把銅佛像呈現(xiàn)給寧衛(wèi)民看。
這一件兒東西可了不得,比那永樂的瓶子還引寧衛(wèi)民流口水。
—————
敢情里頭是一尊長達五十公分的釋迦摩尼金銅佛像。
雖然不少地方鎏金褪去,銅銹泛綠,但造型真是異常的華麗。
只見佛祖左右,不但有比丘尼隨侍而立,佛像的背光也極其碩大。
其上刻火焰紋及圓形頭光,邊緣還有八具飛仙。
佛座下復(fù)有四足高凳底座,且與兩個菩薩造像相連。
這么多的人物,那可是極為鮮見的群體造像了。
另外,這佛祖與菩薩的外貌特征也不尋常。
都是通肩大衣,五官發(fā)髻全是漢人的模樣。
這就完全符合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為傳教方便,逐漸向漢地風(fēng)格轉(zhuǎn)變的特點。
寧衛(wèi)民看到這兒再也忍耐不住,眼紅心跳,手帶著點哆嗦的把金銅佛像翻了過來。
而在后面找到的明顯銘文,果然證明了他的判斷。
上面鐫刻的是,“升明二年,歲在戊午七月朔十日,弟子魏孔敬造像一區(qū),愿令亡父母嫂子兄弟值遇諸佛常與三寶共會?!?br/>
升明二年,這正是南朝宋順帝劉準的年號,為西元478年。
看到這里,他此時只有一個想法,一眼千年啊。
就這東西,足可以按國寶來定義了,因為南朝的佛造像很少見,就別提這么精美的了。
論價值,未準兒就比他捐出的那件青銅器差多少。
假如2010年之后上拍,肯定是要以千萬歐元或是美元來計算價值的。
那不用說,有殺錯沒放過啊,必須得把這過億的寶貝收入囊中啊。
而隨后等到開口一詢價,寧衛(wèi)民更是差點沒忍住激動,樂得蹦起來。
因為對方真的太樸實了。
當母親的不好意思開口說錢數(shù),張著嘴,白磨嘰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數(shù)兒來。
倒是小伙子挺楞挺沖,一著急,直接把底牌給吐露了。
“你看能換輛自行車不?俺們就想換輛自行車?!?br/>
那還有不行的?
要知道,就在這個月,京城政府可剛剛正式?jīng)Q定憑日用工業(yè)品購貨券供應(yīng)的商品全部免收工業(yè)券。
這就意味著工業(yè)券開始要退出歷史舞臺了,三轉(zhuǎn)一響也進入了敞開供應(yīng)的年代。
這要求一點難度都沒有啊。
于是算計了一下時間緊迫,寧衛(wèi)民跟這母子倆也顧不上玩委婉的了,當場痛快答應(yīng)下來。
然后趕緊招呼來一輛平板三輪車。
他帶上自己的東西,和這母子倆一起搭乘板兒車,奔了百貨大樓。
進門更沒廢話,寧衛(wèi)民讓小伙子自己看自己選。
最后趕在商店關(guān)門前,火速掏錢給小伙子買了輛飛鴿大二八全鏈套,換來了這尊價值連城的金銅佛像。
等完成了交易之后,寧衛(wèi)民坐著三輪車往家去的路上,多少還覺著有點不落忍呢。
因為琢磨琢磨,自行車才花了一百五十八塊。
這性價比也太高了,似乎忒黑了點。
他有點后悔沒多給母子倆五塊錢,讓她們路上買點東西吃。
真要是那樣,或許他心里還能輕松些。
可他哪兒知道啊,這事兒還真是兩廂情愿。
那母子倆其實一點都沒有什么不滿意、不知足的。
小伙子蹬車回去渾身倍兒有勁兒。
他覺著有了自己有了自行車,日后去鎮(zhèn)上賣雞蛋就太方便了。
那今后村里人看自己,肯定就不一樣了。
要是路上再遇見村書記的女兒小玲呢,興許還能很榮幸的捎她一段兒。
那當媽的坐在車后面也美,一是高興今天回去的車票錢省下了。
二也是驚訝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都這么大了,都能騎車帶著媽了。
這日子過得還真是快。
再想起來陳年舊事,更是無限感慨。
她的記憶里,除了自己成親那天坐了回轎子,這輩子再沒坐過什么體面的交通工具。
偶爾上個街,回趟娘家,那都是走著,能搭乘車把式馬車的機會都少。
要不是家里的山墻倒了,從里面露出了這尊金銅佛像,她哪兒有福氣坐上兒子的自行車啊。
這只能說是老天爺憐憫,給的恩賜啊。
總之,自此之后,寧衛(wèi)民也就有了個新去處了。
只要天氣不算太差,幾乎每天四點半到五點。
都會騎車來琉璃廠,在這幾家文物商店門口轉(zhuǎn)悠轉(zhuǎn)悠。
就為了看看到底有沒有人被拒之門外的。
好去慷慨解囊,幫幫人家的忙。
別說,寧衛(wèi)民跟那守株待兔的農(nóng)夫,區(qū)別就在這兒呢。
他很少走空,每次幾乎都能如愿以償,行行“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