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節(jié)
炮聲一響,四股大軍立刻發(fā)起總攻。幾萬人同時出動,地動山搖,吶喊震天中,殺進清軍大營。
軍士一沖進大營,就發(fā)現(xiàn)營中已經(jīng)是四處起火,火焰中看不清方向,只能一路前進。正行進間,突然聽得“嘩”的一聲,腳下大地突然陷落,最先行進的三千人馬都墜入地下,只見得煙塵滾滾中,一片慘叫之聲,凡煙塵所到之處,明軍人人慘呼連天。
宣府總兵楊國柱率中路軍長驅(qū)直入,走在最前面,見此情景不禁大驚,道:“糟了,地下埋的是石灰!”石灰進入眼中,人的眼睛立刻被灼瞎,嗆入口鼻之中,喘息不能繼續(xù),明軍受此重創(chuàng),完全喪失了戰(zhàn)斗力,亂成一團。
就在這時,突然一隊人馬自身后殺出,這些人眼中蒙著透明的黑紗布,在石灰飛揚之中,殺到明軍前面,卻不沖擊,只是原地站住,拖出數(shù)百只水槍,對準明軍隊伍,一聲令下,齊齊噴射,一股黏稠液體激射而出,明軍來不及躲閃,全被噴到身上。楊國柱用手一摸,再放到鼻上一聞,大聲慘呼:“不好,是油,快撤!”但是這時已經(jīng)晚了,水槍隊噴射完后馬上后撤,弓箭手隨后補上,箭矢如雨,箭上喂有硫磺等易燃之物,清軍又上來一隊人投擲火把,“呼啦”一聲,自楊國柱在內(nèi),明軍人人都成為了火人,如沒頭蒼蠅,四處逃竄。
亂陣中只聽得有人大笑:“洪承疇你會使水槍營,我們難道不會!”說話人正是大將杜度,明軍此時哪還有戰(zhàn)斗力,只知道逃命。自楊國柱在內(nèi),急忙后撤,這一撤又出了亂子,他們這隊進來得最快,隨后趕上的是吳三桂部、白廣恩部、王廷臣部,幾部士兵撞在了一起,這些士兵身上已經(jīng)滿是火焰,沖撞在一起,整個明軍部隊陷入火海之中。
偏偏這時,水槍營又跟進,油水四射,四部明軍,被包圍在熊熊火海之中。
楊國柱被燒成焦炭狀,仍在喊叫:“大家拼死往前沖,解救洪大人!”但在混亂之中,哪有人聽他的。幾路明軍除吳三桂部外,已經(jīng)紛紛向外撤出。
撤出的明軍卻萬萬沒料到等待他們的命運更是慘重,大軍剛剛一向后移動,只見地動山搖,清軍向他們開炮,但這炮打的不是人,而他們的腳下,只聽炮聲轟鳴中,大地被炸開了十幾條壕溝,原來清軍一邊交戰(zhàn),一邊在大搞地下工事,壕溝上面以石板和厚土堆積,此時炮火一轟,全部塌陷,此功勞全是多爾袞所為。明軍人仰馬翻,全部陷入壕溝之中,清軍也不包圍,只不停地向著溝中射箭放炮,壕溝中埋藏著大量的火藥、燃油,遇火即炸,可憐幾萬精兵,被落入這里,出不來,上不去,在火海中掙扎。
宣府總兵楊國柱被火燒焦而亡。幾萬大軍已經(jīng)被若干道壕溝阻隔,無法與大同總兵王樸的后援相呼應。吳三桂在亂軍中振臂一呼:“大家不要慌,拼命向前沖殺,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各鎮(zhèn)總兵對這個建議卻明顯不感冒,大多數(shù)人向南海關出海口的方向逃竄。
吳三桂見這種情況突然心中一涼,想:“王樸有兩萬大軍殿后,見到這里戰(zhàn)火紛飛,為什么不上來啊!”
他哪里知道,這邊戰(zhàn)火一起,王樸率軍趕上,見清軍大營已經(jīng)變成火海,明軍人人陷入火海、石灰大陣中無法逃脫,清軍亂箭齊發(fā),不出一兵一卒,斬殺明軍無數(shù),王樸只嚇得魂飛魄散,叫道:“好家伙,中計了,眾兒郎,撤吧!”竟然不去救援,率大軍撤回杏山。
吳三桂、白廣恩等人拼死突圍,卻遠遠地見到隔著火焰與壕溝,自己的軍隊竟然回撤,不禁氣得肝腸欲斷。白廣恩道:“原來大難臨頭,都是沒義氣的!吳兄,請恕我不能奉陪。”自帶一支軍馬,也向南海關口方向逃去。
吳三桂見此時局勢已經(jīng)大亂,王樸逃跑,楊國柱陣亡,王廷臣被圍在火海之中,生死未卜,白廣恩也跑了,洪承疇與馬科部又被包圍,自己這一部孤掌難鳴,心想此戰(zhàn)敗局已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看眾兵士都往南海關口方向突圍,心念一動,率領手下將士,由右翼突圍。
其實早在進攻之前,他已經(jīng)仔細研究過地形,一旦事敗,右翼有一座山峰,沿此山脊下去,可直通杏山,大家都往南海關口逃竄,但南海關口毗鄰的是大海,此外一無躲藏之地,不似多山多樹之處,尚可有周旋藏匿之道,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自率一股部隊向右翼進發(fā)。
事實證明他的猜測完全正確。皇太極早就預先知道明軍撤退的線路,于是在杏山、南海關口伏兵兩處,逃竄至南海關口的明軍與代善的軍隊遭遇,此時明軍已是驚弓之鳥,一戰(zhàn)即潰,清軍也不作肉搏之殺,只在后面驅(qū)趕,這一部明軍被趕到海邊,卻又落入了范文程的算計中。原來這幾天海上漲潮,氣候大變,海水洶涌而至,明軍被卷進大海之中,后有追兵,前有巨浪,逃向此處者幾乎無一生還。
王樸帶軍撤回,將要到杏山處,突然一聲炮響,兩軍人馬殺出,正是大將多鐸和阿濟格,王樸哪有抵抗之心,率軍四處逃竄,被清軍殺得人仰馬翻。
皇太極分兵三路,自有他的算計,論人數(shù),他的軍隊遜于明軍,所以需要壕溝、火器、炸藥等輔助手段,將明軍分隔成幾股,逐一擊破。皇太極在戰(zhàn)前就已經(jīng)與諸將分析并做出部署,洪承疇、吳三桂作戰(zhàn)兇悍,可以采取只圍不打或只趕不拼的戰(zhàn)略,但對其他幾部,只要他們被隔開亂了陣腳,務必趕盡殺絕。也正因此,吳三桂這一部迅速突圍至杏山處,他見王樸部正與多鐸部廝殺,吳三桂也學了王樸一把,不管不顧,腳底抹油,直殺回寧遠。清軍疲于分心,只有小股部隊在后面追趕,當然不是他的關寧鐵騎的對手。一場混戰(zhàn),他這一部雖未率先突圍,但卻是成功突圍。
皇太極讓出一條道路給洪承疇來,倒也不是完全為了炫耀自己的戰(zhàn)術(shù),主要也是忌憚洪承疇本人武功高強,用兵強狠,也是怕激起他必死斗志,徒增傷亡,現(xiàn)在讓洪承疇部殺出重圍,眼見著其他總兵死的死,逃的逃,敗的敗,軍心渙散,皇太極則命人采取包圍的形式,將洪承疇趕到松山之上的一片荒丘處,命大軍環(huán)伺圍困,他卻不再硬戰(zhàn),而是折回帶領多爾袞、豪格兩部人馬,追殺明軍殘部。
這一路追殺,自松山至杏山,將明軍盡數(shù)殲滅俘獲,除白廣恩、吳三桂兩部外,其他幾部上至總兵下至走卒,盡落入清軍之手,那位率先逃命的王樸,只身一人僥幸逃脫,當然等待他的命運也不會好多少,在半路上被自己的軍隊抓獲,后送往京城,斬首示眾。
站在一處高山之上,皇太極眼見明軍被火海燒身,又被巨浪吞沒,慘狀不可名狀,忍不住哈哈大笑,又見吳三桂一部行動迅速,指揮若定,雖敗不亂,不禁起了愛才之心,對部下道:“放他們走吧,不得強攻,此人乃我大清強敵,當由我親自擊之!”又轉(zhuǎn)身對多爾袞道,“吳三桂乃是明軍之中的趙子龍,若能為我軍所用,當為平生幸事,你且記住,日后有機會招降了他!”
多爾袞、范文程點頭稱是。
這一戰(zhàn)從夜半殺至黎明,明軍前來攻營的四萬大軍全軍覆沒,生還者不過千人,杏山兩萬守軍被斬殺一萬七八千人,另有一萬余人被海水淹沒,不知所終。殘留兵馬,分成兩股,一股隨洪承疇逃往松山,一股則由總兵白廣恩率領,逃往寧遠投奔先行趕到那里的吳三桂部。
黎明前夕,洪承疇兵敗的消息傳至錦州,錦州城內(nèi)大嘩,百姓圍擁大帥府,要求祖大壽放一條生路,率大家逃出這座死城。祖大壽手下的部將、參將連夜兵變,將朱國梓抓獲,并脅迫祖大壽將洪承疇特使朱國梓斬首,作為投降禮物進獻。此時大將杜度兵臨城下,大炮強轟。祖大壽見回天乏術(shù),便以釋放朱國梓為條件,答應全城百姓及眾將士,投降大清國。這日一早,祖大壽打開城門,大將杜度攻下錦州,祖大壽等人被俘,朱國梓先行逃出。守了十年的錦州城,終于淪陷。至此,松山、杏山、塔山、錦州四地全部失陷,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辛苦開創(chuàng)的寧錦防線,也終于徹底被摧毀,只剩下寧遠至山海關這道鎖鏈的最終端部分。
皇太極一夜之間完成了幾輩人的夙愿,非常高興,當晚大宴群臣,徹夜狂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