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精簡
和汪克斌他們類似的工作隊還有很多,隨著一支支工作隊深入到田間地頭,湘潭縣的各鄉(xiāng)各里都變得沸沸揚揚,無論士紳地主,還是普通的自耕農(nóng)和佃戶,每天從早到晚關(guān)心和談?wù)摰闹挥幸患篓D―丈田。
丈田是一個大工程,工作隊采用的方式和張居正差不多,首先讓地主和自耕農(nóng)自行申報,然后由工作隊進行核查,最后完成對魚鱗冊的修訂,并重新制作田契發(fā)給地主,老的田契一律作廢。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同時進行人口統(tǒng)計,修訂黃冊,作為征收人頭稅的依據(jù)。
(黃冊是統(tǒng)計戶口的冊子,和魚鱗冊互相對照,互相補充,在賦稅的征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前后后算下來,這個過程最少要持續(xù)兩三個月,好在中間有一些空檔期,一支工作隊可以同時在幾個村子里進行丈田,穿插利用時間,大約到年底完成整個湘潭縣的丈田工作。
出了湘潭縣地界,其他州縣卻平靜的多,士紳地主們每天提心吊膽的等著,卻始終沒有看到工作隊的身影,對整個湖南來說,丈量田畝暫時還是一個傳言。
這里面的原因很簡單,湘潭縣是汪克凡選擇的第一個丈田試點,其他的州縣還沒有開始。
像楊伯安和郭成三這樣的地主豪強,敢于和代表著楚軍的工作隊軟磨硬抗,就是因為丈量田畝的難度太大,縱觀大明朝二百八十年的歷史。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張君正那樣的狠角色,一般人根本搞不定。
汪克凡和楚勛集團對此早有考慮,做好了打一場持久戰(zhàn)的準備。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點一點的做,快刀斬亂麻雖然痛快,卻往往會崩了刀口。
說到底,還是汪克凡手里的刀子不夠快,可用的人手不夠。
丈量田畝需要進行大量的測繪和計算工作,死讀書的愚鈍秀才都難以勝任,汪克凡從各處抽掉人手。要求會用基本的工具,懂些簡單的算學,然后進行突擊培訓。充任工作隊里的技術(shù)骨干。
汪克凡這兩條要求不算高,如果放在后世,充其量就是小學畢業(yè)的水平,但在這個年頭就很不簡單。書生秀才里有不少會些算學。實際動手能力卻差得太多。各個衙門里的小吏書辦相對強一些,只是人數(shù)太少,根本不夠用,最后從衡陽兵工廠調(diào)來二百多個工匠,才滿足了湘潭縣各個工作隊的需要。
衡陽兵工廠的生產(chǎn)模式不斷改進,已經(jīng)有了大規(guī)模分工的雛形,對工匠們的培訓也一直抓得很緊,工匠的素質(zhì)因此不斷提高。很多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chǔ),加減乘除都不在話下。算個四邊形三角型或者多邊形的面積,也能對付過去。
但汪克凡也非常清楚,就算加上這兩百多工匠,工作隊的技術(shù)人員還是太少,如果一下子分到湖南全境,就像一盆水潑在沙地上,轉(zhuǎn)眼就會消失在無數(shù)的縫隙空洞里,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除了技術(shù)人員外,行政人員也有很大的缺口。
丈田最大的難點不在丈量田畝,而是確定田畝的產(chǎn)權(quán)和稅務(wù)情況,這里面很容易產(chǎn)生糾紛,很多都是陳年爛賬,各種彎彎繞繞更是層出不窮,像劉嬸一家的情況,相比之下就算非常簡單的了,哪怕是積年老吏,也不敢自夸能查清所有的問題。
汪克凡沒打算做明察秋毫的包青天,但必須維護基本的公正性,大明朝之所以會鬧到亡國的地步,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嚴重,貧困百姓無立錐之地卻要繳納沉重的賦稅,而地主大戶坐擁千頃良田,往往一顆糧食也不用交,這在明末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社會矛盾因而不斷激化,貧苦百姓走投無路,才會揭竿而起,把大明朝送進萬丈深淵。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絕不是一句空話,湖廣是楚軍的大本營,是抗清前線的根據(jù)地,百姓的負擔本來就很重,田賦上再受到雙重壓迫和剝削,會動搖汪克凡的根基。
為了應對丈田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糾紛,汪克凡抽調(diào)了一批熟悉錢糧運作的基層官吏,并根基大明律,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指導意見書,作為處理各種糾紛的依據(jù),在具體執(zhí)行中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還可以及時補充。
湘潭縣,就是一個丈田工作的試點,以積累經(jīng)驗教訓為主,允許工作隊走些彎路,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失敗。
只是一個縣罷了,如果搞砸了,大不了退回去,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工作隊吸取教訓后,換個地方再搞,成功的機率就大得多。
站在汪克凡的角度,湘潭縣就是一塊試驗田,所以對工作隊提出的要求更加積極,無論碰到什么阻力,都可以向楚軍尋求幫助,掃平一切障礙。
除了丈田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處理。
……
農(nóng)歷八月,臨近白露,北方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秋季,湖南的秋老虎卻還戀戀不去,整日里艷陽高照,不料到了白露第二天,太陽突然被云層遮住,一場持續(xù)了二十多天的連陰雨開始了。
秋收的稻谷正在收割晾曬,晚稻也到了抽穗揚花的時候,這場連陰雨對農(nóng)事非常不利,所以在秋收時節(jié),長沙城的米價反而不斷上揚,把李過和高一功氣得直搖頭。
湖廣會戰(zhàn)后,李過和高一功就打算加入楚軍,忠貞營的將領(lǐng)們也大多贊同,誰知和汪克凡一談,在部隊的編制上產(chǎn)生了分歧,所以忠貞營現(xiàn)在還是**的狀態(tài),不能從楚軍這里得到糧餉補給。
忠貞營超過二十萬人馬,戰(zhàn)兵不到十萬人,剩下的一多半都是家屬和隨軍的長夫工匠,但他們和戰(zhàn)兵一樣都要吃飯,所以忠貞營的后勤壓力一直很大。李過和高一功來長沙議事,本想趁著秋收買一批糧食,誰知糧價不跌反漲,而且一漲再漲,李過在糧價低的時候稍一猶豫,就損失了幾千兩銀子。
幾千兩銀子,其實不算多,這事關(guān)鍵辦的太窩囊了。
反攻湖南以來,忠貞營控制了湘西大片地區(qū),各種繳獲也非常多,倉庫里都堆得滿滿的,李過完全能拿出來這幾千兩銀子,但他更加清楚,忠貞營那二十萬張嘴就是個不知疲倦的無底洞,坐吃山空的話,金山銀子也得吃塌了,有些事情必須得未雨綢繆。
自從李自成死后,李過就成了大順軍的當家人,從大順軍再到忠貞營,幾年下來,這支部隊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損失,李過欣慰之余,也覺得心力交瘁。
當家人不是那么好干的,軍事,經(jīng)濟,政治,人事,所有事情都要操心,隨著大順軍的生存環(huán)境不斷惡化,李過越來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和李自成那種天生的領(lǐng)袖根本比不了。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汪克凡,從他那里得到了很多幫助,忠貞營平安渡過了湖廣會戰(zhàn)最艱難的時期,才有了今天占領(lǐng)湘西的大好局面。
下一步的路該怎么走,李過看不清楚,只知道湘西還是太窮,以那幾座州府宣慰司的地盤,養(yǎng)不起忠貞營二十萬人,他由衷希望能加入楚軍,在朝廷里找一個足夠強大的靠山。
但是,汪克凡提出的條件讓他無法接受。
汪克凡要對忠貞營重新改編,并對部隊的規(guī)模進行大幅度的縮減。
二十萬人太多了,汪克凡也養(yǎng)不起。
或者說,他不愿意養(yǎng)。
楚軍不斷擴編,到現(xiàn)在也就四萬多人,忠貞營二十萬人突然加入,不但是個沉重的包袱,也會造成客強主弱,難以指揮。
既然要加入楚軍,就得接受改編,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李過早就對忠貞營眾將講明,如果誰不愿接受改編,可以自尋出路,大家好合好散。
劉芳亮不愿意,想回陜西老家,他手下有三萬多人,實力不弱,扯旗單干未必不能打出一片天地。
除了劉芳亮以外,其他的主要將領(lǐng)都愿意加入楚軍,接受改編。
在李過想來,少了劉芳亮這三萬多人,應該就差不多了,忠貞營剩下的人馬雖然還有十七八萬,但有湘西地區(qū)做根據(jù)地,汪克凡再接濟一些,就能維持部隊的生存。
汪克凡卻還是不同意。
十七八萬人,還是將近二十萬,如果背上這個沉重的包袱,會嚴重影響楚軍的前進速度,資源是有限的,這支部隊必須進行精簡,而且是大刀闊斧的精簡。
忠貞營的確都是老兵,戰(zhàn)斗力不錯,如果換個人的話,肯定想把他們?nèi)渴站?,迅速擴充自己的實力,但在汪克凡看來,忠貞營的戰(zhàn)斗力還是不夠強,和金聲桓徐勇之流大致在一個檔次上,面對八旗兵的時候完全不是對手,和楚軍仍有一定的差距。
收編忠貞營,是為了保留更多的抗清力量,保持湖廣的穩(wěn)定,這支部隊想要加入楚軍,還得優(yōu)中選優(yōu),進行精簡,汪克凡如果消耗太多的資源,還不如培養(yǎng)自己的嫡系部隊。
汪克凡對李過提出要求,忠貞營保留一半的戰(zhàn)兵,大約三萬人出頭,其他的人員或者轉(zhuǎn)為地方部隊,或者到四川湖北發(fā)展,隨軍家屬一律轉(zhuǎn)到地方安置。(未完待續(xù)。。)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