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第五十五章
聽到王氏把劉青的問題給敷衍過去了,劉大爺和蔣氏心頭也是松了口氣的,卻不想下一秒,劉延寧又來湊熱鬧了。
“說起這個,延寧倒有個想法,就是不知道爺奶也叔父們的意思。”劉延寧緩緩道,“延寧今日特意考校了幾位弟弟,發(fā)現(xiàn)他們認(rèn)字背書都很快,就是字寫得不好,我娘以往也就認(rèn)得寫字,也沒怎么練過書寫,勉強(qiáng)能教開蒙,現(xiàn)在的確不好教他們了。我便想以免耽誤他們的進(jìn)度,倒不如年后都送去私塾,他們這年紀(jì)也不算晚。”
原本聽劉延寧一開口,劉大爺是有些頭疼的,生怕這個孫子聽著聽著,又不肯要人陪讀了,萬沒想到他說得是這個,劉大爺愣了一下,才抑制不住激動的問:“都……都送去學(xué)堂?”
劉延寧點頭,三叔卻還有些難以置信,忍不住問道:“延寧啊,你弟弟小五……也能去學(xué)堂?”
三叔三嬸的擔(dān)憂不無道理,小五長著就一臉憨厚相,屬于被人賣了還給人數(shù)錢的那種,連他們夫妻,都對這個兒子的學(xué)習(xí)之路不抱希望,當(dāng)然說是這么說,當(dāng)有希望擺在眼前的時候,他們照樣會激動。
劉延寧還沒來得及給三叔三嬸一顆定心丸,那邊二叔也滿臉的不敢相信,忍不住的問:“小七也可以去?會不會太小了?”
相比之下,四叔四嬸最淡定了,他們對兒子的聰明早就心里有數(shù),以前是頭疼這小子太調(diào)皮搗蛋,帶著一群小家伙干盡了壞事,沒人管得住,自從有了劉青這個良好的引導(dǎo)后,小家伙們不干壞事了,倒顯現(xiàn)出他的機(jī)靈來。
原本安氏就有點受她父親的影響,只是她大兒子實在沒這個苗頭,當(dāng)然那個時候劉家的條件,也沒這個多余的閑錢再去培養(yǎng)一個,安氏只能把自己的心思深藏心底,如今到了小兒子這兒,小兒子越顯得機(jī)靈,她的心思便也越發(fā)火熱,在劉家其他人跟前還表現(xiàn)得滴水不漏,私底下夫妻相處的時候,難免拿到這個說事,久而久之,四叔自然也跟著期待起來。
如今送孩子去私塾,不過是第一步,夫妻兩雖然也高興,卻還沒到激動忘形的時候。
劉延寧一眼掃過去,倒也能把眾人的心思摸到個七七八八,偶爾一笑后,遂解釋道:“小五雖不夠靈活,卻勝在聽話好學(xué),若能堅持下去,日后未嘗沒有所成;小六聰敏卻好偷懶,并未十分用功,更需要嚴(yán)謹(jǐn)?shù)姆蜃訉λ麌?yán)加看管;小七年歲尚小,卻正是該啟蒙的時候,現(xiàn)在開始上學(xué),往后開了竅,定當(dāng)進(jìn)步神速。”
“好好。”劉大爺聽完劉延寧一番分析,十分激動,連連點頭道,“過了年,就送你弟弟們?nèi)ニ桔印!?br/>
“延寧過年要去鎮(zhèn)上夫子家拜年,正好帶他們同去拜拜夫子。”劉延寧說的夫子便是鎮(zhèn)上的林夫子,雖然他改去縣里的書院已經(jīng)好多年了,但這個時代的師生關(guān)系十分牢固,林夫子不但教劉延寧啟蒙,當(dāng)年更是他的一封介紹信,牽線搭橋,劉延寧才有機(jī)會去縣里的書院考試,最后成功在入讀。
由此種種,劉延寧同林夫子的關(guān)系越發(fā)親密,這么多年師徒情份猶在,劉延寧仍每年去林夫子家拜年,已然當(dāng)自家長輩在走動。
這回拜年,劉延寧還想帶堂弟們?nèi)ィ菜闶亲吆箝T了。
劉二叔幾人也明白劉延寧的用意,十分感激,嘴上還要客氣道:“會不會太難為林夫子了?若是麻煩,還是算了罷。”
“無妨,提前帶小五他們?nèi)ヒ娨姺蜃樱埛蜃涌疾焖麄兊馁Y質(zhì),也好叫夫子心頭有個計較。”
劉延寧都這么說了,劉二叔幾人也不再客套,點點頭,一個個低下頭去教訓(xùn)兒子:“到時候去了林夫子家,要聽你們大哥的話,好好表現(xiàn),不許給你們大哥丟臉!”
“叔父們不必緊張,小五他們基礎(chǔ)不差,想來夫子也會喜歡的,只是。”劉延寧話鋒一轉(zhuǎn),還沒忘記今晚的主要話題,“如此一來,娘也就不用再教導(dǎo)他們。”
眾人從激動的情緒中回過神來,雖然劉延寧沒有明說,他們卻也十分明白這話的言外之意。
在眾人開口之前,王氏忍不住笑道:“延寧還真是孝順呢,可惜你三嬸四嬸平時也把你當(dāng)親兒子疼,到底還是比不上親生的。”
王氏聽著像是開玩笑,放在劉延寧身上卻不是什么好事,畢竟劉延寧被叔叔嬸嬸們養(yǎng)著供著,李氏是他的親娘,可這些叔叔嬸嬸,也相當(dāng)于他的再生父母,縱然誰都知道親生還是格外不同些,可話說明白開來,就有點傷感情了。
偏偏王氏挑在這個時候說,若劉延寧還堅持要李氏去,就顯得他太不知感恩了。
李氏臉色微沉,正想開口,劉延寧已經(jīng)笑道:“二嬸見笑了,在侄兒心里,也是把幾位嬸嬸當(dāng)娘親看待的,只是書院的同窗不知情,往后他們知道侄兒母親尚在,卻由著嬸娘去縣里照料,就怕叫他們誤會了。”
蔣氏愣了一下,她先前確實沒考慮到這點,現(xiàn)在想想看,如果真叫老三媳婦或者老四媳婦去縣里,還真容易叫外人多想。想什么?肯定是覺得李氏不檢點,他們才不放心讓李氏出門。
若只是這樣都好,可延寧和青青是李氏生的,要是李氏名聲不好了,延寧和青青也跟著受影響。
想明白這一點,蔣氏頓時沒了主意,不由遲疑的看著劉大爺:“老頭子你說呢?”
劉大爺沉吟片刻,不是很確定的道:“過完年,到延寧考試,滿打滿算也不過三五個月,時日不算長,老大家的去……”
其實從蔣氏轉(zhuǎn)頭問劉大爺?shù)臅r候,王氏的心便一沉,有種不好的預(yù)感。她提這個建議,當(dāng)然是希望蔣氏能去縣里,到時候帶著她女兒一起去縣里,還能叫她女兒長長見識。
但退一萬步講,就算蔣氏真覺得家里太忙走不開,又因為小七太小,不放心她去,林氏和安氏當(dāng)中選一個,安氏去縣里也不是不行。
安氏不比林氏,林氏的女兒三丫四丫,年歲不大不小,干活正麻利,林氏去縣里,肯定更愿意帶她自個兒的女兒。可安氏的女兒太小,少不得留在家中,她真要帶個幫襯的去,最后還得帶自家雅琴,畢竟雅琴是家中最大的姑娘,又聽話又懂事,誰也越不過她去。
再說安氏一慣會表現(xiàn),比林氏更得公婆的心,她去的可能性,明顯要比林氏大許多。
因此先前蔣氏說不去,王氏倒也不是很擔(dān)心,甚至說家里任何一個人去,都比李氏去得好!
倘若李氏都能去縣里,再加上劉延寧和劉青兄妹倆一唱一和,說不得公婆就同意讓劉青跟著一起去了,劉青比她家雅琴才小半歲,其實也沒差,到時候萬一她借著這個便利,同江公子或者曹公子看對了眼,自家豈不是為她做了嫁衣?
王氏絕不允許這樣的事發(fā)生,如今見劉大爺竟然有松口的跡象,心里不由著急,脫口而出道:“爹娘,你們忘了大師怎么說的了?延寧如今可是關(guān)鍵的時候,一刻也不能松懈啊!”
劉大爺正猶豫著要不要同意讓李氏去縣里,話說得吞吞吐吐,才能剛好被王氏給打斷。王氏的話一說出口,包括劉大爺在內(nèi)的眾人,面色都是一沉。
劉青挑眉,把眾人嚴(yán)肅到近乎刻板的神色盡收眼底,心里竟然有些輕松,至少困擾她許久的疑團(tuán),現(xiàn)在總算要解開了。
知道問題所在,以后才有解決的辦法。
劉延寧大概跟劉青是一樣的想法,所以觀察眾人的神情,已經(jīng)知道答案不好,還是繼續(xù)問了下去:“大師,什么大師?”
李氏臉色發(fā)白,再也忍不住扯了扯劉延寧的袖子,聲音很低,語氣近乎哀求:“延寧,別問了……就讓你三嬸四嬸陪你去罷。”
對李氏而言,她早已認(rèn)命,知道陪兒子讀書這件事,不可能落到自己頭上,因此只要心思太多的王氏不去,無論是林氏還是安氏,就算是婆婆蔣氏親自去,都沒什么差別,也足夠放心,她們都同她一樣,是希望著延寧越來越好的。
只是李氏認(rèn)命,王氏卻不放心,生怕劉延寧再說出些什么理由來哄公婆松口,索性直接說了讓劉延寧徹底死心。再說她素來看李氏不順眼,李氏越是怕他兒子知道真相,以后對她們母女有了芥蒂,她就越要讓劉延寧知道,他一心惦記著的娘和妹妹到底是什么人!
王氏遂冷笑道:“延寧還不知道呢,你娘命不好,克死了娘家的父母和兄妹,你妹妹也隨了她命硬,專克最親近的人,以前我們還不信,后來大伯便被克死了,我們怕你受牽連,所以大伯的葬禮一過,就趕緊送你去了縣里的書院,只逢年過節(jié)才回來。大師說了,只有離得遠(yuǎn)了,你才不會被她們給克死。”
劉青這才恍然大悟,她說怎么原身的爹死了,劉家人對原身和李氏就苛刻成那樣呢,原來還有大師的作用在里頭,不知道這個大師什么來頭,但劉家人對他的話深信不疑,也附和這個時代的特性。
現(xiàn)在想想,也幸好李氏生了劉延寧這么個兒子,讀書人重名聲,否則估計都等不到她穿越過來,原身和李氏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現(xiàn)在。
也難怪原身從來不敢同劉延寧親近,只怕也信了這個說法,生怕距離近了害死親哥。
劉青在心底嘆了口氣,謎底是揭開了,她卻不知道責(zé)任到底在誰身上,命硬什么的說法,她當(dāng)然是不信的,可是架不住有人信啊——劉青這么一想,就感覺到被她娘拽著的手一疼,忙抬頭看過去,黑夜都擋不住她娘煞白的臉色。
家里一直想隱瞞的事,被王氏這根攪屎棍給揭開了,劉大爺忍不住大罵道:“王氏你閉嘴!不說話沒人當(dāng)你是啞巴!”
劉延寧卻神態(tài)依舊,李氏都一臉大受打擊,他的臉色卻看不出半點失望,只是十分疑惑的問:“爺,您確定當(dāng)年給娘和青青算命的是大師?”
“自然是了,當(dāng)年也有好多人找他算命。”劉大爺嘆了口氣,說到這份上,也不好再隱瞞了,便道,“延寧,你也別不信,當(dāng)年若不是這位大師,我們還沒發(fā)現(xiàn)端倪,你爹雖然病著,那幾日眼見著要好了,卻忽然沒了氣。大師的話,由不得我們不信啊。”
“我爹斷氣后,我同你二叔連夜去了鎮(zhèn)上,找林夫子幫忙,他這才介紹你去縣里的書院。畢竟你妹妹那個時候還小,你外祖家除了你娘也沒一個人了,不好把她們送到外頭去,就只能送你去縣里了。”
劉二叔也點頭道:“是啊,過幾日去林夫子家,你可以問問林夫子,他應(yīng)該還記得這事。”166閱讀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