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死撐
進入三十日,最緊張的肯定是印度空軍的官兵。【】
雖然在艦隊戰(zhàn)敗后,今井利村無權干預作戰(zhàn)行動,印度空軍不再需要聽從一名日本將領的指揮,但是局面變得更加糟糕,沒有艦隊提供的支持與掩護,印度空軍沒有足夠的能力把中國艦隊擋在孟加拉灣之外。
更重要的是,日本開始打退堂鼓。
天亮前,E-3G機群就接到了命令,停止一切作戰(zhàn)行動,在機場待命。
結果就是,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印度空軍卻得不到最關鍵的支援。在僅有兩架“費爾康”與幾架性能嚴重落后的國產預警機的情況下,印度空軍別說把中國艦隊擋在孟加拉灣之外,能否確保本土安全都是個問題。
事實上,即便有四架“費爾康”,局面也不容樂觀。
原因很簡單,“費爾康”無法有效探測J-25,也就無法在防空作戰(zhàn)中發(fā)揮預警機應有的作用。
僅僅依靠地面防空系統(tǒng),就算有再多的防空戰(zhàn)斗機,也派不上用場。
這個時候,印度本土防空網的漏洞更加致命。
在建設本土防空網的時候,印度空軍把重點放在了東北與西北方向上,分別對付來自中國與巴基斯坦的空中威脅。特別是在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空軍獲得了更多的J-20,以及性能卓越的J-22,巴基斯坦獲得了FC-25與FC-30等先進戰(zhàn)斗機,印度面臨的空中威脅大大增強,不得不更加重視西北與東北的防空力量。結果就是,在力量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削減本土南部地區(qū)的防空力量。
事實上,在南部地區(qū),并沒完整的防空網絡。
只要中國艦隊愿意,隨時能夠轟炸這些地區(qū)的軍事基地,甚至能夠讓戰(zhàn)斗機襲擊遠離海岸線的內地目標。
客觀的講,被動防御本身就有問題。
作為進攻性軍種,空軍的優(yōu)勢在于進攻,而不是防御。任何一支以防御為主的空中力量都無法在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中生存下來。
作為南亞最強大的空中力量,印度空軍非常清楚這個道理。
正是如此,印度空軍格外重視進攻。
在與巴基斯坦的對抗中,印度空軍的主要任務就是進攻,通過進攻來打垮巴基斯坦的防空力量。
結果就是,印度空軍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攻擊機。
嚴格說來,不但F-35I是典型的攻擊機,被印度空軍宣揚成防空戰(zhàn)斗機的Su-30MKI也以對地打擊為主要任務。
問題是,在面對巴基斯坦的戰(zhàn)場上,印度空軍對攻擊機的航程沒有太高的要求。
以巴基斯坦的國土縱深,以及巴基斯坦空軍基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端,即伊斯蘭堡與卡拉奇附近,印度空軍的攻擊機最多只需要五百公里的作戰(zhàn)半徑,即便靠后部署,也只需要八百到一千公里的作戰(zhàn)半徑。
數(shù)十年來,印度空軍一直奉行這個標準。
在印度空軍中,除了Su-30MKI之外,沒有一種以對地打擊為主的戰(zhàn)斗機的作戰(zhàn)半徑超過一千公里,即便是剛剛引進的F-35I,因為強化了對地打擊能力,在正常載彈量時的作戰(zhàn)半徑也不到一千公里,只有把載彈量降低一半,并且通過攜帶外掛副油箱,才能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達到一千一百公里。
同樣受此影響,印度空軍并不重視加油機。
戰(zhàn)爭爆發(fā)前,印度空軍只有十架大型加油機,最初引進的兩架還因為長期缺乏適當維護而停飛,又在戰(zhàn)斗中損失了五架,因此只剩下了三架加油機,最多只能在一次戰(zhàn)斗中支持六到十二架戰(zhàn)斗機。
如此一來,即便印度空軍打算主動進攻,也沒有合適的機型可以攻擊中國艦隊。
要知道,中國海軍的艦載戰(zhàn)斗機的對地打擊半徑都在一千五百公里左右,如果進行伙伴式空中加油,還能延長到兩千公里以上。
相對來說,打擊力量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
雖然印度空軍沒有合適的戰(zhàn)斗機,但是印度海軍有三十多架P-8I,而且都能攜帶反艦導彈執(zhí)行攻擊任務。
最大的問題是,印度空軍沒有合適的偵察手段。
雖然日本沒有停止情報合作,仍然按計劃向印度提供偵察衛(wèi)星拍下的照片,基本上每四個小時就能更新一次,但是對于制海作戰(zhàn)來說,延遲四個小時的情報根本沒有用,因為艦隊能夠在四個小時里航行上百海里。
即便在獲得情報后立即出動,也有三個小時左右的延遲時間。
要想打擊艦隊,至少得把延遲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之內。從戰(zhàn)術上講,只能提前讓執(zhí)行攻擊任務的戰(zhàn)機升空。問題是,這樣一來,必然會暴露攻擊意圖,中國艦隊有充足的時間組織防空作戰(zhàn)。
反潛巡邏機不是戰(zhàn)斗機,只要暴露行蹤,肯定會被戰(zhàn)斗機擊落。
即便派遣戰(zhàn)斗機掩護反潛巡邏機,因為沒有足夠的預警機,而且預警機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逼近的敵機,結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擺在印度空軍面前的情況非常殘酷:無法主動進攻,就只能在被動防御中挨打。
以當時的情況,印度空軍只能指望當局能夠盡快回心轉意,在中國艦隊發(fā)動大規(guī)模打擊之前宣布停火。
問題是,停火有用嗎?
三十日上午,克魯沙接到了麥克米倫的電話,美國總統(tǒng)正式提出,印度應該在適當?shù)臅r候宣布停火。
雖然麥克米倫說得非常客氣,沒有過分刺激克魯沙,但是意思很明確,美國愿意出面調停,也愿意幫助印度爭取應有的利益,至少保證印度不會遭受嚴重損失,而印度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行動。
問題是,出于外交與政治上的考慮,麥克米倫沒有提到日本。
這也可以理解,雖然印度是日本的盟國,但是同盟關系并不牢靠,而且與美國沒有簽署同盟條約,如果知道美國與日本并非一條心,印度總理肯定會另做考慮,甚至會在戰(zhàn)略選擇上更加傾向于與中國和解。
暫且不說印度有沒有可能與中國結盟,即便是緩和關系,對美國也沒有好處。
要知道,真正能遏制中國的是印度,而不是非常脆弱的日本。如果不能利用好印度在南亞地區(qū)的野心與影響力,美國就不可能通過印度來遏制中國,更不可能中國借道南亞把手伸到中東。
結果就是,克魯沙沒有因此絕望。
與麥克米倫通話后,克魯沙給印度陸軍下達了一道命令: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擊敗錫亞琴冰川附近的巴基斯坦軍隊,迫使巴基斯坦當局請求停火。
在克魯沙看來,只要巴基斯坦首先請求停火,印度就能“體面”的退出戰(zhàn)爭。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不是沒有這個可能,而是有很大的可能。
要知道,在克什米爾戰(zhàn)場上,中國沒有出兵干預,巴基斯坦一直是在單獨戰(zhàn)斗,而印度陸軍已經依靠兵力優(yōu)勢,在過去幾天里取得了重大進展,切斷了錫亞琴冰川附近幾條主要交通線。
只要再加把力,就能徹底包圍該地區(qū)的巴基斯坦軍隊。
結果就是,在三十日中午,印度空軍司令提出應該停戰(zhàn)的時候,克魯沙不但沒有給予回應,印度陸軍還發(fā)動了新一輪進攻行動,在兩個小時之內,投入了兩個師,動用了上千門火炮與火箭炮。
按照印度陸軍司令做出的保證,天黑之前就能殲滅錫亞琴冰川附近的巴基斯坦軍隊。
必須承認,印度陸軍司令沒有夸海口。
從地理環(huán)境上講,地面戰(zhàn)場本來就對印度有利。最重要的是,印度已經修建好了通往戰(zhàn)場的主要公路,而巴基斯坦的公路還在修建之中。結果就是,在核心地區(qū),印度陸軍能夠順利調動主戰(zhàn)部隊,而巴基斯坦陸軍只能動用步兵。依靠公路,印度陸軍還能把炮兵部署到戰(zhàn)場前沿,而巴基斯坦陸軍只能把炮兵部署在二十多公里之外,很難為前線防御部隊提供有效的炮火支援。
繼續(xù)打下去,守衛(wèi)錫亞琴冰川的五千多名巴軍官兵肯定會被印軍消滅掉。
只是,進攻也沒有印度陸軍司令說的那么輕松。
印度陸軍得益于公路,也受制于公路,特別是在越過停火線,攻入巴基斯坦一側后,因為沒有完善的公路做支撐,只能動用步兵,絕大部分主戰(zhàn)裝備都派不上用場,進攻自然舉步維艱。
打到傍晚,印度陸軍只包圍了錫亞琴冰川北面的巴軍,沒能實現(xiàn)殲滅。
這個時候,巴基斯坦當局穩(wěn)不住了。
如果不能獲得及時有效的空中支援,巴基斯坦陸軍在錫亞琴冰川附近的最后一塊防御陣地肯定會在三十一日天亮前淪陷。
天還沒黑,巴基斯坦三軍總參謀長就給黃峙博打了電話,希望中**隊不要只在印度洋上敲敲打打,應該在克什米爾地區(qū)展開行動,至少為巴基斯坦陸軍提供足夠有效的空中支援與空中掩護。
隨后,巴基斯坦總統(tǒng)跟易援朝通了熱線電話,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現(xiàn)在出兵克什米爾還有意義嗎?
易援朝覺得作用不大,而且認為只要在印度洋上展開行動,印度就會在本土遭到打擊后主動求和。
傅秀波的意見完全相反,認為應該積極支持巴基斯坦。
爭論持續(xù)了幾個小時,最終才在投票表決中以微弱優(yōu)勢通過了傅秀波的提議:出動空中力量轟炸錫亞琴冰川附近的印度軍隊。
只是這樣一來,必然會對印度洋上的戰(zhàn)斗產生影響。
更多到,地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