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被表揚了
看著眾人反應,沈建的語氣也放平,道:“在這里,我要重點表揚下岳海村。眾所周知,岳海村這些年,在咱們市、咱們省都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究竟貧困到什么地步?因為地處九龍山內(nèi),不在任何鎮(zhèn)的管轄范圍,導致沒有任何鎮(zhèn)想將它劃在自己區(qū)域下,甚至我們市政府,也想把岳海村推倒別省去,但因為不在兩省交界處,沒人推啊。但就是這么一個貧困村,現(xiàn)在村民的平均收入,已經(jīng)趕上了青云市城市人均收入!”
“啥?岳海村?”
“不會吧?這么多!怎么可能?”
“九龍山內(nèi)的岳海村?那村子也能賺錢?”
不少人低聲議論,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都是在青云市,各個村鎮(zhèn)相互了解。大家平時開玩笑時,也會說一句,再窮也有岳海村墊底呢。
現(xiàn)在聽到沈市長把岳海村說的這邪乎,一個個都以為沈建在開玩笑。
將眾人表情盡收眼底,沈市長道:“我知道有不少人難以置信,一個被九大山脈擋住的村子,究竟怎么不靠政府幫助,就做到了這一步?現(xiàn)在,請岳海村村長鄭秀蘭,給大家分享下經(jīng)驗。”
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以及質(zhì)疑的目光中,鄭秀蘭站起身。
沈建招了招手,示意鄭秀蘭上前面說。鄭秀蘭也不矯情,落落大方坐上了臺。
看到漂亮到不像話的鄭秀蘭,眾人眼中閃過濃濃的驚艷。
展顏一笑,鄭秀蘭娓娓而談:“感謝政府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把我的喜悅、興奮、成就感,可以分享給大家。岳海村村民,四個月前的月平均收益為三百元,現(xiàn)在大家的月平均收益為五千元。”
聽到這個數(shù)據(jù),包括沈建在內(nèi),所有人皆是一呆!
“鄭村長,你沒騙我們吧?”
“要是真的,鄭村長可別藏私啊!”
臺下有不少人開始起哄。
鄭秀蘭溫和道:“藏私肯定不會,我會把岳海村詳細的發(fā)展經(jīng)過說出來。眾所周知,岳海村是出了名的貧困縣。當時我去岳海村任職村長,也差點崩潰,面臨的問題很多。最大的問題是交通,外面的東西進不來,村里的東西出不去。第二個問題,岳海村的地方不小,但也絕對不大,山地居多,很難種植,各家的耕地只夠自給自足。村民幾乎每家都領低保過活,沒有出路,沒有希望?!?br/>
聽到鄭秀蘭的話,不少人點點頭。岳海村的情況他們都清楚,其中艱辛,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
“鄭村長,接下來呢?”不少人對岳海村的發(fā)展充滿興趣。
鄭秀蘭微笑繼續(xù)道:“沒有交通,沒有資源,一切條件都沒有,自然就得創(chuàng)造條件。岳海村靠海,與外界的溝通,就沒再通過九龍山脈,而是沿海走了水路?!?br/>
“這法子不錯!”鄭秀蘭說到這里,不少人不由自主贊了句。
“大自然對人類一直很慷慨,海里豐富的資源,成了村民的生活來源。其中扇貝與牡蠣最好捕撈,我們岳海村村民徐方同志,外出開辟了海鮮市場,將村民捕撈的扇貝、牡蠣等海鮮賣出去。順便提一句,徐方第一次走水路,用的是平板車的車架,運了千斤扇貝,一路驚險漂到了九龍山里。也是那時候起,岳海村的村民,才算開始有了筆收入。”
聽到這里,不少人眼中閃過一道訝然,這岳海村為了發(fā)展,果然是費了不少心思。
“然后靠賣扇貝的錢,買了艘小木船,村子溝通外界更方便了。無論是接送孩子上下學,還是外出購買生活用品,相較于之前閉塞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大大好轉(zhuǎn)。那天起人均的收入,每天在八十元左右?!?br/>
當鄭秀蘭說到這里,會議室內(nèi)頓時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沈建看了眼徐方的方向,眼中有些慚愧。作為一市之長,聽著岳海村如此艱辛的發(fā)展歷程,讓他驕傲的同時,也充滿了沒幫上忙的愧疚。
“等村民賺了些錢,我們又開始給村民尋找新的求生途徑。岳海村的海鮮資源不少,但扇貝的價格不是很高,我們采購了一些潛水裝備,村里男人開始潛水捕撈龍蝦、海蟹和扇貝,這時候大家的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提升。購買潛水服的人,有運氣好捕撈到多只龍蝦、海蟹的,月收入能達到一萬,這是包括我在內(nèi)所有的岳海村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說到這里,鄭秀蘭微微一笑,展露出的風華大氣,瞬間讓眾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