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天啟皇帝熹宗捉了幾年迷藏(他初做皇帝時,愛和小太監(jiān)捉迷藏),做了幾年木工(不是做皇帝),天啟七年八月,在二十三歲上死了。</br></br>天啟的兒子都已夭折,有些后妃懷了孕,也都被客氏和魏忠賢設(shè)法弄得流產(chǎn),所以沒有兒子。由他親弟弟信王由檢接位,年號崇禎。</br></br>朱由檢當(dāng)時虛歲是十八歲。他生于萬歷三十八年十二月,其實只十六歲另八個月。這個十七歲的少年皇帝不動聲色的對付魏忠賢,先將他的黨羽慢慢收拾,然后逼得他自殺。這場權(quán)力斗爭處理得十分精采。</br></br>魏忠賢死后,附和他的無恥大臣被稱為“逆黨”,或殺頭,或充軍,或免職,人心大快,在“寧錦大捷”中冒功的人也都被清除了。</br></br>被魏忠賢逆黨排擠罷官的大臣又再起用,他們都主張召回袁崇煥。天啟七年十一月,升袁崇煥為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禎元年四月,再升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兵部尚書是正二品的大官,所轄的軍區(qū),名義上也擴大到北直隸(河北)北部和山東北部沿海,成為抗清總司令。不過薊州、天津、登萊各地另有巡撫專責(zé),所以袁崇煥所管的實際還是山海關(guān)及關(guān)外錦寧的防務(wù)。</br></br>明末軍制,在外帶兵的文臣,頭銜最高的是督師,通常以木學(xué)士兼任,宰相出外帶兵,才稱督師;其次是總督或經(jīng)略,由兵部尚書或侍郎兼任;更其次是巡撫;巡撫之下才是武將中最高的總兵官。袁崇煥不是大學(xué)士,卻有了大學(xué)士方能得到的軍事最高官銜。以前遼東歷任軍事長官都只是經(jīng)略或巡撫。那時距他做知縣之時還只六年。</br></br>袁崇煥在廣東家居這幾個月中,與一般文人詩酒唱和,其中最著名的朋友是陳子壯。</br></br>陳子壯是廣東南海人,和袁同科中進士,陳是探花。他在作浙江主考官時出題目諷刺魏忠賢,因而被罷官。袁陳兩人同鄉(xiāng)同年,又志同道合,交情自然非同尋常。陳子壯在崇禎時起復(fù),做到禮部侍郎,后來在廣東九江起兵抗清,戰(zhàn)敗被俘,不降而死,也是廣東著名的民族英雄。當(dāng)時與袁時常在一起聚會的,還有幾個會做詩的和尚。</br></br>袁崇煥應(yīng)崇禎的征召上北京時,他在廣東的朋友們替他餞行。畫家趙藹夫畫了一幅畫,圖中一帆遠行,岸上有婦女三人、小孩一人相送。陳子壯在圖上題了四個大字:“膚公雅奏”,“膚公”即“膚功”,祝賀他“克奏膚功”的意思。圖后有許多人的題詩,第一個題的就是陳子壯。這幅畫本來有上款,后來袁崇煥被處死,上款給收藏者挖去了,多次易手流轉(zhuǎn),到光緒年間才由王鵬運考明真相。一群廣東文人后來將圖與詩影印成一本冊子,承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原圖目前是在香港。</br></br>“膚公雅奏圖”上的題詩,大都是稱譽袁崇煥的抗清功績,預(yù)料此去定可掃平胡塵、燕然勒石,麟閣題名等等。好幾人詩句中都提到袁崇煥的“談鋒”、“高談”、“笑談”1。喜與朋友們高談闊論,一定是他個性中很顯著的特點。</br></br>在這幅畫上題詩的共有十九人,其中有和尚三人,有幾個是袁的幕僚。值得注意的是,有八個人在十處地方提到了黃石公、赤松子、圯上、素書的典故,這決不會是偶然現(xiàn)象。這典故是說張良立了大功之后,隨即退隱,才避免給猜忌殘忍的劉邦所殺。在這次餞別宴中,袁崇煥的朋友們一定強調(diào)必須“功成身退”,大家對于皇帝的狠毒手段都深具戒心,所以在詩中一再警戒2。</br></br>七月,袁崇煥到達北京,崇禎3召見于平臺,那是在明官左安門4。</br></br>崇禎見到袁崇煥后,先大加慰勞,然后說道:“建部跳梁,已有十年了,國土淪陷,遼民涂炭。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br></br>袁崇煥奏道:“所有方略,都已寫在奏章里。臣今受皇上特達之知,請給我放手去干的權(quán)力,預(yù)計五年而建部可平,全遼可以恢復(fù)?!?lt;/br></br>崇禎道:“五年復(fù)遼,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痹鐭ㄖx恩歸班。崇禎暫退少憩。</br></br>給事許譽卿就去問袁崇煥,用甚么方略可以在五年之內(nèi)平遼。袁崇煥道:“我這樣說,是想要寬慰皇上?!痹S譽卿已服侍崇禎將近一年,明白皇帝的個性,袁崇煥卻是第一次見到皇帝。許譽卿于是提醒他:“皇上是英明得很的,豈可隨便奏對?到五年期滿,那時你還沒有平遼,那怎么得了?”袁崇煥一聽之下,爽然自失,知道剛才的話說得有些夸張了。他答應(yīng)崇禎五年之內(nèi)可以平定滿清、恢復(fù)全遼,實在是一時沖動的口不擇言,事實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袁崇煥和崇禎第一次見面,就犯了一個大錯誤。大概他見這位十七歲半的少年皇帝很著急,就隨口安慰。</br></br>過了一會,皇帝又出來。袁崇煥于是又奏道:“建州已處心積慮的準(zhǔn)備了四十年,這局面原是很不易處理的。但皇上注意邊疆事務(wù),日夜憂心,臣又怎敢說難?這五年之中,必須事事應(yīng)手,首先是錢糧?!背绲澚⒓粗I知代理戶部尚書的右侍郎王家楨,必須著力措辦,不可令得關(guān)遼軍中錢糧不足。袁崇煥又請器械,說:“建州準(zhǔn)備充分,器械犀利,馬匹壯健,久經(jīng)訓(xùn)練。今后解到邊疆去的弓甲等項,也須精利。”崇禎即諭代理工部尚書的左侍郎張維樞:“今后解去關(guān)遼的器械,必須鑄明監(jiān)造司官和工匠的姓名,如有脆薄不堪使用的,就可追究查辦?!?lt;/br></br>袁崇煥又奏:“五年之中,變化很大。必須吏部與兵部與臣充分合作。應(yīng)當(dāng)選用的人員便即任命,不應(yīng)當(dāng)任用的,不可隨便派下來。”崇禎即召吏部尚書王永光、兵部尚書王在晉,將袁崇煥的要求諭知。袁崇煥又奏:“以臣的力量,制全遼是有余的,但要平息眾人的紛紛議論,那就不足了。臣一出京城,與皇上就隔得很遠,忌功妒能的人一定會有的。這些人即使敬懼皇上的法度,不敢亂用權(quán)力來搗亂臣的事務(wù),但不免會大發(fā)議論,擾亂臣的方略?!背绲澱酒鹕韥?,傾聽他的說話,聽了很久,說道:“你提出的方略井井有條,不必謙遜,朕自有主持。”大學(xué)士劉鴻訓(xùn)等都奏,請給袁崇煥大權(quán),賜給他尚方寶劍,至于王之臣與滿桂的尚方劍則應(yīng)撤回,以統(tǒng)一事權(quán)。崇禎認(rèn)為對極。應(yīng)予照辦。談完大事后,賜袁崇煥酒饌。</br></br>袁崇煥辭出之后,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關(guān)遼軍務(wù)基本戰(zhàn)略的三個原則5:</br></br>“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yǎng)遼人”——明代兵制,一方有事,從各方調(diào)兵前往。因此守遼的部隊來自四面八方,四川、湖廣、浙江均有。這些士卒首先對守御關(guān)遼不大關(guān)心,戰(zhàn)斗力既不強,又怕冷,在關(guān)外駐守一段短時期,便遣回家鄉(xiāng),另調(diào)新兵前來。袁崇煥認(rèn)為必須用遼兵,他們?yōu)榱吮Wo家鄉(xiāng),抗敵勇敢,又習(xí)于寒冷氣候。訓(xùn)練一支精兵,必須兵將相習(xí),非長期熏陶不為功,不能今天調(diào)來,明天又另調(diào)一批新兵來替換。他主張在關(guān)外筑城屯田,逐步擴大防守地域,既省糧餉,又可不斷的收復(fù)失地。</br></br>“守為正著,戰(zhàn)為奇著,和為旁?!薄鞅蛞皯?zhàn)的戰(zhàn)斗力不及習(xí)于騎射的清兵,這是先天的限制,不易短期內(nèi)扭轉(zhuǎn)過來,但大炮的威力卻非清兵所及。所以要舍己之短,用己所長,守堅城而用大炮,立于不敗之地。只有在需要奇兵突出、攻敵不意之時,才和清兵打野戰(zhàn)。為了爭取時間來訓(xùn)練軍隊、加強城防,有時還須在適當(dāng)時機中與敵方議和,這是輔助性的戰(zhàn)略。</br></br>“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執(zhí)行上述方策之時,不可求急功近利,必須穩(wěn)扎穩(wěn)打,腳踏實地,慢慢的推進。絕對不可冒險輕進,以致給敵人以可乘之機。</br></br>這三個基本戰(zhàn)略,是他總結(jié)了明清之間數(shù)次大戰(zhàn)役而得出來的結(jié)論。明軍三次大敗,都敗于野戰(zhàn),以致全軍覆沒;寧遠兩次大捷,都在于守堅城、用大炮。</br></br>這基本戰(zhàn)略持久的推行下去,就可逐步扭轉(zhuǎn)形勢,轉(zhuǎn)守為攻。但他擔(dān)心兩件事。一是皇帝和朝中大臣對他不信任,二是敵人挑撥離間,散布謠言。因此在上任之初,對此特別強調(diào)。他聲明在先,軍隊中希奇古怪之事多得很,不可能事事都查究明白。他又自知有一股蠻勁,干事不依常規(guī),要他一切都做得四平八穩(wěn),面面俱圓,那可不行。總而言之:“我不顧自己性命,給皇上辦成大事就是了,小事情請皇上不必理會罷?!?lt;/br></br>崇禎接到這道奏章,再加獎勉,賜他蟒袍、玉帶與銀幣。袁崇煥領(lǐng)了銀幣,但以未立功勛,不敢受蟒袍玉帶之賜,上疏辭謝了。</br></br>崇禎這次召見袁崇煥,對他言聽計從,信任之專,恩遇之隆,實是罕見。但不幸得很,袁崇煥這奏章中所說的話,一句句無不料中,終于被處極刑。這使我想起文征明的一首詞來。他見到宋高宗親筆寫給岳飛的敕書,書中言辭親切無比,有感而作了一首“滿江紅”,其中有一句:“慨當(dāng)初倚飛何重?后來何酷?”崇禎對待袁崇煥,實也令人慨當(dāng)初倚之何重,后來何酷。</br></br>其間的分別是,岳飛當(dāng)時對自己后來的命運完全料想不到,袁崇煥卻是早已料到了的。明知將來難免要受到皇帝猜疑,要中敵人的離間之計,卻還是要去擔(dān)任艱危,這番舍身赴難的心情,更令后人深深嘆息。</br></br>1陳子壯:“曾聞緩帶高談日,黃石兵籌在握奇。”梁國棟:“笑倚戎車克壯猷,關(guān)前氛怠胝趟收?忻看化日回春日,再上邢州護錦州?!备涤诹粒骸疤焐阶晕魬{三箭,*左而今仗一夫。秉鉞紛紛論制勝,笑談尊俎似君無?”鄧楨:“冠加薦角峨應(yīng)甚,賜有龍文許自專(指尚方劍)。借箸獨當(dāng)天下計,折沖隨運掌中權(quán)?!编椚鹇叮骸靶幸幽S石語,麒麟回首即江湖?!薄肮ひ箲夷虾T?,談鋒春落大江潮。”“衣布尚憐天下士,高歌誰是眼中人?”鄺瑞露即鄺湛若,廣東名士,南海人,后助守廣州,清兵破城時不屈而死。</br></br>2近人葉恭綽題袁崇煥墓有句云:“游仙黃石空余愿”。自注:“袁再起督師,諸友餞別詩多以黃石、赤松為言,疑有所諷,惜袁不悟?!逼鋵嵅皇窃鐭ú晃?;張良是功成身退而從赤松子游,袁崇煥根本沒有機會“功成”,自然談不上“身退”。不過以他的熱血熱腸,即使是功成了,多半還是不肯身退的,勢必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br></br>3對崇禎本應(yīng)稱朱由檢、思宗、莊烈帝、懷宗、毅宗,或崇禎皇帝。本文以他年號稱呼,是習(xí)慣上的通俗方式,有如稱清圣祖為康熙、清高宗為乾隆。</br></br>4崇禎召見袁崇煥的情形與對話,根據(jù)李遜之所著《三朝野記》與文秉所著《烈皇小識》兩書,其后周延儒對袁崇煥的中傷,也根據(jù)這兩書所載。李遜之的父親李應(yīng)癗是反對魏忠賢而被害死的著名忠臣李忠毅公。文秉是文征明的玄孫,他父親文震孟在崇禎時任大學(xué)士。文震孟最出名的事,是在天啟年間上奏,直指皇帝諸事不理,猶如“傀儡登場”,朝政全由魏忠賢擺布。魏忠賢于是叫了一班傀儡戲,到宮中演給熹宗看,熹宗看得大樂。魏忠賢便說:“文震孟說皇上是傀儡登場,那就是這樣子了。”熹宗當(dāng)然大怒,將文震孟在朝廷上打了八十棍。李遜之和文秉二人是名父之子,他們記載朝中大事,應(yīng)該相當(dāng)可靠。</br></br>5《明史·袁崇煥傳》中引述他的奏章:“恢復(fù)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yǎng)遼人;守為正著,戰(zhàn)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臣與諸邊臣所能為。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鑰。何以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蓋馭邊臣與廷臣異。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dāng)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lt;/br></br>十</br></br>袁崇煥還沒有到任,寧遠已發(fā)生了兵變。</br></br>兵變是因欠餉四個月而起,起事的是四川兵與湖南、湖北的湖廣兵。兵卒把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等縛在譙樓上。兵備副使把官衙庫房中所有的二萬兩銀子都拿出來發(fā)餉,相差還是很多,又向?qū)庍h商民借了五萬兩,兵士才不吵了。畢自肅自覺治軍不嚴(yán)有罪,上吊自殺。兵士的糧餉本就很少,拖欠四個月,叫他們?nèi)绾芜^日子?這根本是中央政府財政部的事。連寧遠這樣的國防第一要地,欠餉都達四個月之久,可見當(dāng)時政治的腐敗。畢自肅在二次寧遠大戰(zhàn)時是兵備副使,守城有功,因兵變而自殺,實在是死得很冤枉的。</br></br>袁崇煥于八月初到達,懲罰了幾名軍官,其中之一是后來大大有名的左良玉,當(dāng)時是都司;又殺了知道兵變預(yù)謀而不報的中軍,將兵變平定了。</br></br>但京里的餉銀仍是不發(fā)來,錦州與薊鎮(zhèn)的兵士又嘩變。如果這時清軍來攻,寧遠與錦州怎么守得住?局勢實在危險之至。袁崇煥有甚么法子?只有不斷的上奏章,向北京請餉。崇禎的性格之中,也有他祖父神宗的遺傳。他一方面接受財政部長的提議,增加賦稅,另一方面對于伸手來要錢之人大大的不高興。</br></br>袁崇煥屢次上疏請餉,崇禎對諸臣說:“袁崇煥在朕前,以五年復(fù)遼、及清慎為己任,這缺餉事,須講求長策。”又說:“關(guān)兵動輒鼓噪,吝邊效尤,如何得了?”</br></br>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奏道:“軍士要挾,不單單是為了少餉,一定另有隱情。古人雖羅雀掘鼠,而軍心不變。現(xiàn)在各處兵卒為甚么動輒鼓噪,其中必有原故。”崇禎道:“正如此說。古人尚有羅雀掘鼠的。今雖缺餉,哪里又會到這地步呢?”“羅雀掘鼠”這四字崇禎聽得十分入耳。周延儒由于這四個字,向著首輔的位子邁進了一步。周延儒是江蘇宜興人,相貌十分漂亮,二十歲連中會元狀元,這個江南才子小白臉,真是小說與戲劇中的標(biāo)準(zhǔn)小生,可惜人品太差,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傳》。本來這人也不算真的十分奸惡,他后來做首輔,也做了些好事的,只不過他事事迎合崇禎的心意。周延儒之奸,主要是崇禎性格的反映。但“逢主之惡”當(dāng)然也就是奸。這個人和袁崇煥恰是兩個極端。袁崇煥考進士考了許多次才取,相貌相當(dāng)不漂亮1,性格則是十分的鯁直剛強。“羅雀掘鼠”是唐張巡的典故。張巡在睢陽被安祿山圍困,苦守日久,軍中無食,只得張網(wǎng)捉雀、掘穴捕鼠來充饑,但仍是死守不屈。羅雀掘鼠是不得已時的苦法子,受到敵人包圍,只得苦挨,但怎能期望兵士在平時都有這種精神?</br></br>周延儒乘機中傷,崇禎在這時已開始對袁崇煥信心動搖。他提到袁崇煥以“清慎為己任”,似乎對他的“清”也有了懷疑。崇禎心中似乎這樣想:“他自稱是清官,為甚么卻不斷的向我要錢?”</br></br>袁崇煥又到錦州去安撫兵變,連疏請餉。十月初二,崇禎在文華殿集群臣商議,說道:“崇煥先前說道‘安撫錦州,兵變可彌’,現(xiàn)在卻說‘軍欲鼓噪,求發(fā)內(nèi)帑’,為甚么與前疏這樣矛盾?卿等奏來?!?lt;/br></br>“內(nèi)帑”是皇帝私家?guī)旆康腻X。因為戶部答復(fù)袁崇煥說,國庫里實在沒有錢,所以袁崇煥請皇帝掏私人腰包來發(fā)欠餉。再加上說兵士鼓噪而提出要求,似乎隱含威脅,崇禎自然更加生氣。</br></br>哪知百官眾口一辭,都請皇上發(fā)內(nèi)帑。新任的戶部尚書極言戶部無錢,只有陸續(xù)籌措發(fā)給。崇禎說:“將兵者果能待部屬如家人父子,兵卒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懷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br></br>“羅雀掘鼠”和“家人父子”這兩句話,充分表現(xiàn)了崇禎完全不顧旁人死活的自私性格。兵士有四個月領(lǐng)不到糧餉,吵了起來。崇禎不怪自己不發(fā)餉,卻怪帶兵的將帥對待士兵的態(tài)度不如家人父子。他似乎認(rèn)為,主帥若能待士兵如家人父子,沒有糧餉,士兵餓死也是不會吵的。俗語都說:“皇帝不差餓兵?!背绲潊s認(rèn)為餓兵可以自己捉老鼠吃。</br></br>周延儒揣摩到了崇禎心意,又乘機中傷,說道:“臣不敢阻止皇上發(fā)內(nèi)帑?,F(xiàn)在安危在呼吸之間,急則治標(biāo),只好發(fā)給他。然而決非長策,還請皇上與廷臣定一經(jīng)久的方策。”崇禎大為贊成:“此說良是。若是動不動就來請發(fā)內(nèi)帑,各處邊防軍都學(xué)樣,這內(nèi)帑豈有不干涸的?”崇禎越說越怒,又是憂形于色,所有大臣個個嚇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誰也不敢說話2。袁崇煥請發(fā)內(nèi)帑,其實正是他不愛惜自己、不怕開罪皇帝、而待士兵如家人父子。本來,他只須申請發(fā)餉,至于錢從何處來,根本不是他的責(zé)任。國庫無錢,自有別的大臣會提出請發(fā)內(nèi)帑,崇禎憎恨的對象就會是那個請發(fā)內(nèi)帑之人。以袁崇煥的才智,決不會不明白其中的關(guān)鍵,但他愛惜兵士,得罪皇帝也不管了。說不定朝中大臣人人不敢得罪皇帝,餉銀就始終發(fā)不下來,那么就由我開口好了。</br></br>當(dāng)袁崇煥罷官家居之時,皇太極見勁敵既去,立刻肆無忌憚,不再稱汗而改稱皇帝。</br></br>袁崇煥回任之后,寧遠、錦州、薊州都因欠餉而發(fā)生兵變,當(dāng)時自然不能與清兵開仗,于是與皇太極又開始了和談,用以拖延時間?;侍珮O對和談向來極有興趣,立即作出有利的反應(yīng)。袁崇煥提出的先決條件,是要他先除去帝號,恢復(fù)稱“汗”?;侍珮O居然答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賜一顆印給他,表示正式承認(rèn)他“汗”的地位。這是自居為明朝藩邦,原是對明朝極有利的。但明朝朝廷不估計形勢,不研究雙方力量的對比,堅持非消滅滿清不可,當(dāng)即拒絕了這個要求3?;侍珮O一直到死,始終千方百計的在求和,不但自己不停的寫信給明朝邊界上的官員,又托朝鮮居間斡旋,要蒙古王公上書明朝提出勸告。每一個戰(zhàn)役的基本目標(biāo),都是“以戰(zhàn)求和”4。他清楚的認(rèn)識到,滿清決計不是明朝的敵手,明朝的政治只要稍上軌道,滿清就非亡國滅種不可。滿族的經(jīng)濟力量很是薄弱,不會紡織,主要的收入是靠搶劫5?;侍珮O寫給崇禎的信,可說謙卑到了極點6。</br></br>然而崇禎的狂妄自大比他哥哥天啟更厲害得多,對滿清始終堅持“不承認(rèn)政策”,不承認(rèn)它有獨立自主的資格,決不與它打任何交道7。</br></br>為了與滿清作戰(zhàn),萬歷末年已加重了對民間的搜括,天啟時再加,到崇禎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時加派遼餉九百萬兩,練餉七百三十余萬兩,一年之中單是軍費就達到二千萬兩(萬歷初年全國歲出不過四百萬兩左右),國家財政和全國經(jīng)濟在這壓力下都已瀕于崩潰。明末民變四起,主要原因便在百姓負(fù)擔(dān)不起這沉重的軍費開支8。</br></br>敵人提出和平建議,是不是可以接受,不能一概而論。我以為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這樣的原則來加以考慮:敵人的和議不過是一種陰謀手段,目的在整個滅亡我們?還是敵人因經(jīng)濟、政治、軍事、或社會的原因而確有和平誠意?</br></br>必須假定締結(jié)和約只是暫時休戰(zhàn),雙方隨時可以破壞和平而重啟戰(zhàn)端。目前一直打下去對我方比較有利?還是休戰(zhàn)一段時期再打比較有利?</br></br>締結(jié)和約或進行和平談判,會削弱本國的士氣民心、造成社會混亂、損害作戰(zhàn)努力、破壞聯(lián)盟關(guān)系、影響政府聲譽?還是并無重大不良后果?</br></br>和約條款是片面對敵人有利?還是雙方平等,或利害參半,甚至對我方有利?</br></br>如果是前者,當(dāng)然應(yīng)當(dāng)斷然拒絕;若是后者,就可考慮接受,必要時甚至還須努力爭取。在當(dāng)時的局勢下,成立和議顯然于明朝有重大利益。不論從政略、戰(zhàn)略、經(jīng)濟、人民生活哪一方面來考慮,都應(yīng)與滿清議和。</br></br>拒絕和滿清議和,是崇禎一生最大的愚蠢。他初即位時清除魏忠賢逆黨,處理得十分精明,于是臣下大捧他為“英主”。他從此就飄飄然了,真的以“英主”自居,認(rèn)為“英主”決不能和叛逆的“建州衛(wèi)”妥協(xié)。在明朝君臣的觀念中,“建州衛(wèi)”始終是中國皇帝屬下一個小官的領(lǐng)地,皇帝決不能跟小官談和。至于使得全國億萬人民活不下去,那是另一回事,皇帝的尊嚴(yán)不能有絲毫損害。</br></br>他可以和察哈爾蒙古人談和,付給金銀以換取和平。因為明朝的江山是從蒙古人手里奪來的,明朝承認(rèn)蒙古是敵國。堅持政治原則,本來不錯。然而政治原則是要以正確的策略來貫徹的。完全忽視實際情形,把國家與人民的生死存亡置之不顧,和“英主”兩字可相差十萬八千里了。</br></br>袁崇煥和皇太極一番交涉,使得皇太極自動除去了帝號,本來是外交上的重大勝利。但崇禎卻認(rèn)為是和“叛徒”私自議和,有辱國體,心中極不滿意,當(dāng)時對袁崇煥倚賴很重,隱忍不發(fā),后來卻終于成為殺他的主要罪狀。</br></br>1《明史·錢龍錫傳》:“龍錫奏辯,言:‘崇煥陛見時,臣見其貌寢,退謂同官:此人恐不勝任?!卞X龍錫這話也是胡說八道,怎能見人家相貌難看,便說他不能擔(dān)當(dāng)大事?</br></br>2《烈皇小識》:“時天威震迅,憂形于色。大小臣工皆戰(zhàn)懼不能仰對,而延儒由此荷圣眷矣?!?lt;/br></br>3關(guān)于這場交涉,因皇太極稱帝之后再自動除去,又向明朝要求發(fā)印而不得,在滿清方面是受到重大屈辱,所以清方官文書中都無記載,或有記載而后來都刪去了。但清內(nèi)閣檔案中還留存皇太極天聰四年頒示的一道木刊諭文,其中公開承認(rèn)這件事:“逮至朕躬,實欲罷兵戈,享太平,故屢屢差人講說。無奈天啟、崇禎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號),及禁用國寶。朕以為天與土地,何敢輕與?其帝號國寶,一一遵依,易汗請印,委曲至此,仍復(fù)不允?!?lt;/br></br>4《明清史料》丙編,皇太極諭諸將士:“爾諸將士臨陣,各自奮勇前往,何必爭取衣物?縱得些破壞衣物,尚不能資一年之用。爾將士如果奮勇直前,敵人力不能支,非與我國講和,必是敗于我們。那時穿吃自然長遠,早早解盔卸甲,共享太平,豈不美哉?”</br></br>5《天聰實錄稿》,七年九月十四日,清太宗致朝鮮國王信:“貴國斷市,不過以我國無衣,因欲困我。我與貴國未市之前,豈曾赤身裸體耶?即飛禽走獸,亦自各有羽毛……滿洲、蒙古固以搶掠為生,貴國固以自守為素?!?lt;/br></br>6《天聰實錄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禎皇帝信:“滿洲國汗謹(jǐn)奏大明國皇帝:小國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圖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邊官作踐太甚,小國惱恨,又不得上達……今欲將惱恨備悉上聞,又恐以為小國不解舊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詳陳也。小國下情,皇上若欲垂聽,差一好人來,俾小國盡為申奏。若謂業(yè)已講和,何必又提惱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國之人,和好告成時,得些財物,打獵放鷹,便是快樂處。謹(jǐn)奏。”最后這句話甚是質(zhì)樸動人。</br></br>7崇禎五年,宣府巡撫沈?ず頹寰16薊ゲ磺址福崇禎便把兵部尚書熊明遇革職*辦,沈?は掠4撕笏更下旨給守邊的官員,任何人不得與滿清有片紙只字的交通*</br></br>8《明史·食貨志》:“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乎?”</br></br>十一</br></br>崇禎對袁崇煥的猜忌,從“請發(fā)內(nèi)帑事件”開始。帶兵的統(tǒng)帥追討欠餉,本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但債戶對于債主追討欠款,不論債主的理由如何充足,債戶自然而然的會對他十分憎恨,如果債主威名震于天下而又握有武力,十幾歲的少年債戶除了憎恨之外還會恐懼。崇禎又不敢懲罰袁崇煥和皇太極談和。這“不敢”兩字之中,自然隱伏了“將來和你算帳”的心理因素。</br></br>該年閏四月,加袁崇煥太子太保的頭銜,那是從一品,比兵部尚書又高了一級。到了下個月,便發(fā)生了殺毛文龍事件,這又增加了崇禎內(nèi)心對他的不滿和恐懼。</br></br>毛文龍是浙江杭州人。袁崇煥殺毛文龍在崇禎二年(公元一六二九),那是己巳年。早了一百八十年(一四四九),同樣是己巳年,我另一位同鄉(xiāng)杭州人于謙為明朝立了安邦定國的大功。那一年發(fā)生土木堡之變,皇帝被蒙古人擄去,于謙擊退外敵,安定了國家。于謙和袁崇煥都是兵部尚書,于做總督,袁做督師,地位相等1。兩人后來都被皇帝處死,都是明朝出名的大忠臣。</br></br>杭州人在江南雖然有“杭鐵頭”之稱,然而那是與性格柔和的蘇州人“蘇空頭”相對而言,很少去當(dāng)兵打仗的。戚繼光率領(lǐng)來平定倭寇、守御北邊,后來在戚死后又去抗日援朝的浙江兵,都是浙東義烏一帶的人。</br></br>毛文龍所以投軍,主要由于他有個舅舅在兵部做官。毛文龍喜歡下圍棋,常通宵下棋,愛說:“殺得北斗歸南?!迸跛麍龅娜耍f他的棋友中有一個道人,從圍棋中傳授了他兵法。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毛文龍的棋力一定相當(dāng)?shù)?,因為他的兵法實在并不高明。又有一個傳說:他上京去投靠舅舅的前夕,睡在于廟(于謙的廟,在杭州與岳廟并稱)里祈夢,夢到于謙寫了十六個字給他:“欲效淮陰,老了一半。好個田橫,無人作伴。”這十六個字后來果然“應(yīng)驗”了:韓信二十七歲為大將,毛文龍為大將時五十二歲;田橫在島上自殺時,有五百士自刎而殉,毛文龍在島上被殺,死的只他一人。這當(dāng)然是好事之徒事后捏造出來的。于謙見識何等超卓,又怎會將他這個無聊同鄉(xiāng)去和韓信、田橫相比?</br></br>毛文龍到北京后,得他舅舅推薦,到遼東去投效總兵李成梁,后來在袁應(yīng)泰、王化貞兩人手下,升到了大約相當(dāng)于團長的職位。他的功績主要是造火藥超額完成任務(wù)和練兵,可見此人是一個能干的后勤人員。遼東失陷后,他帶了一批部隊,在沿海各島和遼東、朝鮮邊區(qū)混來混去,打打游擊。他的根據(jù)地是在朝鮮,招納遼東潰散下來的中國敗兵和難民,勢力漸漸擴充,終于找到了一個機會,帶領(lǐng)了九十八人,渡鴨綠江襲擊鎮(zhèn)江城2,俘虜了清軍守將。這是明軍打敗清兵的罕有事件,王化貞大為高興,極力推薦,升他的官,駐在鎮(zhèn)江城。但不久清兵大軍反攻,鎮(zhèn)江城就失去了。毛文龍將根據(jù)地遷到朝鮮的皮島,自己仍在遼東朝鮮邊區(qū)打游擊。</br></br>皮島在鴨綠江口,與朝鮮本土只一水之隔,水面距離只不過相當(dāng)于過一條長江而已,北岸便是朝鮮的宣川、鐵山3。當(dāng)時朝鮮的義州、安州、鐵山一帶,因為鄰近中國,從遼東逃出來的漢人難民和敗兵紛紛涌到,喧賓奪主,漢人占了居民十分之七,朝鮮人只十分之三。皮島橫約八十里,逃到島上的漢人為數(shù)不少。毛文龍作為根據(jù)地后,再招納漢人,聲勢漸盛。明朝特別為他設(shè)立一個軍區(qū),叫作東江鎮(zhèn),升毛文龍為總兵。</br></br>那時袁崇煥剛出山海關(guān),還未建功。明朝唯一能與清兵打一下的,只有毛文龍一軍,所以他名氣相當(dāng)大。當(dāng)時董其昌曾上奏說:國家只要有兩個毛文龍,努爾哈赤可擒,遼地可復(fù)。他這道奏章,當(dāng)然只有書法上的價值,但由此也可見到一般朝臣對毛文龍的觀感。毛文龍不斷升官,升到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天啟皇帝提到他時稱為“毛帥”,不叫名字。</br></br>天啟四年五月,毛文龍遣將沿鴨綠江、越長白山,攻入滿清東部,被守將擊敗,全軍覆沒;五年六月及六年五月,曾兩次派兵襲擊滿清城寨,兩次都喪師敗歸。毛文龍打仗是不行的,可是連年襲擊滿清腹地,不失為有牽制作用。那時候明軍一見清兵就望風(fēng)而遁,毛文龍膽敢主動出擊,應(yīng)當(dāng)說勇氣可嘉。</br></br>天啟七年正月,清兵征朝鮮,因為毛文龍不斷在后方騷擾,于是分兵去攻他所駐守的鐵山。毛文龍大敗,逃上了皮島。</br></br>他在中朝邊區(qū)打游擊時,雖然屢戰(zhàn)屢敗,卻也能屢敗屢戰(zhàn)。上了皮島之后,有了大海的阻隔,清軍沒有水師,安全感大增,加之又上了年紀(jì),很快就腐化起來4。</br></br>他開始發(fā)揮后勤才能,在皮島大做生意,征收商船通行稅,那便是海上買路錢,派人去遼東和朝鮮挖人參。一方面向朝廷要糧要餉,又向朝鮮要糧食,理由是幫朝鮮抵抗清兵,要收保護費。朝鮮也只得時時運糧給他。他升官發(fā)財之后,對打仗更加沒有興趣了。當(dāng)時皮島駐軍有二萬八千,戰(zhàn)馬三千余匹,皮島之東的身彌島駐兵千余,作為皮島的外圍,寧錦大戰(zhàn)之時,毛文龍手擁重兵在旁,竟不發(fā)一兵一卒去支援,也不攻擊清兵后方作牽制。袁崇煥當(dāng)然極不滿意,但因管他不著,無可奈何。天啟年間,毛文龍不斷以大量賄賂送給魏忠賢和其他太監(jiān)、大臣,對朝中當(dāng)權(quán)派的公共關(guān)系做得極好。天啟五年,御史麥之令彈劾毛文龍,認(rèn)為他無用,遼東軍務(wù)不能依靠他。魏忠賢極力袒毛,說麥之令是熊廷弼的同黨,將他殺了。這樣一來,所有反對魏忠賢的東林黨清流派都恨上了毛文龍。</br></br>崇禎接位后,毛文龍作風(fēng)不改。朝廷覺得皮島耗費糧餉太多,要派人去核數(shù)查帳。毛文龍多方推托,總之是不歡迎御用會計師駕臨。</br></br>袁崇煥的新任命,理論上是有權(quán)管到皮島東江鎮(zhèn)的。朝中于是有人建議皮島的糧餉經(jīng)由寧遠轉(zhuǎn)運,意思是交由袁崇煥控制。甚至有人主張撤退皮島守軍,全部調(diào)去寧遠。這些主張,都遭到毛文龍的抗拒,而兵部又對毛相當(dāng)支持。</br></br>袁崇煥寫信給首輔錢龍錫商量,要殺毛文龍。錢回信勸他一切慎重。袁在北京時,也曾和錢龍錫商議過殺毛的事,當(dāng)時袁對錢龍錫說,要恢復(fù)遼東,必須從整肅東江鎮(zhèn)的軍紀(jì)開始。</br></br>袁崇煥決心要解決這件事。崇禎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袁崇煥離寧遠,去和毛文龍會談,約定了在旅順附近的一個小島上相會,這小島叫做島山5。從寧遠經(jīng)渤海到旅順,和從皮島經(jīng)黃海到旅順,海程大致相等,所以旅順是一個中間地點,也可說是中立地帶。那時毛文龍對袁崇煥已心存疑忌,如邀他到寧遠相會,他是不肯來的。袁崇煥如去皮島,卻又是身入險地。</br></br>袁崇煥除座船外,帶船三十八艘,出發(fā)前先試放西洋大炮,射程遠的五六里,近的三四里。二十六日到雙島,登州的軍官帶了兵船四十八艘來會。二十七日到島山停泊,旅順的軍官前來參見。袁崇煥帶眾將上山,到龍王廟去拜龍王,對眾將訓(xùn)話:“本朝開國,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諸君起初在鄱陽湖、采石磯大戰(zhàn),后來一直打到漠北,水戰(zhàn)固然勝,馬步戰(zhàn)也勝,才能驅(qū)逐胡元,統(tǒng)一中國。現(xiàn)在你們的水師只能以紅船在水上自守,滿清韃子不下海,難道能趕他們?nèi)牒4蛩畱?zhàn)么?所以水師必須也能陸戰(zhàn)。”他的抱負(fù)是要將水師訓(xùn)練成為海軍陸戰(zhàn)隊。</br></br>六月初一,毛文龍率領(lǐng)將士到達島山,與袁互相交拜。毛文龍呈上禮帖三封和三桌筵席。在船中吃過,袁崇煥和他談話,說道:“遼東海外,只有我和貴鎮(zhèn)二人,務(wù)必同心共濟,方能成功。我歷險來此,旨在商議進取。軍國大事,在此一舉。我有一個良方,只不知生病的人肯不肯服這一帖藥?!碑?dāng)晚兩人直談到二更。初二袁崇煥上島,犒賞毛的部屬,和毛又密談到三更。初三日又再談,袁崇煥要求皮島設(shè)文官監(jiān)軍,糧餉由寧遠轉(zhuǎn)發(fā),改編部隊,連談三日三夜,毛文龍始終不同意,到這時談判終于破裂。袁崇煥給他最后一個機會,勸他辭職回鄉(xiāng)。毛文龍說:“辭職回鄉(xiāng)這件事,我一直是在盼望的。只不過我對遼東事務(wù)很熟悉,解決了滿洲之后,可順勢襲取朝鮮了?!痹鐭犓笱圆粦M,更是不滿6。酒散后,袁傳副將汪翥上船密議,五更方畢。通宵部署,要殺毛文龍了。初四日,袁崇煥犒賞毛部兵將共三千五百七十五名,軍官每名三五兩不等,兵每名數(shù)錢,又將帶來的餉銀十萬兩交卸。同時和毛劃分職權(quán),此后旅順以東由毛指揮,旅順以西由袁指揮。毛文龍收到大筆銀子,對指揮權(quán)的區(qū)劃又十分滿意,減少了提防警惕。</br></br>初五日,袁崇煥邀毛文龍一起檢閱將士比賽射箭。相見后,袁崇煥說:“我明天要回寧遠了。貴鎮(zhèn)身當(dāng)國家海外重寄,請受我一拜?!闭f著下拜,毛文龍跪下還禮。大家上山后,袁的親信參將謝尚政指揮各營士兵布成一個大圍。毛文龍和隨從官員百余名在圍內(nèi),將毛部兵丁都隔在圍外。</br></br>袁崇煥問起毛文龍手下將官的姓名,居然大多數(shù)姓毛。袁崇煥覺得奇怪。毛文龍說:“他們都是我的義孫。”7袁崇煥笑了起來,跟著對毛部眾將說道:“你們在海外辛苦,兵士每個月只有五斗米的糧,甚至家中幾口人都分食此糧,想起來令人痛心。請大家受我一拜,感謝你們?yōu)閲冶M力,以后大家不必?fù)?dān)心沒有糧餉?!碑?dāng)即下拜。眾將磕頭答禮,甚是感動。</br></br>袁崇煥隨即提出幾件事來責(zé)問毛文龍,毛文龍抗辯。袁崇煥不客氣了,斥責(zé)道:“本部院披肝瀝膽,與你說了三日,只道你回頭是岸,也還不遲。哪曉得你狼子野心,總是一片欺誑到底。你目中沒有本部院,那也罷了。方今圣天子英武天縱,國法豈容得你?”命人除下他衣冠,綁了起來。毛文龍的態(tài)度仍是十分倔強,自稱無罪有功。</br></br>袁崇煥厲聲道:“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瞧我不起。本部院卻是能管將官之人。你說沒有罪么?你犯了十二大罪,我數(shù)給你聽:</br></br>“一、明朝的制度,大將在外,必由文臣監(jiān)督,你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肯受核。二、殺戮降人難民,謊報冒功,說殺的是清兵。三、宣稱如果南下,取登州和南京猶如反掌。四、每歲餉銀數(shù)十萬,但發(fā)給兵士的糧餉每月只有三斗半,侵盜軍糧。五、在皮島開馬市,擅自與外國貿(mào)易。六、部將數(shù)千名都冒稱姓毛,擅自封官。七、敗退時剽掠商船。八、你自己強搶良家婦女,部下效尤。九、驅(qū)策難民到遼東去偷挖人參,不肯去的就不發(fā)糧食,讓他們大批在島上餓死。十、將大量金銀送去京師賄賂,拜魏忠賢為義父,在島上替魏忠賢塑像。十一、鐵山一仗,大敗喪師,卻報稱有功。十二、設(shè)立軍區(qū)已達八年,不能恢復(fù)寸土,觀望養(yǎng)敵。”</br></br>這十二條罪狀數(shù)了出來,毛文龍魂不附體,只有叩頭求饒。</br></br>袁崇煥問毛的部將:“毛文龍該斬么?”諸將都嚇得不敢作聲。有人說毛文龍這些年來雖無功勞,但也辛苦出力。袁崇煥叱道:“毛文龍本來只不過是個尋常百姓,現(xiàn)今官居極品,滿門封蔭,已足夠酬答他的辛勞了,為甚么他還這樣悖逆?”于是向著北京叩頭,宣稱:“臣今天誅毛文龍以整肅軍紀(jì),諸將中若有行為如毛文龍的,也一概處決。臣如不能成功,請皇上也像誅毛文龍一樣的處決臣!”請出尚方劍來,命旗牌官將毛文龍在帳前斬決,向毛文龍部屬諭示:“只誅毛文龍一人,其余各人一概無罪。”毛文龍麾下將士無一敢動。袁崇煥命人收殮毛文龍,次日開吊拜奠,說:“昨日斬你,是為了朝廷大法。今日祭你,是為了僚友私情?!?lt;/br></br>隨即將毛部分為四隊,派毛文龍的兒子毛承祿、副將陳繼盛等四人分領(lǐng),犒賞軍士,盡除皮島毛文龍的虐政?;貙庍h后上奏稟報,最后說:毛文龍是大將,不是臣有權(quán)可以擅自誅殺的。臣犯了死罪,謹(jǐn)候皇上懲處。</br></br>崇禎得訊,大吃一驚,非常不以為然。但想毛文龍已經(jīng)死了,目前又正倚賴袁崇煥盡力,只得下旨嘉獎他一番,又下旨公布毛文龍的罪狀,逮捕毛文龍的駐京辦事處主任,以安袁崇煥之心。</br></br>袁崇煥擔(dān)心毛文龍的部下生變,奏請增加餉銀。但查核部隊實數(shù),兵員比毛文龍?zhí)搱髸r少得多了。崇禎見兵員少了,餉銀反增,頗為懷疑,但都一一批準(zhǔn)。以崇禎這樣剛強的性格,這時迫于形勢而不敢得罪袁崇煥,實已深深伏下了殺機。毛文龍在皮島,儼然是獨立為王的模樣,不接受朝廷派文官監(jiān)察核數(shù)、濫殺難民冒功、侵吞軍糧、軍紀(jì)不肅,的確有罪。但袁崇煥以尚方劍斬他的方式,卻也未免太戲劇化了些。明朝賜尚方劍給主帥,用意是給主帥以絕對權(quán)威,部將如不聽指揮,立即可以誅殺。然而毛文龍的罪行都非緊急,也不是反叛作亂。何況毛文龍也是受賜尚方劍的。</br></br>毛文龍在皮島,畢竟曾屢次出兵,騷擾滿清后方,是當(dāng)時海上惟一的一支機動游擊隊,滿清對他也一直頗為重視忌憚。</br></br>這十二條罪狀中,有幾條平心而論并不能成立。毛文龍說取登州、南京如反掌,只不過一時夸口,并非真的要造反;向外國買馬,當(dāng)是軍中需要;擅自封官是得到朝廷授權(quán)的,部將喜歡姓毛,旨在拍主帥的馬屁,也沒有甚么大不了;不能恢復(fù)寸土,只能說他無能,卻非有罪,要打敗清兵,恢復(fù)失地,談何容易?在島上為魏忠賢塑像,更難以加他罪名。天啟年間,魏忠賢權(quán)勢熏天,各省督撫都為魏忠賢建生祠、塑像而向他跪拜。當(dāng)時袁崇煥在寧遠也建了魏忠賢的生祠。時勢所然,人人難免。</br></br>毛文龍死后,部將心中不服,頗有逐漸叛去的,其中重要的叛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三人投降滿清,為清朝出了很大力氣,后來都封王。清初四大降王,除吳三桂外,其余孔、耿、尚三人都是毛文龍的舊部。不過這也不能說是袁崇煥的過失8。</br></br>對于“殺毛事件”,當(dāng)時輿論大都同情毛。一般朝臣認(rèn)為,毛文龍即使有罪,他是一個大軍區(qū)司令,也只能由皇帝下旨誅殺。皇帝的統(tǒng)治手段,主要只是賞與罰。袁崇煥擅殺大將,是嚴(yán)重的侵犯了君權(quán)。</br></br>我也覺得袁崇煥這件事做得不對,過分的橫蠻。將毛文龍逮捕,押解北京,交由皇帝去處置,才是合理的方式。當(dāng)時小說盛行,有人做了小說來稱譽毛文龍。一部是四十回的《遼海丹忠錄》,是杭州人陸云龍所作,大捧向鄉(xiāng)毛帥。另一部是作者不署名的《鐵冠圖》(不是講李自成事跡的那一部),以毛文龍為主角。</br></br>當(dāng)時大名士陳眉公對“殺毛事件”抨擊甚烈。另一個大名士錢謙益是毛文龍的朋友,對朝野輿論當(dāng)然也有影響?!睹骷颈甭浴飞踔琳f:袁崇煥捏造十二條罪名來害死了毛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道金牌來害死了岳飛完全一樣。卻又是過分的批評了。</br></br>推測袁崇煥所以用這樣的斷然手段殺毛,首先是出于他剛強果決的性格。其次,文人帶兵,一定熟讀孫子兵法,對于孫子殺吳王愛姬二人、因而使得宮中美女盡皆凜遵軍法的故事,對于“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軍法觀念,一定印象十分深刻。那時候?qū)庍h、錦州、薊州各處軍事要地都曾發(fā)生兵變,如不整飭軍紀(jì),根本不能打仗。袁崇煥明知這樣做不對,還是忍不住要殺毛,推想起來,也有自恃崇禎奈何他不得的成分。最后,毛文龍接近魏忠賢,袁崇煥接近東林清流,其中也難免有些黨派成見。</br></br>1督師本來比總督略高,但在于謙的時候還沒有設(shè)督師當(dāng)時總督是地位最高的帶兵文官。見吳晗:《明代的軍兵》。</br></br>2即今遼寧省安東之北的九連城,與朝鮮的義州隔鴨綠江相對。</br></br>3皮島在朝鮮寫作椴島。這個“椴”字,漢文音“駕”,但朝鮮人讀作pi音,所以中國人就簡稱為皮島。有一本相當(dāng)流行的講清史的通俗著作說皮島即海洋島,地理弄錯了。海洋島在皮島和大連之間,離皮島約一百海里。皮島是朝鮮地方,海洋島是中國地方。</br></br>4據(jù)朝鮮派去皮島的使者記載:毛文龍每天吃五餐,其中三餐有菜肴五六十品,寵妾八九人,珠翠滿身,侍女甚多。</br></br>5一般書籍(包括《明史》)上記載,都說袁毛的會晤地是在雙島。《荊駝逸史》中輯有《袁督師計斬毛文龍始末記》一文,采用的是日記體,從五月二十二日袁崇煥出發(fā)到六月十一日回寧遠,逐日記錄海程、所經(jīng)島嶼、風(fēng)勢、船只、兵員、官員姓名等等,十分詳盡,作者顯然是袁崇煥隨行的幕僚或部屬。</br></br>他寫作態(tài)度異常忠實,對于袁毛密談三日三夜,只記兩人“二更后方散”、“密語三更方散”,記錄兩人密談后的神色,卻不記密語內(nèi)容,全天憑空推測的言辭,合于現(xiàn)代要求最嚴(yán)格的報導(dǎo)體。該書記載袁毛相會的地點是在島山,離旅順陸路十八里,水路四十里,距雙島有半日水程,中間隔了松木島、豬島、蛇島、蝦蟆島等許多島嶼。我比較各種資料,覺得島山的說法更為可信。</br></br>6《始末記》記載當(dāng)時情形說:“酒敘至終,(袁)方有傲狀,毛帥有不悅意態(tài)?!?lt;/br></br>7后來大大有名的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都是毛文龍的義孫,那時叫做毛有德、毛精忠、毛可喜。</br></br>8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說:“吾以為此亦存乎其人耳。毛文龍不死,安知其不執(zhí)攣諸降王長?”意思說,毛文龍如果不死,說不定他反而是第一大降王呢。然而這也是揣測之辭了。</br></br>十二</br></br>這時候朝廷又欠餉不發(fā)了。袁崇煥再上奏章,深深憂慮又會發(fā)生兵變,更憂慮兵卒嘩變后不再接受安撫,從此變?yōu)椤按蟊I”。他說一定要發(fā)生一次兵變,才發(fā)一次欠餉,而發(fā)了欠餉之后,又一定將負(fù)責(zé)官員捉去殺了一批,這樣下去,永遠是“欠餉——兵變——發(fā)餉——殺官——欠餉”的循環(huán)1。這道奏章,當(dāng)然只有再度加深崇禎對他的憎恨。</br></br>崇禎二年春,袁崇煥上奏,說山海關(guān)一帶防務(wù)鞏固,已不足慮,但薊門單弱,須防敵人從西路進攻。這時薊遼總督是劉策,懦弱而不懂軍事。袁崇煥看到了防務(wù)弱點的所在,第一道奏章上去,朝廷沒有多加理會,他再上第二道、第三道。崇禎下旨交由部科商議辦理,但始終遷延不行。拖到十月,清兵果然大舉從西路入犯,正在袁崇煥料中。首當(dāng)其沖的,正是剛剛發(fā)生過索餉兵變的遵化。</br></br>明朝初年為了防備蒙古人,對北方邊防是全力注意的,好好修筑了長城,設(shè)立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統(tǒng)偏頭、寧武、雁門三關(guān))、陜西、延綏、寧夏、甘肅九大邊防軍區(qū),那便是所謂“九邊”。東起鴨綠江,西至酒泉,綿延數(shù)千里中,一堡一寨都分兵駐守。但后來注意力集中于遼東,其他八鎮(zhèn)的防務(wù)就廢弛了。</br></br>明太祖本來建都南京,成祖因為在北京起家,將都城遷了過去。在中國整個地形上,北京偏于東北,和財賦來源的東南相距甚遠。最不利的是,北京離國防第一線的長城只有一百多里,敵軍一攻破長城,快馬奔馳半天,就兵臨北京城下。金元兩朝以北京為首都,因為它們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敢深入中原,一旦有變,可以立刻轉(zhuǎn)身逃回本土。明朝的情況卻根本不同。成祖對蒙古采取攻勢,建都北京便于進攻,后來兵力衰弱,北京地勢上的弱點立刻暴露無遺2。本來,兩個互相敵對的社會是不可能長期對峙的,僵持一段時期之后,終究是非進則退3。明朝既堅決不肯和滿清議和,形勢上又無力進攻,再將京城暴露在敵人大兵團朝發(fā)夕至的極近距離之內(nèi),根本戰(zhàn)略完全錯誤。以漢人為主的中華民族所以偉大,主要是在文治教化,征戰(zhàn)本非所長4,如果基本戰(zhàn)略一錯,局勢就難以收拾了。</br></br>這次進軍皇太極親自帶兵,集兵十余萬,知道袁崇煥守在東路,攻打不進,于是由蒙古兵作先導(dǎo),繞道西路進攻。出發(fā)前對王公大臣說:“明朝若是肯和,我們采參開礦,與他們交易,換來布匹,大家共享太平,豈不極好?但我?guī)状稳那蠛?,明朝總是不允,這次非狠狠打一仗不可。”十月初五,抵達喀喇沁的青城。這條路很遠,行軍不便,諸將見到了前途的艱難,不少人便主張退兵,其中以代善及莽古爾泰兩大貝勒主張最力,認(rèn)為:深入敵境,勞師襲遠,如果糧匱馬疲,又怎么回得去?縱使攻進了長城,明人勢必聚集各路兵馬圍攻,我們便眾寡不敵,要是后路遭到堵截,恐無歸路。金人的根本是在遼寧、吉林一帶。從山海關(guān)進攻北京,那是安全的進軍路線,如果打不勝,退回去就是了?,F(xiàn)在遠遠的繞道蒙古,當(dāng)時運輸工具簡陋,糧草很容易接濟不上。那時代善四十九歲,是皇太極的二哥,莽古爾泰四十三歲,是皇太極的五哥,兩人比較老成持重。</br></br>少壯派大將岳托與濟爾哈朗等人則支持皇太極(當(dāng)時三十八歲,排行第八)的進軍主張。岳托是代善的兒子,當(dāng)時年齡不詳,相信最多三十歲,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堂弟,三十四歲,都是勇氣十足。那日開軍事會議密商,直開到深夜,在皇太極的堅持下決定繼續(xù)進攻。但皇太極也知道此行極險,第二日早晨重申軍令,不準(zhǔn)吃明人的熟食,以防下毒,不準(zhǔn)酗酒,采取柴草時必須眾人同行,不可落單,充分顯露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情。皇太極愛讀《三國演義》,這次出師,很有鄧艾伐蜀、深入險地的意味5。</br></br>自青城行了四天,到老河,兵分三路,皇太極命岳托、濟爾哈朗率右翼四旗和右翼諸部蒙古兵攻大安口;七哥阿巴泰、十二弟阿濟格率左翼四旗及左翼諸部蒙古兵攻龍井關(guān);他自己親率中軍攻洪山口。三路先后攻克,進入長城,進迫遵化。袁崇煥于十月二十八日得訊,立即兵分兩路,北路派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的趙率教帶騎兵四千西上堵截。他自己率同祖大壽、何可綱等大將從南路西去保衛(wèi)北京。沿途所經(jīng)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諸地,都留兵布防,準(zhǔn)備截斷清兵的歸路。崇禎正在惶急萬狀之際,聽得袁崇煥來援,自然是喜從天降,大大嘉獎,發(fā)內(nèi)帑勞軍(這次是心甘情愿了),發(fā)表袁崇煥作各路援軍總司令6。</br></br>袁崇煥部十一月初趕到薊州,十一、十二、十三,三天中與清兵在馬升橋等要隘接仗,每一仗都勝。清軍半夜里退兵。</br></br>但北路援軍卻遭到了重大挫敗。趙率教急馳西援,到達三屯營時,總兵朱國彥竟緊閉城門,不讓他部隊進城。趙率教無奈,只得領(lǐng)兵向西迎敵,在遵化城外大戰(zhàn),被清軍阿濟格所部的左路軍包圍殲滅,趙率教中箭陣亡。遵化陷落,巡撫王元雅自殺。</br></br>清軍越三河,略順義,至通州,渡河,進軍牧馬廠,兵勢如風(fēng),攻向北京。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中途堵截,都被擊潰。滿、侯兩部兵馬退保北京。</br></br>袁崇煥得到趙率教陣亡、遵化陷落的消息,既傷心愛將之死,又知局面嚴(yán)重,于是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余里,比清軍早到了二天,駐軍于北京廣渠門外。</br></br>袁崇煥一到,崇禎立即召見,大加慰勞,要他奏明對付清兵的方略,賜御饌和貂裘。同時召見的還有滿桂。他解去衣服,將全身累累傷疤給皇帝看,崇禎大為贊嘆。袁崇煥以士馬疲勞,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禎心中頗有疑忌,不許他部隊入城。袁崇煥要求屯兵外城,崇禎也不準(zhǔn),一定要他們在城外野戰(zhàn)。</br></br>清兵東攻,一路上勢如破竹,在高密店偵知袁軍已到,都是大驚失色,萬萬想不到袁崇煥會來得這樣快。</br></br>二十日,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zhàn)。袁崇煥這時候不能再輕袍緩帶、談笑用兵了,他穿了甲胄,親自上陣督戰(zhàn)。從上午八時打到下午四時,惡斗八小時,勝負(fù)不決。</br></br>滿桂率兵五千守德勝門。當(dāng)時北京軍民在城頭觀戰(zhàn),但見清兵沖突而西,從城上望下來,如黑云萬朵,挾迅風(fēng)而馳,須臾已過。一場激戰(zhàn),滿桂受傷,血染征袍,五千兵只剩下了三千人。清兵威猛如此,北京人自然看得心驚膽裂。北京城頭守軍放大炮支援滿桂,但炮術(shù)奇差,炮彈打入滿桂軍中,殺傷了不少士卒。</br></br>主戰(zhàn)場是在廣渠門。袁崇煥和清兵打到傍晚(幸好城頭守軍沒有放炮支援袁軍),清兵終于不支敗退,退了十余里。袁軍直追殺到運河邊上。這場血戰(zhàn),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袁崇煥也中箭受傷7。</br></br>這一役之后,清兵眾貝勒開會檢討。皇太極的七哥阿巴泰按軍律要削爵?;侍珮O說:“阿巴泰在戰(zhàn)陣和他兩個兒子相失,為了救兒子,才沒有按照預(yù)定的計劃作戰(zhàn),然而并不是膽怯。我怎么可以定我親哥哥的罪?”便寬宥了他8??梢娺@一仗清軍敗得很狼狽。</br></br>皇太極與諸貝勒都說:“十五年來,從未遇到過袁崇煥這樣的勁敵。”于是不敢再逼近北京,駐兵在海子、采囿之間。袁崇煥來援北京時,因十萬火急,只帶了馬軍五千作先頭部隊,其后又到了騎兵四千,廣渠們這場大戰(zhàn),是以九千兵當(dāng)十余萬大軍,其實是勝得十分僥幸的。當(dāng)時一來袁軍一鼓作氣,奮勇抗敵,二來清軍突然遇到袁軍,心中先已怯了,斗志不堅。</br></br>袁崇煥知道這一仗僥幸獲勝,在軍事上并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貪圖僥幸。他對部屬說:“按照兵法,僥幸得勝,比打敗仗還要不好?!币驗榕鲞\氣而打勝,也可因運氣不好而敗,一敗就不可收拾。但如謀定而后戰(zhàn),事先籌劃好第二個步驟,即使敗了一仗,也無大患??墒浅绲澮娗灞鴽]有遠退,不斷的催促袁崇煥出戰(zhàn)。袁崇煥說,估計關(guān)寧步兵全軍于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軍到達,就可和清兵決戰(zhàn)。</br></br>這時清軍中的大將見到袁崇煥兵少,主張立刻攻城?;侍珮O終是忌憚袁崇煥,不肯攻城,推托說是怕?lián)p失良將。其實即使在袁崇煥步軍大隊開到之后,還是不應(yīng)和清兵決戰(zhàn)。明軍的戰(zhàn)斗力遠不如清兵,雙方人數(shù)如約略相等,明軍勝少敗多。在京城外決戰(zhàn),在明方是太過冒險,萬一(其實不是萬一,而是極有可能)袁軍潰敗,甚至全軍覆沒,北京立刻失陷,崇禎就得提前十五年上吊了。決不能拿京師和皇帝來孤注一擲,作為賭注。但多過得一天,明軍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勤王之師便多到一批。任何平庸的將才也看得到:應(yīng)當(dāng)大軍在城外堅守不戰(zhàn),派游軍去截斷清兵的糧道,焚燒清兵糧草,再派兵去占領(lǐng)長城各處要隘,使清兵完全沒有退路,然后與清兵持久對抗。簡單說來,就是“堅壁清野”。</br></br>在任何地方打仗,都須設(shè)法立于不敗之地。在京城抗敵,更是絕對要立于不敗之地。除非先將皇帝與統(tǒng)帥部先行撤出京城。</br></br>時間一久,清軍身在險地,軍心必然動搖,困在北京郊外,進是進不得,退又退不了,變成了甕中之鱉。這時袁崇煥兵權(quán)統(tǒng)一,只待援軍云集,就可對清軍四面重重圍困。兩軍交戰(zhàn),勝敗之分全在乎一股氣勢。明軍戰(zhàn)斗力雖然不行,但眼見必勝,兵將都想立功,自然不會一觸即潰。三個月、四個月的打下來,清兵非覆沒不可。</br></br>在這其間,明軍應(yīng)當(dāng)再派兵進攻遼陽、沈陽。清兵傾巢而出,本部全然空虛。明軍要攻占遼沈決非難事。取得遼沈后,將一些清軍的家屬送去清軍營中,清兵哪里還有斗志?事實上當(dāng)然不能這樣順利。皇太極和眾貝勒善于用兵,立刻就會全軍急退,沖出長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軍尚未合圍,相信袁崇煥攔他們不住。但西路沿途追擊,東路另出大軍去攻遼沈而作牽制,清兵大軍雖能退回本部,卻非輸?shù)靡粩⊥康夭豢伞?lt;/br></br>皇太極這次偷襲實在十分冒險。孫子兵法的重要原則是:設(shè)法引敵人進入于我有利的陣地;讓敵人辛辛苦苦的遠道來攻,我以逸待勞;敵人初來時兵勢鋒銳,應(yīng)當(dāng)持重不戰(zhàn),待得敵人困頓怠懈而想退兵之時,便乘機進擊9。這些求之不得的良機,突然之間都出現(xiàn)了。袁崇煥熟讀孫子兵法,以他的大才,當(dāng)然能善于利用,就算不能一舉而滅了滿清,至少也可以令清兵十余年不敢再來進犯。</br></br>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德軍猛攻斯大林格勒。蘇軍一面扼守堅城,一面另遣大軍抄德軍后路,終于聚殲德軍三十三萬人。經(jīng)此役后,德軍就此一蹶不振。蘇軍元帥朱可夫的戰(zhàn)略,基本原則也不過是“守堅城,抄后路,聚殲之”九字而已。</br></br>然而崇禎是個十分急躁、毫無韌力的青年,那時還沒滿十九歲,一見袁崇煥按兵不動,登時便不耐煩起來,不住的催他出戰(zhàn)。袁崇煥一再說,要等步兵全軍到達才可進攻,現(xiàn)在只有九千騎兵,和敵兵十余萬決戰(zhàn),難求必勝。料想崇禎就懷疑起來了:“你不肯出戰(zhàn),到底是甚么居心?想篡位么?想脅迫我答應(yīng)議和么?你從前不斷和皇太極書信往來,到底有甚么密謀?你為甚么一早就料到金兵要從西路來攻北京?”他的性格本來就十分多疑,敵軍兵臨城下,又驚又怕之際,想象力定然十分豐富。</br></br>這時又有尤世威一路援兵到達,另有侯世祿部一軍,兩路部隊人數(shù)不多,戰(zhàn)斗力也不強,如派去和清兵交鋒,一戰(zhàn)即潰,反而擾亂全軍軍心,影響京師城防。袁崇煥派尤世威部去守昌平,那是明成祖以來歷代皇帝的陵寢所在,如果給清兵攻占,掘了皇帝祖宗的墳?zāi)梗耸路峭】?。他派侯世祿部去守三河,以作薊州的后應(yīng),目的是牽制清軍,乘機可截斷清兵歸路。北京的衛(wèi)戍部隊本來有所謂“京營”,在明太祖時是全國諸軍之冠,精銳之極,可是這時久未訓(xùn)練,早已無用bc,所以袁崇煥派滿桂和自己所帶的九千騎兵守北京。崇禎見他并不將所有援兵都調(diào)來守北京,更加憂慮重重??傊?,他見清兵來攻,已嚇得魂飛魄散,只盼望所有援軍的一兵一卒,都在北京城外保衛(wèi)他皇上萬歲一個人。他完全不明白打仗的道理。一支部隊如果派出去攻擊敵軍后路,所發(fā)生的作用,往往比守在北京城外要大得多。</br></br>清兵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退到南海子,潰敗之后,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舉燒殺出氣。北京城里居民的心理是和皇帝一樣的,顧到的只是自己身家性命,大家聽信了謠言,說袁崇煥不肯出戰(zhàn),別有用心。許多人說清兵是他引來的,目的在“脅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張的和議。于是有人在城頭向城下的袁部騎兵拋擲石頭,罵他們是“漢奸兵”。石頭砸死了幾名兵士。</br></br>這種盲目的群眾心理,實在是很可怕的,近代的群眾心理學(xué)書籍中常有提到。第一次寧遠大戰(zhàn),清兵猛攻,眼見城破在即,百姓就大罵袁崇煥害人,清兵退后,便即大哭拜謝。據(jù)動物學(xué)家的調(diào)查報告,合群的動物(如老鼠)在遇到危難時,往往會撕殺同類,或許是出于同一心理。</br></br>就在這時候,清兵捉到了兩名明官派在城外負(fù)責(zé)養(yǎng)馬的太監(jiān),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侍珮O心生一計,派了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甚、達海等人監(jiān)守。俘虜了兩名小小太監(jiān),何必要派五名將領(lǐng)來監(jiān)守?其中當(dāng)然有計。高、鮑、寧三人是投降滿清的漢人。到得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我二人依照皇太極所授的密計,大聲“耳語”,互相說道:“這次撤兵,并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不見到么?皇上單獨騎了馬逼近敵人,敵人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商量了好久,那兩名軍官就回去了?;噬虾驮綆熞延忻芗s,大事不久就可成功?!?lt;/br></br>這兩名太監(jiān)睡在旁邊,將兩人的話都聽得清清楚楚。十一月三十日,皇太極命守者假意疏忽,讓楊春逃回北京。楊春將聽到的話一五一十的稟報了崇禎bd。</br></br>第二天,十二月初一,崇禎召袁崇煥和祖太壽進宮,問不了幾句,就喝令將袁崇煥逮捕,囚入御牢。</br></br>祖大壽眼見之下,嚇得手足無措,出北京城后等了三天,見袁崇煥始終沒有獲釋。崇禎派太監(jiān)向城外袁部宣讀圣旨,說袁崇煥謀叛,只罪一人,與眾將士無涉。眾兵將在城下大哭。祖大壽與何可綱驚怒交集,立即帶了部隊回錦州去了be。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袁部主力部隊,在途中得悉主帥無罪被捕,北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說他們是“漢奸兵”,當(dāng)然也就掉頭而回。中國歷史上甚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敵軍兵臨城下而將城防總司令下獄,卻是第一次發(fā)生。</br></br>崇禎見祖大壽帶領(lǐng)精兵走了,不理北京的防務(wù),這一下可急起來了,忙派了內(nèi)閣全體大學(xué)士與九卿到獄中,要袁崇煥寫信招祖大壽回來。袁崇煥心中不服,不肯寫,說道:“皇上如有詔書,要我寫信,我當(dāng)然奉旨。再說,我本來是督師,祖大壽聽我命令?,F(xiàn)今我是監(jiān)獄里的犯人,就算寫了信,祖大壽也不會重視?!钡绲澆豢系皖^,不肯正式下旨命他寫信,只是不斷派太監(jiān)出來催促。后來兵部職方司郎中余大成勸袁崇煥說:“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終須以國家為重?!痹鐭ㄏ氲搅恕耙試覟橹亍蔽遄?,于是克制了自己的倔強脾氣,寫了一封極誠懇的信,要祖大壽回兵防守北京。</br></br>這時候祖大壽已沖出山海關(guān)北去,崇禎派人飛騎追去送信。追到軍前,祖大壽軍中喝令放箭,這時袁部將士怒不可遏,已把崇禎當(dāng)敵人了。送信的人大叫:“我奉袁督師之命,送信來給祖總兵,不是朝廷的追兵。”祖大壽騎在馬上,等他過來。使者遞過信去。祖大壽讀了信后,下馬捧信大哭,一軍都大哭。祖大壽對母親很孝順,他母親又很勇敢,兒子行軍打仗,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常常跟著部隊。這時她勸兒子說:“本來以為督師已經(jīng)死了,咱們才反出關(guān)來,謝天謝地,原來督師并沒有死。你打幾個勝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軍,皇上就會答允。現(xiàn)今這樣反了出去,只有加重督師的罪名?!弊娲髩塾X得母親的話很對,當(dāng)即回師入關(guān),和清兵接戰(zhàn),收復(fù)了永平、遵化一帶。也即是切斷了清兵的兩條重要退路bf。</br></br>如果這時崇禎立刻悔悟,放袁崇煥出來重行帶兵,仍然大有擊破清兵的機會。但崇禎只是一味急躁求戰(zhàn),下旨分設(shè)文武兩經(jīng)略。這又是事權(quán)不統(tǒng)一的大錯誤,大概他以為文武分權(quán),總不能兩個經(jīng)略一起造反。文經(jīng)略是兵部尚書梁廷棟,武經(jīng)略是滿桂。</br></br>清兵于十二月初一攻克良鄉(xiāng),得到袁崇煥下獄的消息,皇太極大喜,立即自良鄉(xiāng)回軍,至蘆溝橋,擊破明副總兵申甫的車營,迫近北京永定門。</br></br>申甫的所謂“車營”,是崇禎在惶急中所做的許多可笑事情之一。申甫本來是個和尚,異想天開的“發(fā)明”了許多新式武器,包括獨輪火車、獸車、木制西式槍炮等等,自吹效力宏大。崇禎信以為真,立即升他為副總兵,發(fā)錢給他在北京城里招募了數(shù)千名市井流氓,成立新式武器的戰(zhàn)車部隊。大學(xué)士成基命去檢閱新軍,認(rèn)為決不可用,崇禎不聽?;侍珮O回師攻來時,這個戰(zhàn)車部隊出城交鋒,一觸即潰,木制大炮自行爆炸,和尚發(fā)明家陣亡。</br></br>滿桂身經(jīng)百戰(zhàn),深知應(yīng)當(dāng)持重,不可冒險求戰(zhàn),但皇帝催得急迫之至,若不出戰(zhàn),勢必與袁崇煥一樣,無可奈何之下,只得與總兵孫祖壽、麻登云、黑云龍等集騎兵、步兵四萬列陣。皇太極令部屬冒穿明兵服裝,拿了明軍旗幟,黎明時分突然攻近。明軍不分友敵,登時大亂,滿桂、孫祖壽都戰(zhàn)死,黑云龍、麻登云被擒。京師大震。</br></br>這時祖大壽、何可綱等得到袁崇煥獄中手書,又還兵來救?;侍珮O對袁部終是忌憚,感到后路所受到的威脅嚴(yán)重,于是并不進攻北京,寫了兩封議和的信,放在安定門和德勝門城門口,取道冷口而還遼東。</br></br>當(dāng)清兵圍城時,崇禎的張皇失措,不單表現(xiàn)在將袁崇煥下獄一事上,此外倒霉的大臣還有不少。他認(rèn)為兵部尚書王洽處置不善,下獄。王洽相貌堂堂,魁梧威猛,當(dāng)時是很出名的。崇禎用他做兵部尚書,就是看中了他的相貌,說他像個“門神”。當(dāng)時北京人私下說,門神一年一換,這個王門神的兵部尚書一定做不長久。果然不到過年,門神就除下來了。圍城時一切混亂,監(jiān)獄中的囚犯乘機大舉越獄,于是刑部尚書和侍郎下獄。崇禎又“發(fā)覺”北京的城墻不大堅固,似乎擋不住清兵猛攻,其實,那時城墻就算堅固之極,他也會覺得還不夠堅固,于是將工部尚書和工部幾名郎中一起在朝廷上各打八十棍再下獄。三個郎中兩個年老、一個體弱,都在殿上當(dāng)場活活打死了。至于那個薊遼總督劉策,他負(fù)責(zé)的長城防線被清兵攻破,崇禎將他處死,更是不在話下。</br></br>當(dāng)時各地來北京勤王的部隊著實不少,本來由袁崇煥統(tǒng)一指揮,大可發(fā)揮威力。袁崇煥一下獄,各路兵馬軍心大亂,再加上欠餉和指揮混亂,山西和陜西的兩路援軍都潰散回鄉(xiāng),成為“流寇”的骨干?!傲骺堋北緛矶际丘嚸?,只會搶糧,不會打仗,這些潰兵一加入,有了軍事上的領(lǐng)導(dǎo),情形完全不同了?!傲骺堋闭嬲蔀槊鞒耐{,就從那時開始。</br></br>1《明清史料》甲編,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奏:“今各邊兵餉,歷過未給二百余萬。凡請餉之疏,俱未蒙溫諭,而索餉兵嘩,則重處任事之臣。一番共嘩,一番發(fā)給,一番逮治。嘩則餉,不嘩則不得餉。去年之寧遠,今年之遵化,謂嘩不由餉乎?近各鎮(zhèn)多以嘩矣。嘩不勝嘩,誅不勝誅,外防虜訌,內(nèi)防兵潰。如秦之大盜,嘩兵為倡,可鑒也?!?lt;/br></br>2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yán),上下精神斃于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br></br>c.p.fitzgerald:china,ashortculturalhistory(中國文化簡史):“首都的地位,是明朝主要的弱點之一,是它覆亡的主要原因?!痹摃鴮γ鞒ǘ急本┑牟焕性敿毞治?,見p.463-464。3arnoldtoynbee:astudyofhistory(歷史研究)的引論中說:“一個比較文明的社會與一個比較落后的社會之間的疆界,如果不再推移,疆界不會就此平衡穩(wěn)定,時間過去,發(fā)展會傾向于對比較落后的社會有利?!?lt;/br></br>4bertrandrussell:theproblemofchina(中國問題):“中華帝國所以能夠一直持續(xù)到今日,并非由于任何軍事技術(shù);相反的,以它的疆域和資源來說,在大多數(shù)時間中,它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都是衰弱無能的?!?lt;/br></br>5皇太極在回軍的諭示中說,此行是“渡陳倉、陰平之道,(定)破釜沉舟之計?!?lt;/br></br>6《崇禎長編》,十一月十五日兵部有疏云:“畿東州縣,風(fēng)鶴相驚,人無固志。自督師提兵入援,分派駐防,遂屹然無恙?!钡弥迹骸爸I兵部:袁崇煥入關(guān)赴援,駐師豐潤,與薊軍東西猗角,朕甚嘉慰。即傳諭崇煥,多方籌劃,計出萬全,速建奇功,以膺懋賞?!庇种I:“各路援兵,全聽督師袁崇煥調(diào)度?!背绲澾@道上諭中,“計出萬全”與“速建奇功”兩件事根本是大大矛盾的。</br></br>7朝鮮對明清戰(zhàn)事密切注意,所以朝鮮方面的記載也很有參考價值。據(jù)朝鮮《仁祖實錄》卷二十二:“(袁)軍門領(lǐng)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于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魔戰(zhàn)十?dāng)?shù)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里。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zhàn)之功也。”</br></br>8《清史稿·阿巴泰傳》。</br></br>9《孫子》:“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近待遠,以佚待勞?!薄肮噬朴帽?,避其銳氣,擊其惰歸?!?lt;/br></br>bc《崇禎長編》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兵科給事中陶崇道疏言:“昨工部尚書張風(fēng)翔親至城頭,與臣同閱火器,見城樓所積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詢之將領(lǐng),皆各茫然,問之士卒,百無一識。有其器而不能用,與無器同;無其器以乘城,與無城同。臣等能不為之心寒乎?”明軍守城,主要是靠火器,守城將士連火器都不會使用,由放大炮反而殺傷滿桂部隊可知。如果沒有袁崇煥來援,北京非給清兵攻陷不可。</br></br>bd據(jù)王氏《東華錄》天聰三年所載。又據(jù)《崇禎長編》二年十二月甲子:“大清兵駐南海子,提督大壩馬房太監(jiān)楊春、王成德為大清兵所獲,口稱:‘我是萬歲爺養(yǎng)馬的官兒?!笄灞鴮畲旱葞е恋聞匍T鮑姓等人看守?!眀e崇禎二年十二月甲戌,祖大壽疏言:“比因袁崇煥被拿,宣讀圣諭,三軍放聲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奮勇圖功以贖督師之罪,此捧旨內(nèi)臣及城上人所共聞共見者,奈訛言日熾,兵心已傷。初三日,夜哨見海子外營火,發(fā)兵夜擊,本欲拚命一戰(zhàn),期建奇功,以釋內(nèi)外之疑,不料兵忽東奔……”祖大壽此疏當(dāng)然有卸免自己責(zé)任的用意,但當(dāng)時士卒憤慨萬分,自動?xùn)|奔的情形也必存在。</br></br>bf袁崇煥獄中寫信、祖大壽接信后回師等情狀見余大成《剖肝錄》。永平即今盧龍縣,當(dāng)時為府治。</br></br>十三</br></br>袁崇煥蒙冤下獄,朝中群臣大都知他冤枉。內(nèi)閣大學(xué)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書王來光都上疏解救??偙娲髩凵蠒赶髀殲槊?,為皇帝死戰(zhàn)盡力,以官階贈蔭請贖袁崇煥之“罪”。袁崇煥的部屬何之壁率同全家四十余口,到宮外申請,愿意全家入獄,代替袁崇煥出來。崇禎一概不準(zhǔn)。崇禎一定很清楚的知道,單憑楊太監(jiān)從清軍那里聽來的幾句話,就此判定袁崇煥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何況這“群英會蔣干中計”的故事,人人皆知?;实鄱闪舜蟀啄槻懿?,太也可羞。這時發(fā)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御史曹永祚忽然捉到了奸細劉文瑞等七人,自稱奉袁崇煥之命通敵,送信去給清軍。這七名奸細交給錦衣衛(wèi)押管。崇禎命諸大臣會審,不料到第二天辰刻,諸大臣會齊審訊,錦衣衛(wèi)報稱:七名奸細都逃走了。眾大臣相顧愕然,心中自然雪亮,皇上決心要殺袁崇煥。錦衣衛(wèi)是皇帝的御用警察,放走這七名“奸細”,自然是出于皇帝的密旨。猜想起來,那御史曹永祚本來想附和皇帝,安排了七名假奸細來誣陷袁崇煥,但不知如何,部署無法周密,預(yù)料眾大臣會審一定會露出馬腳。崇禎就吩咐錦衣衛(wèi)將七名奸細放了,更可能是悄悄殺了滅口。</br></br>對于這件事,負(fù)責(zé)監(jiān)察查核軍務(wù)的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向皇帝指出了嚴(yán)重責(zé)問。崇禎難以辯駁,只得敷衍他說,待將袁崇煥審問明白后,便即派去邊疆辦事立功,還準(zhǔn)備升他的官。崇禎這個答復(fù),其實已等于承認(rèn)袁崇煥無罪1。</br></br>兵部職方司主管軍令、軍政,對軍務(wù)內(nèi)情知道得最清楚。職方司郎中(司長)余大成極力為袁崇煥辯白,與兵部尚書梁廷棟幾乎日日為此事爭執(zhí)。當(dāng)時朝廷加在袁崇煥頭上的罪名有兩條,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議”。所謂叛逆,惟一的證據(jù)是擅殺毛文龍,去敵所忌。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手續(xù)上固有錯誤,可是毛死之后,崇禎明令公布毛文龍的罪狀,又公開嘉獎袁崇煥殺得對,就算當(dāng)真殺錯,責(zé)任也是在皇帝了,已不能作為袁崇煥的罪名2。</br></br>嘉靖年間,曾有過一個類似的有名例子:在徐階的主持下,終于扳倒了大奸臣嚴(yán)嵩、嚴(yán)世蕃父子。嚴(yán)世蕃十分工于心計,在獄中設(shè)法放出空氣,說別的事情我都不怕,但如說我害死沈煉、楊繼盛,我父子就難逃一死。三法司聽到了,果然中計,便以此定為他的主要罪名。徐階看了審案的定稿之后,說道:“這道奏章一上去,嚴(yán)公子就無罪釋放了?!比ㄋ久栐?。徐階解釋理由:殺沈楊二人,是嘉靖皇帝下的特旨,你們說沈楊二人殺錯了,那就是指責(zé)皇上的不是?;噬显蹩险J(rèn)錯?結(jié)果當(dāng)然釋放嚴(yán)世蕃,以證明皇帝永遠正確。三法司這才恍然大悟,于是胡亂加了一個“私通倭寇”的罪名,就此殺了嚴(yán)世蕃。</br></br>但崇禎對于這樣性質(zhì)相同的簡單推論,竟是完全不顧。</br></br>至于“擅主和議”,也不過是進行和平試探而已,并非“擅締和約”。袁崇煥提出締和建議而給朝廷否決,崇禎如果認(rèn)為他“擅主和議”是過失,當(dāng)時就應(yīng)加以懲處,但反而加他太子太保的官銜,自二品官升為從一品,又賜給他蟒袍、玉帶和銀幣。又升又賞,“擅主和議”這件事當(dāng)然就不算罪行了。這時關(guān)外的將吏士民不斷到總督孫承宗的衙門去號哭,為袁崇煥呼冤,愿以身代。孫承宗深信袁崇煥是無罪的,極力安撫祖大壽,勸他立功,同時上書崇禎,盼望以祖大壽之功來贖袁崇煥之“過”。崇禎不予理睬。</br></br>有一個沒有任何功名職位的布衣程本直,在這時候顯示了罕有的俠義精神。這樣的事,縱然在輕生重義的戰(zhàn)國時代,也足以轟傳天下。</br></br>程本直與袁崇煥素?zé)o淵源,曾三次求見都見不著,到后來終于見到了,他對袁欽佩已極,便投在袁部下辦事,拜袁為老師。袁被捕后,程本直上書皇帝,列舉種種事實,為袁崇煥辯白,請求釋放,讓他帶兵衛(wèi)國。這道白冤疏寫得怨氣沖天,最后申請為袁崇煥而死3。崇禎大怒,將他下獄,后來終于將他殺了,完成他的志愿。</br></br>大學(xué)士韓p是袁崇煥考中進士的主考官,是袁名義上的老師,因此而被迫辭職。御史羅萬爵申辯袁崇煥并非叛逆,因而削職下獄。御史毛羽健曾和袁崇煥詳細討論過五年平遼的可能性,因此而罷官充軍。</br></br>當(dāng)時朝臣之中,大約七成同情袁崇煥,其余三成則附和皇帝的意思,其中主張殺袁崇煥最力的是首輔溫體仁和兵部尚書梁廷棟。</br></br>溫體仁是浙江烏程(吳興)人,在《明史》中列于《奸臣傳》。他和毛文龍是大同鄉(xiāng),一心要為毛報仇。梁廷棟和袁崇煥是同年,同是萬歷四十七年的進士,又曾在遼東共事。當(dāng)時袁崇煥是他上司,得罪過他。他心中記恨,既想報仇,又要討好皇帝。</br></br>崇禎身邊掌權(quán)的太監(jiān),大都在北京城郊有莊園店鋪私產(chǎn),清兵攻到,焚燒劫掠,眾太監(jiān)損失很大,大家都說袁崇煥引敵兵進來。毛文龍在皮島當(dāng)東江鎮(zhèn)總兵之時,每年餉金數(shù)十萬,其中一大部分根本不運出北京,便在京城中分給了皇帝身邊的用事太監(jiān)。毛文龍一死,眾太監(jiān)這些大收入都斷絕了。此外還有幾名御史高捷、袁弘勛、史范土等人,也主張殺袁崇煥,他們卻另有私心。當(dāng)袁崇煥下獄之時,首輔是錢龍錫,他雖曾批評袁崇煥相貌不佳,但一向?qū)υ苤С?。高捷等人在天啟朝附和魏忠賢。懲辦魏忠賢一伙奸黨的案子叫做“逆案”,高捷、史玫勸鋼杏忻,只不過罪名不重,還是有官做。錢龍錫是辦理“逆案”的主要人物之一。高捷一伙想把袁崇煥這案子搞成一個“新逆案”,把錢龍錫攀進在內(nèi)。因為袁崇煥曾與錢龍錫商量過殺毛文龍的事,錢并不反對,只勸他慎重處理?!靶履姘浮币怀?,把許多大官誣攀在內(nèi),老逆案的臭氣就可沖淡了。結(jié)果新逆案沒有搞成,但錢龍錫也丟官下獄,定了死罪,后來減為充軍。</br></br>滿桂部隊最初敗退到北京時,軍紀(jì)不佳,在城外擾民,北京百姓不分青紅皂白,把罪名都加在袁崇煥頭上。</br></br>個人的私怨、妒忌、黨派沖突、謠言,交織成了一張誣陷的羅網(wǎng),而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袁崇煥親信謝尚政的叛賣。謝尚政是東莞人,武舉,袁崇煥第一次到山海關(guān)、第一次上奏章就保薦他,說是自己平生所結(jié)的“死士”,可見是袁崇煥年輕時就結(jié)交的好朋友。他在袁的提拔下升到參將。袁殺毛文龍,就是這個謝參將帶兵把毛部士卒隔在圍外。兵部尚書梁廷棟總覺得要殺袁沒有甚么充分理由,便授意謝尚政誣告,答允他構(gòu)成袁的罪名之后可以升他為福建總兵。謝尚政利欲熏心,居然就出頭誣告這個平生待他恩義最深的主帥。以袁崇煥知人之明,畢竟還是看錯了謝尚政。要了解一個人,那是多么的困難!袁崇煥對崇禎的胡涂與奸臣的誣陷,或許并不痛恨,因為崇禎與眾奸臣本來就是那樣的人,但對于謝尚政的忘恩負(fù)義,一定是耿耿于懷吧?或許,他也曾想到了,就算是岳飛,也被部下大將王貴所誣告,因而構(gòu)成了風(fēng)波亭之獄。只是王貴誣告,是由于秦檜、張俊的威迫,謝尚政卻是受了利誘,比較起來,謝尚政又卑鄙些??墒侵x尚政枉作小人,他的總兵夢并沒有做成,不久梁廷棟以貪污罪垮臺,查到謝尚政是賄賂者之一,謝也因此革職。</br></br>袁崇煥的罪名終于確定了,是胡里胡涂的所謂“謀叛”。崇禎始終沒有叫楊太監(jiān)出來作證。擅殺毛文龍和擅主和議兩件事理由太不充分,崇禎無論如何難以自圓其說,終于也不提了。本來定的處刑是“夷三族”,要將袁崇煥全家、母親的全家、妻子的全家都滿門抄斬。余大成去威嚇主理這個案子的兵部尚書梁廷棟:“袁崇煥并非真的有罪,只不過清兵圍城,皇上震怒。我在兵部做郎中,已換了六位尚書,親眼見到?jīng)]一個尚書有好下場。你做兵部尚書,怎能保得定今后清兵不再來犯?今日誅滅袁崇煥三族,造成了先例,清兵若是再來,梁尚書,你顧一下自己的三族罷?!?lt;/br></br>梁廷棟給這番話嚇怕了,于是和溫體仁商議設(shè)法減輕處刑,改為袁崇煥凌遲,七十幾歲的母親、弟弟、妻子,幾歲的小女兒充軍三千里。母家、妻家的人就不牽累了4。</br></br>“凌遲”規(guī)定要割一千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能將人殺死,否則劊子手有罪,那就是所謂“千刀萬剮”。所以罵人“殺千刀”是最惡毒的咒罵。</br></br>袁崇煥被綁上刑場,劊子手還沒有動手,北京的眾百姓就撲上去搶著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內(nèi)臟。劊子手依照規(guī)定,一刀刀的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眾百姓圍在旁邊,紛紛叫罵,出錢買他的肉,一錢銀子只能買到一片,買到后咬一口,罵一聲:“漢奸!”5</br></br>因為北京城的百姓認(rèn)定,去年清兵圍城是他故意引來的。很難說這樣的謠言從何而來,是痛恨袁崇煥的大臣與太監(jiān)們散播出去的?還是一般群眾天生的喜歡聽信謠言?又或許,受到了重大驚恐和損失的北京百姓需要一個發(fā)泄的對象?</br></br>從長遠來說,人民的眼睛確是雪亮的,然而當(dāng)他們受到欺蒙之時,盲目而沖動的群眾,可以和暴君一樣的胡涂,一樣的殘酷。但隔得遠了一些,自己的生命財產(chǎn)并不受到直接的影響時,人們就可以冷靜地思考了,所以除了北京城里一批受了欺騙的百姓,天下都知道袁崇煥是冤枉的,連朝鮮的君臣百姓也知道他的冤枉,為他的被害感到不平6。</br></br>袁崇煥死后,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余的仆人,順德馬江人,半夜里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廣渠門內(nèi)的廣東義園。隔一道城墻,廣渠門外的一片廣場之上、城壕之中,便是八個半月之前袁崇煥率領(lǐng)將士大呼酣戰(zhàn)的地方。他拚了性命擊退來犯的十倍敵軍,保衛(wèi)了皇帝和北京城中百姓的性命?;实酆捅本┏堑陌傩談t將他割成了碎塊。</br></br>那姓余的義仆終身守墓不去,死后就葬在袁墓之旁。非常奇怪的是,余君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煥墓旁看守。直到民國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余君的子孫,他們說是為了遵守祖宗的遺訓(xùn)7。</br></br>程本直、余仆的行為表現(xiàn)了人性中高貴的一面。謝尚政的行為表現(xiàn)了人性中卑劣的一面。袁崇煥的死法,卻又顯示了群眾在受到宣傳的愚弄、失卻了理性之后,會變得如何狂暴可怖。袁崇煥是一團火一樣的人,在他周圍,燃燒的是高貴的火焰、邪惡的火焰、狂暴的火焰。這些火焰就像他本人靈魂中的火焰那樣,都是猛烈地閃亮的。</br></br>袁崇煥死后,舊部祖大壽、何可綱率軍駐守錦州、寧遠、大凌河要塞,清軍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崇禎四年八月,皇太極以傾國之師,在大凌河將祖大壽緊緊包圍,十月間祖大壽不支投降。副將何可綱不降,被殺。祖大壽騙皇太極說可為滿清去取錦州,但一到錦州,立即就守城,此后皇太極派大將幾次進攻都打不下來?;侍珮O兩次御駕親征,攻錦州、攻寧遠,都無功而退。直到崇禎十四年三月,清兵大軍再圍錦州,整整圍攻一年,到第二年三月,先擊潰了洪承疇十四萬大軍,祖大壽糧盡援絕,又再投降。祖大壽到順治十三年才死,始終不曾為滿清打過一仗,大概是學(xué)了《三國演義》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宗旨,滿清也沒有封他甚么官。比之滿桂、趙率教、何可綱、孫祖壽等人,祖大壽有所不如,但比之其余的降清大將卻又遠勝了。</br></br>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吳的父親吳襄曾做寧遠總兵,和祖大壽是關(guān)遼軍中同袍,都是袁崇煥的部屬。當(dāng)明清之際,漢人的統(tǒng)兵大將十之七八是關(guān)遼一系的部隊。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詔、曹變蛟、黃得功、劉澤清等都是。這些人有的投降滿清,有的為明朝戰(zhàn)死,都是極有將才之人,麾下都是悍卒健士。袁崇煥若是不死而統(tǒng)率這一批精兵猛將,軍事局面當(dāng)然完全不同了。吳三桂如是袁崇煥的部將,最多不過是“抱頭痛哭為紅顏”而已,根本沒有機會讓他“沖冠一怒”,為了陳圓圓而引清兵入關(guān)。</br></br>袁崇煥無罪被殺,對于明朝整個軍隊士氣打擊非常沉重。從那時開始,明朝才有整個部隊向滿清投降的事。更有人帶了西洋大炮過去,滿清開始自行鑄炮。遼東將士都說:“袁督師這樣忠勇,還不能免,我們在這里又干甚么?”8降清的將士寫信給明將,總是指責(zé)明朝昏君奸臣陷害忠良9。</br></br>袁崇煥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甚至以嚴(yán)格的軍事觀點來看,他也不是韓信、岳飛、徐達那樣善于用兵的大軍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點,然而他憑著永不衰竭的熱誠,一往無前的豪情,激勵了所有的將士,將他的英雄氣概帶到了每一個部屬身上。他是一團熊熊烈火,把部屬身上的血都燒熱了,將一群萎靡不振的殘兵敗將,燒煉成了一支死戰(zhàn)不屈的精銳之師。他的知己程本直稱他是“癡心人”,是“潑膽漢”,全國惟一肯擔(dān)當(dāng)責(zé)任的好漢bc。袁崇煥卻自稱是大明國里的一個亡命徒bd。亡命徒是沒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過的卻是亡命徒生涯,只因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斷的猛烈燃燒。司馬遷在《留侯世家》中說,本來以為張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zhèn)ィ姷剿膱D形,容貌卻如美女一般。我們看到袁崇煥的遺像時,恐怕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圖像中的袁崇煥雖不怎樣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人竟會如此剛強俠烈。</br></br>1錢家修《白冤疏》:“嗟嗟!錦衣何地?奸細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俱有翼而能上飛耶?總欲殺一崇煥,故不惜互為陷阱?!逼渲杏终f:“方天啟年間,諸陽失衛(wèi),山海孤寒。當(dāng)此時誰能生死忘心,身家不顧?獨崇煥以八閩小吏,報效而東,履歷風(fēng)霜,備嘗險阻,上無父母,下乏妻孥,夜靜胡笳,征人淚落。煥獨何心,亦堪此哉?毋亦君父之難,有不得不然者耳?!背绲澟穑骸芭[卿奏,具見忠愛。袁崇煥鞫問明白,即著前去邊塞立功,另議擢用。”</br></br>2袁崇煥下獄后,毛文龍的朋友乘機要求為毛翻案,請求賜讠盒撫恤。崇禎不準(zhǔn),說毛之死是“罪有應(yīng)得”,不準(zhǔn)以袁崇煥為借口而翻案。見程本直:《漩聲》。</br></br>3程本直《白冤疏》中說:“總之,崇煥恃恩太過,任事太煩,而抱心太熱,平日任勞任怨,既所不辭,今日來謗來疑,宜其自取。獨念崇煥就執(zhí),將士驚惶,徹夜號啼,莫知所處,而城頭炮石,亂打多兵,罵詈之言,駭人聽聞,遂以萬余精銳,一潰而散?!弊詈笳f:“臣于崇煥,門生也。生平意氣豪杰相許。崇煥冤死,義不獨生。伏乞皇上駢收臣于獄,俾與崇煥駢斬于市。崇煥為封疆社稷臣,不失忠。臣為義氣綱常士,不失義。臣與崇煥雖蒙冤地下,含笑有余榮矣?!?lt;/br></br>4朝廷抄袁崇煥的家,家里窮得很,沒有絲毫多余的財產(chǎn)。他在遼西的家屬充軍到浙江,后來改充軍到貴州,在廣東東莞的充軍到福建?!睹魇贰氛f袁崇煥沒有子孫。近人葉恭綽則說:“袁后裔不知以何緣入黑龍江漢軍旗籍?!碑?dāng)時滿清擄掠大量漢人至遼東為奴,我猜想袁崇煥的子孫多半是給滿清擄掠了去,到黑龍江苦寒之地作農(nóng)奴,因而編入漢軍旗籍。袁崇煥的冤獄,到清朝乾隆年間方才得以真相大白?!睹魇贰吠瓿捎谇∷哪昶咴拢渲小对鐭▊鳌分?,根據(jù)清方的檔案紀(jì)錄,直言皇太極如何用反間計的經(jīng)過。乾隆皇帝隔了幾十年,才讀到《明史》中關(guān)于袁崇煥的記載,對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煥有無子孫,結(jié)果查到只有旁系的遠房子孫,乾隆便封了他們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br></br>5見《明季北略》。</br></br>6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煥傳》說:“遂磔崇煥于市……天下冤之。”朝鮮《仁祖實錄》八年二月丁丑載:朝鮮的使者樸蘭英到沈陽,滿清的王公當(dāng)著他面互相“耳語”,說袁經(jīng)略果然和我們同心,只可惜事情敗露而被逮捕。這樣的國家機密,怎會當(dāng)著外國使臣的面而互相耳語,故意讓他聽到?樸蘭英明白他們的用意,只不過想借他而傳言到明朝去,以便盡快殺了袁崇煥,所以他在給朝鮮國王的奏章中說:“此必行間之言也?!敝钡揭话倌曛?,朝鮮的君臣們在討論明朝覆亡的原因時,還說主要原因是殺袁崇煥(見朝鮮《英宗實錄》六年十一月辛未,即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br></br>7民國五年,東莞人張伯楨的兒子死了,他佩服袁崇煥,將兒子葬在袁墓的旁邊。當(dāng)時看守袁墓的仍是佘氏子孫,叫做余淇。張伯楨為袁崇煥的義仆也立了碑。</br></br>8楊士聰《五堂薈記》卷二:“袁既被執(zhí),遼東兵潰數(shù)多,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封疆之事,自此不可問矣?!薄睹魇贰ぴ鐭▊鳌罚骸白猿鐭ㄋ?,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br></br>9《明清史料》丙編,遼將自稱“在此立功何用”,故“北去胡”而投降滿清,其中有人致書旅順明將:“南朝主昏臣奸,陷害忠良?!?lt;/br></br>bc程本直《漩聲》:“掀翻兩直隸,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渾身擔(dān)荷、徹里承當(dāng)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此所以袁公值得程本直一死也。”</br></br>bd程本直《漩聲》中引袁崇煥的話說:“子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游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也’可也?!?lt;/br></br>十四</br></br>崇禎所以殺袁崇煥,并不只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那么簡單。如果是出于一時誤信,可說他只是愚蠢?!度龂萘x》寫曹操誤中周瑜反間計,聽信蔣干的密報,立刻就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等到兩人的首級獻到帳下,曹操登時就省悟了,自言自語:“我中計了!”那只是片刻之間的事。然而崇禎于十二月初一將袁崇煥下獄,到明年八月十六才處死,中間有八個半月時間深思熟慮。他曾幾次想放了袁崇煥,要他再去守遼,因此有“守遼非蠻子不可”的話,從宮中傳到外朝來1。既然有這樣的話,當(dāng)然已充分明白皇太極的反間計。他稱袁崇煥為“蠻子”,那是既討厭他的倔強,卻又不禁佩服他的干勁和才能。</br></br>然而為甚么終于殺了他?顯然,崇禎不肯認(rèn)錯,不肯承認(rèn)當(dāng)時誤中反間計的愚蠢。殺袁崇煥,并不是心中真的懷疑他叛逆,只不過要隱瞞自己的愚蠢。以永遠的卑鄙來掩飾一時的愚蠢!</br></br>為甚么隔了這么久才殺他?因為清兵一直占領(lǐng)著冀東永平等要地,威脅北京,直到六月間才全部退出長城,在此以前,崇禎不敢得罪關(guān)遼部隊。要等到京師的安全絕對沒有了問題才動手。在此以前,他不是不忍殺,而是不敢殺。</br></br>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xué)士(相當(dāng)于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梢娞幩来蟪?,在他原不當(dāng)是一件大事。這些兵部尚書中,有些昏憒胡涂,有些卻也忠耿干練,例如傅宗龍,只因為向崇禎奏稟天下民窮財盡的慘狀,崇禎就大為生氣,責(zé)備他道:“你是兵部尚書,只須管軍事好了,這些陳腔濫調(diào),說它干甚么?”后來便將他關(guān)入獄中,關(guān)了兩年。崇禎傳下來的筆跡,我只見到一個用在敕書上的花押,以及“九思”兩個大字。“九思”出于《論語》??鬃诱f: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考慮看明白了沒有;聽的時候,考慮聽清楚了沒有;考慮自己的表情溫和么?態(tài)度莊重么?說話誠懇老實么?工作嚴(yán)肅認(rèn)真么?遇到疑難,考慮怎樣去向人家請教;要發(fā)怒了,考慮有沒有后患;在可以得到利益的時候,考慮是不是該得。這就是所謂“九思”2。此人大書“九思”,但自己顯然一思也不思。倒是在死后,得了個“思宗”的謚法,總算有了一思。</br></br>我九歲那一年的舊歷五月二十,在故鄉(xiāng)海寧看龍王戲??吹揭粋€戲子悲愴凄涼的演出,他披頭散發(fā)的上吊而死,臨死時把靴子甩脫了,直甩到了戲臺竹棚的頂上。我從木牌子上寫的戲名中,知道這出戲叫作《明末遺恨》。哥哥對我說,他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當(dāng)時我只覺得這皇帝有些可憐。一九五○年秋天,我在北京住了一段時候,曾去了崇禎吊死的煤山,望到皇宮金黃色的琉璃瓦,在北京秋日的艷陽下映出璀璨光彩,想到崇禎在吊死之前的一剎那曾站在這個地方,一定也向皇宮的屋頂凝視過了,盡管這人卑鄙狠毒,卻也不免對他有一些悲憫之情。</br></br>他孤獨得很,身邊沒有一個人可以商量,因為他任何人都不相信。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北京在李自成猛攻下眼見守不住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君臣相對而泣,束手無策。他用手指在案上寫了“文臣個個可殺”六個字,給身邊的近侍太監(jiān)看了,當(dāng)即抹去。他在自殺之前,用血寫了一道詔書,留在宮中,對李自成說,這一切都是群臣誤我的,你可以碎裂我的尸體,可以將我的文武百官盡數(shù)殺死3。可見他始終以為一切過失都是在文武百官,痛恨所有為他辦事的人。他哥哥天啟從做木工中得到極大樂趣,依戀乳娘,相信魏忠賢一切都是對的,精神上倒很平安。崇禎卻只是煩躁、憂慮、疑惑、跋徨,做十七年皇帝,過了十七年痛苦的日子。拚命想辦好國家大事,卻完全不知道怎么辦才是。</br></br>皇帝是不能辭職的!</br></br>他沒有一個真正親信的人,他連魏忠賢都沒有。他沒有精神上的信仰,一度聽了徐光啟的勸告而信奉天主教,但他的愛子悼靈王生病,天主沒有救活孩子的性命,他便對天主失卻了信心。他沒有真正的愛好。他不好色,連陳圓圓這樣的美女送進宮去,他都不感興趣而遣出宮來。</br></br>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君主被敵人俘虜或殺死的很多,在政變中被殺的更多,但臨危自殺的卻只有崇禎一人。由于他的自殺,后人對他的評價便比他實際應(yīng)得的好得多。只因他不好酒色,勤于政事,后人就以為他本身是個好皇帝。甚至李自成的檄文中也說他并不真的十分胡涂,只不過受到欺蒙,一切壞事都是群臣干的4。只因他遺詔中要求李自成不要殺死一個百姓,后人便以為他真的愛百姓(難道他十七年中所殺的百姓還少了?),只因他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后人便以為明朝所以亡,責(zé)任是在群臣身上。其實他說這樣的話,就表明他是合理的亡國之君。他擁有絕對的權(quán)力,卻將中興之臣、治國平天下之臣殺的殺、罷的罷,將一批亡國之臣走馬燈般換來換去,那便構(gòu)成了亡國之君的條件。</br></br>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最腐敗、統(tǒng)治者最殘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為中國數(shù)千年中最黑暗的時期之一。明朝當(dāng)然應(yīng)該亡,對于中國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br></br>然而袁崇煥抗拒滿清入侵,卻不能說是錯了。當(dāng)時滿清對明朝而言是異族,是外國,清兵將漢人數(shù)十萬、數(shù)十萬的俘虜去,都是作為奴隸或農(nóng)奴。清兵占領(lǐng)了中國的土地城市,總是燒殺劫掠、極殘酷的虐待漢人。不能由于后代滿清統(tǒng)治勝過了明朝,現(xiàn)在滿族又成為中華民族中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就抹煞了袁崇煥當(dāng)時抗御外族入侵的重大意義。正如將來世界大同之后,也不能否定目前各國保持獨立和領(lǐng)土主權(quán)完整的主張。清朝比明朝好,只不過中國人運氣好,碰到了幾個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然而袁崇煥當(dāng)時是不會知道的。只要專制獨裁的制度存在一天,大家就只好碰運氣。袁崇煥和億萬中國人民運氣不好,遇上了崇禎。崇禎運氣不好,做上了皇帝。他倉皇出宮那一晚,提起劍來向女兒長平公主斬落時,凄然說道:“你為甚么生在我家?”正是說出了自己的心意。他的性格、才能、年齡,都不配做掌握全國軍政大權(quán)的皇帝。歸根結(jié)底,是專制制度害了他,也害了千千萬萬中國人民。</br></br>在合理的政治制度與社會制度下,萬歷可以成為一個精明的商人,最后被送入戒毒所。天啟是一個精巧的木匠。崇禎做甚么好呢?他殘忍嗜殺,暴躁多疑,性格中有強烈的犯罪傾向,在現(xiàn)代社會中極可能成為一個犯罪的不良青年,但如加以適當(dāng)?shù)慕逃c訓(xùn)練,可以在屠宰場中做屠夫(我當(dāng)然并不是說屠夫有犯罪傾向),那也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他不能做獵人,因為完全缺乏耐心。</br></br>后世的評論者大都認(rèn)為,袁崇煥如果不死,滿清不能征服中國5。我以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只要崇禎是皇帝,袁崇煥便有天大的本事也改變不了基本局面,除非他殺了崇禎而自己來做皇帝,這當(dāng)然不符合他的性格。在君主專制獨裁的制度之下,權(quán)力在皇帝手里。</br></br>袁崇煥死后二百三十六年,那時清朝也已腐爛得不可收拾了,在離開袁崇煥家鄉(xiāng)不遠的地方,誕生了孫中山先生。他向中國人指明:必須由見識高明、才能卓越、品格高尚的人來管理國家大事。一旦有才干的人因身居高位而受了權(quán)力的腐化,變成專橫獨斷、欺壓人民時,人民立刻就須撤換他。袁崇煥和崇禎的悲劇,明末中國億萬人民的悲劇,不會發(fā)生于一個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國家中。把決定千千萬萬人民生死禍福的大權(quán)交在一個人手里,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中一切災(zāi)難的基本根源。過去我們不知道如何避免這種災(zāi)難,只盼望上天生下一位圣主賢君,這愿望經(jīng)常落空。那是歷史條件的限制,是中國人的不幸。孫中山先生不但說明了這個道理,更畢生為了鏟除這個災(zāi)禍根源而努力。</br></br>在袁崇煥的時代,高貴勇敢的人去抗敵入侵,保衛(wèi)人民;在孫中山先生的時代,高貴勇敢的人去反抗專制,為人民爭取民主自由。在每一個時代中,我們總見到一些高貴的勇敢的人,為了人群而獻出自己的一生,他們的功業(yè)有大有小,孫中山先生的功業(yè)極大,袁崇煥當(dāng)然小得多,然而他們都是奮不顧身,盡力而為。時代不斷在變遷,道德觀念、歷史觀點、功過的評價也不斷改變,然而從高貴的人性中閃耀出來的瑰麗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黑暗的時期之中,也照亮了人類歷史的道路。</br></br>歷史上有許多人為人群立了大功業(yè),令我們感謝;有許多人建立了大帝國和長久的皇朝,令我們驚嘆。然而袁崇煥“亡命徒”式的努力和苦心,他極度悲慘的遭遇,這個生死以之的“癡心人”,這個無法無天的“潑膽漢”,卻更加強烈的激蕩了我們的心。</br></br>崇禎和袁崇煥兩人的性格,使得這悲劇不可能有別的結(jié)局。兩人第一次平臺相見,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的諾言,殺機就已經(jīng)伏下了。以后他請內(nèi)帑、主和議、殺毛文龍,悲劇一步步的展開,殺機一層層的加深,到清軍兵臨北京城下而到達高潮。在這悲劇的高潮中,崇禎不許袁部入城是第一個波浪;袁部苦戰(zhàn)得勝,崇禎催逼他去追擊十倍兵力的清軍,是第二個波浪;北京城里毀謗袁崇煥的謠諑紛傳是第三個波浪;終于,皇太極使反間計而崇禎中計。至于后來的凌遲,已是戲劇結(jié)構(gòu)上的蕩漾余波6了。</br></br>即使沒有皇太極的反間計,崇禎終于還是會因別的事件、用別的借口來殺了他的。</br></br>我們想象崇禎二年臘月中國北方的情形:在永平、灤州、遷安、遵化一帶的城內(nèi)和郊外,清兵的長刀正在砍向每一個漢人身上,滿城都是鮮血,滿地都是尸首7……</br></br>在通向長城關(guān)口的大道上,數(shù)十萬漢人男女哭哭啼啼的行走,騎在馬上的清兵揮舞鞭子在驅(qū)趕。清兵不斷的歡呼大叫,這些漢人是他們俘虜來的奴隸,男的押去遼東為他們做苦工,女的分給兵將淫樂8……</br></br>在陜西,災(zāi)荒正在大流行。樹皮草根都吃完了,饑餓的父母養(yǎng)不活兒女,只好將他們拋在城角的空場上,這些孩子有的在哭號,呼叫:“爸爸,媽媽!”有的拾起了糞便在吃。到第二天,這些孩子都死了。但又有父母抱了孩子來拋棄。做母親的看著滿地死兒,舍得把手里的孩子拋下來嗎?但如帶回家去,難道眼看他活活的餓死9……流離在道路上的饑民不知道怪誰才好,只有怪天。他們向來對老天爺又敬又怕,這時反正要死了,就算在地獄中上刀山、下油鍋也不管了,他們破口大罵老天爺,有氣無力的咒罵,終于倒在地下,再也起不來bc……在北京城的深宮里,十八歲的少年皇帝在拍著桌子發(fā)脾氣。他又是焦急,又是害怕,不斷的問太監(jiān):“袁蠻子寫了信沒有?怎么還不寫好?這家伙跟我過不去,非將他千刀萬剮不可。你們再去催,叫他快寫信給祖大壽!”他憔悴蒼白的臉上泛起了潮紅,眼中布滿了紅絲,不斷的說:“殺了他!殺了他!”……</br></br>在陰森寒冷的御牢里,袁崇煥提筆在寫信給祖大壽,硯臺里會結(jié)冰吧?他的手會凍得僵硬嗎?會因憤怒而顫抖嗎?他的信里寫的是些甚么句子?淚水一定滴上了信箋罷?</br></br>皇帝的信使快馬馳出山海關(guān)外,將這封信交在祖大壽的手里。祖大壽讀信之后,伏地大哭。訊息傳了開去:“督師有信來!”</br></br>遼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數(shù)萬名間關(guān)百戰(zhàn)、滿身累累槍傷箭疤的關(guān)東大漢,伏在地下向著北京號啕痛哭,因為他們的督師快要被皇帝殺死了。戰(zhàn)馬悲嘶,朔風(fēng)呼嘯,綿延數(shù)里的雪地里盡是伏著憤怒傷心的豪士,白雪不斷的落在他們的鐵盔上、鐵甲上……</br></br>1見余大成《剖肝錄》。</br></br>2《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br></br>崇禎死后,因為沒有確定的接班人,也就沒有確定的謚法,有毅宗、莊烈帝、懷帝、愍帝、思宗等謚。思宗的“思”字,不是美謚,《逸周書》的謚法解中說:“道德純一曰思,大?。础绊颉?,災(zāi)害的意思)兆民曰思,追悔前過曰思,外內(nèi)思索曰思?!?lt;/br></br>漢朝的王逸作過一篇楚辭,叫作《九思》,是哀悼屈原的,共有九章:逢尤、怨上、疾世、憫上、遭厄、悼亂、傷時、哀歲、守志。所說的悼亂傷時,疾世哀歲,逢尤遭厄,和袁崇煥的心境和遭遇倒也差不多。但崇禎寫這《九思》二字時,所想到的當(dāng)然不會是王逸的《九思》。</br></br>3崇禎遺詔:“朕自登極十七年,上邀天罪,致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也。任爾分裂朕尸,可將文武盡皆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人。”這道遺詔,和相傳留在他身上的遺書文字稍有不同。</br></br>4“君非甚閛e,孤立而煬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lt;/br></br>5梁啟超在《袁崇煥傳》的題目上,加了“明季第一重要人物”的形容詞,傳中說:廣東崎嶇嶺表,數(shù)千年來與中原的關(guān)系很淺薄,歷史上影響到全中國的人物極少,只有唐朝六祖慧能光大了禪宗,明朝陳白沙在哲學(xué)上倡明唯心論,成為王陽明的先驅(qū),而“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guān)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只有袁崇煥一人。(其實,他即使不提到孫中山先生,也應(yīng)當(dāng)提洪秀全。)又說:“故袁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于中國。”康有為在《袁督師遺集序》中說:“若吾粵袁督師之喪于讒間也,天下震動,鬼神號泣,明社遂屋,余禍烈烈,波蕩至今。嗚呼,天下才臣名將多矣,讒死亦至伙,而惻惻于人心,震惕于敵國,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實以一身之生命關(guān)中國之全局,則豈惟杜郵、鐘室、涼風(fēng)、金牌之凄感也。……假若間不行而能盡其才,明或不亡?!彼J(rèn)為白起、韓信、斛律光、岳飛四人被讒而死,雖令人感嘆,但于國家存亡無關(guān),不及袁崇煥事件影響深遠。</br></br>李濟深《重修明督師袁崇煥詞墓碑》:“論明清間事者,僉以為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葉恭綽謁袁崇煥墓詩:“史筆只今重論定,好申正氣息群紛?!弊⒃疲骸敖帐穼W(xué)家鉤稽事實,證明袁如不死,滿洲不能坐大,即未必克入主中原,故袁死所關(guān)之重,有同岳飛于宋。文天祥輩尚非其比也。”</br></br>6戲劇結(jié)構(gòu)上高潮過后的余波(anti-climax),通常譯作“反高潮”,似不甚貼切。</br></br>7《清史列傳》卷三:“岳托(滿清大將,代善之子,皇太極的侄兒)曰:遼東以久不降,故誅之。殺永平人,乃貝勒阿敏所為……六年正月,(岳托)奏言:前克遼東、廣寧,漢人拒命者誅之,復(fù)屠永平、灤州漢人?!?lt;/br></br>8滿清每次出兵,都俘虜大量漢人去做生產(chǎn)工具。這次進攻北京之役俘虜?shù)膶崝?shù)無記錄,但知阿巴泰攻掠山東之役(《碧血劍》中提到的那一次)“俘獲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名口。”相信崇禎二年一役中俘虜漢人也必達數(shù)十萬,《太宗實錄》卷六:“上因問達海(奉命監(jiān)守明宮太監(jiān)而使反間計的五將之一)等:‘是役俘獲視前二次如何?’對曰:‘此行俘獲人口,較前甚多!’上曰:‘金銀幣帛,雖多得不足喜,惟多得人口為可喜耳!’”</br></br>9《陜西通志》,崇禎二年馬懋才《備陳災(zāi)變疏》:“殆年終而樹皮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安塞城西,有糞場一處,每晨必棄二三嬰兒于其中,有涕泣者,有叫號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者。”</br></br>bc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上:“崇禎間有民謠曰:‘老天爺,你年紀(jì)大,耳又聾來眼又花。為非作歹的享盡榮華,持齋行善的活活餓煞。老天爺,你年紀(jì)大。你不會作天,你塌了罷!’此種時日曷喪之心理,非人民痛苦至極者,寧忍出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