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起源之爭
王郎,原名于七,是螳螂拳祖師,螳螂拳的創(chuàng)始人。品書網(wǎng)山東棲霞人,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術(shù),曾投萬貫家資去少林習(xí)藝,一心報效國家。
無奈清兵人關(guān),報國無門,他憤然回到山東,組織義軍,與清廷作對。有一次因寡不敵眾,幾乎全軍復(fù)滅,于七只身走到青島嶗山腳下,藏匿在漁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嶗山華嚴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學(xué)藝的師兄---華嚴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護,師兄出寺一看,連忙讓于七進來,讓于七換上僧衣,削去頭發(fā),扮成和尚,并且用開水燙到他臉又紅又腫,叫他睡在禪房、蓋上被子,不得出聲。
時間不長清兵搜到,師兄說了這個是新來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軍官怕被傳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來。根本認不出他,瞞過了清兵。師兄對于七說,外面風(fēng)聲仍很緊,叫他索性在此當(dāng)和尚,避過風(fēng)頭火勢再算,于七應(yīng)允,因為他是義軍首領(lǐng),時常有舊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簡出,不輕易見客,與舊部下定暗號,凡來找他的,必須寫一個“王”字,交給守門和尚,守門和尚才允許進內(nèi)。其實這個“王”字就是“于七”兩字的重疊。
后來于七索性說自己姓王,人呼之為王郎,“郎”是男子漢的稱呼,以后音誤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傳至今。
這期間,主持師兄常與王郎交手,王朗屢被師兄摔于丈外,王郎羞愧之極,誓要苦練武藝,勝過師兄。師兄出外云游。王郎挾書到寺后林中納涼,偶然小蟲悲鳴,回頭一看,只見一只蟬與一只螳螂相斗,蟬雖大,但不敵瘦小螳螂,王郎見螳螂進退有度、兩臂爪運得迅速靈活,似有拳理在內(nèi),大為高興,又捉幾只螳螂返禪房內(nèi),用瓦盆養(yǎng)著,用草桿戲之,留心螳螂動作,怎樣閃展騰挪,刁勾纏掛,悟出了獨特的拳法,又吸收了宋元明三個朝代十八家法的精華,為了靈活,用猴步輔之,共冶一爐,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苦心鉆研,創(chuàng)出了螳螂拳。
后來師兄云游返來,王郎再約比武,師兄譏笑他:“敗軍之將,不可言勇”。怎知一交手,師兄相反被于七摔于丈外,非常驚奇,詢問王郎,王郎以實相告,師兄大為佩服,令王郎傳授本寺僧人。
就這樣螳螂拳開始流傳與膠東各地。
這個起源倒是真的不好說,王郎本身是煙威棲霞人,但是卻在青島嶗山悟拳。青島和煙威兩地都有大量的螳螂拳傳人。到底是應(yīng)該把王郎的出身地還是悟拳地作為創(chuàng)始地,這的確是個問題。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個官司委實難斷,于是就相約以武論勝負。螳螂拳的起源之爭就是這樣一個由來。
由于這次爭端是由青島武術(shù)協(xié)會發(fā)起的,所以是青島武術(shù)協(xié)會集中了很多高手,一起赴煙威,挑戰(zhàn)煙威高手,以此來判定螳螂拳歸屬地。
青島武術(shù)協(xié)會,集中了青島的螳螂拳高手,還有別的拳派的一些名家,一起來到煙威。
而煙威應(yīng)戰(zhàn)的就是七星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的代表人物,鐘雙寶為代表的七星螳螂拳還有衛(wèi)大龍衛(wèi)白虎一脈。像林成,郝重都是鐘雙寶請來助拳的。
青島武術(shù)協(xié)會這次帶來的螳螂拳代表是青島降龍武術(shù)會的會長王龍,王龍是螳螂拳的第八代傳人,是螳螂拳的代表人物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學(xué)習(xí)螳螂拳。王玉山是王龍祖父,自小學(xué)習(xí)梅花螳螂拳,功力深湛。
膠東地區(qū)的螳螂拳代表是:三山,兩亭,一郝,一龍。
三山為: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兩亭為:宋環(huán)亭、趙石亭,一郝為:郝宏,一龍,即為姜化龍。
而王龍就是三山之一的王玉山的嫡系傳人。而鐘雙寶就是一龍的姜化龍的傳人。兩人都算是螳螂拳的嫡系傳承。
當(dāng)然有不少傳人都是下面縣市區(qū)的,不愿意參與這次螳螂拳的起源之爭來,愛哪里發(fā)源哪里發(fā)源,不管。
鐘雙寶家就在煙威市里,有個大宅院,平時就是鐘雙寶教授徒弟們打拳的地方?,F(xiàn)在青島武術(shù)協(xié)會來訪,就在鐘雙寶家的大院。
青島降龍武術(shù)會會長王龍是王玉山的嫡系傳人,王玉山是太極螳螂拳的代表人物,王龍的太極螳螂拳,是把太極融入到了螳螂拳里。結(jié)合太極拳的圓轉(zhuǎn)還有螳螂拳的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剛?cè)岵⒅?,強剛極柔,處處帶有彈性;長短兼?zhèn)洌舷陆惶?,?nèi)外相接,處處保持完整性態(tài)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wěn)健而靈活。
雖說螳螂拳屬于象形拳,但是卻重在取意。
青島武術(shù)協(xié)會一上來就讓王龍直接挑戰(zhàn)鐘雙寶,擺出速戰(zhàn)速決的架勢。鐘雙寶一上來,一臂豎直,一臂橫放,好一只殺氣騰騰的硬派螳螂。
王龍的太極螳螂拳也是腰一扭,身一斜,又是一只螳螂。
林成和郝重就在屋外站著,給鐘雙寶壓陣。而青島武術(shù)協(xié)會的眾人則在大門口的位置替王龍壓陣。
王龍腳步一晃,就斜斜的向鐘雙寶而去。鐘雙寶,手臂交錯,雙臂似兩掄大斧朝王龍砍去。
七星螳螂和太極螳螂同屬于硬派螳螂,都是以剛烈強勁為主。
螳螂拳講究“腰送客走,胯坐帥府”和“移動靠腿腳,力蓄在襠腰,擋風(fēng)阻雨兩臂搖”。
都是以腰為主宰,將近胯勁的配合,大腿帶小腿,小腿帶動步伐。而攻擊重要集中在上半身,也就是雙臂。
其動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nèi)?,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
發(fā)力,快速突然,松緊結(jié)合,富于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
王龍和鐘雙寶兩人拳來臂去,接觸短促。
鐘雙寶的七星螳螂拳的步伐是七星步,非常玄妙。連環(huán)步,八開步,武花步,中宮步,都是依據(jù)北斗七星之理而創(chuàng)。
而王龍的太極螳螂拳則以路虎步、玉環(huán)步為主,腳踏連環(huán),步步相扣。
林成一邊看,一邊暗暗記在心上。
王龍的一記牧童指路,鐘雙寶回一記白猿摘桃。王龍一記勾手,鐘雙寶一個橫擋,兩人你進我退,斗了個旗鼓相當(dāng)。
但是畢竟鐘雙寶年紀大了,四十多,不到五十,這在拳師中已經(jīng)是開始走下坡路的。而王龍卻是四十正當(dāng)年。
拳不打少壯,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年紀大,體力就虧。年齡正當(dāng)年,體力就好。
而練武的人能推遲延緩衰老速度,練武之人,四十歲就好比正常人三十一樣,是體力最好的時候,而且也是經(jīng)驗最豐富的時候。
兩人打了十幾分鐘,鐘雙寶慢慢的就開始體力不支了,雖然王龍也是體力下降,但是沒有鐘雙寶下降那么明顯。
林成看出了鐘雙寶體力下降的厲害,這樣下去,鐘雙寶非得敗下陣來不可。
“住手,”林成一聲大喊,鐘雙寶和王龍都愕然停下手來。功夫到了林成的這個層次,已經(jīng)能一眼看出誰的功力深淺。
其實一開始林成就看出鐘雙寶和王龍功力差不多,但是鐘雙寶畢竟年歲比王龍年長,體力不如王龍。
其實在王龍來說,也有體力下降之憂慮,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也許哪一下疏忽,就得被鐘雙寶抓住把柄,一擊致勝。
這時很多青島武術(shù)協(xié)會的人也看出來了,鐘雙寶比王龍體力下降的更加厲害,再打下去應(yīng)該是鐘雙寶的輸面大。
但是打斗過程,變化萬千,沒有絕對的贏家,偶然成分很多,誰也不能保證誰能肯定贏。
“各位,各位,快到中午了,我給各位安排了茶點,先休息休息,一會再繼續(xù)?!?br/>
起先誰也沒注意林成,畢竟年歲太小了,青島武協(xié)眾人只當(dāng)林成是鐘雙寶的徒弟一類人,但是這樣的場合,這個人竟然敢高聲打斷比武,可以說這人就算輩分不是特別高,但是也絕對不是個輩分低的人。
就算是鐘雙寶的徒弟,也是個受鐘雙寶寵愛的徒弟。
功夫這東西,是最見日深月累的積淀了。一個天分再怎么高的人,沒有苦功還有時間,也休想成為高手。在拳術(shù)的修煉道路上沒有偶然一說。
青島武協(xié)眾人紛紛出聲詢問,“你是誰,你是干什么的?”
面對這么多人的指責(zé),林成很淡然,等這些人聲音小了下去以后,掃了一遍這些人,“我是鐘師傅的朋友,也練過幾天螳螂拳?!?br/>
“小子,你打斷比武是什么意思?”“你是感覺自己能代替姓鐘的上場嗎?”
“鐘師傅,是我敬仰的武林前輩,我不敢說能代表鐘師傅上場,但是我卻敢說鐘師傅一定沒盡全力?!?br/>
“你小子信口開河,你知道姓鐘的沒盡全力?要不你上來試試?”青島武協(xié)的眾人看林成信口開河,并且林成年紀又不大,自然就以為林成沒有什么大本事,就擠兌林成上場比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