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種植 第135章 開發(fā)新工具/3(已校對)
捆綁骨耜再用繩草顯然是不可行的,首先就是草繩沒有辦法搓的太細,否則根本無法受力,而骨耜上的安裝孔,王天又不能鉆得太大,否則骨耜在使用的時候,一用力很容易從鉆孔處斷成兩截。
另外繩草雖然堅韌,但是卻并不耐磨,而耒耜連接的部分卻會與泥土進行摩擦,這樣就很容易破損。
現(xiàn)在又沒有鐵絲扎絲什么的,王天就只能使用比草繩更堅固一些的皮繩,此時他想到了蠶和蠶絲。
如果有蠶就能夠抽取出蠶絲,不僅能夠制作足足夠堅韌的繩子,也能夠得到很好的弓弦材料,至于絲織品似乎太過奢侈,頂多弄條小內(nèi)內(nèi)來穿。
王天找來了一塊表面毛都脫光了皮子,用剪刀裁剪出一公分左右寬度的皮子條當做繩子。
然后再在木柄耒要被捆綁的地方,用小刀刻出一整圈淺淺的凹槽,以便于皮子固定在上面,木柄與骨耜的接觸面,也事先削平整,使其不容易打滑。
因為接觸面越大摩擦力越大的原因,木柄是倒著安裝的,也就是小頭端是握手部位,而大頭端被固定在了骨耜上。
這樣不僅能夠增加摩擦力,而且在挖土的時候,因為骨耜背面的受力面積增大了的緣故,自然也能夠承受更大的力。
大家都知道壓強與截面的關系,截面越小,壓強就越大,加大了耒與骨耜的接觸面,就能避免在他們之間的接觸面產(chǎn)生過大的壓強,降低骨耜被耒柄翹斷的可能。
捆綁的時候先將木柄放在兩對骨孔的中間,木柄的放置方向選擇在了骨耜的背面,這樣在翻土時更容易受力。
接下來將皮繩的一端從骨頭的前面繞過木柄穿過,皮繩在木柄上的位置調整到刻出的凹槽內(nèi),再從另外一個孔中穿出,留出足夠的長度后與另一頭打上死結。
接下來把另一頭皮繩在骨耜的四個孔洞中來回穿過,像小馬扎形狀一樣的交叉捆綁。
調整好皮繩的位置,使上下兩圈都卡入木柄上的凹槽內(nèi),第1遍總共交叉纏繞上三圈,然后把皮繩頭放到骨耜的背面。
接下來逐步的拉緊皮繩,并將這一頭的繩子捆綁在兩張餐桌的木腿上,然后交給大手,用力的拉直后繃得緊緊的,并保持不動。
然后王天使用第1個死結上預留的皮繩長度,與被繃緊的皮繩用力的打上了幾個死結,這樣就完成了第1遍的固定捆綁。
接下來重復先前的動作,捆綁上第2遍第3遍……
直到骨耜上的安裝孔被皮繩填滿,再也無法穿過皮繩為止,在纏繞第2遍時只穿了兩圈,第3遍開始之后就只纏繞一圈。
通過這種不斷的纏繞繃緊,再纏繞,再繃緊的方式,總算是比較牢固的將木柄固定在了骨耜上。
一公分寬度的皮繩,看起來挺粗的,但實際上一受力就會變細,王天也沒有數(shù)到底纏繞了多少圈,但是估計10圈應該不止。
至于這樣的安裝方式具體效果到底如何,能不能經(jīng)受得住長時間的使用,這就需要在之后進行檢驗了。
木柄耒被安裝在了骨耜上部三分之一處,也是有講究的,這樣可以避免在挖土的時候,骨耜背面的木柄底端過早的頂?shù)降孛妫黾庸邱甑耐诰蛏疃取?br/>
其實為了使得耒耜使用起來更加省力,木柄耒再下去5公分左右會更好,現(xiàn)在這樣只是在挖掘深度與省力之間,找到一個相對的平衡而已。
骨耜寬度的選擇也是如此,想要更省力,自然是越窄越好;想要增加翻地的效率,寬度又自然是越寬越好,
所以它的寬度就得綜合考慮骨耜材質的堅韌程度,皮繩能夠承受的最大力量,使用者可持續(xù)進行的用力情況,以及在撬動時能否翻的動土壤也是其中的一個考慮。
世上的事情總是難得十全十美,王天腦中突然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缺一門》,突然就覺得很有道理的樣子,古人…呃,現(xiàn)在應該叫后人,看事情看得透透的啊,此事確實是古難全啊。
想要將骨耜和木柄捆綁的更加牢固,王天還想到了一個小技巧,他拿起已經(jīng)捆綁好的半成品放在了水里浸泡了一下。
皮子受潮后雖然會變軟,但同時也會變大,考慮到纏了這么多圈,受潮后被泡發(fā)的皮子會使捆綁的更緊,另外他又做了幾個木契子備用。
在骨耜使用了一段時間,造成松動后,就可以使用這些木契子敲入皮繩與木柄或者是木柄與骨耜之間,起到緊固的作用。
但必須根據(jù)松動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敲入長度,如果盲目的一味敲打的話,很容易就崩斷皮繩,所以說捆綁相對來說也不是越緊越好,萬事萬物都應該掌握一個度。
之所以說捆綁后的還是半成品,那是因為還沒有安裝上一條短的橫木,現(xiàn)在這樣頂多算是一件骨锨。
在考慮這根短橫木的時候,王天的腦中靈光一閃,他想起了掛衣鉤的形狀,然后就開始在燒火的柴火里翻找起來。
他想找到一段,如同后世釘在墻上,或者門背上的掛衣鉤形狀的木材,一根橫桿上兩頭各有一個木鉤。
這樣就可以將橫桿固定在骨耜上端,兩個木鉤朝向地面,在兩個木溝中間再綁上一個橫桿,如此可以完美的避過木柄的阻擋,又能夠降低使用時踩壓的高度。
只要捆綁的橫木距離地面的高度比木柄耒要短,就能起到更加省力的作用。
他的運氣不錯,很快就找到了一根合適的,并且很快的安裝了上去。
只需要在“掛衣鉤”的小橫桿上用小刀仔細的挖出一條貫穿的凹槽,將其卡在骨耜上,并在中間部位鉆出兩個穿繩的孔來,然后與木柄捆綁在一起就可以了。
這根橫木只需要捆綁牢固,不會掉就可以了,使用時只是踩住它往下壓,安裝并不困難。
耒耜的制作,描述起來似乎十創(chuàng)復雜的樣子,但其實在制作時除了鉆孔比較困難外,其它的都沒有什么難度。
于是通過王天和大手兩個人的努力,原始時代的第1把骨制的耒耜就制作完成了。
然后王天迫不及待的扛著制作出來的耒耜朝耕作區(qū)走來,他急切的想看看這件農(nóng)具用來翻地的效果究竟如何。
而大手則被留了下來,繼續(xù)制作下一件,要想提高耕地的速度,只有一件耒耜怎么能行!
被王天扛在肩膀上的耒耜,隨著他的走動不停的晃動著,此時如果配上音樂,妥妥的一副高老莊的二師兄模樣。
一個10來歲的孩子模樣的王天,扛著一柄木柄老長的“耙子”,走起路來還一搖三晃的,一種莫名的喜感撲面而來。
那首領他們看見天子的時候,倒沒有被他滑稽的動作所感染,大家的目光不約而同的投向了天子肩膀上的耒耜。
看著天子臉上笑容滿面的表情,大家知道天子肯定又做出了好東西,一個個踮起腳尖,駐足觀望起來。
“老大,來試試這個工具好不好用。”王天臉上帶著明顯的得意之態(tài),作為一個開發(fā)工程師,最得意的時候,莫過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
然后王天來到了需要翻土的土地邊緣,把耒耜對準了前方要挖掘的地方,然后一只腳踩在了木鉤的橫桿上。
對著大家說道:就像現(xiàn)在這樣,對準需要挖掘的方向,然后抬起一只腳,將鏟子用力踩入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