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小朝廷之亡 4
國難臨頭,皇帝歲數(shù)小完全不懂事,皇室宗族沒有一人可站出來發(fā)生,褚氏雖然是外戚卻無法與門閥相比較,褚蒜子心中自然是有無限悲涼之感。
若說東晉小朝廷現(xiàn)在是孤兒寡母在當政其實并沒有道理,只因為東晉小朝廷當政的從來都不是皇室,是那些門閥與世家在控制這個國家。造成由門閥與世家治理國家的局面是司馬一家子從曹魏那里篡位就定下的格局,原因是司馬一家子需要獲得至少大部分世家的支持才能成功篡位,那么司馬一家子理所當然是該給世家足夠多的好處。
歷經(jīng)“衣冠南渡”之后,司馬一家子的實力基本上已經(jīng)是全廢,連帶世家都不想司馬一家子再出什么人才,要不然司馬一家子真的要強勢,眾世家豈不是很難逍遙?
數(shù)十年的默契之下,世家之間可以爭奪和拼斗,卻不允許司馬一家子來進行插手。他們唯一希望的就是司馬一家子當塊招牌就好。
一個國家沒有集權,和平年代或是遇到弱小的敵人可能不會顯示出權力分散的壞處,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又是遭遇到強敵,國家中能夠做主的人太多致使聲音無法統(tǒng)一,那就真的會是相當糟糕的事情。
篡位而得國的司馬一家子談不上什么正義,其實很多政權的建立都與正義無關,差別就是能不能在掌握國家的統(tǒng)治權之后,可以為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謀福利。很顯然的事情,司馬一家子哪怕是謀福利也是為世家,后面朝政更是全面被世家掌控。
如果要讓劉彥親口來評價司馬一家子統(tǒng)治下的國家,只能說是既然生于不義,那就合該死于窩囊或是恥辱。
謝艾帶兵抵近建康,來的正是庾翼控制的一處北門。
漢軍抵近之后,是先遇到了前來阻擊的晉軍,雙方從交戰(zhàn)到分出勝負,晉軍僅僅是一個照面就宣告崩潰,后面是漢軍逮著潰退的晉軍在一邊殺一邊逼近建康。
庾翼在城樓的高處將外面的戰(zhàn)事過程看得比較清楚,漢軍來的都是騎兵,一輪沖擊直接讓晉軍崩潰,下一刻是處于城門這邊的晉軍四散奔逃。他問了一下才知道統(tǒng)兵的褚歆已經(jīng)被桓云俘虜,帶兵的是王氏那邊的人。而王氏這一代人對軍事沒有才能,估計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實。
城外的晉軍崩潰,固守城墻段的晉軍是在驚恐的各種喊叫聲中撤離,庾翼甚至發(fā)現(xiàn)城內并沒有晉軍向這邊開來。
桓云已經(jīng)正式投漢,他是帶著一大幫世家一塊投漢,目前正帶著武裝在城中與選擇效忠小朝廷的武裝作戰(zhàn)。再有之前桓云一眾人已經(jīng)設局讓建康亂起來,小朝廷不止一次嘗試奪回城門的控制權,不是被擋在路上,就是去了之后奪取失敗。
先期到了的漢軍解決掉晉軍是停在城防外三百步左右,謝艾騎跨在馬背上注視夜幕中的建康城,城樓以及附近的城墻上亮起了眾多的火把,城頭之上卻是依然飄揚著晉室的旌旗,令他為之蹙眉。
“桓閥主沒有成功奪取城門?”謝艾問的人叫西門尚,后者是桓氏門閥的門客。他話音剛落,城墻上的旌旗正在一面一面地掉落下去:“哦……,看來是奪取了。”
城墻上的晉軍旌旗是被降下來解開丟掉,城門亦是在“咿呀”的摩擦聲中緩緩地張開,一隊手持火把的武裝人員出了城門洞就排列成為兩側,有兩三人快步小跑著奔向漢軍所在處。
“小人名喚伯攝,乃桓公門下。”這是一個看著高大且強壯的中年人,他被引過來之后恭恭敬敬地向謝艾行禮道:“城門已經(jīng)為我等所奪,掌握在庾公手中,請將軍率軍入城。”
謝艾先期帶來的只是兩千左右的騎兵,后續(xù)部隊正在朝這里急趕,不過至少還需要一刻鐘以上才會抵達。他自己并沒有彪呼呼地直接進城,是選出一個百人隊入城查看情況,等待派去的人回來稟告,才算是統(tǒng)兵入城。
建康是一座巨城,可以進出城池的通道含正式的城門多達數(shù)十處,也就是說并不止是正式的城門才能進出。
正式的城門遠遠不止四個,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有三門的城樓,平時三個城門只打開左右兩側,中間是軍隊和重要人物進出才會打開。
除了四個城樓的城門之外,一些為了禮節(jié)建立的城門也是存在,比如天子專門使用的城門,一些祭祀時通行的城門,等等。另外一些是方便進出打柴之類的小門,少不了是一些“非門”的下水溝、洞之類的通道。
庾翼突圍,奪取的城門就不是正式的城門,名字叫章華門,是被用為一些祭祀進出的城門。
謝艾是入了城上了城樓才見到庾翼。他看到的庾翼是穿著便服,而便服其實就是睡覺之前的休閑服,大多數(shù)是素色的單色調,款式上面也不會存在什么花俏,就是顯得非常不正式,甚至可以說見客時會覺得狼狽。
庾翼當然知道這么穿見人很不合適,他卻是顧不得那么多,見到謝艾就問:“將軍此番率軍前來,不知道兵力幾何?”
謝艾就在奇怪庾翼為什么是穿成這樣,不過如庾翼管不了那么多一樣也不是探究的時候,被問及也就說道:“總數(shù)不會低于二十萬。”
“這就好、這就好……”庾翼可不知道謝艾說的二十萬是幾月之內才能匯集起來的部隊,也看徐正那邊的戰(zhàn)事順不順利。他用著異常復雜的表情說道:“建康是一座百萬人口的大城。”
謝艾行禮道:“還仰仗庾公與桓公等諸公。”
站在城樓向城內看去,城中處處可見火光,一道又一道的煙柱飄向了星辰點點的天空。
建康城大亂,是那種幾乎沒有任何次序的亂象,選擇不同陣營的門閥、世家、軍隊拼殺,廝殺是發(fā)生在任何的一處,甚至是有膽大的世家聚眾沖擊宮城。
謝艾沒有率軍深入城池,他們要做的是奪取更多的城門并掌握在手里,以便后續(xù)的部隊開來之后可以進入城內。再來是他需要見一見那些投誠的人,甚至是拉攏更多的人為己所用。
長江以南的門閥和世家跳反,那是他們認為不跳是不行了。原因其實是相當?shù)暮唵危此灰垡菚x軍取勝,他們知道東晉小朝廷還可以再支撐一段時間,可偏偏淮水一役不但大敗,還是漢軍以堂堂正正的軍勢擊敗了使用各種陰謀手段的晉軍。
世界上最可怕的就莫過于是堂堂正正,以少數(shù)的兵力再以強勢姿態(tài)進行強推最是使人感到震撼,會讓人徹底了解到雙方的差距絕對不是一點半點,是難以橫跨的溝塹。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打的不止是軍隊的較量,也不是簡單的國力較量,人心的變換才是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一旦某一方的大多數(shù)人覺得沒有獲勝希望,那一批人不但會從內部自行瓦解,還會投靠敵人成為助力。結果就是一方強者更強,另一方自然是弱者更弱。
門閥和世家拋棄國家從來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他們?yōu)榱税l(fā)展和保存自己的家族什么都干得出來,別說司馬一家子是塊招牌出賣起來不會有什么難度,就是換做以后有強勢的君王執(zhí)政也是出賣起來一點都不猶豫。
建康真的就是一座巨城,后面桓云親自見了謝艾,就城內局勢進行一些講解,大體上建康已經(jīng)被分割成為大大小小的戰(zhàn)場,外圍是站在漢國這一陣營的力量取得優(yōu)勢。
“百姓歡迎王師的到來。”桓云說的是百姓參與了廝殺,百姓選的還是讓漢軍占領建康城。他后面卻是蹙眉說:“越是往內,優(yōu)勢則在于偽朝。”
東晉小朝廷的政治格局注定百姓永無出頭之日,那么他們自然是希望生活在漢國治下。一旦統(tǒng)治方換成了漢國,他們或許無法得到平白無故的好處,可是至少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渠道,不像是東晉小朝廷生下來就決定一生的高度。
“王閥與謝閥是要一錯到底了?”謝艾是從桓云這里知道一點,全力抵抗的那些人是以王氏門閥和謝氏門閥為主。他恰恰是憂慮有足夠威望和人脈的門閥率眾堅決抵抗:“這樣會將整座城池打爛。”
其實現(xiàn)在建康城看著也差不多被打爛了,不知道有多少座房屋成為火場,又有多少被推到成為殘垣斷壁,就是最后整座城池會不會真的變成一座巨大的廢墟。
建康城是不是會變成廢墟在漢國看來并不是那么重要,死傷多少人或許劉彥會在乎一下,但是眾臣最在乎是能不能將小皇帝抓到手里,次要的就是那些主持抵抗的人能抓多少。
“各處城門依然是掌握在手!”桓云卻是不無憂慮:“王羲之先前出城,要謹防外圍晉軍殺回奪取城門。”
建康城周邊被建造起連綿的防御帶,不下于二十萬晉軍屯駐,要是王羲之真的率軍回歸必定是要給這一事件增添變數(shù)。
“我軍已經(jīng)發(fā)動攻勢。”謝艾自然是擔憂會有晉軍回防,他卻不能表現(xiàn)出來:“王羲之要有那個膽魄放棄戰(zhàn)線才行。”
后續(xù)部隊逐漸抵達,謝艾要求桓云與庾翼協(xié)同指揮,部隊要嘗試一次推進到宮城,若是能夠一舉攻克宮城就能結束一切。
桓云自然是無不應允,無比賣力地協(xié)調。
庾翼卻是覺得心累,不過倒是沒有拒絕謝艾的請求,畢竟事情都已經(jīng)這樣了,還能怎么樣?
天色逐漸放亮,滿城卻是被煙霧所彌漫。這個絕對不是起霧,是太多的火勢逐漸熄滅,大火滅了卻有更多的煙霧會產(chǎn)生,不但是視線變得模糊,空氣也絕對足夠嗆人。
整座城池稍微顯得平靜的地方只有宮城,不過也僅是稍微罷了,算得上是暴風大雨之前的平靜。
章臺樓閣的宮闕建筑群,三步一哨五步一崗,大多數(shù)衛(wèi)士臉上沒有表情,他們的眼眸卻是控制不住地看著遠處飄向天際的煙柱。
宮城的城墻之上布滿了弓弩手,連帶一些重型器械的八駿弩也是上弦的狀態(tài)。可以看到墻面之上搭著一些云梯,城下布著一些尸體,尸體是由城墻腳下一直向外面延伸,是不知好歹的世家?guī)饲皝韲L試攻城留下。
對于小朝廷的一些人來講,昨夜建康滿城竟然有超過三成的世家立即起兵造反,無疑是開啟了屬于小朝廷的末世,隨著漢軍開到必然會有更多識時務者參與到造反之中,一旦漢軍那邊的指揮官整合起那些造反的門閥和世家,末世就真的要降臨。
褚裒已經(jīng)放棄了外圍,將所有能夠聚集的兵力調遣向城中心,以宮城為核心布置防線。他現(xiàn)在能夠期盼的不是漢軍自行退兵,更不是那些造反的門閥和世家良心發(fā)現(xiàn),只能將一切的希望放在王羲之身上。
“國丈,東城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軍的身影。”荀蕤多少是有些惶恐地說:“漢軍比王右軍更早到,是不是……”
建康的東城就是丹徒的方向,更加明白一點說就是攝山應該被漢軍攻克了,而王羲之昨晚連夜出城就是去攝山。
“對于我等而言,只有固守以及突圍。”褚裒其實老早就心亂,只是在強制讓自己表現(xiàn)得鎮(zhèn)定:“固守是為了等待援軍,只有援軍抵達才能成功突圍。”
東晉小朝廷的政治體系早就注定了一件事情,軍隊是掌握在各個門閥和世家手里,今一次是桓氏和庾氏公開反叛,又有眾多的世家尾附其后,十萬戍衛(wèi)軍在一開始就分裂,目前城內最大的戰(zhàn)場就是在上演同室操戈。
“悔不該早早遷都啊!”荀蕤所在的家族在這一場動蕩選擇的是站在小朝廷這一陣營,他的弟弟荀羨卻是作為劉彥的近親秘書郎。他并不覺得事敗之后弟弟能保證什么,是真心希望小朝廷可以度過危機,也就說:“宮城有將近兩萬衛(wèi)士,有近四萬戍衛(wèi)軍和三四萬世家私兵相助,要不直接突圍吧?”
褚裒比任何人都想突圍,卻是無比郁郁地說:“桓賊與庾賊伙同漢軍,必然是重兵而來。王右軍不到,固守宮城尚能抵抗,突圍恐怕是羊入虎口。”
…………
中暑,吊瓶了一天,腦袋真心懵。chaptererror;
(三七中文et)
wap.xbiqug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