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家人
,恒向線 !
王航最后一個從船上下來,走到舷梯上便看見許衡在同張建新爭執(zhí)。
“不行,張大哥,這錢我不能拿。”她的頭搖得像撥浪鼓,“船員兄弟們拿命換回來的,我只是坐在一邊看而已,什么力都沒出。”
張建新表示不以為然:“你參加演習了,是船上的一份子,船長說這錢有你的份,就有你的份。”
“那我找他說去。”
許衡習慣性地一跺腳,扭頭卻差點撞到王航身上,男人聲音低沉道:“找我說什么?”
他換了衣服,淡藍色的襯衫長褲,休閑中透著幾分正式,顯出十足的斯文氣——許衡當場便看愣了。
張建新沖王航打了個手勢,忙不迭地逃離現(xiàn)場。
空蕩蕩的船臺上,只剩下他們兩個人。若非船殼里傳出的敲打聲,靜得幾乎能聽到彼此的心跳。
許衡往后退了半步,不敢看他,聲音微弱:“我不要錢。”
王航冷哼:“嫌少?”
她猛抬起頭,一雙杏眼瞪得溜圓,似聲討似控訴,拒絕為自己辯護。
王航垂眸與之對視,眼神清亮透明,嘴角有絲淡淡的笑意,不作言語。
許衡感覺自己的血槽瞬間就空了,磕磕巴巴道:“反正這錢我是不會要的。”
王航笑開了,大步走到前面去。
船員們早散光了,車間里只剩下印巴工人爬上爬下,大聲說著他們聽不懂的英語。
許衡環(huán)顧四周,終于還是轉(zhuǎn)身追著王航問:“去哪兒啊?”
他斜睨了她一眼:“吃飯。”
許衡抬手看表,正是午飯時間。
王航頭也不回:“這里制度很嚴的,吐痰吐口香糖都要挨鞭子,你可別跟丟了。”
全身的血流又開始往頭上涌,許衡跟在他身后亦步亦趨,像個害怕迷路的孩子。
王航腿長,走起路來很快。他明明知道身后有人,卻沒有放慢邁步的頻率,似乎根本不擔心對方是否跟得上。
許衡賭著一口氣,堅決不像上次在甲板上那樣,寧可小跑著被遛,也沒有開口讓他慢下來的意思。
兩人就這樣一個走、一個追,很快便出了港口區(qū)。
九月的新加坡依然天氣悶熱,盡管城市里的綠化率很高,許衡還是被熱出了一身的汗。
好在王航帶著她走了沒多遠,便進入一條蜿蜒小巷,曲曲折折直通山頂,沿街有很多舊式的騎樓。
許衡替客戶辦理過移民手續(xù),知道新加坡的房價有多高。這種房子被稱為“店屋”,顧名思義便是前店后屋的意思。
盡管從正面看起來,它們大都四五米見寬,可入內(nèi)之后則別有洞天:一家店屋的深度至少是寬度的三四倍,直通后巷。屋內(nèi)分割為樓梯、房間、走廊、廚房、廁所,中部還會留下天井。天井中養(yǎng)幾盆花草,配一張茶幾,很有“大隱隱于市”的意味。
當年華人下南洋,辛苦賺錢之后的第一件事都是買地蓋房。能有這樣一間祖屋,不僅意味著安身立命的開始,更是家族事業(yè)的起點。
許衡一邊走一邊打量著四周的房屋,腳步也不由得放緩了——這些“店屋”早已不是商業(yè)街,明顯是屬于大家族的住宅區(qū)——獨門獨棟帶小院,住在里面的人起碼要千萬身家起跳。
不遠處,王航在一所掛著“黃宅”匾額的宅院前站定,回身沖她點了點頭。
“到了。”
許衡氣喘吁吁,既猶豫又疑惑地問:“到哪兒了?”
他不著痕跡地勾起唇角,理所當然道:“吃飯的地方。”
隨即抬手按響了門鈴。
一個扎著羊角辮,膚色略黑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從屋子里出來,看到柵欄外的王航時,明顯眼睛一亮:“二叔!”
她的口音很怪,聽起來有些刻意的咬文嚼字。許衡還沒猜出這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子的身份,便見她回頭朝屋里招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姑父、小歡、小振,二叔來了!”
一連串的人稱聽得許衡頭皮發(fā)麻,卻見王航伸手便將小姑娘托過頭頂,一邊轉(zhuǎn)圈一邊拋舉,將她逗得咯咯亂笑。
嚴肅慣了的王船長顯然也很高興,與屋里涌出來的眾人一一打過招呼,再將許衡推至他們面前介紹道:“許律師,這次跟船出海考察的。我?guī)^來蹭頓飯。”
看上去與父母同輩的一對老夫妻;相貌與王航相似,身材卻更加壯碩的中年男子及其夫人;氣質(zhì)溫潤的學者夫妻;兩男一女三個孩子——這樣熱鬧的一大家子湊在屋里,似乎就是等著他們一起吃飯。
許衡被眼前的陣勢嚇到了。
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叫樂樂,和雙胞胎弟弟小歡同是這家長子所出。年齡最小的小振只有十歲,是那對學者夫婦的獨生子。
王航管老夫妻叫叔叔嬸嬸,管中年夫妻叫哥嫂,管小振的父母叫姐姐姐夫。若是不考慮他與眾人口音的差異,僅憑五官和膚色辨認,確實看著就是一家人。
許衡在沙發(fā)上坐著,任由三個小家伙圍住,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
“auntie,你也是從中國來的嗎?”性格開朗的樂樂首先發(fā)問。
還沒等她點頭,小歡立刻打斷道:“這還用問嗎?她長得這么白。”
“黃歡,你很煩耶,我又沒有問你。”
“黃樂,你很煩耶,”當?shù)艿艿哪7陆憬憧跉獾溃皢枂栴}都不動腦子的嗎?”
許衡怕兩個小家伙吵起來,連忙插嘴:“我是從中國來的,坐你們二叔開的船。”
“哇……”還沒有褪去嬰兒肥的小振滿臉向往:“是那種特別大特別大的船嗎?我們家也有哦,媽媽說長大了就讓我開。”
“做夢!”黃歡正是嫌死狗的年紀,凡事半懂不懂地都要插句嘴,“你這個矮冬瓜,連舵柄都摸不到,怎么可能讓你開船!”
“黃樂,再這樣欺負小振,我就去告訴媽媽!”扎著羊角辮的黃樂叉腰站起,滿臉小大人的模樣。
保養(yǎng)得宜的中年美婦彎下腰,摸了摸一雙兒女的頭:“誰又做壞事了?”
三個小家伙笑鬧著一哄而散,很快便不見了蹤影。
許衡早已起身,卻不知該如何稱呼對方,只好隨著王航叫了聲“大嫂”。
客廳的另一邊,黃家人正陪著有說有笑,王船長儼然忘了自己帶來的人,根本沒打算過來解圍。
美婦的目光在許衡身上逡巡幾次,眉眼里都含著笑意:“孩子們不懂事,如有冒犯,請許小姐不要介意。”
這種不正式卻又明顯講究的大戶人家做派,縱是許衡當了律師多年,也未曾有過體驗。海外華人沒有經(jīng)歷文化浩劫,很多傳統(tǒng)保留得很完整,比起國內(nèi)的那些暴發(fā)戶來說,更是有禮有節(jié)不失分寸。
站在這樣的人面前,她簡直不知道手腳該往哪里擺。
“隨意吧,隨意。”美婦看出她的拘謹,也沒有等著回話,而是身形款款地坐在了沙發(fā)的另一端,“許小姐哪里人?”
對方的聲音很柔和,遣詞造句也非常溫婉,聊起天來一點也沒有壓力,反倒能讓初次見面的人感覺到舒適愜意。
正因如此,許衡在不知不覺中便將自己的生辰籍貫、知識背景、工作經(jīng)歷一股腦兒地說了出來;相應的,也知道了這家人與王航的關系:
早年間,南洋跑船是條謀生的好出路。
那時候的航海技術(shù)沒有如今這么先進,風險更是大得難以想象。為了防止船員們一去不復還,大部分人家都會提前給兒子說門親事,既延續(xù)了香火,也解決了后顧之憂。
待到王航爺爺?shù)谝淮紊洗埃绽龜[了酒席娶了媳婦,而后便義無反顧地出了海。
國內(nèi)□□勢波動大,出了港的船很多就再沒有回來,王航的爺爺奶奶也不例外——男的在新加坡入贅,女的則生下“遺腹子”獨自撫養(yǎng)成人——后者便是王航的父親。
在黃家長媳的娓娓道來中,華人移民的多年奮斗經(jīng)歷被濃縮成一幅畫,充斥于許衡的腦海里,歷歷在目。其中有人間聚散的悲歡,也有白手起家的艱辛,更有時光荏苒不復曾經(jīng)的唏噓感慨。
如果不是大家都穿著現(xiàn)代服裝,她肯定以為自己穿越到了半個世紀前:面容慈祥的老人,大方得體的伉儷,兒孫滿堂的熱鬧。這恐怕也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夢想的最終實現(xiàn)吧。
只是不曉得,那個在老家苦守空房,帶著獨子艱難求生的原配,知道自己的丈夫異鄉(xiāng)另娶后,又是怎樣的心情。
“不敢講給大奶奶聽的,她直到去世都以為爺爺出了海難。如果不是大伯后來也跑船,又恰好有機會來新加坡,我們一家人恐怕早就失散了。”
美婦口中的“大伯”,想必就是王航的父親,大洋集團的董事長王允中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