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欲提親
曹操的慶功宴上鬧了這么一出,眾人自然也沒有什么興致了,于是也就各自散去了。
郭嘉帶著滿腔怒火回了府邸,一進門便怒氣沖沖跑去找王景云。
他不介意王景云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歷史,但是他不喜歡王景云瞞著他、欺騙他。
郭嘉也不是什么斤斤計較的人,只要沒有超越他底線的事情,無論別人怎么犯,他都不會計較,但他痛恨隱瞞和欺騙。
王景云見到郭嘉怒氣沖沖地回來,而且看向自己的眼神中帶著怒意,有些錯愕,不禁問道:“怎么了?”
郭嘉深吸一口氣,盡量將語氣變得平緩些,淡淡道:“你究竟想瞞我到幾時?”
雖然郭嘉沒有明說,但王景云臉色慘白,顯然是想到了郭嘉說的是什么。
“你都......都知道了?”
郭嘉冷哼一聲。
“人家在孟德的慶功宴上當堂質(zhì)問我,我豈能不知!”
王景云抿著嘴,嘆了一口氣道:“不是你想的那樣。我和父親,從未答應(yīng)過董國舅和董平兄長什么,只是,父親不好直接拒絕董國舅,因此一直拖著。我也是因此選擇離家遠行,來到了曹營,想著若是替父親立下大功,父親便不必擔心得罪董國舅了。”
郭嘉了然,他本就沒有懷疑過王景云,他自問識人之能不差,又與王景云朝夕相處,怎么可能看不透王景云的本性?
只是,這董平......
郭嘉心中是真的對他動了殺意。
他看得出,董平心不甘,情不愿,顯然不會善罷甘休。
屆時,侮辱自己名聲事小,污了王景云名聲,可就不好了。
雖然漢朝民風開放,還沒那么多女性節(jié)烈觀,不僅卓文君可以“夜奔”司馬相如,演繹千古佳話,上至皇后太后公主都可以再嫁乃至三嫁。
漢文帝母親薄太后,漢景帝皇后也都是再嫁身。平陽公主初嫁曹時,后改嫁衛(wèi)青。敬武公主起初嫁給張臨,后又成了薛宣的妻子。經(jīng)歷漢朝四世的天下母儀的王政君,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漢成帝劉驁的母親,王莽的姑姑,年輕時嫁過兩次。赫赫有名的開國大臣陳平妻子在嫁給陳平前居然嫁了五次夫死?!皯舾蝗擞袕堌?,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睆堌摬灰驗殛惼浆F(xiàn)狀而嫌棄陳平,反而積極促成這樁婚姻。放之當下,都是讓人目瞪口呆,嘆為觀止!
但是郭嘉畢竟還是帶著后世思想看待自己的私事的,尤其是在婚嫁方面。
他在后世就不喜歡那種相親的方式,更喜歡自由戀愛,而且更不愿意那么早就成家,這也是他這一世為什么年近三十還未成婚的原因。
郭嘉嘆了口氣,見到王景云這副哀傷欲泣的模樣,終究是不忍再責怪她。伸手替王景云抹去了眼角的淚珠,柔聲道:“我不在意你的過往,但是,以后有什么事情,不要瞞著我好嗎?你知道我最不喜歡隱瞞和欺騙。”
王景云“嗯”了聲,靠在郭嘉懷中。
“過幾日,我會請人替我去你父親府上提親?!?br/>
提親的事情,郭嘉早有打算。他年紀也不小了,放在后世,也是妥妥的大齡未婚圣斗士,王景云在這個年代,也是罕見的剩女,兩人情感日漸深厚,如今官渡戰(zhàn)事已了,他也該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了,也省的那些人一個個的來向自己推薦什么女兒、侄女、孫女的。
至于提親的人選,郭嘉有兩個人選。
其一是荀爽,如今潁川荀氏的家主,更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之評。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jīng)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在位時曾被太常趙典舉為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后,棄官離去。為了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濱達十余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后著《禮》、《易傳》、《詩傳》等,號為“碩儒”。
黃巾起義爆發(fā)后,黨禁解除,荀爽相繼被舉薦,但都未應(yīng)命。董卓專權(quán)時,強征荀爽為官。他在九十三日內(nèi),接連升至司空,位列臺司。荀爽見董卓殘暴,便暗中與司徒王允等謀除董卓。
歷史上的荀爽在舉事前就于公元190年病逝了,但這一世的荀爽在郭嘉的書信提醒下,沒有和王允合謀,而是重新回到了潁川老家,在家鉆研經(jīng)傳。
其二則是陳紀,字元方,潁川陳氏家主,陳寔之子。他就是大家小學初中課本中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元方。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yǎng),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并稱為“三君”。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遭黨錮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紀不得已而到京師。累遷尚書令。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于紀,紀不受。拜太鴻臚,卒于官。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zhì)于祖父實。實道:“元方難為兄,季方(諶字)難為弟。”紀于遭黨錮后,發(fā)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shù)萬言。
無論是荀爽還是陳紀,都是當世大儒,也是天下名士。二人無論名聲、能力、品行、出身,都是當今天下數(shù)一數(shù)二的。而且,郭嘉少時便于荀彧和陳**好,二老也視郭嘉為子侄,連郭嘉的表字都是荀爽取的,完全有資格替郭嘉上門求親。
最關(guān)鍵的是,這兩位老人的面子,可遠勝那區(qū)區(qū)董承。
說起董承,郭嘉心里也是不屑的。董承是漢靈帝母親董太后侄子,漢獻帝嬪妃董貴人之父。
從文學的角度看,《三國演義》塑造的人物形象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是,歷史與畢竟有很大的差距,歷史上真實的董承恐怕并非什么善男信女,忠臣良將。
在漢末軍閥中,董承最先看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步好棋,于是亦步亦趨緊跟漢獻帝,想把漢獻帝當成棋子捏在手中。董承先后聯(lián)合軍閥張楊、韓暹等人,擁兵自重,試圖結(jié)成一個武裝團伙進取天下,但他的能力實在平庸,缺乏統(tǒng)帥之才,始終未能培植出一支強大的個人武裝,與張楊、韓暹等人的合作也是貌合神離,各懷鬼胎。
董承自始至終只是想利用漢獻帝,內(nèi)心深處對漢獻帝根本無忠誠度可言?!逗鬂h書》記載,興平二年,漢獻帝從長安西逃洛陽,途中一片混亂,狼狽不堪。董承看見伏皇后的侍者抱著幾匹上好綢緞,起了貪心,命令部下武士持刀搶奪,當場斬殺了伏皇后的侍者,血都濺到伏皇后衣服上,兇惡之態(tài)觸目驚心。
這等虛偽小人,雖是國舅,還是董太后親侄,骨子里還是那奸詐無恥的小人。郭嘉打心底里不屑,相信王越?jīng)]有答應(yīng)董承的提親,也是看出了董承的性格。
————————————————————————————————————
大家月票、推薦票、訂閱什么的來者不拒,狠狠地拿這些來砸我吧!
求收藏!求推薦票!求訂閱!求打賞!求月票!
紅塵在此拜謝諸君!
書友群:1055064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