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民以食為天
其實郭嘉真的缺錢,找曹操和荀彧就行,但哪怕是朋友,郭嘉也不想太依賴他們。而且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人情欠多了,終究不好。
一念及此,郭嘉瞬間下定了決心。
拓展財路!必須拓展財路!
但是問題來了,具體做什么營生呢?
最好是盈利高、成本低,還不耽誤自己時間的。
郭嘉盤坐在浴桶中,左手摸著下巴,眼珠子轉(zhuǎn)得飛快。
泡完藥浴,郭嘉就急哄哄進(jìn)了書房。
自從紙張的造價成本被郭嘉大大降低后,基本上只要吃得起飯的人家都買得起最便宜的紙張。
同時,紙張也遠(yuǎn)比竹簡容易書寫,所以紙張尤其受各個階層人士的歡迎。
郭嘉在紙上筆若龍蛇著。
雖然如今曹操麾下,百姓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和當(dāng)初的太平盛世還是比不了。真要搞些什么高消費(fèi)的東西出來,百姓還是消費(fèi)不起。
既然要從普通百姓身上賺錢,就要考慮百姓的消費(fèi)能力和消費(fèi)動力了。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云:“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br/>
郭嘉打算從“吃”上下手。
饅頭、面條、油條、餛飩、餃子!
這些東西既能吃飽,又便宜,在味道上對于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也不會差,在民間一定能受歡迎!
饅頭,傳說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fā)明?!度龂萘x》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后,過江受戰(zhàn)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fā)明饅頭為替代品。于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面團(tuán),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來民間習(xí)此風(fēng)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
饅頭中還可以加點(diǎn)餡,如肉、菜等,便成為了比饅頭稍貴些的包子。
面條呢,在中國也是由來已久。
漢代以前就已出現(xiàn)“湯餅”?!皽灐睂嶋H是一種“片兒湯”,制作時一手托面團(tuán),一手往湯鍋里撕片;到北魏時(公元486—534年),湯餅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將面團(tuán)搟薄后再切成細(xì)條,這就是最早的面條。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們又把切好的面條掛起來晾干,便于保存和隨時食用。于是最早的掛面便誕生了。唐代時,中國和日本的往來很頻繁,面條和掛面的制作技術(shù)很快就傳入了日本,也有馬可·波羅把面條從中國帶到意大利的傳說。
至于油條,則涉及到了中國的民族英雄岳飛了。(雖然教材里把岳飛的民族英雄稱號刪除了,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大家心里有數(shù)就行。)
油條,又稱馃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面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韌勁,中國傳統(tǒng)的早點(diǎn)之一?!端问贰酚涊d,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dá)憤怒。類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遠(yuǎn)遠(yuǎn)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但漢朝應(yīng)該是沒有的。
餛飩,古代中國人認(rèn)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jù)中國造字的規(guī)則,后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并無區(qū)別。至唐朝起,正式區(qū)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而餃子則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
說起餃子,這玩意還是張仲景發(fā)明出來的。張仲景發(fā)明餃子是藥用,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這幾樣小吃做法簡單,成本低廉,純粹是薄利多銷,順便豐富一下民間美食。
不過麻煩的是,這三樣小吃都是需要讓面團(tuán)發(fā)酵的,而這個時代搞不到酵母什么的,至少郭嘉不知道有什么辦法,只能讓那些面團(tuán)自然發(fā)面,這一來就要耗去不少時間。
饅頭、包子、面條、油條、餛飩、餃子,這些小吃放在后世不就是開早飯店嗎?
郭嘉笑了笑,搖了搖頭。
不過,既然是要開“早飯店”,那怎么能沒有豆?jié){呢?
豆?jié){的發(fā)明可是西漢的淮南王劉安。
相傳劉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間,劉安每天用泡好的黃豆磨豆?jié){給母親喝,劉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豆?jié){就漸漸在民間流行開來。但這個時候,豆?jié){卻還沒有像后世那般在民間流傳,僅僅在某些地區(qū)小規(guī)模流傳罷了。
所以,郭嘉還將麻辣燙的做法寫在里面。
麻辣燙起源于岷江之濱四川省樂山市牛華鎮(zhèn)。傳說是南北朝時期,船工和纖夫創(chuàng)造了麻辣燙這種簡便易行而又獨(dú)特的吃法。從成都到三峽的川江流域,由于水流湍急,纖夫成了必不可少的風(fēng)景,他們在拉纖之余,在江邊壘起石塊,支起瓦罐,撿拾一些樹枝作干柴生火,舀幾瓢江水,一切都就地取材,有菜放菜,沒菜就拔些野菜充數(shù),再放入u、花椒等調(diào)料,涮而食之,既可果腹,又可驅(qū)寒、袪濕。
這種吃法,在后世也是風(fēng)靡民間的,何況是在這個吃食種類匱乏的年代?
不過,海椒似乎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所以調(diào)味品也是郭嘉頭疼的地方。
郭嘉問過管家這個時代有什么調(diào)味品,這才知道這個時代只有鹽、醋、醬、糖(飴糖,不是蔗糖,甘蔗制糖到唐代才從印度傳入)、蔥、姜、花椒、茱萸、肉醬、魚子醬、蒜、肉桂、香茅草等。而至于胡椒原產(chǎn)印度,在唐代才傳入中國。辣椒原產(chǎn)墨西哥,明朝末年傳入中國。
(在漢武帝鹽鐵專營以后,在漢朝吃鹽就比較貴了,口味重的,可能吃窮了人。)
所以,想吃頓味道十足的麻辣燙,郭嘉還得大規(guī)模購入不少調(diào)味品。
辣味可以用花椒、茱萸、山葵和芥末代替。
鹽嘛,嘖嘖,倒是有些麻煩,不過也不算什么大麻煩。
因為,他想到了一個人!
他家,絕對不會缺鹽。
————————————————————————————————————
大家月票、推薦票、訂閱什么的來者不拒,狠狠地拿這些來砸我吧!
求收藏!求推薦票!求訂閱!求打賞!求月票!
紅塵在此拜謝諸君!
書友群:1055064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