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 溶情不覺、頓悟即佛
普雅聞言一恍內心那涓涓的心河之間有喜悅淺流旋即忽地笑起來:“不忙禮贊我快告訴我‘因果’之說還包含些什么”她又一頷首泠泠音聲波及過耳廓便有如甘泉洗禮“哪一些是真實可見到的”揚了盈動的眸子模樣煞是可親可喜
法度收了神緒耐心為這起心探尋的女王繼續(xù)講解心中所悟:“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便是因果”微停又道“‘花開結果’亦是因果”并不刻意強調很自然的一落聲間便有智慧自成
倏忽間那神緒沒防的就是一恍惚法度不禁暗暗這樣思量思量自己與普雅女王相遇相識時今更是有緣立在這里共參禪意委實是因果卻不知道這又是于何時何地種下的因才至時今眼下嘗了這樣的果但很快的轉念他便意識到自己是起了執(zhí)著既知凡事皆是緣法卻又何必非得刨根究底探尋明白且如何便能真的有個頭緒、有個明明白白看得清楚的起始呢
一如天風過樹只是淺淺的一撩撥旋即很快便隱于了無痕之間緣來自然來緣散自然去如是如是便是禪味……
因為普雅的心思儼然停定在了法度口訴的字句間她自己頷首凝神細細思量便不曾察覺到法度面上那須臾的異樣:“我明白了”陡一抬眸普雅噙笑徐徐音波清越且可喜流露著一股子軟款的韻致“譬如‘餓了吃飯便飽了渴了喝水便解渴’這亦是因果息息相關皆是因果”順著思緒的一路飄轉普雅的心念愈發(fā)的繁多起來她斂了斂軟款的眸子眼底浮蕩了韶光明媚“甚至我們是怎么來的也……也是因果”沒走心的就道了這么一句出口才后覺這話兒有些過頭了女兒家論道起自己怎么來的云云不免惹得遐想普雅有些不好意思下意識抬手撫了撫蓮花般的面龐
就是這樣一個個細膩且不經(jīng)意、不刻意、不做作的小動作每每惹得法度心生憐愛那有如一位長者對于后輩不自覺的憐惜和可喜即便法度只長了普雅梅朵三歲而已不過這樣的心境也不難理解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對于已經(jīng)踏入修行正途的法度和尚來說女王普雅梅朵便是后來人他這個先驅者自然是她的長者先輩也是世上太多人、太多性靈的長者先輩而那所謂的年齡局限原本就是空不過是世上虛浮的幻與假象……當然這個若論道起來則又遠非一言兩語可以闡述明白了
普雅急于掩飾自己方才的不矜持雖然她一向是熱情且奔放的但是很奇怪卻也不知道是受了凈鸞的影響還是法度的影響又或許都有這位大漠古城的刺玫瑰越來越像那漢地溫柔鄉(xiāng)里嬌滴滴的如水女子:“這么說來若是脫離因果這個世界、這一切的一切豈不全都紊亂”她又匆忙接過前話蹙眉復展心思重又輾轉起來
法度心中澄明:“女王一點就透”頷首向她微笑即而斂目定聲“‘因果因果’因為所以‘因為’是‘因’‘所以’是‘果’”旋又一展顏字里行間流露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那并非是在參悟亦或者思量那儼然是在闡述一個本就既定、無需懷疑的真章道理“故而怎么能說沒有因果每一時每一刻都在種因得果卻又如何看不到、不肯看、不肯稍稍思量琢磨、更狂妄執(zhí)念的否定這一切呢”落言嘆聲神色隱有沉淀
這種感覺很是奇怪即便普雅在認識法度之前對佛法的涉獵不是很深可每當法度點撥一二她便很快就能解過其中意味甚至還能引出自己一番獨到的見地興許當真是與佛有緣還是與法度有緣
她的心中只覺澄澈如一湖琉璃水嗅著微微的草木香氣整個人頓有離塵拔俗之感:“今日承蒙國師點化頓覺撥云見霧”普雅側首向法度點點頭心念甫至旋即又不解道“現(xiàn)下看來這些道理分明都是那樣的清楚明白就在那里明擺著一切都再簡單不過卻為何我從前就是不像現(xiàn)在這樣明白更為何眾生木納愚蠢到這樣簡單的道理都看不明白呢”落言一嘆她委實是急了這一瞬大有為眾生之愚鈍而著急、對娑婆世間性靈不得解脫之憂心
法度感知到普雅的這份心境心中慰藉旋即斂目搖頭神色與口吻都是淡淡的整個人很是超然:“人生了平行的兩只眼睛是為了平等觀世、對待眾生;可是卻總不能平等對待萬物、眼觀萬事、善待一切”微頓又道“人生了左右兩邊兒的兩只耳朵是為了聽得八方事、多方言;可是卻總偏聽一面之詞固執(zhí)自負”即而轉目看定普雅“人只有一張嘴是為心口專一、誠實懇摯;可是卻總能說出兩面話、心口不一言行不對”眼波沉淀“這卻如何不是業(yè)障蒙蔽下的大丑陋”
這委實是娑婆世間、五濁惡世里一樁無奈事
普雅心中隱動眉目閃過一抹銳氣:“歸根結底還是眾生太過愚昧”檀唇淺開道了一句
法度搖頭:“不眾生皆存佛性徹悟本心即是佛”又抬目補充道“眾生都是極聰穎靈秀的歸根結底是這娑婆世間的業(yè)障太深太重茫茫眾生被蒙蔽的太深太重身染厚塵再也難以看明白、思量明白本該清明的道理”尾音似嘆非嘆
即便是再心急的想要眾生得以解脫緣分未到、因果尚不成熟便是徒徒然心急心焦又能如何
普雅心念閃動蹙眉又問:“難道這個世間注定是被遺棄的眾生都注定要永遠受苦、不得解脫”
法度再搖首:“眾生都會成為佛陀解脫是遲早的事情”
“那究竟要持續(xù)到什么時候是個盡頭持續(xù)到什么時候靈魂才會得到救贖”
“真正頓悟真正遁出”法度斂目
有瞬間的沉默普雅心念左右轉動似懂非懂的起了這樣一層疑惑她抿唇定息再向法度瞧過去因不確定故而問得很小心:“佛愛一切世間佛是慈悲的為何不以其**力一瞬便普渡眾生自此后不再受苦卻還要眼睜睜如此殘忍的看著他們受苦遭罪、無止無休”普雅的心中當真有著這樣的不解大抵也是這世間在家人、乃至一些出家人多少有著的不解
可是法度心里明白佛不是不愿普渡眾生全都脫離苦海相反那是佛陀一直以來最大的宏愿只是緣份未到因果尚不成熟眾生不愿聞法、拒絕佛陀的救度便是再怎樣強行去度他們的心中沒有那一念、沒有那個基本的意識不肯去感應;一任佛陀慈悲懇切的苦苦發(fā)愿他們卻就是甘于沉淪苦海陷入執(zhí)念的不愿被普渡彼岸卻又能奈何
法度整了整自己的思緒嘗試著以普雅可以理解的字句這樣慢慢的告訴她:“佛法就是一道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卻不接受光那光是真光照亮這一切世間”旋即一頓“佛是一切世間是我也是你佛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那一念所造的可是世界卻不認識他他亦興許并不知道這一切藉他所造甚至不知道他自己即是佛”法度聚攏眉目、心思輾轉即而展顏接口“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他倍受排擠甚至漸漸便被業(yè)力蒙蔽了自性、污染了塵垢隨波逐流的存疑、猜度、自負、偏激、諷刺……不再明白甚至已經(jīng)不記得了自己便是佛……”
其實這話聽來還是何其兜轉可在一旁順著思緒且聽且忖的普雅還是有了個大概明白
法度話里的意思是佛本就在世間是每一個人、是每一個蒼生性靈可是這世間有太多愚者并不相信更看不到自己本身具有的佛性、不知道自己就是佛這一切的一切本就是一念的化現(xiàn)遵循業(yè)力的變幻流轉可蒼生因被業(yè)力蒙蔽而看不清了本心自性揣著幻象當真實、卻棄真實與不顧;這之中即便有一些明白的卻被他的同伴們譏誚諷刺、排擠孤立久而久之守住本心明白道理的越來越少一些明白的也漸漸被同化忘記了自己是佛、忘記了回家的歸路……
修行之途何其艱辛難守尋找渡者與普渡蒼生都是一樣需要莫大的機緣、與極大的愛及愿力及修為
“頓悟者……即是佛”似乎蒙塵的心臺被一縷清風倏然拂拭普雅靈光一閃頓有所悟
法度穩(wěn)聲繼續(xù)、神容并著口吻依舊:“本就是佛頓悟不過是明確了自身的本來面貌”
普雅心念卻又撩起:“如何頓悟、如何知空”
法度頷首:“萬道歸宗”
普雅緊追不舍、趁熱打鐵:“何為萬道歸宗”
“須深信、須修持”是“必須”而非“需要”法度目光韌力口吻陡然一沉“否則對于本性的救贖一切都不會有絲毫的幫助”并沒有刻意著重和強調什么出口時卻是一個最直白明確的道理那道理就擺在那里不容置疑、也辯駁無從
微光中普雅的心又動一動那么不經(jīng)意的她覺的自己被眼前的游僧愈發(fā)吸引了身心全部、乃至魂魄……這一切賴于他那一份帶著巨大的魅惑力、潛藏著魔力一般的無形的與眾不同的氣場;還有他目光的堅定靈魂的大智、大愛、與向這濁世傳達一脈清音的從容不迫、鎮(zhèn)然出塵
眼前光影里起了些朦朧韻致的人兒讓普雅一瞬間看得有些癡了……
(注:這一章有溶入《圣經(jīng)》的理論和字句其實與佛家不違背我權衡后認為法度說出來也不會不妥帖因為萬教同源道理是一樣的修行是修道理為何執(zhí)著何家何派《圣經(jīng)》中一些理論與佛家一些理論其實是一樣的此外道家等諸多宗教的理論亦有共融處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其實異曲同工為防讀者親們有誤解在這里標明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