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攻擊
,最快更新帝國風云 !
攻擊第72艦隊的戰(zhàn)斗在八點五十分左右打響,首先進入的是來自第32艦隊“李牧”號艦隊航母的攻擊機群。
這支機群中,有二十架俯沖轟炸機與十架魚雷攻擊機。
雖然之前的戰(zhàn)斗早就證明,魚雷對戰(zhàn)艦的威脅更大,即魚雷重創(chuàng)戰(zhàn)艦的概率要比炸彈大得多,不管是艦隊航母、還是主力艦,哪怕只被一條航空魚雷擊中,也有可能遭受重創(chuàng),甚至有可能被擊沉,但是實戰(zhàn)同樣證明,俯沖轟炸機的攻擊成功率更高,而且對付艦隊航母這樣的大型戰(zhàn)艦的效率要高得多。
正是如此,〖中〗國海軍一直堅持以俯沖轟炸機為主要攻擊力量。
只有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比如已經(jīng)奪取了制海權,艦載航空兵轉為執(zhí)行對地打擊任務,或者是支援地面部隊作戰(zhàn),艦隊航母才會搭載更多的魚雷轟炸機,主要是魚雷轟炸機在執(zhí)行水平轟炸任務的時候,能夠攜帶更多的炸彈,而且超低空投彈的準確率也不算太低,能夠更好的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
絕大部分時候,〖中〗國海軍的艦隊航母上只有二十架魚雷攻擊機。
當然,這次的情況有點特殊。
因為早就考慮到有可能攻擊瓦胡島等大型島嶼,所以顧祝同讓每艘艦隊航母都搭載了三十架魚雷攻擊機。在攻擊瓦胡島與毛伊島的時候,每艘艦隊航母各出動了十架,也就各剩下了十架。
這支機群因為最先到達。所以徑直飛向了最近的那艘艦隊航母。
只是,這不是“埃塞克斯”號,而是“勇猛”號。
當時,斯普魯恩斯所在的“埃塞克斯”號位于編隊的最后方。不是斯普魯恩斯怕死。而是第72艦隊在八點過后進行了一次戰(zhàn)術轉向,結果原本在最前面的“埃塞克斯”號,現(xiàn)在落到了最后面。
負責掩護“勇猛”號的是“菲律賓”號大型巡洋艦。
當時,美軍總共就只有六艘可以用來直接掩護艦隊航母的大型防空戰(zhàn)艦,即兩艘“依阿華”級戰(zhàn)列艦與四艘“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按照尼米茲的編排,兩艘快速戰(zhàn)列艦分別負責掩護第72艦隊與第73艦隊的旗艦,而四艘大型巡洋艦則用于掩護另外四艘航母,分給“勇猛”號的正是“菲律賓”號。
顯然。一艘防空戰(zhàn)艦遠遠不夠。
實戰(zhàn)早就證明,至少需要兩艘防空戰(zhàn)艦,才能夠為一艘艦隊航母提供全方位掩護,確保不留下防空死角。
只是。美軍這次有足夠的時間來編排防空陣列。
〖中〗國機群發(fā)起攻擊的時候“菲律賓”號已經(jīng)機動到了“勇猛”號的左側,也就是〖中〗國機群的來襲方向上。
緊接著“菲律賓”號的猛烈防空炮火開始發(fā)揮作用了。
與之前的兩艘“阿拉斯加”級相比“菲律賓”號的防空火力配制沒有太大變化。大口徑高射炮依然是MK12型五英寸高平兩用炮,數(shù)量最多的依然是四聯(lián)裝的四十毫米博福斯高射炮,負責近程攔截的仍然是數(shù)十門二十毫米厄利空機關炮。只是“菲律賓”號有一種更強大的高射炮。這就是剛剛研制成功,在一九四五年初才開始裝備美軍戰(zhàn)艦的七十六毫米高射炮。
美軍為戰(zhàn)艦配備中等口徑高射炮。主要就是在向〖中〗國海軍學習。
從一九四三年底開始,〖中〗國海軍就為主要的防空戰(zhàn)艦配備了專門用于防空作戰(zhàn)的八十毫米高射炮。實戰(zhàn)證明。這種中等口徑的高射炮有效填補了防空火力空缺,而且具有極高的作戰(zhàn)效率。在攔截遠處敵機的時候,其作戰(zhàn)效率不比大口徑高射炮低多少,而且因為射速更高反而能夠更加有效的驅散敵機機群。在對付逼近的敵機時,其較高的射速、以及能夠更加迅速的調整高低與水平射角,能夠有效的增強以四十毫米高射炮為核心的近程攔截網(wǎng),使敵機更難以逼近投彈。
只是“菲律賓”號上的七十六毫米高射炮還不是最理想的。
關鍵就在彈藥上。
在〖中〗國海軍中,八十毫米高射炮裝備部隊之后,并沒有受到待見。直到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出現(xiàn),八十毫米高射炮才受到了高度重視。
這就是電磁感應近炸引信。
最初,〖中〗國海軍只有一百二十毫米近炸炮彈,到了一九四四年底,在解決了引信的小型化問題之后,才獲得了八十毫米近炸炮彈。
可以說,配備了近炸炮彈的八十毫米高射炮,絕對是防空利器。
要知道,這些在預制破片戰(zhàn)斗部里裝填了數(shù)百克烈性**的炮彈,只要在離敵機十米以內爆炸,飛散的數(shù)百、甚至上千枚彈片就能把敵機打成馬蜂窩,就算不能擊落敵機,也能使敵機喪失戰(zhàn)斗力。
結合八十毫米高射炮的高射速,就能編織出一道戰(zhàn)機難以逾越的天網(wǎng)。
只是,美軍并沒有七十六毫米近炸炮彈。
當時,美軍還沒有解決引信小型化的問題,因此只為五英寸、也就是一百二十七毫米高射炮配備了近炸炮彈。
不可否認,大口徑高射炮配上近炸炮彈,也有非常驚人的威力。
問題是,大口徑高射炮的射速太慢了,而且在任何一艘戰(zhàn)艦上,都不可能裝備太多的大口徑高射炮。
“菲律賓”號上,總共也就只有十二門五英寸高射炮,每側三座雙聯(lián)裝炮塔。
顯然,這個數(shù)量太少了。
〖中〗國海軍早就總結出,要用大口徑高射炮對來襲機群進行彈幕攔截,至少需要四門高射炮同時開火,而最好能夠達到六門。此外,因為大口徑高射炮不太靈活,因此一組高射炮不可能照顧到側向一百八十度的整個區(qū)域。也就是說,在專業(yè)的防空戰(zhàn)艦上,任何一側至少都需要兩組高射炮。如此一來,即便按照一組四門的最低標準,防空戰(zhàn)艦的一側都需要八門大口徑高射炮,總共需要十六門。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海軍防空戰(zhàn)艦上大口徑高射炮的最低數(shù)量標準。
當時,所有防空巡洋艦上都有十六門大口徑高射炮,快速戰(zhàn)列艦上則有二十門,而大型巡洋艦則多達二十四門。
也正是如此,〖中〗國海軍的防空戰(zhàn)艦在戰(zhàn)斗中發(fā)揮出了極為驚人的戰(zhàn)斗力。
比如,在“珊瑚海大海戰(zhàn)”中,〖中〗國海軍的“南京”號巡洋艦就創(chuàng)造了在一次戰(zhàn)斗中擊落敵機十三架的記錄。
顯然“菲律賓”號沒有足夠多的大口徑高射炮。
按照“菲律賓”號的大口徑高射炮配制方案,只能對某側來襲的一支機群進行攔截,根本不可能同時攔截兩支機群。
當時,同時進入是三支機群,而不是一支機群。
這就是,從朝低空進入的魚雷攻擊機群,以及分成了兩個中隊,從高空進入的俯沖轟炸機群。
雖然大口徑高射炮主要用來對付高空的俯沖轟炸機,但是“菲律賓”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同時攔截兩支分散開來的俯沖轟炸機群。
結果就是“菲律賓”號只能集中炮火對付一支俯沖轟炸機群。
最終,從“菲律賓”號側后方進入的那支俯沖轟炸機群幾乎在沒有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就突破了防空戰(zhàn)艦的攔截,直接撲向“勇猛”號。
“勇猛”號上,也有大口徑高射炮,而且也是十二門,同樣是兩舷配制。
問題是,對“勇猛”號來說,這是最后的防線了。如果沒能攔截敵機機群,那么敵機逼近之后,總會有幾架能夠在被擊落之前投下炸彈,也就有可能擊中“勇猛”號,讓其遭到重創(chuàng)。
實際情況還要嚴重得多。
要知道“勇猛”號面對的是世界上經(jīng)驗最豐富的艦載航空兵飛行員。
雖然“李牧”號算得上是一艘嶄新的艦隊航母,其搭載的第十五艦載航空兵聯(lián)隊也是在不久前成立的,但是聯(lián)隊里的飛行員中,有三分之二是服役兩年以上的老鳥,服役不到一年的新手還不到十分之一。
也就是說,這些飛行員大多是從其他航空兵聯(lián)隊抽調過來的。
突破“菲律賓”號的攔截之后,十架俯沖轟炸機迅速分散成了三個攻擊編隊,其中中隊長與其僚機率先加速沖刺,而其主要任務就是吸引航母的防空火力,為后面的兩個攻擊編隊開路。
顯然,美軍的高射炮手就沒有這么豐富的經(jīng)驗了。
大多數(shù)美軍炮手只知道,應該向離得最近的敵機開火,因為這些敵機將最先向航母投下炸彈。
結果就是,兩架俯沖轟炸機就吸引了“勇猛”號上的絕大部分防空火力。
只是,這兩架俯沖轟炸機并沒有俯沖,也沒有沿直線飛行,甚至沒有率先開始攻擊美軍航母。
原因很簡單,它們的任務就是去吸引防空炮火。
按照〖中〗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zhàn)守則,在必要的時候,這兩架轟炸機還可以丟掉炸彈,以增強戰(zhàn)機的敏捷性,避免被擊落。
如果沒有丟掉炸彈,它們將在最后發(fā)起攻擊。
也就在這個時候,兩支四機編隊幾乎同時從“勇猛”號的左前方與左后方進入,隨后八架俯沖轟炸機依次進入了俯沖投彈階段。
等到“勇猛”號上的高射炮手猛然反應過來的時候,做什么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