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不倫不類
,最快更新帝國風云 !
第二百三十三章 不倫不類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維持著一支龐大的艦隊,但是論戰(zhàn)斗力,已經淪落為二流海軍了。
關鍵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一直不太重視艦隊航母,而且在艦隊航母的發(fā)展方向上走上了歧途。
不可否認,北大西洋的情況與太平洋有很大的差異,適合在太平洋上作戰(zhàn)的艦隊航母未必能在北大西洋上發(fā)揮重要作用。比如,在一九四四年,美國海軍的一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就在北大西洋上遭遇了罕見的風暴,被颶風刮翻了艦首的飛行甲板,導致該航母返回造船廠維修了數個月。同樣不可否認的是,艦隊航母是航空作戰(zhàn)平臺,其主要價值就是其搭載的作戰(zhàn)飛機。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有強大的航空作戰(zhàn)能力,就不能稱之為艦隊航母。
可惜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大戰(zhàn)前設計與建造的艦隊航母,包括這次派往印度洋的兩艘“光輝”級,都存在載機數量少的嚴重缺陷。如此一來,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航母在航空作戰(zhàn)能力上,根本不可與中國海軍的艦隊航母相提并論。雖然在理論上,“光輝”級搭載的艦載機足以發(fā)動一輪空中打擊,而且剩余的戰(zhàn)斗機還能擔任艦隊防空任務,但是太平洋戰(zhàn)場上的殘酷戰(zhàn)斗,已經讓中美海軍認識到,只發(fā)動一次空中打擊,不見得能殲滅對手,甚至連重創(chuàng)都辦不到。為了保險起見,在絕大部分海戰(zhàn)中,艦隊司令官都會在一場戰(zhàn)斗中發(fā)動兩次以上的空中打擊。
顯然,“光輝”級根本辦不到。
除了航母,英國皇家海軍的其他戰(zhàn)艦也很有“特色”,或者說與其他國家的戰(zhàn)艦存在著明顯區(qū)別。
比如,“喬治五世”級戰(zhàn)列艦就是一個怪胎。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前,英國就研制出了十六英寸艦炮,并且隨后就用在了“納爾遜”級戰(zhàn)列艦上。只是,這種大口徑艦炮并不成熟,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而且高傲的英國皇家海軍又不肯從美國引進同口徑艦炮。結果就是,在晚了十多年建造的“喬治五世”級戰(zhàn)列艦上,英國皇家海軍倒退了兩步,使用的不是十六英寸艦炮、也不是“伊麗莎白女王”級上的十五英寸艦炮,而是更加老舊的十四英寸艦炮,比同時代的快速戰(zhàn)列艦低了兩個級別。
可以說,這是非常反常的做法。
要知道,與“喬治五世”級同期建造的戰(zhàn)列艦中,較有名的幾種配備的都是十六英寸主炮,差一點的也在十五英寸左右,而稍晚開工的“大和”級甚至用上了十八英寸主炮,沒有任何一種戰(zhàn)列艦的主炮口徑低于三百八十毫米,即便是一向保守的法國人,在“黎塞留”級戰(zhàn)列艦也采用了三百八十二毫米主炮。
事實上,這也違背了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貫傳統(tǒng)。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前,英國皇家海軍就高度追求火力優(yōu)勢,甚至為此愿意犧牲其他性能。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率先建造極端重視火力、把同樣重要的防護丟到一邊的戰(zhàn)列巡洋艦。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的主炮口徑一直比對手大一個級別。
現在到好,“喬治五世”級直接倒退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水準,別說跟同時代的戰(zhàn)艦相提并論,比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造的戰(zhàn)列艦都不如,根本達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水準。
當然,英國皇家海軍在“喬治五世”級上安裝十四英寸艦炮,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這就是,在設計“喬治五世”級的時候,英國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根本承受不起大規(guī)模造艦的財政負擔。
結果就是,“喬治五世”級的排水量受到了嚴格限制。
最初,英國國會要求把這種戰(zhàn)列艦的標準排水量限制在三萬噸以內。只是,這個要求根本不現實。要知道,即便是“納爾遜”級的標準排水量都超過了三萬三千噸,如果提高速度指標,在不犧牲其他性能指標的情況下,“喬治五世”級的標準排水量只會比“納爾遜”級高,絕對不可能低于“納爾遜”級。
最終,英國國會通過了三萬五千噸的設計方案。
問題是,這個指標依然偏低。
要知道,美國海軍在同期設計建造的“北卡羅來納”級快速戰(zhàn)列艦的標準排水量超過了三萬七千噸,而且最高航速只有二十八節(jié),隨后改進了設計的“南達科他”級的標準排水量增加了幾百噸,接近三萬八千噸,依然沒有讓美國海軍完全滿意。到了“依阿華”級,則超過了四萬八千噸。
顯然,三萬五千噸的限制,讓“喬治五世”級根本不可能擁有超凡的性能。
如此一來,英國皇家海軍就不得不在三大主要性能之間尋求平衡,或者說是有限降低某項性能指標。
降低速度指標,顯然不大現實。
對此,英國皇家海軍也有足夠深刻的認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皇家海軍就吃過這方面的虧。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國都在建造快速戰(zhàn)列艦,美國海軍甚至打算用快速戰(zhàn)列艦取代所有老式戰(zhàn)列艦。顯然,英國皇家海軍要想保持在第一陣營里面,就得跟隨潮流建造快速戰(zhàn)列艦。
至于防護,更是不能大幅度降低。
如果把防護放在最后,那就成了戰(zhàn)列巡洋艦了,而實戰(zhàn)早就證明,戰(zhàn)列巡洋艦根本沒有生存能力。此外,存世的幾艘戰(zhàn)列巡洋艦,比如中國海軍的三艘“德夫林格”級、日本海軍的四艘“金剛”級都通過改進升級為快速戰(zhàn)列艦,美國海軍則放棄、或者改造了所有在建的戰(zhàn)列巡洋艦。更重要的是,跟快速戰(zhàn)列艦相比,戰(zhàn)列巡洋艦沒有任何優(yōu)勢,甚至連逃脫的機會都沒有。
這下,剩下的就只有火力了。
經過論證,英國皇家海軍提出了幾種火力配制方案。一是采用“納爾遜”級的十六英寸艦炮,但是改為四座雙聯裝炮塔、或者三座三聯裝炮塔。二是采用“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十五英寸艦炮,采用三座三聯裝炮塔。
有趣的是,最初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并沒有想過采用十四英寸艦炮。
很快,十六英寸三聯裝炮塔的方案就被否決了,因為這會導致排水量超標,而且十六英寸艦炮的可靠性也不高。緊接著,十五英寸三聯裝炮塔的方案也遭到否決,主要是英國皇家海軍以前從來沒有采用過三聯裝炮塔,在相關領域的研制也不深入,短期內無法解決主要的技術問題。
這樣一來,剩下的就只有四座雙聯裝十六英寸炮塔方案。
問題是,“納爾遜”級上的mk1型十六英寸艦炮的性能非常糟糕,而且可靠性讓英國皇家海軍根本無法容忍。
更要命的是,在設計“喬治五世”級的時候,兩艘“納爾遜”級的主炮出了很多次嚴重事故,其中一次炸膛事故還導致上百名官兵傷亡,讓“羅德尼”號不得不返回造船廠進行了數個月的維修。
結果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堅決反對采用mk1型十六英寸艦炮。
事實上,當時英國皇家海軍還有一個選擇,即從美國引進“北卡羅來納”級上的十六英寸艦炮。以美國與英國的關系,引進的難度不會很大,費用也不會太高。只是,英國皇家海軍放不下架子。
如此一來,引進十六英寸艦炮也成了空談。
當然,引進艦炮,也有技術上的問題,即“北卡羅來納”級采用的是三聯裝炮塔,而英國皇家海軍并不打算、也不可能為標準排水量更低的“喬治五世”級安裝這種炮塔,必須重新研制一種雙聯裝炮塔。
走到這一步,英國皇家海軍打算采用四座雙聯裝十五英寸主炮炮塔。
也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提出,與其采用八門十五英寸艦炮,還不如采用十二門十四英寸艦炮。雖然十五英寸炮彈的質量更大,但是數量更多的十四英寸艦炮在彈藥的總體投擲能力上并不差,而且炮擊密度更高。此外,英國皇家海軍早就研制出了十四英寸新式炮彈,在彈藥威力上也足夠了。
經過論證,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喬治五世”級安裝十二門十四英寸艦炮。
當然,在主炮配制上,有好幾種選擇。
最理想的選擇,自然是四座三聯裝炮塔。雖然需要設計新的炮塔,但是這樣一來,首尾火力配制較為平衡。可惜的是,該方案最先被否決,因為這意味著要把戰(zhàn)艦的主防護區(qū)延長二十米以上,也就得增加大約一千五百噸的裝甲用量,而“喬治五世”級的噸位本來就嚴重偏低,如果增加一千五百噸的裝甲用量,就不得不降低動力系統(tǒng)的輸出功率,從而導致最高航速難以超過二十七節(jié)。
顯然,英國皇家海軍不會接受這么低的航速。
四乘三的方案被否決后,剩下的就只有三乘四了,即三座四聯裝主炮炮塔。
雖然這一方案能夠滿足排水量上的要求,而且對動力系統(tǒng)的影響也不是很大,能夠保證最高航速超過二十八節(jié),但是卻存在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也直接導致“喬治五世”級變得不倫不類……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