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波濤再起
,最快更新帝國風云 !
雷德爾離開北京的時候,邀請馮承乾在適當?shù)臅r候回訪德意志第二帝國。
當然,馮承乾顯然沒有時間去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可能像雷德爾那樣,huā上幾個月時間繞過大半個地球。
要知道,此時〖中〗國陸軍已經(jīng)登上了〖日〗本本土,并且占領了九州島南部地區(qū)。
登陸九州島的作戰(zhàn)行動在一九四一年一月八日開始,首先出動的是兩個陸戰(zhàn)師,在控制了登陸場之后,陸軍的作戰(zhàn)部隊在十一日開始上岸,并且在三天之后,攻占了至關重要的日南港。
占領日南港后,〖中〗國軍隊在九州島上站穩(wěn)了腳跟。
要知道,在登陸作戰(zhàn)行動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登陸部隊上岸之后到攻占第一座港口之間的這段時間。在此期間,登陸部隊只能夠依靠海灘陣地獲得物資,而且兵力都集中在灘頭陣地上。如果防御部隊能夠抓住這個機會發(fā)起反擊,就能把登陸部隊趕下海,挫敗登陸行動。如果讓登陸部隊占領了港口,運輸船只就能直接在碼頭上卸貨,為登陸部隊送來各類作戰(zhàn)物資與武器裝備。到這個時候,防御部隊要想擊敗登陸部隊,就不再是向灘頭陣地發(fā)起攻擊那么簡單了,必須與登陸部隊打一場正規(guī)的地面戰(zhàn),而且要在地面戰(zhàn)中擊敗登陸部隊。
顯然,防御部隊在正規(guī)地面戰(zhàn)中擊敗登陸部隊的希望非常渺茫。
雷德爾到訪的時候,已經(jīng)有十五萬〖中〗國軍人登上了九州島,而且陸軍已經(jīng)取代陸戰(zhàn)隊成為主要作戰(zhàn)力量。
當時,〖中〗國陸軍正在向鹿兒島推進。
顯然,攻占鹿兒島是〖中〗國陸軍登陸九州島之后最為關鍵的一步。
原因很簡單,日南港只是一座漁港,不但吞吐能力有限,而且港灣的平均水深還不到五米,只能供五千噸以下的船只進出而且一次最多只能讓四艘貨輪靠岸,卸貨的速度根本滿足不了作戰(zhàn)需求。
這些問題,在鹿兒島都不存在。
鹿兒島是九州島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九州島上僅次于長期的第二大城市,其港口吞吐能力在〖日〗本排名第六。在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朝鮮半島戰(zhàn)爭之前,鹿兒島還是〖日〗本海軍的主要基地之一。鹿兒島海港的平均水深在二十米以上,可供任何艦船進出而且有四條縱向深水碼頭,可以同時讓八艘以上的大型貨輪停靠并且貫通九州島的鐵路線直接修到了港口里面。
顯然,只有鹿兒島的海港能夠支持〖中〗國軍隊作戰(zhàn)。
也正是如此,在登陸成功之后陸軍就開始向鹿兒島推進,甚至為此推辭了進軍長崎的作戰(zhàn)行動。
雖然地面戰(zhàn)爭由陸軍負責,但是海軍的任務也很艱巨。
當時,海軍除了保證海運暢通之外,還得為登陸部隊提供支援與掩護并且在陸軍向鹿兒島推進的時候,封鎖鹿兒島所在的海灣。更重要的是,〖日〗本海軍并沒有銷聲匿跡,當時還有包括“霧島”號戰(zhàn)列艦在冉的十多艘大型戰(zhàn)艦能夠出海作戰(zhàn),而這些戰(zhàn)艦就在九州島西面的瀨戶內(nèi)海里活動。
從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下旬開始,西太平洋艦隊一直在九州島南面海域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
到二月份,情況終于有所改善。
在船塢里躺了半年之后〖中〗國海軍的三艘主力艦,即“山東”號、
“山西”號與“河北”號(分別為“德夫林格”號、“呂佐”號與“興登堡”號)已經(jīng)修復,在一月底就返回了海軍的戰(zhàn)斗序列。更重要的是,這三艘主力艦在維修的時候都進行了第二次現(xiàn)代化改裝,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
在第二次現(xiàn)代化改裝中三艘主力都安裝了兩部雷達,一部是對空搜索與警戒雷達,另外一部是對海搜索雷達。此外,三艘主力艦還首次配備了炮瞄雷達,即專門為八門大口徑艦炮開發(fā)的火控雷達。在火力方面,三艘主力艦用雙聯(lián)裝一百毫米高射炮取代了雙聯(lián)裝一百二十毫米高平兩用炮。雖然新式高射炮的口徑縮小了二十毫米,但是戰(zhàn)斗射速提高到每分鐘三十六發(fā),比高平兩用炮高出了一倍左右。
更重要的是,新式高射炮能夠使用配備了電磁感應近炸引信的炮彈。只是,這種炮彈要到一九四二年才能批量生產(chǎn)。比較遺憾的是,
因為七十毫米高射炮的研制工作還沒完成,兵工廠的生產(chǎn)線也沒建成,所以沒有在改造中安裝這種作戰(zhàn)效率最高的高射炮。在小口徑高射炮上,三艘主力艦都大大加強,主要就是見縫插針般的在甲板上增添了近百門二十毫米機關炮。難能可貴的是,三艘主力艦的主炮也在改造中得到了提升,即換上了五十倍徑的國產(chǎn)主炮。
雖然在戰(zhàn)后,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生產(chǎn)的大口徑艦炮比不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甚至比不上美國的,主要就是〖中〗國在這方面沒有投入多少力量,也沒有必要為五艘主力艦專門研制大口徑艦炮。此外,〖中〗國的冶金技術算不上先進,至少不能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相比,導致火炮的性能算不上出色。但是這種身管長度為五十倍徑的三百八十毫米艦炮本身就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而且生產(chǎn)線也是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援助建造的,生產(chǎn)工藝、乃至所需鋼材的冶煉工藝也都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
單從性能上講,絕對不比同口徑的艦炮差。
實戰(zhàn)也證明,即便面美國快速戰(zhàn)列艦上的十六英寸艦炮,這種國產(chǎn)三百八十毫米艦炮也絲毫不落于下風。
三艘主力艦的加入,讓〖中〗國海軍的陣容變得更加完整。
要知道,在這三艘主力艦加入之前,西太平洋艦隊每到日落的時候都會向外海機動,避免在夜間與〖日〗本艦隊遭遇,然后在天亮之后返回,使得只能在上午十一點之后才能出動艦載機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
三艘主力艦加入之后,西太平洋艦隊就沒有必要在夜間規(guī)避了。
要知道,〖日〗本海軍只剩下了一艘主力艦,鼻外八艘全部在沉在硫黃島軍港里面。
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有數(shù)量眾多的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而這兩種巡洋艦的主炮火力都強于〖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
當然,還有一點是〖日〗本海軍所不知道的。
這就是,〖中〗國的主力艦、甚至是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上,都已配備了專門為主炮研制的火控雷達。
也就是說,〖中〗國海軍的主力艦具備極為強大的夜戰(zhàn)能力。
相反,〖日〗本海軍根本就沒有雷達,在夜間炮戰(zhàn)中依然得依靠大功率探照燈。
也正是如此,在三艘主力艦歸隊之后,〖中〗國海軍打得更加積極,甚至更加希望與〖日〗本海軍打一場夜戰(zhàn),徹底消除后患。
問題是,〖日〗本海軍從上到下都沒有半點斗志。
在“第二次硫黃島海戰(zhàn)”之后,山本五十六主動辭職,但是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所以仍然由他擔任聯(lián)合艦隊代司令。
此后,山本五十六很少參與〖日〗本海軍的活動。在一九四零年的最后兩個月里,他甚至離開聯(lián)合艦隊司令部,去自己的莊園住了兩個月,期間沒有見任何人,甚至連栗田健都沒有辦法見到他。
山本五十六的舉動,讓〖日〗本海軍、特別是聯(lián)合艦隊的官兵“很受傷”。
事實上,山本五十六不是氣餒,而是在想辦法扭轉戰(zhàn)局。根據(jù)山本五十六的副官在戰(zhàn)后寫的回憶錄,在“第二次硫黃島海戰(zhàn)”之后,山本五十六并沒放棄,也沒有認為〖日〗本海軍已經(jīng)不可避免的戰(zhàn)敗了,而是依然抱著一線希望,也依然在努力的尋找擊敗〖中〗國海軍、扭轉西太平洋戰(zhàn)局的機會。
問題是,山本五十六找到機會了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中〗國軍隊登陸九州島的第二天,山本五十六就回到了聯(lián)合艦隊司令部,并且下達了戰(zhàn)斗動員令。
三天之后,山本五十六坐鎮(zhèn)“霧島”號,率領聯(lián)合艦隊離開了神戶港。
當然,聯(lián)合艦隊沒有開赴戰(zhàn)場,而是在瀨戶內(nèi)海里苦練夜戰(zhàn)戰(zhàn)術,特別是驅逐艦在夜間進行魚雷攻擊的戰(zhàn)術。
顯然,山本五十六相信,聯(lián)合艦隊只有在夜戰(zhàn)中才有機會取勝。
道理也很簡單,航母無法在夜間出動艦載機,而且〖中〗國海軍還沒有可以在夜間對付“霧島”號的主力艦。更重要的是,〖中〗國艦隊為了支援登陸作戰(zhàn),一直在曰本近海活動,也就極易遭到攻擊。可以說,在山本五十六看來,只要聯(lián)合艦隊能在夜間逼近〖中〗國艦隊,就有很大的把握擊敗〖中〗國艦隊。
問題是,山本五十六一直沒有等到這樣的機會。
直到〖中〗國海軍的三艘主力艦返回戰(zhàn)斗序列,山本五十六都只能在瀨戶內(nèi)海里看熱鬧。
到一九四一年三月初,也就是〖中〗國陸軍開始圍攻鹿兒島,并且向長崎推進的時候,山本五十六的時間也用完了。
只要〖中〗國軍隊占領了鹿兒島,日軍就將失去在九州島上擊敗〖中〗國軍隊的最后一線希望。
九州島淪陷之后,〖中〗國軍隊肯定會跨過并不開闊的下關海峽登陸本州島,而〖日〗本陸軍顯然沒有多大希望守住本州島。
必須在〖中〗國軍隊占領鹿兒島之前擊潰〖中〗國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