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番外局外人旁觀者清局中人回首枉然
從小蘇子,到蘇總管,他已歷經(jīng)三朝,漸漸也華發(fā)早生。他什么都見過,卻對以寂和王之間,見而不敢見。
那時,正當新舊更替之際,宮內(nèi)朝堂波瀾詭譎,王為了平衡清流一脈和右相一黨的關(guān)系,接受了右相家幼子的獨女進宮成為司茶女官。這是一切的開始,或許也是故事的終結(jié)。
若說,將左相女李綺柔封為貴妃,是對清流的拉攏,王是不得已而為之;那么,以寂進宮做女官,作為對右相的安撫,對于王來說更是如鯁在喉才對。
可是,回首七年前,當他第一次見到以寂時,便覺得她絕非凡品。她不是步步為營,也不是步步驚心,亦沒有如履薄冰,僅僅憑借著仿若看透塵世的淡然,清淡安樂地度過了深宮中的七年。
不爭不搶,才最為上計,只怕她對王的情愫,也是那時種下的。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王對她,別人不清楚,作為唯一的見證者,旁觀者清,蘇總管怎能不知?
只不過,一貫精明的蘇總管,卻不能做這順水推舟之人。
說到底,以寂是右相家的孫女,王與她近,便受右相牽制,疏離清流,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所以說,皇親貴胄是世上最不得自在的,誰見帝王可白首?最好不過至親至疏夫妻罷了。
若說宮墻柳多哀怨,她心中的怨尤一直忍著,從來不顯,對李綺柔是這樣,對王的若即若離也是這樣。無他,真的愛一人,恐怕真的是不計較得失,不愿意控制那人。
只是,右相的算計心思,沒有誰逃得過,若是這個不得寵的孫女,無法討得王的歡心悅意,再送一個進宮也可。可憐了以寂不得祖父助力,蘇總管有時暗想,若是右相緊逼王接受以寂為后,或許對王和以寂亦非壞事。
只不過,以寂這孩子,在家中處境向來艱難,恐怕比宮中還要難堪些,這種立后的好事,著實無法落在她頭上。
只不過,這種種算計來得也著實快了些,右相在朝堂說要告老還鄉(xiāng),卻以退為進,后宮前朝都安插妥當,連王也無法招架。
只不過,卻也沒想,以寂這孩子,看起來淡泊的性子,卻在雨夜自右丞相府逃回了宮中。
那日大雨傾盆,王聽到以寂回宮的通報,便不管不顧,僅著單衣,把撐傘的宮人遠遠拋下,跑到宮門將她抱了回來,又在床前守了她一夜,直到天明,才去早朝。
哎,這七年來,有多少夜,是以寂看不見的,是王守在她身邊,為她一次一次披上他的披風(fēng)呢?只是,誰都必須裝作不知道,誰都必須沒有心、不知痛,才能在這深宮中走下去。
只可憐,連這陪伴,都在這靜水流深中慢慢空耗。那些如水般流過的日子里,她只是每日司茶,陪伴在王左右。如此簡單,如此艱難。
蘇總管還記得以寂出宮前那日,王對他說:“蘇總管,你說,或許,故事只是故事,我不會讓她受傷,對不對?”
蘇總管只是安慰:“故事都是做不得真的。”
蘇總管著實看不得眼前長大的兩人如此受苦,只是勸也不得勸。
是了,除了清流右相前朝后宮之爭,那本御書房書簡中記載的錦鯉復(fù)仇的故事和著這連日來瓢潑的大雨,又成了王心中的刺——見不得真,做不得假。
可是,讓王放下,也是不可能。
為了保護回宮的以寂,王把以寂院子里的灑掃宮女遣出了宮去,那個女官是右丞相府的探子,灑掃為名,監(jiān)視為實。以寂這次回宮實屬違了右相之意,需得多加小心,故此,王調(diào)動了身邊的暗衛(wèi)白梨護她周全。
借著以寂回宮的機會,左相向王稟陳:“若王立柔兒為后,臣下亦愿為陛下恪守君臣之義。柔兒性格素來柔善安婉,定可容人。”
立李綺柔為后,可以得到左相的支持,納以寂為妃,這是王現(xiàn)在最好的選擇,也是無路可退的選擇。經(jīng)過以寂一事,王已與右相多生嫌隙,清流的支持便變得愈發(fā)不可或缺。
只是,王卻半晌不肯答應(yīng)。甚至想借以寂的外祖家和表姐家之力抗衡右相和清流。
只是,這瓢潑的大雨,使前路不甚清楚。后來,甚至,還有人渾水摸魚,放出了“欲立之后無德”的謠言,這無非是左相的逼迫就范,右相府中以寂叔伯的推波助瀾。
只是這雨水,愈發(fā)大了。一日一日,竟淹沒了外城,逼近宮城。王也愈加忙碌。
那日,以寂身著紅裝,額間繪了一段蓮花,蘇總管只當是她多日與王未見,想借故與王親近。
只是竟不知,以寂竟然也已經(jīng)看了那個故事,后來竟然成了那般結(jié)局。
或許,愛的真意是無我。哪怕以寂將紅裝予王,也不求回音。
正如書簡所言,他們的故事,原不止一世,緣不止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