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節(jié) 倭人的條件
    ,大明土豪 !
    計劃有多好,也要有可能完整的實施下去。
    至少白名鶴不會讓倭人知道太多,也不可能對倭人說你們不要去種大米了。
    白名鶴在念雪樓里待了一天,又在行首院待了一天,最后一天則是去看廣海新衛(wèi)的新船下水,這是在白名鶴來到廣東之后,頭一條新造的船。
    “這一條船因為是新技術(shù)試制,所以造的是貨物。”新任廣海新衛(wèi)指揮使劉名軒在一旁介紹著:“船長十七丈,實際載重為二千三百料。這可是除去了船上必要的四十七名船員,以及必備一個月食物與水之后的載重。”
    三料半就是一噸的載重。
    這個就是載重七百四十噸大船呀,每一條船可以運送一萬四千石的糧食。
    “要試試那些尖底船嗎?”白名鶴問了一句。
    “軟帆尖底,似乎都是更好對抗風浪的設(shè)計,只是如何利用還需要再考量一下。已經(jīng)安排制造十條七百料的試試,如果不好用就放在呂宋那里,如果好用就再造更大的。眼下咱們的船就很合用。”
    劉名軒也不急于新的船只技術(shù)。因為眼下大明的運力明顯的不足。 “福建水師都司同知藍海。他是一個很簡單的人,誰對他好他就會十倍回報。你讓福建水師有了巨大的收益,他領(lǐng)你這份情。最重要一點是,他是一個狠人。有必要的時候,他對殺人這事情不會有什么不安。”
    劉名軒倒是給白名鶴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這個,我怕我請不動。要不讓于大人去請,倭島這邊我運回來的無論是什么都是值錢的好東西。我手邊沒有足夠的文吏了。”
    劉名軒笑了:“你應(yīng)該對南京擺一次威風了。南京那里學子很多。光是舉人在周邊幾個省,你找上三五千人都不問題。只看你有沒有這個手段了,要說到學子,咱們廣東怕是整個大明舉子最少的幾個省之一了。甚至都比不上整天打仗的山西,以及貧苦的甘肅。也就是能和廣西、云貴之地比一比。”
    人才少呀。白名鶴感慨著。
    可相反的,于謙卻大發(fā)感慨,人才真多呀。
    兵部尚書于謙,四朝元老胡濙這兩位響當當?shù)拇笕宋镌谏晷艿膸ьI(lǐng)人,正在聽課。準確的說,是在偷聽。 先去分母再括號。移項變號要記牢。同類各項去合并,系數(shù)化“1”還沒好。求得未知須檢驗,回代值等才算了。
    “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口訣歌。作會計的必須要學會這樣。白名鶴不需要只會記流水賬的人,他的賬本拿到戶部去,怕是沒點經(jīng)驗的新人都未必看得懂。我也是被逼著學了兩個月才算是勉強合格,否則新年后我就會失去負責峴港這條線的領(lǐng)軍權(quán)。”
    于謙用樹枝在地上畫了畫,一元一次方程在大明這個時代已經(jīng)有所研究,在漢代九章算術(shù)之中也有了一定的解釋。數(shù)學在進步。白名鶴用后世的這種口訣形式,會讓人更容易學懂。讓算學不再是高等人才的專利。
    “要不要去看看船工坊那邊上課,那個幾何學是每個工匠的必修課。有些大匠懂那些道理。可系統(tǒng)的成為一種學問卻是頭一次。”申熊又給于謙與胡濙說著。
    胡濙問了一句:“還有什么學問?”
    “還有一種叫力學的,這個有些難。白大人還在編教材,幾位大匠也出了大力。怕是要等過了年才能夠拿出來。最近聽說那些藍眼睛客人也有懂這個的,也愿意出一份力,時間上少不了,只會更多的學問!”
    “研究學問總是一件好事!”胡濙也不會說那種天下間除了儒家什么也不要學之類的話。
    又有信使分了幾隊出來報告。
    來到于謙這邊的還是錦衣衛(wèi)一位有職司的百戶:“兩位大人,事情動了。倭人那邊結(jié)束了,活下來的不足兩成,那武田信榮是個頂級高手,他一把刀就砍死了近百人。那倭人使節(jié)的腦袋是他親手砍下來的。”
    “高手!”于謙反問了一句。
    “是高手,而且是很厲害的高手。以軍中的幾位校尉所說,至少能在花無期手上走上三四十招不落敗,絕對的頂級高手。”那位錦衣衛(wèi)百戶很認真的回答著:“還有,這個人組織進攻也有一套,他這邊只有不足一千人,再加上我們?nèi)Ф艿缎l(wèi),就算那邊沒有武器也罷,可這打法卻是有章法,矛、弓、刀的配合也非常有水準,完全是一面倒的屠殺。”
    嘶……于謙倒吸了一口涼氣:“白名鶴不會是與虎謀皮吧,這么強的人物成長起來之后,以后會不會難以對付?”
    “不會,他再強,一排火統(tǒng)也讓他知道,誰說了算!”錦衣衛(wèi)百戶信心十足。
    這也是大明這次在幫著倭人出手之時,沒有使用火器的原因。
    在聽到倭人強悍,不止是于謙,幾乎每一個有資格聽到這消息的人都會考慮,白名鶴選擇了這么猛的一個人物。而且從眼下的表現(xiàn)來看,絕對是梟雄式的一個人物,將來會不會成為大明的一個麻煩。
    是不是與虎謀皮,不僅大明這邊的人在思考。就是倭人也一樣。
    擦著長刀,武田信榮已經(jīng)不止一次的感慨:“果真是寶刀,怕是與我國十大名刀也不相上下了,很想像,竟然這樣的刀會有量產(chǎn)。我們手上十四把寶刀,砍殺了這么久沒有一把卷刃,大明果真可怕。”
    “更可怕是,我們的農(nóng)夫一但開始種桑樹,那么巨大的利益會讓許多人不再愿意種糧食。除非我們強制要求有些土地必須種糧食,否則我們的糧食會越來越少。”說話的是一位三好家的家老,年齡不小,很有計謀的一個人。
    織田濃搖了搖頭:“三大族壓的我們很厲害。我們想上位就必須有決斷。”
    “那么,我們先換來足夠我們使用一年的糧食,大明人會換嗎?作一次試探如何?”三好家的家老又一次說道。
    武田信榮將手中的刀放回刀鞘之中:“我想要三百萬石米,你們的意見呢?”
    三百萬石,對于這十四家來說,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shù)字了。三好家的代表聽到這個數(shù)字后說道:“細川家內(nèi)斗不止,我們?nèi)眉矣置媾R出云京極氏的壓力,三百萬石的數(shù)字聽起來不少,但我們?nèi)眉蚁胍f石米,不是大明石。而是倭石。”
    大明一石就是五十七公斤,一噸就是十八石左右。
    有人詳細的計算過倭島的一石,在唐代時一石應(yīng)該是十七八公斤的樣子。而到了明代就是倭國既然進入戰(zhàn)國時期的時候,倭一石應(yīng)該是一百至一百二十五公斤之間,可以理解為一倭石等于二明石。
    三好家說到六十萬石米,那就是大明的一百二十萬石米。
    在這個時代,倭島全島的大米產(chǎn)量差不多是在相當于四千萬石的樣子。再加上其他的食物,對于一千六百萬人口來說。平均到一個人就是每年三石糧食。可以說許多倭人都生活在貧困線之下。
    倭人在歷史上,那怕是貴族在食物上都非常的節(jié)儉。
    象華夏那華麗的擺上一大桌的情況。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許多的普通的百姓就是糙米再加一些腌菜。貴族好些。會有一條腌魚,或者再加一些咸菜。大明的美食,至少在這個時代的倭島。是根本無法想像到了。
    “六十萬石,可以養(yǎng)活十三萬足輕。你有這么多兵馬嗎?不提這些,你們?nèi)眉矣凶銐虻目梢越粨Q物資嗎?”武田信榮追問了一句。
    “有,我們?nèi)眉夷贸鰩兹f兩黃金不是問題,而且我們還有年輕漂亮的至少可以送到大明一千人,這些按大明的中等婢女的價位,至少也要二十兩銀子,就算再少些也有十兩銀子,這個價格,武田君應(yīng)該與大明的貴人交談一下!”
    三好家說到奴隸,都有些動心。
    大明法律上是嚴禁蓄奴的,可整個明代卻有著許多許多暗底下的奴隸交易。
    一是簽定了十年,甚至更長契約的長工,佃戶,仆役等屬于半奴。他們會領(lǐng)到一份收入,但生命卻掌握在主人手中,雖然說隨便殺死這些人,主人會受罰,可只是銀錢上的懲罰罷了,并不是殺人償命的。
    還有一種就是婢,婢是非常特殊的一種。
    很多就是從小買來,長大之后三條出路,一是給主人為妾,二是嫁給小廝,三是嫁人買回身權(quán)。這一類價格差價極大,最便宜的四五兩銀子,最貴的上百兩。當然象花魁這一類,就不能用銀子來計算了。
    明代一個普通平民,過了辛苦一些,只有自己能有足夠的糧食,一年有個一兩銀子就足夠生活了,而一個人一年吃飯,也只是需要兩石米,再加上一些次等的雜糧。
    “這位大明貴人有多少米?”又有一位問了。
    織田濃代為回答:“在碼頭,我們看到了大約六十萬石米。糧食連綿不決,估計在這里少說也有幾百萬石米。不過我們織田家,還想再買一些大明的麻布。這些東西可以換到一些金銀的。”
    “我去求見白大人!”武田信榮站了起來。
    他自然是不可能直接見到白名鶴的,他的名義是獻禮,自然是獻上倭人使節(jié)的腦袋。
    白名鶴接到消息之后,表情上明顯就是一種厭惡:“人頭有什么好看的,血淋淋怪嚇人的,要是給我?guī)装偈S金,怕是我會很喜歡。”
    PS: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