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安葬祭祀
    ,大漢王朝 !
    第六百四十章:安葬祭祀
    乞迪達雅,乞迪汗部的最后一任可汗,昔日的焉山葉護,潛忍焉山草場多年,在強大兄汗的懷疑試探下積蓄實力,踏著王庭內(nèi)戰(zhàn)的鮮血尸骸,戴上那頂可汗寶冠。
    對比乞迪汗部兩百年來的歷代可汗統(tǒng)治時間,登臨汗位不過幾年的乞迪達雅絕對是倒數(shù)的一批,甚至位列倒數(shù)前三都有可能。
    可是,乞迪達雅絕對稱得上是一位草原英雄,一位草原梟雄,乃至是一位草原王者。
    里別可汗死去,乞迪達雅聯(lián)合二王子狐焉碌把里別可汗的繼承者拉下寶座,接下來便是兩人從聯(lián)盟轉(zhuǎn)向?qū)αⅲ虻蟽?nèi)戰(zhàn)爆發(fā)。
    雖然乞迪達雅借助外力登上可汗寶座,可是登位之后,他采取軟硬手段,“禮送威逼”盟友烏維汗部大軍撤退出東漠草原,又在兩大汗部盟約撕裂后,統(tǒng)率大軍在薩拉米沙漠狠狠一挫烏維汗部銳氣,使烏維汗部知道東漠草原輪不到外人來指手畫腳。
    在內(nèi),攜登臨汗位、大勝敵部之勢,控制乞迪王庭,駕馭眾多氏族、附屬部落,讓他們對乞迪王庭的歸屬力度進一步加強,眾首領、頭人把頭俯的更低。
    光是從這兩點來看,達雅可汗絕對不遜色于任何一任乞迪可汗,倘若東漠草原沒有柔黎汗部、赫離可汗的出現(xiàn),達雅可汗的強勢必將凌駕東漠草原無數(shù)部族,恐怕連欽達烈人都受到影響。
    除非納哈良部老首領達達不拉成功整合欽達烈人諸部落,或許能夠勉強保證欽達烈人的草場領地。
    但是,沒有柔黎汗部、赫離可汗的東漠草原,乞迪汗部的霸主地位至少還會延續(xù)幾十年時間。
    二十步外,吉姆、寶音等侍衛(wèi)身體畏顫,依然站穩(wěn)腳步,鼓足勇氣攔著大汗,不讓他再往前靠近。
    大汗身份尊貴,前面燃燒的連頂大帳竄出一條條火蛇,掉落散開的帶火木枝,濺起飄落的氈布.....雖然不容易致命,但是萬一傷到尊貴的大汗,都是莫大的罪過。
    戰(zhàn)場廝殺,千軍萬馬,大汗安然無恙,結(jié)果在眾侍衛(wèi)陪同過來看一頂冒火大帳,反而受傷了,傳回去,一眾汗部貴族還不得把侍衛(wèi)們吊起來鞭打。
    赫離皺眉深望,依稀能夠看見那道模糊身影,聯(lián)想剛才闖進火帳近看的侍衛(wèi)匯報,不由閉目感嘆一番。
    達雅可汗自焚死去,這位乞迪汗部的最后一任可汗,盡管熊熊大火燃燒,可是端坐在可汗大座巋然不動,保持最后的驕傲。
    這種結(jié)局,赫離既感到意外,細細一想,卻又在情理之中,最好的選擇。
    乞迪汗部落到如此局勢,縱使達雅可汗也無回天之力,憑著他的驕傲,投降歸附是不可能的,又不愿死在柔黎彎刀之下,那么自我了斷未嘗不好。
    提到乞迪局勢,不得不涉及本來乞迪王庭的部眾,乞迪一脈的嫡系近親、跟隨達雅可汗多年的老牌氏族幾乎都逃跑了,從足跡來看,應該是朝北邊逃去。
    達雅可汗為何不和他們一起逃跑,哪怕當個流亡可汗也成,好歹麾下還有幾萬部眾,拉起來一支萬騎規(guī)模的兵馬不成問題。
    乞迪汗部的落幕,必將要有一人來拉下,高傲的達雅可汗決不允許稱霸東漠草原兩百年的乞迪汗部默默消亡。
    乞迪王庭,是乞迪汗部的核心,是乞迪一脈號令無數(shù)部族之地,要選擇一處作為自己的葬身之地,達雅可汗寧愿選擇這里。
    最重要的一點,流亡可汗,逃到其他草原領地的可汗,西漠、北漠的強大部落能夠容忍嗎?
    乞迪殘部要生存繁衍,必然要占領游牧草場,建立自己的主帳,可是一個擁有可汗、擁騎過萬的獨立部族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誰能夠放心?
    暫且不說西漠、北漠的霸主部落,哪怕是萬帳規(guī)模的部族都會蠢蠢欲動,要么先下手為強保護自己,要么從衰敗的乞迪殘部身上咬下一塊肉。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逃跑的乞迪部眾可是帶走不少好東西,尤其是草原硬通貨的鐵器裝備、鹽巴物資等,遠遠超過一個普通的萬帳部落。
    “吉姆,派人撲滅大火,看守此處......”赫離仰頭一望,閃過一絲古怪神色,微微一嘆:“看護好乞迪達雅的尸骸,過些時候,移葬乞迪祭祀草場。”
    乞迪祭祀草場,是乞迪人祭拜長生天、歷代先祖之地,相當于欽達烈人怛奚部的科爾塞糜。
    同時,乞迪汗部上層貴族保留著草原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喪葬習俗——安葬祭祀。
    閱讀龜甲木片,研究故事牧歌,赫離曾經(jīng)推測安葬祭祀是一種古老的儀式,可是沒有真憑實據(jù)追溯其根源,從龜甲、兀錫文記載來看,不可能是草原人從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演變由來的。
    總結(jié)文字記載,時間越往后,有關安葬祭祀的兀錫文錄越少,甚至連普通的草原牧民都幾乎遺忘古老的習俗。
    對于逐水草而居、四時遷徙游牧的牧民來說,定時去一個地方祭拜不具有實踐操作性,甚至對于草原兒郎來說,戰(zhàn)死在廣闊的草原大地才是最好的歸宿。
    殘酷的草原環(huán)境,優(yōu)勝劣汰的叢林法則,逼著草原人去適應新的生存規(guī)律。
    好在欽達烈草原科爾塞糜先民遺址的出現(xiàn),為追溯草原歷史源頭提供考證材料,也真真切切確認安葬祭祀的存在。
    乞迪汗部身為東漠草原的霸主,兩百年歷史,追溯氏族時期,存在時間可能更長,有著足夠能力延續(xù)古老的習俗,安葬祭祀便是其中一種。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的安葬祭祀不可能和幾百、上千年前完全相同,可是最根本基礎的卻是不變的。
    歷代乞迪可汗都被安葬在一處臨近東漠圣山——朵木瀾雪山的丘陵森林,作為祭祀長生天、先祖之地。
    子隨父葬,祖輩衍繼!
    這種安葬方式,類似商代的陵區(qū)制度“子隨父葬,祖輩衍繼”,恰好商代的陵區(qū)又都是設置在距離王城不遠的地方。
    如果說欽達烈草原科爾塞糜先民遺址是擦拭灰塵的歷史古物,那么乞迪汗部的安葬祭祀則是現(xiàn)實的人文傳承。
    “罷了,去貴族俘虜找一找,有沒有知道乞迪汗部安葬禮儀的祭司......挑出來一批精致銅器、用具,還有牛羊馬匹,厚葬這位最后的乞迪可汗!”赫離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