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臨走之際
諸葛亮對王旭的那句話心領(lǐng)神會,很快將其落實到實際談判中。
事實上,王旭那句話所表達(dá)的意思,就是和談不和談本沒什么意義,楚國目前只需要占據(jù)豫章和南海,吃下去的也吐不出來,因此不管吳國方面什么想法,這已經(jīng)是定下的事實,吳國也沒辦法改變什么。
至于為何不直接退走,反而要名目上和談一番,說白了就是給吳國一個臺階。
吳國遭受這般慘痛損失,楚國如果直接全身而退,那么吳國大敗的觀念就會深入人心,迫使吳國孫家威嚴(yán)掃地,不得不豎起將來報仇的旗幟,以維持其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威。
可這對兩國來說都是沒有好處的,楚國沒能滅掉吳國,那么在下一場戰(zhàn)爭前,緩和兩國關(guān)系,繼續(xù)通商,彼此促進(jìn)才是利益所在,那么王旭給的這個和談,就是很好的名目,因為孫家完全可以說成是他們誘敵深入,從而在丹陽決戰(zhàn),最終各自罷戰(zhàn)。
至于吳國真正損失到何種程度,除了高層,大眾又如何能知曉呢?
這樣一來,孫家就有了臺階下,不會為了自身的權(quán)威而被迫放棄雙方通商的巨大利益。
因此,這場和談變得非常順利,因為重要的已經(jīng)不是內(nèi)容,而是名目,既然王旭愿意給出這個名目,那么一切已經(jīng)是順理成章。
和談進(jìn)行的很順利,在這過程中,北方的曹操也如釋重負(fù),果斷從南陽撤兵。楚國大軍同樣分批開始退回。
這不是撤退。是退兵。撤退的前提是對方有反擊的力量和實力。因此總會有損失,可退兵是指雙方已經(jīng)不具備交戰(zhàn)的理由或者能力,自然平安無事,無須太傷神。
如今的吳國,即便是周瑜、太史慈等人心中怨氣重重,可看著楚國的大軍,他們也無能為力。因為損失慘重的他們,即便現(xiàn)在僥幸擊敗這支楚軍。也不具備進(jìn)軍楚國的能力,并且還會給自己造成更多的損失,而他們已經(jīng)承受不起更多的折損。
楚國現(xiàn)在愿意主動退兵,對他們而言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王旭在中途撤離前,也獨自去俘虜營看望了幾個被俘的江東重臣。
魯肅、呂蒙、賀齊三人這些日子在俘虜營過得倒是不算差,這是王旭特別交代過的,因此當(dāng)他見到三人時,其氣色都還算不錯。他最先談的人是魯肅,對于這個魯子敬,王旭頗為喜愛。其人能文能武,乃是將相之才。
可勸說了很久。魯肅終究不為所動,雖然他很欽佩王旭,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可他確實是個硬直的書生,這種固執(zhí)的書生有時候比那些忠誠的武將還難說服,總之不管什么理由,不管什么道理,不管什么勸說,最終就是兩個字不降。
無可奈何下,王旭選擇了放棄,隨即又單獨見了呂蒙。
此時的呂蒙氣色雖然不錯,可精神卻顯得有些萎靡,顯然沒有從失敗的打擊中緩過來,見到王旭也是一聲不吭。
略微觀察過后,王旭倒也沒有太多廢話,笑意盈盈地說:“呂子明,你可是第二次為我楚國所俘虜了,上一次你不服,最終我下令放你歸去,這一次你還是不服嗎?”
“唰!”呂蒙的頭抬了起來,眼神灼灼地望向王旭,重重哼聲:“不服!”
“為何?”王旭笑容不變地問著,絲毫沒有意外的表情。
“楚國此役勝在奇略而非戰(zhàn)事,雖然奇略決定成敗,可那卻非我等戰(zhàn)將之責(zé),戰(zhàn)術(shù)廝殺方才乃我所長。”呂蒙滿腹怨氣,眉宇間全是氣苦之色。“我與楚國廝殺,從未曾真正真刀真槍對敵,全是莫名其妙陷入危局,如此敗陣,焉能服氣?”
“說的倒也不算錯!”王旭笑著點點頭,隨之又接道:“對于你來說,確實打得很難,敗也敗得不心甘,可戰(zhàn)場總是講結(jié)果的,不管你認(rèn)為戰(zhàn)將的職責(zé)是什么,擅長什么,你敗了,結(jié)果就是敗了,對于任何一個將軍來說這就是打仗的結(jié)果。你是可造之才,今天你不服,但將來你一定會心服口服。”
“如今的局面你也看到了,楚國已成就大勢,將來必取天下,你作為一個戰(zhàn)將,也已為舊主做出足夠多的貢獻(xiàn),如今受縛,為何不考慮降楚呢?早日平定天下難道不是你所期望的嗎?”
“哼!”呂蒙不屑一笑:“原來楚王說了這么多,竟是為勸降而來,我這敗軍之將,可是高攀不起,多說無益,不過一死爾。況且楚王未免也太自負(fù),一時成敗何以論大勢,言掃平天下是否為時過早,我吳國英才輩出,抵擋楚國綽綽有余。”
話音落下,王旭沉凝不語,目視著呂蒙半晌才笑著說:“今日我打到吳都外,下次可就不是這里了。”
“當(dāng)然不是這里,下次你連吳國邊境都將難以進(jìn)入。”呂蒙毫不畏懼地大笑應(yīng)道。
王旭瞬間殺氣一現(xiàn),瞇著眼怒道:“如此口出狂言,你不怕我將你千刀萬剮?”
“大丈夫在世,何懼之有?”呂蒙爭鋒相對。
兩人怒目相對片刻,王旭怒顏陡然收斂,反而大笑起來:“你個呂子明,還真是根硬骨頭,罷了,回你的吳都去吧!”
“你放我走?”呂蒙錯愕。
“無戲言!”王旭微笑著望向他。
“為何!”
“你是個帥才,掃平天下后,你可以為我開疆拓土。你現(xiàn)在不服,將來我可以打到你心服口服!”
呂蒙震撼,愕然地看著王旭那張淡然的笑臉,久久都無法移開。
最終,魯肅和呂蒙都帶著復(fù)雜的情緒離去,只有賀齊在王旭和諸葛亮等人幾番勸說后留了下來,不是賀齊不忠心,而是這次吳楚之戰(zhàn),對吳國不少有識之士的信心造成重大打擊,賀齊就顯得很是頹喪,況且他現(xiàn)在還并不屬于孫家的核心心腹,早前又是力戰(zhàn)后被擒,算不上對不起孫家,此刻得楚國恩遇和勸說,最終選擇投降倒是無可厚非。
更何況王旭深知這些人心理,許下不令其與吳國交鋒的諾言,更是讓其卸下了心理負(fù)擔(dān)。
公元209年2月,楚國大軍分別退回豫章和南海,王旭則帶著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先一步返回襄陽。
楚吳之戰(zhàn)在這一刻正式宣告結(jié)束,楚國的聲威則攀向新的高峰,成為最強大的國度,舉國歡慶。即便此次最終沒能滅掉吳國,可取得的戰(zhàn)果卻是輝煌的,一舉打至吳國國都外,是何等壯舉!
楚國在這一年多兩年內(nèi),歷經(jīng)了“楚魏之戰(zhàn)”“楚吳之戰(zhàn)”兩大戰(zhàn)役,在預(yù)謀和巧合的共同推動下,終于如太陽般耀眼佇立,形成天下四強,以楚為尊的格局。
歷史在這一刻,走向了新的篇章(未完待續(x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