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模式
老譚站在馬路對面,抱膀抽煙,安靜的注視著餃子館。
餃子館左邊是當初小鳳給他介紹的那家飯店——“鄉(xiāng)土人情”,右邊是“新天地超市”,挨著新天地是重慶火鍋店,火鍋店旁邊是韓式烤肉。再往前還有十多家飯店,面積和餃子館一樣,都是三百平。
餃子館沒開業(yè)的時候鄉(xiāng)土人情生意最好,每天一萬塊錢。其次是韓式烤肉和火鍋店,能賣到五千,其他家不行,在兩千到三千之間。
現(xiàn)在最火的是餃子館,每天爆滿,并且排隊,叫別人家羨慕不已。尤其是鄉(xiāng)土人情的老板,對自己當初沒把老譚留下后悔不已。
老譚在想餃子館的運營模式。
在從武漢上飛機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了。
目前來說餃子館每天一萬塊錢是頂峰,再想多賣不可能,餐位有數(shù),就算飯口整體翻臺也就這樣,已經(jīng)飽和了。
按目前的效益計算,十個月收回成本不成問題。也就是說十個月賺三十四萬,對一個三百平的小店來說相當不錯了。
生意非常理想,說明當初設(shè)計的模式正確,客人喜歡并且接受,是盈利模式。
菜品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合理,十八道熱菜,兩個大鍋燉,這樣廚師注意力集中,容易打造特色。
八道涼菜六個小菜一個熏味,簡潔明了風味突出。尤其是小菜自選,不但提高了上菜速度,還拉低了菜價,叫客人直觀上感覺菜價不貴,心里接受能力大大提高。
餃子定向準確,品種少,易管理,出精品。
明檔設(shè)計合理,把特色直接展現(xiàn)在客人面前,不用介紹就知道是純手工餃子,現(xiàn)來現(xiàn)包,整個制作過程一目了然,給人干凈衛(wèi)生、吃著放心的感覺,這是最大亮點。
通過這些總結(jié)出一句話——把最掙錢、最特色的東西展現(xiàn)在客人眼前,做直面營銷,賺錢。
店酒和養(yǎng)生酒是餃子館的另一亮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并且正扣主題——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從遠距離看餃子館,整個裝修和“阿巧”倆字十分搭,看著就和諧。店面和店名的結(jié)合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完全可以當成樣板店。
這樣,一個小餃子館的模式就成型了。
“阿巧餃子館”,特色:品東北地道老菜,嘗百年傳承餃子。
面積在三百平左右,最好是一二樓,一樓是散臺和廚房,二樓包房。
人均消費在三十七到四十之間。
店面裝修在三十五萬之內(nèi),房租在十到十二萬之間。每月營業(yè)額二十五萬到二十八萬,十個月收回成本。
明檔廚房,餃子主打。菜品四十道,以精致老菜為主。配上店酒養(yǎng)生酒,打造東北老百姓吃餃子民俗文化——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人員架構(gòu):店長一名,廚房主管一名。廚房十五人,前廳十五人。
管理模式:五常結(jié)合積分制,五常為輔,積分為主,激勵型管理。
用一年時間完善運營模式,在被模仿之前開第二家直營店,不給模仿機會,快速占領(lǐng)市場。然后以十個月一個店的速度開四家直營店,開第四家的時候做一個小型的中央廚房,對餃子面、餃子餡形成配送,保證餃子質(zhì)量標準統(tǒng)一。如果可能,涼菜也實行半成品和成品配送。
這個模式在老譚的腦袋里漸漸成型之后露出笑容,把煙頭扔掉,一臉輕松的向店里走去。
快到店門口的時候王紅推門出來把老譚迎住。
“老譚,跟你說個事,不要錢的餃子工要不要?”王紅問。
“不要錢的?學徒呀?”老譚問。
“孟夢同學,想學餃子,不給錢也行。”
老譚想了一下說:“叫過來看看吧,要是干得好得給人家錢,另外咱們得培養(yǎng)幾個餃子工。”
“那我就叫孟夢給她同學打電話了。對了,你不用跟兩個老板說一聲?看看人家愿不愿意?”王紅提醒道。
“不用,咱家也不差一個人的錢,再說這也是好事,以后保證能用上。”老譚說。
“你最好和人家說說,人家是老板。是,就算你不說她倆也不能說啥,但還是說說好。”王紅想的周到,又說:“還有,你和她倆別走的太近,你是好心,都是為了飯店著想,她倆也認可,但人家還有老爺們兒呢,你和人家媳婦走的近,有說有笑的,老爺們兒肯定多想。像你這回領(lǐng)著她倆出去考察,本來是好事,就興許讓人家想歪了。”
“不至于吧。”老譚笑道。
“有幾個像你這樣啥也不想的?你媳婦跟男老板一出去好幾天你愿意呀?別說人家老爺們兒了,就連員工都多想,知道不?”王紅說。
老譚從來沒往這方面合計,聽王紅這一說覺著是這回事。另外王紅能這么說一定是看出啥了,再不就是聽到別人議論了。
“有人說啥了?”老譚問。
王紅說:“說也不能當著我面說,但有議論的,你注意點就行。還有老馮可能是不高興,咋說也是倆人搭伙過,隔著條心,燕子還招風,哪個老爺們兒能放心?咱們別干一溜十三遭讓人家說出點啥來,犯不上,要是那樣還不如不干呢。”
老譚沒吱聲,王紅轉(zhuǎn)身進去了。
剛才的那股興奮勁立時消失的無影無蹤,不禁皺起了眉頭。心想王紅說的有道理,有些時候好心不一定辦好事,自己雖然是店面負責人,但面對的是兩個女老板,她倆對自己百分百信任,她倆背后的男人就未必了。
是呀,做事還是有些欠考慮,不成熟。扔下三十往四十奔的人了,雖然一心干工作,但也要注意影響,很多事都是從無中生有而來的,需要考慮方式方法。
現(xiàn)在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如果因為自己的一個失誤讓整個團隊下崗得不嘗試,這也不是想要的。何況是自己親手打造的餃子館,并且對以后做好了規(guī)劃,想要大干一番呢。
可以敗在能力不足上,那可以重新學習,東山再起。如果敗在說三道四的人品上,一輩子很難翻身。
站在外面想了一會兒,然后走進店里。
艷華和燕子都在,正坐在靠近吧臺的桌子邊嘮著什么,見老譚進來燕子開口道:“老譚,過來和你商量個事。”
老譚笑著走過去坐下。
“我和艷華打算報個培訓班學習學習。”燕子說。
“好事呀,大力支持。”老譚說。
“你看我倆報什么班好?”燕子問。
老譚想了一下說:“國學班和老板訓練營聽適合你倆,報這兩個吧。”
“咋報?我倆也不知道。”燕子說。
老譚給在這兩個班學****打了電話,叫幫著給報個名。這兩個班都可以試聽兩節(jié)課,覺著好交學費學習,覺著不好可以不學。
老譚說:“你倆學習學習行,給自己充充電,以后得當大老板呢。”
燕子說得很實惠:“大不大老板的無所謂,就是給自己腦袋里裝點東西,要不然說話都不會說。看人家那些老板,一說話張嘴就來,一套一套的,等我倆就完了,拿不到大面上,沒等說呢就緊張了,得練練。”
老譚問她倆學習的事跟老馮和老鄧說了沒有,倆人說說了,老馮和老鄧也都支持她倆學習。
學習是好事,人應該腦袋里有東西。
艷華說老鄧叫她去學個車票,以后好買車,燕子說她也要學。倆人在店里坐了一會兒,然后一起出去聯(lián)系駕校去了。
老譚來到廚房,華清和孫海成正在做準備工作。煲仔爐上坐著十個鐵鍋魚頭和十個阿巧當家小笨雞,滋滋的冒著香氣,誘人食欲。
砧板在切配原料,賣燉菜的大姐把蔥姜蒜切好,開始往明檔端湯碗。
孫海成把焯完水的大骨頭用量吹沖干凈,倒進老湯桶,然后開始給雞骨架焯水。華清灶臺上的活干完,下來搬餐具。
洗碗大姐把砧板撤下來的馬兜和不銹鋼方盤刷洗完事,擺在架子上。
粗加工大哥把打完皮的土豆洗凈,裝進備餐盒里,接水泡上,然后開始扒大蔥。
涼菜間方建軍剛把豬蹄子熏完,正一個個往方盤上擺,整齊的擺完之后往上刷料油,刷完料油的豬蹄子一個個胖乎乎油亮亮,看著喜人。
六個小菜已經(jīng)制作完畢,全部擺在明檔上。
這六個小菜很吸引人,客人在路過明檔的時候都會點上兩盤,價錢不貴,還好吃。最受歡迎的是醬油小菜、家常泡菜、臘八蒜和香菜根,幾乎桌桌必點。還有兩樣是農(nóng)家老虎菜和小魚花生,點擊率也很高。
腌漬醬油小菜和家常泡菜的原料大部分是青菜的邊角余料,比如辣椒糊、黃瓜尾巴、芹菜根、粗韭菜梗、蘿卜皮------這些要是扔也就扔了,留著攢起來洗干凈,加上調(diào)料一腌就是可口的小菜,屬于廢料利用,還賺錢。
在廚房扔的東西很少,只要上點心啥都能出菜,就看敗不敗家了。俗話說砧板手指縫一并,五斤肉出來了;廚師手腕子收一收,五斤油出來了。掉在地上的蒜瓣撿起來是原料,腳踩上去就是垃圾,主要看如何管理。
現(xiàn)在餃子間五個人正好,要是再加倆人就顯得擠了。當初設(shè)計的時候就是按五個人設(shè)計的,如今正好飽和。
每天餃子賣三千塊錢,現(xiàn)來現(xiàn)包不趕趟,得在飯口之前每樣餃子包出十五份放保鮮柜里備著。
王紅在調(diào)三鮮餡,三個餃子工在備餃子,煮餃子大哥給王紅打下手,拿著菜刀切韭菜。
整個廚房都在做準備工作,老譚轉(zhuǎn)了一圈后出來,開始檢查前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