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黎陽之爭(第一更)
,最快更新江山國色 !
div lign="ener">
黎陽城正是一片兵荒馬亂。
城南坊間,王君廓率軍追殺李世民,之后兩邊瓦崗軍在城內(nèi)火拼之事,震動不小。
事后城南市坊丟下了上百具尸體,昔日袍澤今日反目成仇。
城內(nèi)百姓們家家閉戶,惶惶不可終日。
流言蜚語流傳在城中,有人傳言徐世績要篡權(quán)奪位,殺李密自立為王,更有人說王君廓要殺李密,為翟大當(dāng)家報仇。
但無論何種流言,最后都言,勝利的一方,都要對黎陽洗城,將對方徹底斬草除根。
有人言如瓦崗軍這樣都由草莽之士組成的所謂義軍,不用相隔數(shù)年,就會來一次內(nèi)部火拼,根本不足以成事。眾人對瓦崗軍失望之情愈加,現(xiàn)在不僅僅是瓦崗軍的將領(lǐng)官吏,連一貫擁護(hù)瓦崗百姓,亦開始動搖。
喪失民心之后的瓦崗軍,現(xiàn)在只是空具名號,實際上已名存實亡。
城南軍營之內(nèi),李重九,徐世績,郭孝恪,徐蓋,王君廓,以及脫險后的齊王,長樂公主正在其中商議。
徐世績言道剛剛接到消息,宇文化及率軍三萬,自魏縣出發(fā),向黎陽而來,不過數(shù)日可以抵達(dá)城下。照這樣子,是要乘我們黎陽之內(nèi),瓦崗軍火拼之際,占據(jù)此城,以奪取倉城。”
郭孝恪言道宇文化及此賊,窺視黎陽倉已久了,當(dāng)初童山之戰(zhàn)前,宇文化及率十幾萬大軍糧盡,于是攻打倉城,想要奪糧。那時若非徐大哥挖壕繞城死守,倉城早就被攻破。這一次他卷土重來。算得上是志在必得。”
另一旁楊暕聽到宇文化及名字,則是面露恨色。楊暕言道宇文化及此人。深受父皇信任,卻背叛了朝廷,江都之夜,我此生也不會忘記。李刺史,我你心向朝廷,你定要為孤,為大隋,斬下此人人頭,以告慰天下蒼生。亂臣賊子必須誅之。”
聽到楊暕這一番慷慨激昂之言。在場眾人卻是反應(yīng)平平。
如徐世績,王君廓等人本是瓦崗將領(lǐng),當(dāng)初反隋聚集瓦崗,對于楊廣本身就沒有好感,楊暕說殺死宇文化及為楊廣復(fù)仇,他們都是無所謂。
徐世績想了下,實事求是地言道齊王殿下,宇文化及之前雖在童山受重創(chuàng),但身邊還有兩萬驍果軍精銳。這一次在魏縣招兵買馬,養(yǎng)兵礪馬,站穩(wěn)腳跟后,卷土重來。以黎陽城現(xiàn)在的處境,根本守不住。”
楊暕聽徐世績反駁,當(dāng)下不快之色溢于言表李刺史驍勇擅戰(zhàn)。不是帶著三千幽州虎狼之眾前來嗎?何況城內(nèi)還有上萬精銳,倉城中糧草可支十年不盡。憑城池?fù)?jù)險而守,宇文化及唯有自退而已。你當(dāng)孤都不懂。不明白情況,來蒙騙孤么?”
一旁郭孝恪冷笑言道齊王,就算守得黎陽城又如何,黎陽位于黃河,通濟渠之交,水路交匯,四通八達(dá),誰都可以來攻打,今日走了宇文化及,明日來得竇建德,后天就是王世充,守住這一座孤城又有何用?”
“放肆,爾等就是一介小校,若是當(dāng)年在東都,我早就命人亂棍將你打死,也無人敢非議一句。”
郭孝恪斜看齊王一眼,言道齊王,這里是黎陽,而非東都,就算在東都,也非數(shù)年前的東都。”
楊暕聞言臉色漲紅,霍然起身。
“二兄不要動怒。”楊娥皇連忙拉住楊暕言道。
而一旁徐蓋則言道齊王還請息怒,世績,孝恪還不與齊王賠禮道歉。”
徐世績聽父親之言,抱拳言道齊王,末將也是直言,并無冒犯之心,還請見諒。”
郭孝恪卻冷笑幾聲,坐著不動,但見徐世績瞪了他一眼,這才懶洋洋地半起身,言道齊王,某是粗人,不懂得,還望不要見怪。”
楊暕見下了臺階,臉色稍緩,看了李重九一眼,心道要鎮(zhèn)壓這般瓦崗舊將,要需此人支持才是。
當(dāng)下楊暕心平氣和地言道也罷,孤王也有不是的地方。”
聽楊暕這么說,李重九微微點頭,看來齊王經(jīng)過這一番磨難,倒是有所長進(jìn),至少這表面功夫算是做到了。
現(xiàn)在對李重九而言,黎陽是肯定守不住的,但問題是城池棄給誰,還有倉城之中堆積如山的糧草給誰。
給李唐當(dāng)然不行,以李淵眼下的勢力,再得黎陽倉,若如虎添翼,竇建德自然也不可,將來竇建德乃是李重九爭奪河北的主要對手,將糧養(yǎng)之,豈非資敵。
而若是燒了,卻有傷天和,在這亂世一口米,說不定就可以活一條性命。若任何人干出此事,必被百姓們背后戳脊梁骨。
所以想來想去,唯有給宇文化及最合適。據(jù)魏縣宇文化及現(xiàn)在處于李淵,竇建德的夾縫之間,歷史上宇文化及就是被李神通,竇建德,左一拳,右一巴掌打到垮的。
所以有了這黎陽倉的糧草,宇文化及應(yīng)該可以在李淵,竇建德的夾攻下,多支撐一段時日吧。
李重九當(dāng)下言道黎陽與幽州太遠(yuǎn),我們不可能守得住,眼下我決定率軍返回幽州,不知齊王,公主殿下意下如何?”
楊暕聞言不由念起東都的繁華,西京的富饒,再想到苦寒的幽州之地,不由心生失望,但他也知眼下這是他最好的決定。
于是楊暕頗為無奈地言道就依上谷公之言,孤就擺駕幽州吧。”
楊娥皇見兄長與李重九意見達(dá)成一致,不由甜甜一笑,心底好生高興。
這時帳外一名將領(lǐng)入內(nèi)稟報,言道啟稟徐將軍。”
徐世績言道眼下一切由上谷公主事,你與他稟報吧。”
這名將領(lǐng)一愣,當(dāng)下會意轉(zhuǎn)向李重九言道諾,啟稟上谷公,城北魏公與李世民,已率軍與瓦崗軍家眷一道,收拾行裝,準(zhǔn)備離開黎陽了。”
“哦?魏公終于決定回關(guān)中了?”李重九不由一嘆,如同歷史上一般,李密終于還是率瓦崗軍西入關(guān)中,投奔李唐了。
此刻城北,李密面無表情,坐在馬車之上。
馬車顛簸,李密卻是合目不語,他麾下的瓦崗官吏此刻多陪在李世民身邊,眼下身邊孤伶伶的,只有王伯當(dāng)一人隨行在馬車左右。
大事已了,李密此刻心頭亦放下一切,身后這座黎陽城,記載了他的數(shù)起數(shù)落。
他記得大業(yè)九年,他在黎陽城頭,向為前線征遼大軍督糧,而鎮(zhèn)守黎陽的楊玄感獻(xiàn)上滅隋三策。那時的他正是楊玄感的謀主,年輕氣盛,以為天下梟雄無不在他掌控之中。
第二度來到,則是在數(shù)年之后,那時他在河北起兵,徐世績率五千精兵輕取黎陽倉城。
李密于此開倉放糧,以糧募兵得二十余萬,一時瓦崗寨兵強馬壯。他記得當(dāng)初躊躇滿志,與大當(dāng)家翟讓言,瓦崗寨有了一爭天下的本錢,可以南下河南,進(jìn)攻東都。
往昔之事猶然在目,但眼下這一次,李密卻是心已茫然,當(dāng)年侍奉的楊玄感,翟讓皆已是作古,推翻大隋,建立新朝,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本以為是落在了的身上。
但未料到邙山兵敗,洛水再敗,爭霸之夢,轉(zhuǎn)眼煙消云散,與宇文化及爭奪洛陽,兩敗俱傷,給王世充得利,但最后看來,真正的漁翁,乃是在長安之中穩(wěn)坐釣魚臺的李淵。
李密喟然嘆息,霸業(yè)成空。
馬車緩緩而行,而身后的瓦崗軍將士,回望黎陽,卻是一步三回頭。相對于急于投奔李唐的官吏將領(lǐng)而言,他們此去關(guān)中實乃是無奈,對于這些普通人而言,能夠守在家鄉(xiāng),乃是他們真正所愿的事。
在李密車后,李世民正在與長孫無忌,許敬宗,柳燮數(shù)人商議。
許敬宗言道我們撤出黎陽,倒是便宜了宇文化及,此人據(jù)此倉城,足可再募十幾萬人馬,倒是說不定東山再起。”
柳燮言道宇文化及不過是冢中枯骨,聽聞他兵敗童山后,逃至魏縣,自言人生固當(dāng)死,豈不一日為帝乎,于是毒弒秦王浩,殺濟北侯楊湛,自立為帝,偽號為許,這等人喪心病狂,倒施逆行,縱給他十幾萬人馬,又有何益,倒是李重九得徐世績,郭孝恪之助,又添萬余瓦崗精銳,此在黎陽不能殺之,放之回到幽州,如龍入大海,虎歸深山,如此不除,將來必為心腹大患。”
李世民點點頭,言道柳說得不,輔機,立即替我起草一封信,告之山東道安撫大使,右翊衛(wèi)大將軍淮安王,讓他在李重九北歸幽州之際,半途截之,讓其不能生回幽州。”
許敬宗,柳燮聞言皆是一喜。許敬宗言道有淮安王出馬,半道截殺,李重九性命難保。”
李世民點了點頭,待許敬宗,柳燮退出帳外之時,長孫無忌言道淮安王統(tǒng)領(lǐng)山東道數(shù)州兵馬,沒有天子詔令,恐怕淮安王不會買我們的帳。”
李世民言道淮安王要收服河北諸雄,要鏟除者唯李重九,竇建德二人,你在信中說明厲害,他必不會坐視李重九北歸。”
長孫無忌聞言點頭,言道秦王所言甚是,我這就準(zhǔn)備筆墨。”
P:新年快樂,們,祝大家新年紅紅火火,萬事如意!新年第一更,獻(xiàn)上你們的月票吧!(未完待續(xù)……)
第三百九十一章黎陽之爭(第一更)
第三百九十一章黎陽之爭(第一更)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