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赤子之心
“不瞞李兄,這座沙盤,某雖然花了不少精力,可是能夠制成,還是全靠我家都護(hù)踏遍了安西境內(nèi),更是親自往小勃律走了趟。”
沈光領(lǐng)著李隆基到了沙盤邊上的圖紙堆前,拿起高仙芝和封常清親自繪制的地圖朝他說道,“哦,對了,還有封兄,要不是封兄匯總這些地圖,某也難以完成。”
“這沙盤沈郎是打算……”
聽著沈光的話,李隆基對高仙芝的印象陡然間又拔高了一截,能夠親自前往敵國偵查地形,還能繪制這么多地圖,看起來在征討小勃律這件事情上,高仙芝比朝中任何將領(lǐng)都要稱職。
“這沙盤我家都護(hù)是要獻(xiàn)于圣人的,所以某這幾天才忙得腳不沾地。”
聽到沈光的話,想到方才自己進(jìn)來時看到的場景,李隆基不由笑著道,“沈郎說得不錯,果然是忙得腳不沾地。”
關(guān)于沙盤這件事,李隆基沒有繼續(xù)詢問,既然這座沙盤是高仙芝要獻(xiàn)給自己的,那便等他入宮以后再仔細(xì)詢問好了,眼下他有另外一件事很是好奇,想從沈光這里知道答案。
“沈郎,你還沒為某介紹下這位李兄是何人呢?”
封常清終于逮到機(jī)會插了句,他可不想徹底淪為陪襯,這可是在圣人面前刷臉的大好機(jī)會,哪個愿意錯過。
“封兄,李兄的身份,某實在是……”
“無妨,沈郎告訴封判官就是。”
“李兄,真的不要緊么?”
“不要緊,某信得過沈郎,自然也信得過沈郎的朋友。”
李隆基也很好奇為何沈光要對封常清隱瞞他的身份,而封常清更是做出了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封兄,李兄便是李大家。”
“李大家,可是那位李大家。”
封常清皺了皺眉,然后故作思索道,“沈郎,李大家不是在雒陽嗎,怎么這位……”
“封兄知道就好,自古名聲累人,某當(dāng)初在延城時,你也是看到的,要不是某建了樊樓,將曲子教于樂工,不然今個兒這個要某去彈奏,明天那個要我去唱曲,豈不是要把某累死,再說長安雒陽多權(quán)貴,李兄怕是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李隆基聽著沈光話語,只是細(xì)細(xì)品味便明白過來,原來沈光以為雒陽的李龜年是他請的替身假唱,這才為他隱瞞身份。
“沈郎所言極是,名聲累人啊,所以某才讓弟子扮做自家前去雒陽為那些貴人奏樂唱曲,要不然某還真要被累死。”
李隆基已經(jīng)年過六十,不過他身為帝王,自然保養(yǎng)得極好,看上去也就四五十的樣子,扮做李龜年正合適,這時候他已經(jīng)心里打定主意,等回到宮里以后就讓崔九去見李龜年,到時候坐實了李龜年是他替身假唱的事實,這樣他出宮找沈郎玩耍便不用擔(dān)心被揭穿身份了。
“原來如此,李大家放心,封某向來守口如瓶,絕不會將此事外傳。”
“封判官客氣了。”
李隆基此時頗感新鮮,畢竟平日里人人都知道他是圣人,他們可不會對自己說真心話,但是如今卻不同,想到這兒,他不由朝沈光問道,“沈郎,某這幾日在城中聽人議論那鏢行乃是沈郎所開,不知是否確有其事?”
對于鏢行,李隆基倒是沒什么想法,安西北庭等地的行客營,便是大唐的武裝商隊,只是規(guī)模不大罷了,這鏢行在他看來不過是和行客營一個性質(zhì),只不過行客營的那些營主做得仍舊是正經(jīng)買賣,可沈光的鏢行就是空手套白狼了,直接賣鏢旗都能賣個幾萬貫。
“李兄,某開鏢行,其實也是為看了讓安西那些老兵和漢兒還有四鎮(zhèn)良家子能有個出路……”
難得李隆基愿意聽,沈光自是把安西軍如今的一些狀況都告訴給李隆基,而這些事情則是安西大都護(hù)府絕不會上奏李隆基的。
“朝廷給的軍俸,根本就不夠那些老兵們平時的花銷,等他們解甲歸田的時候,也沒多少人能存夠返回家鄉(xiāng)的路費(fèi),有的人就連戰(zhàn)死以后都得靠軍中的同袍湊錢才能買副棺木……”
“朝廷每年撥給安西都護(hù)府的軍費(fèi)不下兩百萬貫,四鎮(zhèn)還有諸多屯田,怎么兵士會如此辛苦?”
李隆基的眉頭已然緊皺,總體上來說他還是個體恤平民的皇帝,只不過這些年他久居深宮,又耽于享樂,再加上李林甫等人向來報喜不報憂,他自然對于底層的消息全然不知。
“李兄,有恒產(chǎn)者方有恒心,安西軍的士卒大都來自關(guān)內(nèi),誰又愿意帶著家眷萬里戍邊,安西那邊苦寒,但有些軍餉,也全都花在女人和酒上面了,再說誰不想衣錦還鄉(xiāng),辛辛苦苦戍邊六年,到最后回到家鄉(xiāng)一無所有……李兄,你說安西軍的那些退伍老卒苦不苦。”
“沈郎開鏢局,就是為了給他們謀一條生路?”
“也不全然是為了這些老兵,某在安西的時候,見過不少四鎮(zhèn)良家子和漢兒報國無門,但朝廷自有制度,某也不好妄加議論,這鏢行若是最后能得朝廷允許,至少對這些人來說是條出路,而且對朝廷也不無好處。”
“愿聞其詳。”
盤腿而坐的李隆基這時候已經(jīng)滿臉認(rèn)真,說起來他已經(jīng)許久沒有這般聽人議論兵事國事,偏偏沈光說得東西還有些道理,他也聽得進(jìn)去。
“安西孤懸萬里,糧食軍輜轉(zhuǎn)運(yùn)不易,朝廷的軍費(fèi)雖高,可過半怕是都得損耗在路上,四鎮(zhèn)的屯田雖說為數(shù)不少,但是安西遼闊,大軍但有征伐,動輒千里數(shù)千里,就靠現(xiàn)在這點屯田根本就不足使用。”
“某開這鏢行,打算在安西各地都設(shè)有分行,征募那些傷殘老兵和軍屬,讓他們在附近屯田,朝廷如今困難,沒有余錢開墾荒地,某這輩子沒什么大志向,只是想有生之年看到安西成為萬里沃土。”
說到這兒,沈光自嘲地笑了笑,“李兄會不會覺得某太自不量力?”
“若是人人都如沈郎這般,愿意為國分憂,我大唐何愁不強(qiáng)。”
李隆基感嘆道,在麥府時他就知道沈光志在安西,如今更是明白沈光的想法,真按著沈光的做法,他開鏢行其實是為國家贍養(yǎng)了那些老兵及其家人,就算賺得多,這花得也多,若是換了旁人這么干,李隆基肯定覺得那是居心叵測,可是沈光這么做,他卻毫無別的想法,只因為他覺得沈光是有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