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東地中海世界的接觸
和東地中海世界的接觸
一次據報道在公元166年發(fā)生的事件有時引起了誤解。據《后漢書》說,在那一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節(jié)從日南以外向漢朝呈獻象牙、犀牛角和玳瑁等禮物,該事件絕不應該當做東地中海世界一個統(tǒng)治者和一個中國皇帝之間正式外交關系開始的證據。若干世紀以來旅行家已經由陸道來往于兩個世界之間,關于公元166年的報道可能是羅馬商人尋求海上通往東方之路的最早的有記載的事件。緊接著張騫時代之后,中國的使者已被派往西方勘探,他們報告中的一個結果是,中國人第一次聽到了關于安息波斯以及更遠的西邊的某地方的情況。
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絲在帝國初期是羅馬的一種奢侈的服飾。它常常提醒人們,為這些進口物的支出對羅馬經濟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
拉施克還指出,匈奴帝國的力量不應低估。匈奴熟習鐵器,這是帕米爾以西制造的;他們從事一些農業(yè),使用中國工匠,這些人是俘虜來的或是投奔他們而來的。匈奴得到相當大的力量支持,并有比通常所贊揚的更為強大的組織,有可能迫使?jié)h初的皇帝依從他們的愿望和要求,締結一項保全面子的中國的所謂“和親”的協定。沒有確切的證據足以表明,中國在這一階段從輸出絲綢中獲得財富,而且在中國明顯地沒有大量發(fā)現羅馬貨幣或制成品的情況。拉施克認為,這不能假定絲綢貿易是由像波斯人這樣的中間人控制的,也沒有足夠的理由可以相信中國絲綢的進口耗盡了羅馬的財富。
陳高華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