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
“新政”
海山汗對嚴重的財政危機的反應,不是根據(jù)他的下屬官員的不斷建議采取縮減開支和裁減冗官的政策,而是做了一個魯莽的嘗試:重建尚書省以增加稅收。海山即位后不久就接受了老侍從、宣政院使脫虎脫(畏兀兒人,死于1311年)建立尚書省的建議,但是御史臺堅決反對。
雖然中書省還應處理政府的主要事務,而尚書省只應負責與財政改革有關的各項政策;但是新建的尚書省很快就剝奪了中書省理財、用人和司法等最重要的權力,并被賦予更大范圍的決定權。所有的行中書省都改名為行尚書省,尚書省的觸角通過它們直達全國各地。尚書省的主要官員是左丞相脫虎脫,平章三寶奴和樂實,右丞保八。脫虎脫和三寶奴二人都是海山的老侍從。
海山“新政”的中心是貨幣改革。新發(fā)行的至大銀鈔被用來取代原有的中統(tǒng)鈔和至元鈔。紙鈔的兌換額是新鈔與至元鈔以一當五,而1287年發(fā)行的至元鈔比1260年發(fā)行的中統(tǒng)鈔已經(jīng)貶值了5倍:這是半個世紀中通貨膨脹的一個生動標志。為強化新鈔的價值,金、銀禁止使用,并且在元朝第一次鑄造了兩種銅幣,稱為“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這次貨幣改革是為了解決通貨膨脹并且彌補日益增大的預算赤字。1310年發(fā)行的紙鈔總量是145萬錠,等于舊中統(tǒng)鈔3630萬錠,為前三年任何一年印行紙鈔量的7倍,是元廷此前印行紙鈔最多一年的1302年印鈔量的3.5倍。
為增加稅收還采取了其他措施:國家壟斷的鹽引的出售價格比鐵穆耳朝末年增加了35%。
為了更有效地征收賦稅,征稅者根據(jù)其征收的賦稅超過1307年賦稅限額的比例論賞。為了穩(wěn)定糧價,在各地建立了“常平倉”;從長江流域海運的糧食額在1310年則增加到293萬石。
總的說來,尚書省及其設計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早在忽必烈朝建立尚書省的嘗試,已充分證明了是不得人心的舉動,并留下了高壓和盤剝的公眾印象。因而尚書省自始即遭受強烈反對。右丞相塔思不花和御史臺官員曾反對尚書省的設置。
欲解決預算赤字和通貨膨脹問題勢必大量削減宮廷和政府開支。但是,這不僅與海山的既定政策背道而馳,亦會引起貴族和官僚的強烈不滿并遭到他們的反對。海山為解決財政困難選擇了一條便捷的途徑,但是他采用的通貨膨脹方法實際上惡化了他的政府所面臨的問題。無論如何,改革并沒有機會展現(xiàn)結果,因為它僅僅實行了16個月;海山于1311年1月去世,愛育黎拔力八達在當年初春即位,廢除了所有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