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征服與勝利,公元前250—前221年
最后的征服與勝利,公元前250—前221年
歷史上秦始皇帝(通常簡稱為秦始皇)其人生于公元前259年。他名政,可能是因為他生于陰歷的第一月,這個月中國人通稱為正月。雖然他于公元前246年正式即位,實際上在公元前238年佩帶成年人之冠和劍后才開始行使權力。在統(tǒng)一前,他像自公元前325年以來的諸先王那樣,稱為秦王進行統(tǒng)治;只是在公元前221年才代之以帝號,直至公元前210年他死去時為止。
《史記》卷六始于秦始皇之治的第一年(前246年)。但本文為了方便,敘事略為提前至公元前250年,那一年一個不尋常的人物,商人呂不韋,成為秦的丞相。
呂不韋在幾個方面有權贏得名聲。他不但是當時最富有的商人,而且更是中國歷史上達到如此顯赫政治地位的唯一商人。此外,由于本文將要明確揭示的原因,他又得到了很壞的名聲。但是,對他個人生活,人們所知甚少。像秦的其他許多著名人物那樣,他也不是秦人,但關于他的祖籍,各種史料眾說紛紜。關于他的商業(yè)活動,《史記》(卷八五)只說他“往來販賤賣貴”。在公元前265至前259年的某個時期,呂不韋在趙國國都邯鄲遇到了秦王室的一個后裔,此人是當時太子的一個妃子的幼子。這個幼子名子楚,他作為所謂的人質(這是國與國之間交換貴族成員以示守信的一種普遍的做法)被送往趙國居住。呂與子楚結交,然后去秦,他在秦國通過賄賂和陰謀,誘使太子接受子楚為儲貳。當秦王死于公元前251年時,太子即位為孝文王,但不到一年,孝文王也死去,子楚依次在公元前250年即位為莊襄王。莊襄王的統(tǒng)治因公元前247年子楚之死而中止,因而其子得以繼位。(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嬴政之治在公元前246年正式開始,不過實際上政在其父死后不久,立刻在前一年的陰歷五月登位。)
政的母親原來是呂不韋之姬,但子楚被她的美色所迷而要她,呂不韋勉強地把她獻給了子楚。據(jù)《史記》記載,她來到子楚之處時已經(jīng)懷孕,而子楚并不知道。在文中所描述的“至大期時”,她生下政,因此他的生父是呂不韋——雖然由于懷孕期長,子楚及世人都認為是子楚之子。有充分的理由(見附錄2)認為,這一句描述不尋常的懷孕期的話是一個不知其名的人加在《史記》之中的,為的是誹謗秦始皇,說明他政治的和出生的非正統(tǒng)性。要做到這點,難道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即不但把他說成是私生子,而且把他說成是商人(在傳統(tǒng)上商人被后世的儒生列在社會最低的階層)之子?這句插入的話——還有以后出現(xiàn)的其他相同的情況——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因為直到近期為止,關于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說法幾乎沒有人懷疑過。
當子楚在公元前250年登位時,呂不韋成了他的丞相,在子楚的繼承者在位時他繼續(xù)任此職務,直到公元前237年他垮臺。呂不韋的權勢可以從子楚封他為侯之事中看出,據(jù)說食邑10萬戶。這一事件表明,甚至在這么晚的時期,舊的內部分封制是繼續(xù)與新的郡縣行政制度同時并存的。
根據(jù)大庭脩的《秦漢帝國的威容》繪制
呂不韋雖然作為一個商人,自己很可能沒有什么文學教養(yǎng),據(jù)說卻恥于秦的文化落后狀態(tài)。像許多靠個人奮斗起家的人那樣,毫無疑問他需要使自己成為文化的贊助人,從而取得威望。他采取了當時有權勢的政治家普遍采取的辦法:招納一大批士或學者在其周圍(傳記說有3000人)。他要求其中一些人把他們的哲學思想寫成文字。經(jīng)過他們的努力,結果可能在公元前240年編成一部獨一無二的晚周哲學思想的文集——《呂氏春秋》。在子楚死去和未來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登位后,呂不韋又與秦始皇之母恢復兩性關系,人們記得,后者在呂不韋把她獻給子楚時已是呂之寵姬。后來,由于擔心年輕的秦王會知道此事,呂不韋就將特別放蕩的嫪毐介紹給太后,以轉移她的興趣,嫪毐很快取代呂不韋,取得她的歡心。這件事成為丑聞,當秦王在公元前238年成年時,他把嫪毐及其所有的近親全部處死。在開始時,呂不韋得到寬恕,但在公元前237年,他也被革職,后來被放逐至蜀(今四川的成都地區(qū))。公元前235年,他在去蜀途中服毒自盡。
在呂不韋死前,已有另一個更偉大的政治家出現(xiàn)在舞臺上,此人于公元前221年以后注定要成為秦帝國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就是所有法家政治家中最著名的李斯;李斯與主要法家理論家韓非曾經(jīng)同在那個時代的儒家大思想家荀卿門下攻讀,后來在公元前247年來秦尋求前程。李斯是作為呂不韋的追隨者而開始他的事業(yè)的,他通過呂不韋而得以接近未來的秦始皇。在以后幾年中,他就秘密外交事務向秦王提出建議,但在公元前237年當一道驅逐所有客卿的詔令頒布時,他的前程幾乎斷送了。就在那時,李斯向秦王呈上一份著名的奏疏,以雄辯的辭令說服秦王撤銷了這道詔令。從此李斯前程似錦,在公元前219至前213年的某個時候,他升任帝國的最高職務——左丞相。直到他在公元前208年死去時,他一直擔任此職。在此之前,當他的地位還不那么穩(wěn)固時,有的史料指責他曾經(jīng)策劃將他從前的同窗韓非置于死地,韓非于公元前233年從韓
司馬遷把逐客之令與一個“水利設計者”鄭國的陰謀聯(lián)系起來,這幾乎肯定是錯誤的;鄭國也從韓來秦,據(jù)說是為了誘使秦將其物質和精力耗費在建造一條灌溉河渠上。當“陰謀”被發(fā)現(xiàn)時,河渠己完成了一半;據(jù)《史記》李斯傳記載,
總之,這條河渠無疑具有重大的經(jīng)濟意義。還應連帶提到另一件幾乎同時進行的非凡的水利工程。這就是橫貫四川成都平原的灌溉河渠網(wǎng)絡,約在公元前250至前230年時期,它通過挖鑿一條巨大的石質河渠而得以建成。關于這兩項成就的重要意義,后面還會再談到。
公元前227年,燕國(位于今之北京地區(qū))為了極力阻止秦國軍事機器的迅速推進,派使者荊軻至秦廷,隨帶一張作為臣服象征的燕國地圖和一個在燕避難的自剄的秦叛將的首級。在隨之而來的朝覲中,荊軻抓起一把藏在地圖中的匕首攻擊未來的秦始皇,但在行刺快要得逞時被砍倒。約在10年以后,又發(fā)生兩起行刺事件,但同樣沒有成功:一起在公元前218年,另一起也在這一年的前后。
但是中華帝國形成以前的最后幾年的主要特征,是單調乏味地敘述軍事征戰(zhàn)和作為一個多世紀勞動和組織的最后成果的勝利。奇怪的是,最后一個計算敵人傷亡數(shù)的事例是據(jù)說在公元前234年“斬”趙國士兵的首級10萬。此后,記載就從殺人轉向兼并領土:連續(xù)五次東進,所征服的國家為韓(前230年)、趙(前228年)和魏(前225年),然后征服南方的楚(前223年),接著又征服東北的燕(前222年),最后在公元前221年征服了更東面的齊。隨著這一次最后的征服,全中國都歸秦統(tǒng)治。列國紛爭之局變成了第一個中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