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 喜大普奔
    2008年12月6日,美國,納什維爾。
    一年一度的格萊美獎提名晚會在“美國鄉(xiāng)村音樂之都”納什維爾市的音樂大廳舉行。
    這是格萊美首次來到納什維爾,第51屆格萊美獎各獎項的提名全部揭曉,cbs電視臺對提名晚會進行了全場直播。
    提名晚會上,最受媒體關注的不是風頭正盛獲得七項提名的酷玩樂隊,也不是“老少配”的robert-plant和alison-krauss,而是獲得三項重量級提名的“亞洲天后”沈馥――一個黃皮膚黑頭發(fā)的中國人。
    大家都看得出來,無論沈馥最終能不能拿獎,這三個提名本身就是一種突破,更是極大的肯定,它表明沈馥的影響力、知名度和作品質量已經(jīng)達到了讓格萊美無法忽略的程度。
    《halo》、《stronger》、《rolling-in-the-deep》、《set-fire-to-the-rain》……沈馥整張專輯的品質毋庸置疑,歌曲的旋律性和流行性有目共睹,也經(jīng)過了市場的檢驗。
    這樣一張專輯獲得格萊美提名,需要解釋嗎?
    不需要!
    無論格萊美有多少偏見,內藏多少不宣于口的潛規(guī)則,可以不給沈馥獎項,但不能不給她提名,因為如果連提名都不給,等于打公告牌榜單的臉,等于打那些夸贊過沈馥專輯品質的媒體的臉,那樣的話,所有評審團成員都將得到一個頭銜――“愚蠢自大的失聰者”。
    而就算評審團個別成員不在乎個人名譽,格萊美這個世界級音樂獎項的口碑還是要維護的,如果以專輯《halo》的品質都不能獲得提名,那么無論最終誰得獎都無法服眾,必將成為格萊美抹不掉的污點。
    所以,沈馥獲得了提名。
    名單公布后,就連最苛刻的美國樂評人,也不覺得沈馥入圍提名名單是陪跑。
    而在一周前,已經(jīng)有美國媒體預測沈馥是格萊美年度最佳流行女歌手和年度最佳歌曲的最有力競爭者,甚至有樂評人撰稿稱:“拿《halo》、《rolling-in-the-deep》、《set-fire-to-the-rain》這三首歌來說,無論是在商業(yè)上還是口碑上,都已經(jīng)是無可爭議的得獎作品,剩下的問題只是找誰來陪跑。”
    有意思的是,稿子刊登后,居然沒有多少人提出質疑。
    在整個提名名單上,除了沈馥,還有兩名華人獲得提名,他們是旅居加拿大的古箏名家李煒,和美籍華裔鋼琴演奏家陳克蘭,兩人都獲得了最佳樂器獨奏的提名。同樣,在美國人心里,沈馥名字前面也得加上幾個字――“旅居英國”。
    晚會現(xiàn)場,整個音樂大廳里燈光璀璨,星光熠熠,之前幾屆獲得格萊美獎的大牌音樂人陸續(xù)出現(xiàn),向人們展示格萊美這個全球頂級名利場的魅力、含金量和誘惑。
    身穿黑色禮服的沈馥優(yōu)雅地坐在會場第三排,經(jīng)紀人王小姐和艾真坐在沈馥左右,三個漂亮的黑頭發(fā)東方女人成為全場最別致的一道風景。
    晚會中段,舞臺上的大屏幕上開始播放沈馥公告牌冠軍單曲《set-fire-to-the-rain》的mv。
    實事求是地說,這只投入重金、匯集中日韓一線大牌明星、亞洲頂級導演攝像剪輯拍出來的mv的整體質量遠超之前播放的mv。
    mv里,全身濕透的沈馥站在雨中吟唱,短短一段畫面轉換,讓人有一種看電影預告片的感覺,極具沖擊力。除此之外,mv里的一個細節(jié)極大增加了晚會現(xiàn)場在座美國人對沈馥的好感,那就是這只mv是在夏威夷拍的。
    在一些美國人心里,一個旅居英國、用英語唱歌、在夏威夷拍mv的中國歌手,明顯更親近歐美文化。
    好吧,那僅僅是美國人的想法。
    當沈馥獲得格萊美提名的消息傳回國內,媒體沸騰了。
    聽到消息并且知道格萊美是什么的人無不喜出望外,通過手機、通過qq群、通過微博、通過論壇熱烈討論,奔走相告。
    很快,央視整點新聞播報了這條消息,然后更多人知道了這件事。
    于是,國人沸騰了!
    從一定意義上說,沈馥這個格萊美提名的分量,幾乎不下于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奪得110米欄的金牌。
    奧運會上的田徑金牌固然有難度,可難度全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訓練和一點點運氣上。在田徑場上,快就是快,高就是高,遠就是遠,只要出了成績,只要闖過硬杠,只要尿檢過關,誰都黑不了你,必然得到榮譽。
    沈馥這個提名則不同,它沒有硬杠,提名與不提名全在主觀,所以說,沈馥這個提名的難度比在田徑賽場上拼搏要難上許多倍,因為它需要跨過偏見、歧視、壁壘等關隘。
    簡單地說,田徑金牌是以力服人,而沈馥這個提名等于說她做到了讓歐美主流心悅誠服。
    想通這一點,哪個更不容易就一目了然了。
    換句話說,奧運會金牌不過是舉國體制下的產(chǎn)物,這次拿了金牌下一次就不一定花落誰家了。而沈馥這個提名卻屬于文化輸出的一個里程碑性成就,它代表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在流行音樂國際化這一塊力壓日韓。
    國內。
    無論媒體還是網(wǎng)民,集體無視了沈馥整張《halo》專輯全是英文歌的事實。
    同一張專輯,美國人將其理解為沈馥跟歐美文化更親近,而國內一些網(wǎng)民則調侃稱:
    “沈馥的英文歌又好聽,又火,算格萊美這些評審有眼光?!?br/>
    “一個中國人創(chuàng)作出了這種水平的英文歌,不知道那些母語是英語的歌手作何感想?!?br/>
    “第二語言打敗母語,在對方熟悉的領域打敗對方,這才是真牛逼!”
    “上面說《rolling-in-the-deep》和《halo》不好聽那位,你的音樂鑒賞能力是充話費送的吧?”
    一日之間,沈馥的聲望達到出道以來的頂點,之前幾天沸沸揚揚的“疑似懷孕”傳言如滾湯澆雪,再沒有人提了。
    而沈馥呢……
    她時時刻刻記著幫智為微博拉人氣的任務,提名晚會結束后,她沒接受國內任何一家媒體采訪,而是發(fā)了一張艾真在晚會現(xiàn)場拍的照片到微博上,同時附加一句話:“我很好,會更好!感恩每一個人?!?br/>
    一張照片,一句話,沈馥獲得格萊美提名后的首度發(fā)聲,徹底引爆智為微博。
    就在網(wǎng)友們狂熱地在沈馥微博下面跟帖祝賀點贊時,沉寂許久的邊學道微博突然蘇醒,他毫不避嫌地轉發(fā)了沈馥的微博,同時寫了四個字――“喜大普奔!”
    邊學道的現(xiàn)身讓網(wǎng)友們更加興奮了,大家還在琢磨“喜大普奔”四個字是什么意思時,智為微博的員工們火速轉發(fā)老板的微博。
    網(wǎng)友們見了,不再管這四個字是什么意思,跟風轉發(fā),一時間,微博上滿屏都是“喜大普奔”。
    約一個小時后,終于有人解釋了這四個字的由來――是“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略寫法。
    網(wǎng)友們一看,哎呦,蠻有意思的,于是四下擴散。
    媒體人見了,紛紛修改沈馥獲得格萊美提名相關報道的標題,“喜大普奔”一下就火了,成為沈馥的專屬成語。(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