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王維
    文成公主進(jìn)藏,是吐蕃文化轉(zhuǎn)變的標(biāo)志。
    在此之前,吐蕃以天竺文明為學(xué)習(xí)對象,對中原文明不甚了了。文成公主進(jìn)藏,帶去了大量的書籍,促進(jìn)了吐蕃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讓吐蕃開始接受中原文明,對后來吐蕃并入中原,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松贊干布時期,桑布扎奉命去克什米爾地區(qū)學(xué)習(xí),學(xué)的就是天竺文化。回國后,他創(chuàng)立了吐蕃文,也就是后世的藏文。正是因為這層關(guān)系,藏文乍一看,和印度文字頗多相似處。
    若是沒有文成公主進(jìn)藏,帶去大量中原文明,使吐蕃接受中原文明,那么,吐蕃難以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沒有相同的文明作為紐帶,暫時的征服并不牢固。
    也正是因為西藏與印度有這種歷史淵源,尼赫魯?shù)拇笥《嚷?lián)邦構(gòu)想包括了西藏。當(dāng)然,這是他的妄想。
    文成公主進(jìn)藏,李道宗送親,蘊含很多機(jī)巧。李道宗既是宗室子弟,更是一代名將,他作為宗室子弟去送親,誰也不會懷疑有他。作為名將,他可以暗中布置,圖繪吐蕃的山川地理,收集有關(guān)吐蕃的資料。
    在這之前,唐朝對吐蕃的了解并不多,有了這次送親,唐朝對吐蕃的了解就清晰了許多。
    文成公主進(jìn)藏,開啟了唐朝與吐蕃交往之路,唐朝的商人、使者絡(luò)繹不絕,唐朝上下其手,安插人員進(jìn)一步收集吐蕃的資料,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這絕對是深謀遠(yuǎn)慮,無論如何贊譽都不為過!
    “這里,是積石山的山川地理,李昌國,你著重研讀。”李隆基指著右手一排,笑呵呵的道:“進(jìn)軍吐蕃之路難就難在積石山,只要積石山越過去了,一切都不是問題了。”
    這話太有道理了,若不是積石山的存在,阻擋了秦始皇那支無敵大軍、漢武帝的強(qiáng)漢大軍,吐蕃之地早就在秦漢之際就成了中國的領(lǐng)土,哪里等得到忽必烈來完成這一大事。
    “好多!”李昌國一瞧,整整幾大排,讓人驚訝。
    “數(shù)代人,上百年的收集,能不多么?”李隆基把李昌國吃驚的樣兒看在眼里,大是歡喜,捋著胡須笑道。
    “陛下,如此之多,臣一時之間哪里研究得完呢。”李昌國皺著眉頭。
    “這倒也是,是得給你找個幫手。”李隆基沉吟著道:“要是李白在的話,這事最好辦了。”
    李白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要是他來處理這些事,絕對是信手拈來,極是輕松。可惜的是,李白眼下在大非川,不在長安。
    “要不,朕下旨,把李白調(diào)回來。”李隆基打量著李昌國,征詢他的意見。
    “父皇,兒臣舉薦一人可當(dāng)此任。”李亨上前一步。
    “何人?”李隆基眉頭一挑問道。
    “給事中王維!”
    太子李亨大聲回答。
    “王維?”李昌國很是意外,這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很多名篇留傳于后世,為人稱頌。
    以王維之才,若是來擔(dān)當(dāng)此事,絕對沒問題。
    “他能文善詩,還工于作畫,足當(dāng)此任。”李隆基猛然想起有這一號人物。
    王維的官途前半生還算順利,自張九齡被貶后,他的官路就不順利了。李隆基雖然知曉有這么一號臣子,要不是李亨提及,他還真想不到。,
    “李昌國,你以為呢?”李隆基征詢李昌國的意見。
    “但憑陛下處置。”李昌國是巴不得馬上見到這位名垂千古的大詩人,哪會不同意。
    “好!傳旨,召王維進(jìn)見。”李隆基大聲下旨。
    高力士應(yīng)一聲,忙去傳旨。
    趁這空閑功夫,李隆基領(lǐng)著李昌國,為他介紹,道:“這是積石山,最多;這是邏些,這是”
    一一介紹,極是詳盡,唐朝在吐蕃一事上下了大力氣。
    越聽李昌國越是興奮,有了這些詳盡的資料,要滅吐蕃就容易多了。
    “臣王維參見陛下!”
    剛剛介紹完,只聽一個清朗的聲音響起,一個中年男子隨著高力士進(jìn)來,沖李隆基見禮。
    李昌國一瞧,只見王維長相清矍,明眉俊目,長身而立,極是英挺,更有濃濃的書卷氣息,一瞧便知是飽學(xué)之士。
    李隆基打量王維,似乎在從腦海深處把王維翻出來似的,半天沒有說話。
    王維少有才名,很有才華,深得名相張九齡賞識,在張九齡為相時很得重用。可惜的是,張九齡很快就被貶,李林甫當(dāng)政,王維就被掃進(jìn)“旮旯“里,要不是太子李亨提起,李隆基還真想不起來。
    “免了!”李隆基手一揮,道:“王維,朕給你派一件差事,你可愿意。”
    “請陛下下旨。”王維也記不清,有多少年沒有見過李隆基了,聞言忙躬身請命。
    “這位是李昌國。”李隆基朝李昌國一指,道:“你們見過。”
    “見過王大人。”李昌國對王維很是敬仰,言來很是真誠。
    “原來是李將軍!”王維臉上泛著笑容,笑呵呵的沖李昌國見禮道:“久聞龍武軍雙星之一,卻是無緣得見,今日方才一見,實是榮幸!”不容李昌國謙遜,馬上又道:“李將軍,打得好!”大拇指差點把屋頂捅破了。
    河湟之戰(zhàn)、鷹愁崖壯舉、石堡城之戰(zhàn),李昌國的大名早就傳遍大唐了,王維對這種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英雄好漢是贊不絕口。
    “王維,自今日起,你聽?wèi){李昌國調(diào)遣,你可愿意?”李隆基雙目中神光灼灼。
    “但憑陛下差遣。”李昌國的口碑不錯,能與李昌國共事,對于王維來說不是問題。
    “那好!”李隆基點點頭,道:“不過,你要記住,離開之后,這里的事不得對任何人提及。不然的話,定誅你滿門!”
    王維心中一凜,忙道:“遵旨!”
    “好了,你們忙吧。”李隆基一甩袍袖,大步而去。
    太子李亨卻沒有走,道:“李昌國,這事我還來得,就助你一臂之力吧。”
    對這種文事,李昌國還真不在行,能有李亨相幫,是莫大的好事,哪會拒絕,道:“那就有勞太子了。”
    “哪里話,為國盡力。”李亨也不廢話,把木盒一只只從架子上拿下來,王維接過,打開一瞧,大是吃驚:“這”
    “你明白為何父皇叮囑你不得泄露了吧?”李亨笑著打量王維。
    “臣明白了!”王維才思極為敏銳之人,念頭轉(zhuǎn)動之際就明白了:“有如此詳盡的山川地理,吐蕃這次是再劫難逃了!”
    秦皇漢武奈何不得的吐蕃要是給滅了,那是何等的振奮人心?不要說做,就是想想就讓人目眩,王維是振奮異常:“未想到,我王維還能為此戰(zhàn)出力一二,實是天大的榮幸!”,
    “你要是做得好的話,李昌國帶你從軍也不是問題。”太子李亨提點一句,道:“想那李白,不是陣前建功么?活捉了桑布扎呢。”
    李白是詩壇的泰山北斗,他建功一事早就傳遍天下,成為美談。王維一聽,雙眼放光,卻是搖頭,懊悔不已,道:“能建邊功是莫大的美事,可是,臣沒有太白那手好劍術(shù)。哎呀,當(dāng)年為何不去習(xí)劍呢?”
    “建邊功并不一定非要廝殺,軍中不也有很多文事么?你就善長此等事。”李亨再度提點一句。
    “謝太子!”王維謝過李亨,眼巴巴的望著李昌國,恨不得舔李昌國的腳趾頭。
    “王大人若有意建邊功,此事倒也可以商量。”李昌國有些受不了他那眼巴巴的目光,趕緊許諾。
    “謝李將軍!”王維深深一躬,滿面紅光,歡喜難言。
    這么多年沉寂,無所事事,今日終于有事做了,更是建邊功,他屁股都是歡喜的,恨不得抱住李昌國狠狠親上幾口。
    接下來,王維盡展所學(xué),幫李昌國整理資料。
    李昌國再度震驚了,王維天生就是做此事的能手,那速度之快,讓人咋舌。往往李昌國還沒有看完一卷,他已經(jīng)看完好幾卷了。
    這還不算,他的記心極好,幾乎是過目成誦,看一篇就能記住。
    李昌國和太子李亨象打量怪物似的打量著王維,他兀自不覺,埋頭書案。
    “王維,我看這里的事就交給你了,你整理出來,報給李昌國就成,可好?”太子李亨知道有王維一人足矣,他和李昌國是多余的,不必呆在這里。
    “好!”王維爽快的答應(yīng)了。
    就這般,這事交給王維處置,李昌國又給解放出來,專心做出征的準(zhǔn)備。
    xxxxxxxxxxxxxx楊國忠府上,楊國忠的書房,不住傳出“砰砰”的響聲。
    楊國忠的家人站得遠(yuǎn)遠(yuǎn)的,誰也不敢靠近,好象書房里有遠(yuǎn)古兇獸似的。
    “李昌國!李林甫你這老兒!李亨你這臭太子!陳玄禮,你這老不死的!”楊國忠在書房里象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團(tuán)團(tuán)亂轉(zhuǎn),氣憤不已,臉色發(fā)青,罵罵咧咧。
    若是李昌國、李林甫、李亨、陳玄禮在他跟前,他一定會撲上去拼命。
    來年與吐蕃的大戰(zhàn)沒他的份,他能不氣憤嗎?
    來年的大戰(zhàn),唐朝是十拿九穩(wěn)。雖然吐蕃想奪回大非川,可是,以唐軍的戰(zhàn)力,哪是吐蕃軍隊能做得到的,只要他參與此戰(zhàn),就是一件大軍功。
    哪里想得到,李昌國硬是把他排擠在外,他連預(yù)聞謀劃的資格都沒有,這是這些年來的頭一遭,他差點把肺氣炸了。
    要是運氣再好點,來年把吐蕃給平了,那他的功勞就更大了。
    “吱呀!”
    書房的門開了,一個美妙不可方物的麗人出現(xiàn)在門口,艷光四射,宛若仙子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