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關(guān)門,放大孫
一個觸動了整個大明官場七成往上利益的提議,甚至是對于整個大明地主鄉(xiāng)紳階級的沖擊。</br> 而這樣的舉動,在現(xiàn)在的朝堂上,竟然沒有人出來說話?</br> 這一點,就連朱元璋都有些驚訝了。</br> 即便是他,貿(mào)然提出這樣的事情,朝堂上自命清高的官員,也是絕對不會服軟的。</br> 這些官員能夠走到現(xiàn)在這樣的地位,離不開身后宗族的支持,同時他們也需要維持宗族的利益。</br> 用某些官員的話說,即使是身死道消,也要維護這郎朗乾坤。</br> 目前的奉天殿中,呈現(xiàn)出一種詭異的寧靜。</br> 落地聞針這樣的詞,竟然會出現(xiàn)在奉天殿中,也算是頭一遭了。</br> 足足半炷香的時間,在朱英說完之后,下面卻是一點反應也無,朱元璋也樂得看熱鬧。</br> 劉三吾此刻,卻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br> 他想說些什么,可是嘴巴蠕動了半晌,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道應該怎么去說。</br> 往日的伶牙俐齒,到現(xiàn)在如同完全消失了一樣。</br> 屬實是氣勢被壓得太慘了。</br> 剛才的事情還沒緩過來,太孫殿下就拋出這么一個大雷,若是有什么話被抓住了漏洞,那可就真是死翹翹了。</br> 劉三吾不怕死,他年紀這么大了,也沒什么太大的忌憚。</br> 可他怕一世清名被毀啊。</br> 太孫殿下此人,他算是看出來了,比之陛下分毫不差,更兼顧的是,陛下大概是拖出去處死。</br> 可太孫殿下他,完完全全的是殺人誅心。</br> 文人,最怕的就是這個了,要是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送命,那么死亡對他們來說就毫無意義,還不如茍且偷生。</br> 眼看都快一炷香的時間了,朱元璋看還沒一人說話,稍稍思索過后,便道:“看來大孫的這個想法,愛卿們也都是非常認可的。”</br> “既然是如此,咱待會就下文書,昭告天下關(guān)于此事的變化,而后也可快速召集天下人才,共同完善此事。”</br> 朱元璋此話一出,下面的官員可就有些坐不住了。</br> “臣有上奏。”隨即,一個禮部的官員,連咳嗽這樣的潛規(guī)則都沒來得及,就直接出班作揖道。</br> 旁人看到有人站出來了,也是大大的松了口氣。</br> 沒有誰想此事就如此被太孫殿下得逞,即便是那些科舉入仕的官員,也是不想看到這樣的情況。</br> 在沒有科舉入仕前,對于這樣的提議自然是萬分維護,可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是權(quán)貴階層的一員了,利益的方面,就完全不同了。</br> 能夠進士入仕的官員,沒有誰敢保證自己的子嗣也能和自己一樣。</br> 再大的權(quán)勢,無法福澤后代,那就差了許多味道。</br> 他們已經(jīng)是既得利益的一員,同樣也希望即便自己的后代稍微差些,也能有很多的機會能夠入仕,即便達不到自己這樣的高度,至少能夠官官相傳。</br> “準奏!”</br> 朱元璋大手一揮,直接說道。</br> 他還嫌沒點挑戰(zhàn)力呢,大孫這么搞,群臣都沒反應,有一種讓他誤以為大孫說的,好像站在官員那邊一般。</br> 現(xiàn)在終于有個冒頭的了,肯定讓他說,大膽的說。</br> 禮部站出來開口的,也不是個小官,那可是正三品的吏部侍郎。</br> 殺不殺的先放一邊,先看看大孫如何應對。</br> 得到允許的官員,朝陛下和太孫殿下作揖后道:“科舉制自隋而,經(jīng)唐而興,延續(xù)至今已經(jīng)有八百余年,臣觀歷代君上,對于科舉制雖有所改革,但大致的方向,是沒有變化的。”</br> “我朝開科舉,取天下士,自洪武三年始,至洪武十七昭告天下,定下《科舉成式》。”</br> “三年一次的科舉,對于天下讀書人來說,那都是十年寒窗苦讀的準備,然現(xiàn)如今貿(mào)然大改,多少學子的心血,將要毀于一旦。”</br> “如今洪武二十五年,去年科舉,下次科舉便就在明年,如今大部分的學子,已經(jīng)按照《科舉成式》去研讀經(jīng)義,若在今年指定新的科舉制度,這些學子們,當該如何。”</br> “他們?yōu)橹嘧x的經(jīng)義,突然就沒了作用,又有更多新典籍需要學習,本來對于很多學子來說,四平八穩(wěn)的局面,變得波瀾起來。”</br> “臣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遙想起當年的艱辛,不由為這些學子們感受到難過。”</br> “臣斗膽進言,按照太孫殿下的想法,似乎一下子要開諸多科目,這些要學子們?nèi)绾蚊鎸Γ隙ㄊ且幌伦泳突诺袅恕!?lt;/br> “大好的前程,就這么毀掉了。”</br> “臣不敢代表天下學子,只是想請?zhí)珜O殿下慎重,如這等影響大明全國改革之事,慎之為慎也不過。”</br> 這位禮部侍郎,自然也是個怕死的,都已經(jīng)當了出頭鳥,自然要多多保護自己。</br> 真要出了問題,被陛下,或者說被殿下給嫌棄了,往后的日子,怕是很難過。</br> 在用詞上,也算是思索了良久。</br> 如今這番說辭,既能有領(lǐng)頭勸諫之用,也可以全身而退。</br> 在洪武年間的朝堂上,頭鐵的官員墳頭草都三尺高了,能夠存留下來的,誰還沒幾把刷子呢。</br> 別的不說,至少在謹言慎行這方面,一個個都是極為優(yōu)秀的。</br> 吏部侍郎這番話,等于直接把矛頭甩給了朱英。</br> 眾多官員也是心生期待,在他們的感覺中,太孫殿下顯然很難出有力的反駁了。</br> 不管從哪個方向去說,都很容易站到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上。</br> 這大明天下,終究還是要文人來治理。</br> 朱元璋聽到這話,也感覺到有些棘手。</br> 不過他心中卻是無所謂,反正要是反對自己的文人,官員,想辦法弄死就行了。</br> 朝堂上弄不死你,下了朝堂還能弄不死你?</br> 作為從一個乞丐到如今的大明開國皇帝,有些手段,朱元璋根本不在乎,否則也不會有錦衣衛(wèi)詔獄的出現(xiàn)了。</br> 目光轉(zhuǎn)向大孫,朱元璋想看看大孫現(xiàn)在會如何對付這些官員。</br> 朱英微微一笑,沒有絲毫壓力,便問道:“禮部掌管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不知張侍郎在進入禮部之前,可還曾在什么地方任職過。”</br> 張侍郎聞言,心中一震。</br> 太孫殿下直接就開口道出了他的姓氏,這說明太孫殿下對自己早有了解,指不定早就在錦衣衛(wèi)那里看過他有關(guān)的卷宗了。</br> 想到這里,張侍郎心中更加謹慎了,隨著太孫殿下的話回道:“回稟殿下,臣早前在工部任主事一職,洪武二十三年,蒙陛下恩典,調(diào)任至吏部為侍郎。”</br> 說完,張侍郎作揖回禮,不敢多說。</br> 多說多錯,更容易被抓到辮子。</br> 朱英點點頭,隨后道:“即是如此,本宮便想問問張侍郎,工部管營造,張侍郎在初入工部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主事,對于營造一事,在入職前可有耳聞,或者說曾下功夫鉆研過。”</br> 聽到這番問話,張侍郎稍稍遲疑后回道:“回稟殿下,臣未曾有鉆研,一切都是入職后,這才開始了解。”</br> 在太孫殿下面前,這奉天殿中,張侍郎可不敢說謊,不過這樣的事情,幾乎所有官員都是如此,也沒什么大不了的。</br> 朱英再次點頭后問道:“那么張侍郎從工部調(diào)任到禮部后,在此前對于中外禮儀,外臣文字,語言,可是有所了解。”</br> 張侍郎再次搖頭道:“臣未曾了解。”</br> 朱英這次微微停頓了一下,而在張侍郎的心中,已經(jīng)升起了不好的預感。</br> 果然,下一刻,來自于太孫殿下犀利的反擊,就已經(jīng)到來了。</br> “常言道,治大國如烹小鮮,若將官員比喻作廚子,那么治理方式,便就是相當于炒菜的過程了。”</br> “張侍郎在去當這個廚子的時候,連鍋勺都不知道如何拿,連火候都掌控不清楚,在這個時候,作為主事,遇到了有關(guān)于工部上的事情和問題,需要拿主意的時候。”</br> “那么當時的張侍郎,是怎么去處理的呢?還是說人云亦云,聽從下屬的建議。”</br> “即是如此,若是這件事犯了過錯,由誰來擔責?”</br> “如果讓張侍郎來擔責,肯定是心中不舒服的,畢竟張侍郎什么都不懂,跟趕鴨子上架一般,完全是下屬的問題。”</br> “是這樣嗎,張侍郎。”</br> 朱英目光微微有些凌厲的看著張侍郎問道。</br> 這讓張侍郎額頭上的冷汗,一下子就冒了出來,對于這種問題,他從來沒有被人問過,也從未想過。</br> 不過他心中有些不服氣,這朝堂上的官員,哪個不是這般過來的,他張侍郎也不過是隨波逐流而已,怎就要被太孫殿下單獨訓斥呢。</br> 而朱英此刻,仿若是聽到了張侍郎心中的想法,也未逼迫張侍郎回答,轉(zhuǎn)而說道:“這等事情,在當今的朝堂上,已經(jīng)成了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br> “各位大臣們,都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br> “可仔細想想,一個什么都不懂的,突然去負責這些事情,真的是一件好事嗎。”</br> “本宮還真想問問,在當今的朝堂上,有多少官員對于自己所負責之事,算是知根知底的,這便相當于,當換了一個官職后,曾經(jīng)從官的經(jīng)驗,知識,又得重新來過。”</br> “學得快的,自然耽誤不了多少時間,或許幾個月就能掌控了,可未必能人人如此,這般說來,豈不是尸位素餐?”</br> “張侍郎,你可覺得本宮說的有幾分道理可言,或者你認為還有其他的建議,不仿說出來聽聽。”</br> 面對太孫殿下的問話,張侍郎后背都有些涼意,喉嚨滾動數(shù)番,這才恭敬的回道:“殿下說得在理。”</br> 張侍郎其實還是想反駁幾句的,可思來想去卻發(fā)現(xiàn),殿下在這方面好像非常懂得,能夠直接點到這個份上,根本不是隨便幾句就能糊弄過去的。</br> 無奈之下,只好附和。</br> 朱英看了眼張侍郎后,便將目光轉(zhuǎn)向群臣。</br> 一陣掃視后,問道;“若是哪位大臣對于方才本宮說的話,有什么想法,可大膽提出,共同討論一番。”</br> 面對太孫殿下頗有些針鋒相對的言辭,諸多大臣啞口無言。</br> 即便是劉三吾,還有各部尚書,心中思索后突然發(fā)現(xiàn),太孫殿下這番話,竟是直接點到了官場上的根子上。</br> 這是沒有辦法去反駁的,因為這本來一直就是官場中的隱患。</br> 誠然,也可以轉(zhuǎn)個方向,對太孫殿下的解決方案這邊攻擊,可這樣的話,就過于直接了。</br> 現(xiàn)在的太孫殿下,看似是在辯論,實則鋒芒畢露,加上后面一直笑瞇瞇的陛下。</br> 這一老一小的,誰也沒那膽子,張侍郎敢于繞彎上,就已經(jīng)被很多官員所佩服了。</br> 而在這一刻,朱元璋看著大孫的側(cè)身,還有現(xiàn)在這高昂的氣勢,腦海中突然蹦出一個詞:舌戰(zhàn)群儒。</br> 如此大孫,真的讓人很舒服呀。</br> 朱元璋感覺自己都放松了許多,這往后有什么官員的話讓自個不爽,關(guān)門,放大孫。</br> 必定可以讓諸多大臣心服口服。</br> 朱英在這個時候,可不管什么窮寇莫追,那自然是要窮追猛打的。</br> 見都不說話了,直接就一錘定音道:“科舉分類取士的好處,是可以很大的程度避免此種不足之處,而對學子來說,選擇的方向更多了。”</br> “俗話說得好,孰能生巧,一個事情做得久了,自然就更加的熟悉,也會更加的專業(yè),掌握的學問也就更深。”</br> “在本宮看來,科舉分類之勢,宜早不宜遲,尤其在蒙學這塊,本宮認為在文字之余,還要添加插畫,圖文并茂,更加讓稚童提上興趣。”</br> “對于蒙學插畫,當召集天下畫師入京,擇其優(yōu)者而取之。”......</br> 隨著朱英站在這禁金鑾殿上,不斷的述說關(guān)于早朝后跟科舉分類有關(guān)的安排。</br> 下面的臣子們,感受到一股大勢。</br> 只聽其話語就能非常清楚的感受到,太孫殿下對于此事,怕是醞釀已久,個中的細節(jié)非常清楚,根本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想出來的。</br> 作為大明未來的皇帝,科舉變法這樣的大事,在當今陛下威嚴的籠罩下,可謂是勢在必行,沒有什么能夠阻擋。</br> 很多官員心里頭的小心思,隨著太孫殿下的不斷講述,也慢慢的沉淀了下去。</br> 都到了這個份上,再去反對的話,那就是自尋死路了。</br> 早朝散去,朱英領(lǐng)著朱允炆,就直奔大理寺司而去,去安排律法的事情了。</br> 像是大明律法這等事情,從來都是皇家一家之言,無須放在朝會上討論、</br> 等新的大明律法出爐,群臣只需遵守就行。</br> 奉天廣場上,諸多大臣紛紛往自己部門所在過去。</br> 而朱棣的面色,有些鐵青。</br> ----</br> ps:一身輕松,全力碼字,求支持。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nèi)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jīng)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nèi)。</br>,,。,。</br>